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群体共识权益可以替代现有中心化权益属性”的谬误
另一个极端的错误认知是,过于强调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去信任化这类绝对化的似是而非的特征,并对区块链技术体系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方面的影响做出很多不切实际的设想。
所谓去中心化,前文已有所解释。有史以来,中心化的各种权益认证和保障机制是极大繁荣发展的。社会上主流权益、价值都是依靠诸如国家、政府、央行以及拥有巨大权威和声誉的非官方组织等保障的,明显这是一种社会交互成本极低的机制。而去中心化的各种方案,自人类文明进入农业时代后,一直处于边缘状态,并不广泛成功。其最大问题自然是社会成本更高,在越大规模的社会组织里的成本越高,甚至根本无法使用。
区块链技术体系并非全盘接受“去中心化”概念,而是在国家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已经行而有效且很好运作的各种中心化权威保障权益机制之外,通过分布式特性设立一些独立的权益认证、保障机制,以补充中心化机制的不足,并保证在某些中心化机制局部崩溃的情况下仍能维持功能。
我们发展区别于中心化权益机制的一个理由就是,对中心化机制给予补充,甚至是必要时候的绝对保障和功能备份,并且一定程度上抵制和杜绝某种形式的垄断和滥用。全盘抛弃成本低、效率高、发展上万年的人类社会各种中心化机制,转而去重新建立去中心化的机制,如同重新发明轮子,显然是没有道理、得不偿失的事情,也无实践可能性。
去信任化也与此相同。这里要“去”的信任实际上是前面章节讨论过的信用,特别是需要外部中介服务来证明的信用。在商业活动中,信用代表并承载权益,我们拥有足够权益而使人相信可以偿付经济合约的支付条款,因而令交易对方产生对我们(将执行合约)的信任。这种信任要么建立在法律的强制力上,要么建立在对交易方道德水准的信赖上,或者建立在交易方的风评信用上。如果这些都不必然能使合约交易发生履行,那么我们还是会说,信用不够,必须增信。通常的增信方法要么是某种担保,要么是中介服务。
就担保增信而言,虽然法律规制严密,手续可靠严谨,在以不动产为担保物的前工业和工业时代行之有效,但在工业时代后期与后工业时代,抵押或质押物变现速度远远跟不上现当代商业经营的变化速度,法律规范的救济成本已经升高到令这种担保增信无效的临界线。
利用中介服务机构本身的信用与对交易对手各方的服务和尽调等工作,向整个交易提供第三方额外增信,这样使得交易变得可能履行。典型中介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电商平台、房产中介等。
因此,在现实经济世界的交易中,中介逐渐由起到良好的作用,到不可或缺,到客大欺店,最后反客为主,借助垄断的信息和占据庞大的资源,尽情压榨和盘剥交易各方。于是很多新的中介平台出现,打着“去掉黑心中介,交易方直接交易”的幌子,仍旧行垄断盘剥之能事。
现在区块链技术体系借助交易系统内的交易数据可追溯防篡改、智能合约,使得商业合约一经触发就能切实执行等特征,使得一些交易行为有机会无须额外增信和中介服务就能发生。本书论述的信用超导系统实际上目标也在于此。
但是,认为有了区块链系统就可以实现完全的去信任化,也就是不再需要任何中介,这样的观点就比较极端、不符合现实了。
首先,可见的将来不可能存在覆盖社会、经济交互行为的全社会区块链系统。大量社会、经济交互行为并不会纳入基于区块链技术体系的信用超导系统或类似体系,还是必须按照传统交互模式,交易方自己或者第三方提供增信。
其次,进入某种信用超导系统展开交互的各方,在进入系统的时候,本身已经经过社会中心化机制给予的信用背书或者其他第三方提供的增信,方才被准予进入系统。也就是说,想要进入信用超导系统进行去信任化的交互,首先必须由外界权威信用机构提供“信任的理由”,也就是信用。这个中心化信任在总体上实际是去不掉的。
最后,社会、经济行为最终都是衡量成本而决定是否进行。如果由中心化权威背书信用或者其他第三方机构组织提供增信的效率高,成本还不高,那么这样的交互安排并非不可取,也并不一定需要将这样的交互行为都纳入区块链技术系统。只有综合成本考量确实有大幅降低,才有这样做的意义。也就是说,所谓的“去信任化”有时候并不是必要的。
有人根据哈耶克晚期的《货币非国有化》的思想提出,区块链技术体系带来的最大的革命将是未来的货币私有化甚至私人化。
也有人提出,在未来,区块链系统大范围覆盖社会公众之后,人们很多信用证明,如身份、资质、权益(财产等)的确权和传递都可以不需要再出自政府机构、法律公证机关、商业银行乃至中央银行。
还有人预测,国家、政府和社会的一些中心化权威机构可以削弱或取消,人类将迎来一种无政府或极小政府管制的自由时代。
毫无疑问,上面的说法都是乌托邦的幻想。明察货币及其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哈耶克的想法不符合货币金融学的历史事实、现实情况和理论逻辑推演。人人可以“制造”或“发行”货币的历史并非没有出现过,原始社会用圆石盘或贝壳充当通货载体的历史证据比比皆是,历史演进的结局当然是逐渐被金融寡头的或者部族政治寡头背书的单一“货币”取代。即使哈耶克的设想有可能被启动,其演化结局也将飞快地重复历史,由哈耶克描绘的那个“货币多元化”的“瞬间态”飞速迭代演化,进入系统科学所说的“吸引子”状态,也就是金融寡头势力加持的单一“货币”垄断状态。显然,哈耶克的理论无非是“休克”掉现有货币金融秩序,从无政府多元化通货向政治、经济或军事力量垄断寡头的单一通货再次“自然”演化一遍的蛊惑。这种过程可能导致的酷烈灾害程度将远远高于被兜售的“休克疗法”和“华盛顿共识”。
区块链技术体系就可见的未来而言,其系统的工作效率是无法与同等规模的中心化服务和支持体系相提并论的,这使得群体共识支持权益的系统完全无法大范围覆盖社会和经济部门。相比之下,社会公共产品提供部门,无论政府还是得到授权的私有机构的中心化权益背书模式,都具有非常高的效率和可用性。无疑在可见的未来,群体共识性的系统主要还是为中心化的各种权益机制提供更可靠更安全的独立的、有力的补充。
国家和治理机制的极小化甚至消亡,这在人类可见的未来是完全不可能的,既无历史、现实依据,也无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