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篇
一、成都市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建设情况
(一)总体情况
成都市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积极对接“制造强国”战略,抢抓国家将智能制造作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突破口的重要机遇,坚持以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推进经济工作组织方式转变,聚焦供给与需求两侧发力,双向推动智能装备发展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培育产业竞争优势。2019年,成都市智能制造核心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全产业链规模突破1 000亿元,聚集了一批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成套装备、智能检测与控制、工业软件和系统集成服务等智能制造企业,形成了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成都龙潭新经济产业功能区、青白江欧洲产业城和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四大产业基地和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成都科学城两大支撑基地,产业生态圈建设初步成型,产业影响力和要素集成效应逐渐显现。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1.以生态圈理念统筹产业发展,错位协同格局基本形成
一是统筹组织机制。建立市领导分工联系重点产业生态圈机制和市级部门分工协作机制,统筹推进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有关产业规划、功能区建设、政策整合、项目建设、区域协同等重大事项;组建政、产、学、研、用、金、服“七位一体”产业生态圈联盟,推进优质资源要素紧密合作。二是统筹发展规划。深入开展产业研究,以比较优势原则选择产业主攻方向,以提升产业显示度选择细分领域,制定“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智能装备产业培育工作方案”“智能制造产业精准支持行动计划”,绘制智能制造产业布局图、产业链全景图、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图、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名录表,厘清生态圈建设路径。三是统筹产业布局。坚持“全市一盘棋”,将功能区放在城市功能和产业体系中定位,精准确定各产业功能区的产业主攻方向和细分领域,形成四大产业基地和两大支撑基地。
2.以价值链为核心重塑产业链,产业发展能级显著提升
一是聚焦产业“强基”,推动智能装备及系统服务发展。做强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物流装备、工业软件及系统集成等重点领域,加快培育集聚一批整机龙头企业及潜在“小巨人”企业,培育了10家本地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二是聚焦产业“赋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发展需求迫切的企业进行重点引导和培育,创新应用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大力开展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的应用试点示范,成功打造2个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7个国家级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34个省级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加快建设“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梳理形成云服务目录,培育发展工业APP(手机应用程序),8个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三是聚焦产业“提质”,推动创新能力提升。深入推进校、院、企、地合作,联合共建研发平台和科技产业基地。开展“校企双进”系列活动,推动建立企业与高校科研团队,以参观成果超市、路演推介等形式进行现场对接,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建成了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4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9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以精准支持推进资源要素集聚,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形成
一是精准政策支持。成都市出台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意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专项政策12条,支持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云平台建设等政策措施,带动企业资金投入10亿余元实施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二是精准要素匹配。设立规模10亿元的成都交子智能制造招引股权投资基金和6亿元的成都航天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制订成都智能制造生态圈专项人才计划;引导职业技术院校开设“定制班”“学徒班”,培育专业技能人才1.1万人。三是精准功能配套。以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特色化功能需求和产业人群个性化为牵引,超前布局标准厂房、基础设施等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生产性配套设施,引导生活要素向功能区聚集,补齐生活短板,推动企业智能化生产、园区智慧化管理。2019年,主要产业功能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3.5亿元,新建标准厂房60万平方米、人才公寓13万平方米。
(三)重点产业领域发展情况
1.产业链建设情况
以“两图一表”为引领,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智能成套装备和应用场景等关键环节,强化创新研发、龙头项目招引、重点企业培育,以价值链为核心重塑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引进发那科、科大讯飞、航天云网、商汤科技、中电九天、哈工大机器人、先临三维等一批龙头企业,产业加快集聚,成链发展。工业机器人在控制器等研发基础上,拓展减速器、伺服电机、机器人本体等核心部件研制,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格局基本形成。高档数控机床沿单机制造→数字加工中心→生产线柔性制造系统→数字化车间的全产业链条扩展。发挥软件开发能力优势,推动向工业软件和工业APP研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延伸。高端装备加快服务型制造转型,向系统集成、运营维护一体化服务延伸,形成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设计+制造+服务”新模式,产业链不断延伸、不断优化。
2.重点领域发展情况
(1)工业互联网。紧抓工业互联网发展关键窗口期,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成都)节点启动上线,新华西乳业率先实施液态奶产品标识解析应用国家试点示范项目。启动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构建“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华为云等27个云平台被纳入“企业上云”市级推荐平台,重装云制造平台等5个平台入选国家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梳理形成云服务目录,培育发展工业APP,“汽车云平台零件制造解决方案”入选国家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成功举办世界工业互联网大会,开展20场“云行天府”活动,全市上云企业达到1.2万家,“四川金星场外设备远程智能维护监控平台” 入选国家企业上云典型案例。
(2)智能制造装备。强化创新能力提升,推进关键技术装备研制和产业化。西门子成都工厂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人机界面、工业电脑等工业自动化产品,被广泛用于制造业自动化生产线,其中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普什宁江的卧式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系统、数控车床及自动车床、小模数精密及数控滚齿机床等产品达到国内领先,其数控滚齿机(小模数)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0%。卡诺普自主研发的国产多关节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市场占有率达到50%。圭目机器人有限公司、交大光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研制的特种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路面检测、安全巡检、铁路监控监测等领域,逐步替代了进口。
(3)人工智能。大力推进人工智能理论研究,支持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突破和重大应用研究,国星宇航、纵横自动化、博恩思等8家企业入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简称“工信部”)人工智能创新重点任务揭榜项目,商汤科技、川大智胜、中科信息、四方伟业等在智能视觉、智能感知、自动推理和基础操作领域取得创新突破。中科信息自主开发的智能识别及分析技术与成果,被成功推广应用于多个领域;博恩思研发的下一代微创手术机器人,在研发、制造及临床应用方面取得突破;启英泰伦是行业首家具备人工智能语音核心算法、芯片设计、语音引擎、应用方案全技术链的企业。成功举办全国高校人工智能创新大赛。西部首个“人工智能+5G”产业园——高新区AI(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成功开园。
(4)工业软件和系统集成。成都市是全国首批、中西部唯一的中国软件名城,聚集了西门子、ABB、达索等国际工业软件巨头和宝信软件、金蝶软件、浪潮集团、航天云网等国内龙头企业,生产控制、嵌入式软件重大关键技术和软件开发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培育了10家本地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中电九天为制造型企业提供核心工业软件、自动化设备解决方案、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以及全方位规划咨询服务。普什宁江以机床技术为核心和FMS(柔性制造系统)为基础,开发了数字化柔性生产线;成焊宝玛自主研发的汽车白身焊接生产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广泛用于沃尔沃、福特、吉利、神龙等汽车生产中;工业云制造(四川)创新中心围绕基于SDM(空分复用技术)的制造全过程协同云服务技术、工业大数据驱动的智慧企业创新工程技术、面向未来计算的智慧工业云领域应用技术等领域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