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节 公链不可能成为社会和商业的基石
区块链技术的发明和兴起一开始就伴随着“公链”。区块链的第一个应用比特币的目标就是设计一个电子支付系统,这种支付系统显然是针对所有不特定公众的,其网络节点接入并不需要信任认证,网络普遍采取绝对去中心化的全连接P2P网络,系统发行某种通证并大部分已经或者谋求交易所上市交易。
这类公链一般先聚集一个网上拥护者社区,发行电子通证并作为虚拟数字货币去交易所上市交易募集资金,并声称募集的资金用于进一步技术研发和致力于在各经济行业落地应用。而事实上,多方面的问题使得这类公链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更不可能落地应用。原因如下:
第一,全球有数百至千种公链已经发行了虚拟数字货币并上市,未上市交易的数不胜数,虽然从技术、架构设计到发行策略都略有不同,但总体同质化严重。募集的资金基本上进入了社区部分创始人和先期投机者的腰包,并未变成继续研发和落地应用的动力。虚拟数字货币发行已经成了掠夺无知投机者的庞氏骗局和割韭菜游戏。
第二,公链的运作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即先设计区块链系统网络架构、共识算法、智能合约,成立区块链网络节点成员社区、社区管理委员会、虚拟数字货币发行基金会等等名目。虚拟数字货币上交易所交易之后,再游说各经济行业特别是金融业采纳加盟,将具体业务搬上系统。
这种模式不可避免遭到各个经济行业的抵制和不信任。其原因无外乎是:
(1)公链并不是为具体行业的特殊运营模式流程特征定制,适应性必然大有问题。
(2)这些公链发行的虚拟数字货币交易价格波动比之传统证券市场波动可以大百、千、万倍,甚至更高。这无疑对金融行业和传统经济行业是灾难性的前景预期。
(3)现有的各领域的领先机构、龙头企业、寡头组织一旦需要使用区块链技术搭建应某种需求而设计的区块链系统,基于对上述公链提供者的不信任、公链非定制的不适应,更可能是出于主导控制一切利益相关资源的习惯,会在社会的“神经末梢”,各领域的主导力量兴起设计构建自己的链系统的热潮,使得在可见的中期未来呈现各种主链百花齐放的形态,而非几种公链统治大部分应用的局面。
(4)最重要的一点,区块链的原生精神内涵应该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如同自然界生态系统一样的自发生长力量。分布式网络、网络节点自主相互交易、信用无须第三方背书、信用保持不损耗、很强的社会自治性等,无一不是提示区块链技术自下而上的、自发的、协同适应演化发展的特性。而自下而上的演化形式无非是从社会和经济的各种神经末梢率先自组织起来,形成有利于降低自身局部末梢交易成本的“小气候”,再逐步扩展,来影响周边领域,逐渐蚕食影响,达成各种基层领域神经末梢的最有利演化发展。在这种末梢演化的基础上,末梢相互连接、融通,形成高级的连接乃至放大、创新的功能,又将催化进一步的演化发展。这种演化影响力逐渐自下而上地贯穿渗透,形成第三章第三节描述的那种“区块链的互联网”,一个满足全部社会各种需求的全身神经网络般的链网络。但现有公链的做法实际上是希望社会、经济或金融组织机构放弃原来虽有缺陷但行之有效的各种交易机制和信用保证机制,改弦易张,转而采用另一种性能和可信度都严重存疑的基础设施平台,并进而产生不可逆的依赖性。这事实上是诱使上述各种机构“才出虎穴,又入狼窝”,进入以去中心化为名而重新换另一种中心化,资本洗牌,达成新垄断的圈套。
如果一种被严重依赖的新垄断性平台性能优越远超“前辈”,那么还是可能被有限度采纳的。但是,现有的公链架构的平均单位时间服务能力、极端并发高峰服务数量的承受能力都是远远无法胜任任何实际经济领域的。一个真正商用的信息或价值互联网系统,TPS(Transaction Per Second,平均每秒服务数量)至少要达到万级,而一般的区块链系统仅仅为百级。一个实用系统,用户节点可能将数以百万千万计,但现有的区块链系统很可能在节点只达几十万的时候已经崩溃。这是远远不可能被采纳作为社会性平台使用的。
2019年11月11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子科技网络信息安全有限公司、西南财经大学、中科国鼎数据科学研究院联合承办的2019 CCF区块链技术大会上,陈纯院士发表了《联盟区块链关键技术与区块链的监管挑战》主题演讲,核心内容是“联盟链是目前中国最具实际应用前景的技术。”这一观点在随后的“1024”学习中,陈纯院士再次阐述。
综上所述,现有的任何一款公链基础架构平台想要达成广泛的社会或经济行业和组织的认可并统一大范围使用,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是由其自身行为与区块链自身蕴含的理念背道而驰的情况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