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前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導言

著名的城市規劃歷史學家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認為:“城市活在記憶之中,憑藉其建築和機構,以及文學和藝術等更為持久的象徵形式,城市將過去、現在和將來連接在一起。在它的老城區,時間遭遇時間、挑戰時間,因為其建築結構超越了它們初始被創造時所賦予的功能和目的而留存下來。”[1]澳門就是這樣一座具有記憶的城市,時間的不同層級相互重迭在城市空間與建築肌理中,展現出歷史、現實以及未來的有機融合。澳門也是一座富於特色,讓人記憶深刻的城市。在博彩業的繁華表象之下,融合了各種文化、獨特的澳門文化遺產,始終散發着無窮的魅力。經過幾個世紀的變遷和城市發展,這些中西式歷史遺蹟依然保存完好,並在現代城市環境中交相輝映,延續着東西方文明交流互補、多元共生的城市文化內涵。

作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歐洲人聚居地以及亞洲早期貿易中轉港口,澳門自16世紀中葉開埠建城至今,其城市街道的佈局、演變、發展模式以及建築的典型風格特徵都代表性地表現出中西方在美學、文化、建築與技術等方面的多元共存性,而這種典型的風格特徵更具有代表性地表現在其城市前地的空間結構中。城市前地的重要性在澳門世界文化遺產分類的過程中得到肯定,最初認定的十二座歷史紀念性建築被擴展到包括更多歷史建築和七座前地在內的更廣泛區域範疇,即“澳門歷史城區”[2],並在2005年7月15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評價標準(iv)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述:“澳門代表了四個半世紀中西方文明交滙發展的建築組群的傑出範例,表現在具有一系列城市空間與建築組群的歷史線路中,它將古代中國港口與葡萄牙城市風貌結合在一起”[3]。

可以說,“前地”是澳門本地所獨有的詞彙,也是在澳門城市形態演變中發展出的一種特殊公共空間類型,集中體現出這座城市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雖然前地在葡文中可對應於“Largo”、“Praça”和“Praceta”三個詞語(均為“廣場”的意思),但“廣場”在澳門卻屬於20世紀末的新生事物,而以往的同類型空間,都被稱為“前地”[4]。關於“前地”一詞的來源,有關學者指出,它最早指的是葡人所建教堂之前的露天宗教場地或貿易集市用途的小空地,也是澳門早期各建築聚落之間形成的重要活動中心。而在此後澳門華人居民的生活過程中,這類空地也逐漸從城市宗教功能擴大到適合於市民日常生活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間,具體名稱則採用澳門華人使用的方言演變而來。因此,“前地”可謂是澳門葡人與華人長期交往取得文化共識的結果。[5]

澳門的前地從物質角度上表現為外部開敞空間、放寬的街道、城市結構的變化處。而從功能上看,許多前地兼具了交通、集散、娛樂休閑、商業服務和節慶文化等內容,具有多種功能。此外,前地作為澳門城市中開放性的公共空間,又是一個社會中心,它為市民提供多樣化的日常交往與社會實踐活動場所,是城市文化生活的集中體現。

因其區位、周邊環境、建造時間、規模、作用,以及與道路交通聯繫的不同,澳門前地具有不同的屬性特徵,形態也變化各異,其中大多為不規則或有機形狀,這些前地空間多結合氣候風向、地形地勢等自然要素,並且基於社會生活的基礎之上,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自發形成周圍各種不規則的建築圍合出種種曲道、斜道,以及不同形狀的前地空間,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獨特性。同時,前地空間基本按照城市的自然軸線佈局,相互之間以步行距離串聯在一起,具有連續且具有變化引導性的視景感知體驗效果,成組的前地空間也有助於城市整體形象塑造、優化城市生態環境,以及為本地居民與遊客提供休閑交往、文化娛樂空間等作用,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處於傳統城市肌理中的澳門前地也具有良好的尺度感和視覺感,容易使人在步行體驗過程中形成豐富生動、清晰深刻的心理記憶印象。澳門前地除了四周多採用色彩鮮明的粉飾建築作為垂直界面外,其水平界面—葡式碎石路(calçada portuguesa)精緻嚴謹,不乏浪漫藝術特徵,可謂城市前地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令人不由自主地駐足欣賞。這種鋪砌行人路路面的傳統方式最早是在1755年葡萄牙重建里斯本時出現,後來在葡萄牙城鎮、殖民地城市中也十分普遍。澳門最早的葡式碎石路和經典之作是上個世紀90年代在議事亭前地上專門聘請葡萄牙技師所鋪設的黑白相間的行人專用區路面,後來在澳門的許多前地、步行道、公園等城市公共空間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例如媽閣廟前地、崗頂前地、嘉模前地、關閘、塔石廣場等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在葡式碎石路已經成為具有澳門地方特色的城市意象之一。

葡式石仔路的材料通常選用三厘米見方的花崗岩、石灰岩、玄武岩石塊,色彩多為黑色、米白色、朱紅色,據說最早的碎石路是葡萄牙海船開到澳門後,用壓艙的原色碎石鋪成。這些石塊本身並不具備觀賞性,但經過圖案設計以及精心鑲嵌,最終鋪設而成的石仔路面形態元素各異。既有簡潔的波浪形、太陽、星星、花、葉等藝術圖案,也有帆船、船舵、指針等航海圖案,或者海馬、海參、鯨魚、貝殼、蟹、章魚、仙鶴等動物圖案,體現出充滿人性關懷的海洋文化和中西文化交融特色。

近年來,由於城市急速發展,澳門城區的整體連續形態呈現出片斷化趨勢,歷史建築單體越來越被大量標新立異的超高層建築隔離和包圍,一些前地空間的景觀環境和原始功能也遭到很大的破壞,甚至淪為露天停車場,成為沒有特色與場所感的空間,這些問題都直接影響了澳門城市整體環境質量的提高與特色的營造。面對這一系列挑戰,澳門政府及相關設計部門已經針對澳門老城區重要地段的前地空間進行了持續性的整治改造,其中包括提升空間環境質量、恢復傳統慶典聚會功能,增加商業、宗教、娛樂公共活動內容等一系列工作。許多功能退化或已遭廢棄的歷史前地如議事亭前地(Senate Square)、大堂前地(Cathedral Square)等得到成功的整治改造與再利用,它們不僅有效改善了城市空間的環境質量、同時也為各種旅遊商業活動、城市公共文化生活、社會集體實踐的日常活動空間提供了發展契機。

本書選取了澳門城市頗具有代表性的14個前地空間,其中既有最古老的葡萄牙人聚居點,宗教中心、娛樂議政的主要場所,也有反映本地華人日常市井生活的地方,是展示澳門獨特城市景觀特色與真實生活場景的舞台。這些前地空間的價值與內涵不僅包括其周邊的歷史建築和景觀環境等有形文化,而且還蘊含了與其相關的豐富而生動的無形文化信息,因此,在物質形態層面對澳門前地空間進行整體保護的同時,也要注重與物質要素密切相關的居民價值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戲劇、故事、節日、儀式等,將它們作為一個整體加以保護。21世紀以來,澳門處於急速發展的城市轉型時期,當代澳門城市公共空間與環境也正面臨由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一系列綜合因素所帶來的重大轉變。隨着澳門文化戰略提升、文化產業升級,這些前地空間的概念將具有更為深刻的內涵,並在未來城市文化戰略中越來越凸顯出其特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