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在课堂发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辨析教与学 课堂在探究——对语文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在语文课改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表面看来好像新课改已经深入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随便打开一本语教期刊,都会找到有关“三维目标”“语文素养”之类的专业术语;翻开任何教参资料或教师教案,都能找到“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等醒目的字眼;任何级别的公开课,都会伴有声光电的轰炸,满堂的问声与掌声,以及漫无边际的课堂拓展。“豪华”的表面没有让我们踏实,反而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玄虚之惑。除去表面的喧嚣与浮华,其实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是: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质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效率究竟是怎样的?如果答案是皆大欢喜的话,为何每一次教学展示课后,总有不同的声音响起呢?就我个人而言,语文课堂改革到底怎样上才有效率?无论是比赛课、观摩课,还是展示课、常规课,听后总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又有余意未尽,似断还连之痛,尤其是自己也教了十几年的语文之后,对语文课堂效率的关注更为迫切;怎样提高,躬身践行之后,促使我不得不思考自己经常要面对的语文课堂。

一、教什么——关于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什么”属于一节课的内容范畴,在一节课内教什么,这是语文老师首先应当明确的内容。“教什么”其实质就是一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目标就是靶子,也是焦点,有目标才会有方向和动力,所谓有的放矢、问题聚焦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一切的教学活动都要以此为中心来进行。“教什么”——目标设定又需要注意目标预设的问题,无预设或预设不明确就是无方向或方向不明。教者不知道一节课内要教什么,课堂自然就会不知所云令人昏昏然,所谓“以己之昏,使人昭昭”也。目标预设不能太少,否则课堂就会显得单薄,形成鸡肋,寡淡无味;但预设同时又不能太多,因为有限的时间很难完成太多的任务。在一些大型公开课上,老师们往往在一节课内目标预设太多,既要解决“知识与能力目标”的作者、背景、文本常识的内容,又要完成“过程与方法”的意境体味、主旨把握目标,还要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人文开掘、心灵洗礼等目标,更有文本拓展、能力迁移的练习目标,为完成教学任务,保持一节语文课的完整,教师常常就会像救火队员一样前仆后继地赶任务,结果所有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忽略了语言涵咏、文本解读,降低了实际效率。这一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目标设定的合理与落实上,“合理”是指就课论课,因地制宜,紧扣文本又不旁逸斜出;“落实”是指目标设定一定要切实可行,能够落实到位。目标不在多而在精,余映潮先生的每节课只设计一个“主问题”,以此牵起全文,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二、用什么教——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用什么教”是课堂教学的形式,形式有传统与现代之分,形式只是传递信息的载体,一切的形式都要为内容——课堂服务。听说读写,粉笔加黑板的浸润濡染是传统方法;声光电的轰炸,视听感官的新异刺激是现代形式。传统是钝刀子割肉——慢慢来,讲究慢慢道来的文化浸润、熏染;而现代技术则是在信息的海洋里,搜集筛选,积累整合,养成能力。传统不能迂腐,需揉进现代精神;现代也不能泛滥,需因时因地,适可而止;过分传统,呆板僵化,自说自话,没有生机;过分求新,迁就多媒体,只会电光火石,倏忽而过,瞬时而止,神龙见首不见尾,缺少文本精神的涵咏。传统还是现代,因形式而异,宜活不宜死,各有所长,各取所需。

“传统的语文教育是当代的语文教育的基础”,即便是新课改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网络教学等,也要选择那些让学生爱学、会学、学会的教学方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发扬传统,相得益彰,互为补充。韩军老师、李镇西老师的课可谓传统的涵咏文本,窦桂梅老师、郑桂华老师的课可谓巧借现代技术,但两者又相互渗透,浑然一体。所以,方法不是主要的,一切的方法都要为主题——课堂效率的提高服务,不要被形式——教学方法的使用束缚了手脚,要因时因地因课而定。

三、怎样教——关于教学重点的确定

“怎样教”是教学重点确定的问题,也是教学资源开发的问题。“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是“怎样教”最朴素的含义。“教教材”——“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是把教材作为教学重点,认为只要把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讲全、讲深、讲透、讲细就万事大吉,这是不自觉流向或形成“语霸”的原因。“语霸”自以为谙熟教材,熟知课堂流程,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自负与自傲,实则以本为本,忽视学生,固守教材,不越雷池。“用教材教”——“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是把教材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本为本,但不照本宣科,既不无限制地拓展课堂——泛化教材,又注重细读文本,深挖语言文字背后的特有价值——情感的潜流、思想的光辉,注重了文本与生活实际、社会变革的联系,自然教出语文味来!理念更新,旁征博引,广博融通,活化教材,其实也就拓展丰富了教学资源。理解教材,驾驭教材,进而超越教材,这是“怎样教”的境界。山东史建筑教师教学《兰亭集序》时,把文本学习设计“物化”

为“自主解题”“分层美读”“景象描述”“勾画点评”“观点表述”“词语积累”“鉴赏链接”等七项活动,以“主题解读”统领全篇,其教学的成功充分地证明了活化教材、“用教材教”的重要性。

四、教得怎样——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

“教得怎样”是好课与差课的分水岭,是学生学会的信息反馈,也是好班与差班的区别之一,更是学校评定教师水平高低的依据。注重教学效果的老师,就会化抽象为具体,化哲理为通俗,把自我的思想融入文本,用自己的解读,融通教科书解读,注重内化迁移,拓展延伸,外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概念,在教科书与学生之间架起桥梁,使学生获得曾经的情感体验,养成能力,形成习惯。我们的语文教育是面对大众而非精英,中学课堂非大学讲坛,一切的滔滔不绝、旁征博引,一切的自说自话、抢着与学生说答案,都只是形式上庖丁解牛般的提刀自立,而非实质上的唤醒心灵、激发潜能,因为课堂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的理解不能取代学生的理解,教师的理解必须化为学生的理解,学生理解了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学会与会学。满堂灌究其实则为不管教学效果,不管效果的课堂教学即便是流水淙淙、滔滔不绝,也只不过是教师个人的才艺展示,与学生的成长无关。“为了一切学生(全员),为了学生的一切(全面),一切为了学生(全程)”讲求的是教师理念的更新、角色的转变;“学习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平等中的首席”,强调的是教与学方式的共同转变,而转变的实质在于提高教学效果。利用教学效果的反馈矫正我们的教学行为,其实就是关注学生的现在,更关注学生的未来,让学生学会而且会学,当是一切教学行为的落脚点。

五、为什么教——关于教学的反思及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什么教”是教学反思和教师的专业成长的问题。每上一节课后,多问几个为什么,编者为何要选编,用意何在,作者为何要写作,我究竟要教什么,学生真的学会了吗?打通文本,询问作者、编者、学生与自己,多重询问,多重对话,课余多问“为什么教”,新课程的理念就会潜入胸怀,融入到血液,这就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因为反思就会促进自我成长,自我成长反过来又会增加反思的深度与广度,教师的专业素养就会在这反反复复中获得发展。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智慧的明灯就高悬在课堂之上。所以,首师大博士生导师饶杰腾老师说: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要等别人来教你,要自我救赎。我认为这“救赎”就多指教师的教学反思,新课改难以推行,不在于新理念的难于理解,瓶颈就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多问几个“为什么教”,是专业成长的坦途。韩军老师的“新语文教育”思想,赵谦翔老师的“绿色语文”教育,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等,他们的教学思想、教育著作流露着敢于反思、善于反思,终至教育大家的精神,都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因此,洗净浮华,展示真纯,明确的教学目标,恰当的教学方法,及时的反馈与课后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反思,才是高效本色的语文课。唯有如此,“语文教师与新课标同行”的目标才能落实,“豪华落尽见真纯”的目标才能实现。

(本文原刊载于《学语文》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