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智圣鬼谷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鬼谷子》是君子之学

“君子”是个好词,专以称呼有修为、能够控制住自己言行的人。在先秦,诸子百家对“君子”各有各的定义,对“君子”如何修为、如何控制自己的言行等提出了不同的操守要求。

与前一节的“弱者”与“强者”相似,“君子”在早期也是用以比较的词,是相对于“小人”而言的。先秦的“小人”也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小人”,而是相对于“君子”来说社会地位卑下的人。《诗经》载,“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左传》载,“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讲的都是二者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

从字义上讲,“君”字从“尹”从“口”,尹是治理,口是出言,“君”字即出言治理的人。周初分封,所有受封领主均称作“君”,其中也包括“子”,因为“子”本来就是周初封君时的五大君(爵)位之一。

“君”原本是“君”,“子”原本是“子”,各有指代。当时光进入春秋,礼崩乐坏,原本严格意义上的称谓开始变味,“君”不完全指封君,“子”也不完全指“爵位”,“君”与“子”均可以用来指代社会上有地位、有德养、有学问的人。

这个不算特别逾礼,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与实际相合的,因为春秋时代礼乐虽坏,等级依然森严,礼乐不下庶人,能够拥有学识、德养的人,也必定是有社会地位的,大多是早期“封君”的后世子嗣。追溯百家诸子的身世,没有哪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小人”。

“君”与“子”合用,也应该是春秋之后的事,似乎也应该始自孔子,因为从记载来看,有关“君子”的引词大多出现在孔子所整理过的书籍中,如《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诗经》中的“彼君子兮”,《尚书》中的“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等。

孔子在使用“君子”一词时,顺便对君子的操守作了基本的定位与描述,将仁、知、勇列为君子所应具备的三大素质,“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对君子的言行也提出了比较详细的规范与要求,“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

《易》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由孔子所定位的“君子”是“谦谦”的,是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的。

“谦谦君子”,须有仁,有知,有勇,须行“圣人之道”,与人交往须“动口不动手”,从而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所有上述素质与要求,正是《鬼谷子》一书所主张的。换言之,儒圣孔子所倡导的君子三大品性(仁、知、勇)及“九思”要求,在《鬼谷子》一书里均有体现,孔子与鬼谷子两大先贤在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并不违和,都在提倡“君子之道”。

然而,孔子对“君子之道”只提出标准与要求,具体怎么做到则语焉不详,因为孔子所倡导的只是对“君子”的理想概念,标准与要求之高是寻常人难以做到的,这个连孔子自己也承认,譬如在谈及“仁、知、勇”的“君子之道”时,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至于“君子有九思”,仍旧是浮在理想层面,作为要求或追求是可以的,但要落实到行动中,寻常儒士很难做到。

鬼谷子迥然相异,甚接地气,因为他在提出目标的同时,也给出详细的可执行的方案。鬼谷子的目标不是“君子之道”,而是“圣人之道”,因为圣人“为众生之先”,“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是社会的先知先觉者。圣人倡道,君子守道。在鬼谷子之儿,“圣人之道”理当是孔子所定义的“君子”所应恪守的。

何为“圣人之道”呢?鬼谷子认为,“圣人之道阴”,“圣人谋之于阴,而成于阳”,“圣人之道”就是“阴谋论”,而“上兵”是要“伐谋”的,邦国是要“伐交”的。

在圣人之道的基础上,鬼谷子针对社会上繁纷复杂的人际关系图谱设计出一整套行之有效、屡试不爽的“阴谋”理论,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以“口舌”之争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争端,实现“君子动口不动手”、“不战而屈人之兵”、“和谐共生”等终极目标。

就前章所述,鬼谷子理论中没有一条是要践行者诉诸武力的,至少鬼谷子没有这么说。无论是“抵而寒之”还是“抵而得之”,鬼谷子都主张以“谋略”方式加以解决。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对手,鬼谷子都给出了以口舌应对的必杀方案。即使对于制订规则的强者,君主,鬼谷子也同样要求他们不要动辄使用强力,而是规劝他们修心炼性,学好御臣术,“守一而主九”,以求事半功倍之效。

从君子不好战这个角度来说,鬼谷子理论完胜儒、墨、法、兵等诸家学说。不说法、兵,即使一再强调仁政的儒家,对于不臣、不仁、不义之人,也是主张刀兵相加的。墨者坚守兼爱与非攻,针对攻上门来的强者,主张武力防护,要求墨者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只有鬼谷子,从不强调刀兵,即使面对打上门来的“强者”,也主张使用口舌这个柔软的武器,得其情,卸其势,柔其骨,服其心,功成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因为,柔软胜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