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开辟引黄灌溉的新篇章
打渔张引黄灌区的建设,为山东和全国引黄灌溉提供了示范和样本。1955年4月,中国科学院竺可桢副院长偕同中国科学院首席顾问、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柯夫达等一行,来山东考察打渔张引黄灌区。柯夫达代表考察团谈了结论性意见:“几年来的试验研究工作,方向是正确的,得到的资料是宝贵的,不但对该地区开发有决定意义,同时尚有全国性意义。”《山东黄河志》记载:“山东引黄涵闸建设,是在试办小型虹吸引黄工程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1956年,为开发滨海垦区资源,修建了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是山东省举办大型引黄工程的开端。”
打渔张引黄灌区的成功兴建,是黄河变“害河”为“利河”的一次成功尝试,在水文、泥沙、地下水、潮位、盐碱地改良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创造了很多全国领先、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积累了宝贵的科学财富,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进入大学教科书,教育了一代又一代水利工作者,成为指导灌区建设的重要依据和宝贵财富。事实上,打渔张引黄灌区成功开灌后,山东省各地借鉴打渔张引黄灌区建设的经验,掀起了引黄灌溉建设的高潮。在工程建设期间为全省、全国各地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据资料,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建设期间,随着工程人员管理水平的提高,先后向昌潍、莱阳、惠民、济宁四个专区和东坝头、位山、四女寺减河、东平湖、韩墩灌区等大型工程共输送了近2000名干部,培养和输送了1900余工人参加各专区、县水利工程施工。为各出工农业社培养了大批的骨干,有很多骨干在农业社里成为水利建设的技术员,指导农业社的水利建设。打渔张引黄灌区在运行期间,出台的山东省第一个灌区管理办法、水费征收办法,以及组建的灌区管理委员会、所灌溉管理委员会、支渠灌溉管理委员会、农长等灌溉管理模式,对今天的灌区管理都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正是因为有了打渔张的科学实践,才推动了山东引黄事业的大发展,加快了全国引黄事业的步伐。引黄灌溉发展到今天,实际上,我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享用着“老打渔张”带来的成果。正是因为有了打渔张的科学实践,才奠定了打渔张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推动了山东引黄事业的大发展,加快了全国引黄事业的步伐。
黄河在山东省流经菏泽、济宁、聊城、泰安、德州、济南、淄博、滨州、东营9市25个县(市、区),在垦利县注入渤海,省内长628公里。自1956年打渔张引黄灌区开灌以来,山东省沿黄地区先后建成大型引黄灌区27处,大小引黄灌区总数达到57处,分布在菏泽、济宁、聊城、德州、济南、淄博、滨州、东营8市,设计总引水流量2426.3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4034.8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163.5万亩。1986—2015年,山东累计引水量2139亿立方米,年均71.3亿立方米。目前,山东省已有12个市的70余个县(区)用上了黄河水,供水范围覆盖全省51%的土地、58%的耕地和48%的人口。受益范围除沿黄市县外,还覆盖了潍坊、淄博、青岛、烟台、威海等市区。
可以说,打渔张引黄灌区开辟了山东黄河水利的新纪元,黄河水已经成为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打渔张引黄灌区正以更加重要、更加光荣的历史使命,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