走向“最后关头”:日本侵略下的中国(1931—1937)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中文版序言

当我开始写作《走向“最后关头”》时,我研究民国时代的中国已经好几年了。通过解读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无数报刊文章,以及后来写成的回忆录,我深信中国人在这十年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甚至在1937年7月战争全面爆发以前,日本问题也似乎主宰了中国的新闻报道。在我看来,西方学界对这段时期的研究,没有充分地讨论日本问题对中国国内政治的影响。许多学术著作陷入明显的框框中。西方的政治史偏重于像国民党或中国共产党这些政治团体的组织和活动。社会和经济史学家注重农村社会、农民、工业化和贸易。外交史学家考察南京、东京、伦敦、华盛顿和日内瓦这些政府层面问题的主要相互关系。现在西方学者似乎很少在这些领域之间进行相互交叉研究。自1991年《走向“最后关头”》首次出版以来,形势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改变。

特别是在美国,许多研究民国时期中国的外交史著作已关注与美国外交政策或国联的作用相关的问题。美国外交史学家似乎比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社会、经济和政治史的学者更少使用中文资料。我渐渐认识到这种隔膜已经导致西方学者无法把握大部分中国政治史中日本问题的重大意义。

当然,对于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人而言,日本帝国主义实际上不是一个外交问题——它是一个国内问题。日本侵略中国,占领了其大量领土;日本(以及其他帝国主义列强)的战舰在中国的内河航行;像上海和天津这些城市的中国居民则生活在日本军队的影子之下。

为了全面理解这个问题的政治意义,我决定撰写一部主要是按年代排列的著作。我极为细致地考察了1931年至卢沟桥事变之间的入侵、事件和冲突。这项研究是非常细致的,但我认为这是理解主题的关键。一个又一个事件的无情压力不停地煽动着中国民族主义的火焰,它形成了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尽管这项研究的时段相对较短(仅有六七年),但我相信中国政治和民族主义的思想被这些事件极大地改变了。到1937年夏,政治上活跃的中国人在准备抵抗。蒋介石无法继续实行妥协政策。

《走向“最后关头”》是为西方学术界的读者而写。尽管我知道许多中国学者已经读了这部著作,不少人还提出了极为中肯的评论,但我估计绝大多数的读者仍是西方学者。本研究所用的大部分资料——报纸、期刊和回忆录——是在中国出版的,并在中国可以看到。但我仍然非常高兴,本书能有机会译成中文。我此前的一部著作《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80年)出了两个中文版本。每次到中国,我都很享受与那里的同行讨论这部著作的乐趣。

不过,一部由西方学者所写的著作能给中国读者提供些什么呢?当然,答案是由读者决定的,但我可以提供一种可能性。尽管中日战争已在70多年前结束了,但那场战争造成的问题在东亚仍然没有平息。战争反省问题、对南京大屠杀的争论以及对慰安妇和强掳的劳工的赔偿,仍然没有解决。作为一名既非中国人也非日本人的西方学者,我大概可以提供一个局外的观点。在本书中,我并不准备着重强调日本帝国主义的这些罪行,无论如何,不去谴责或缩小它。我想做的是去解释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许本书有时似乎忽略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但这不是我的本意。在寻求理解这场战争的影响方面,也许一个局外人比一名中国的或日本的学者更能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无论如何,我非常高兴本书能与中国读者见面,我期待着您的评论。

我十分感谢南京大学马俊亚教授的翻译。我还要感谢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张信教授,是他促成了本书的翻译。感谢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出版主任约翰·齐默以及罗伯特·格雷姆先后办理了版权事务。

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
柯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