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辨证特色
1. 倡导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肿瘤的辨证和其他各种疾病一样,抓住临床症状和体征,用阴阳、寒热、虚实、表里、标本,结合脏腑辨证纲领进行辨证。鉴于各种肿瘤部位不同,瘤体的大小各异,体质强弱有别,早、中、晚期的临床表现不一,病理表现错综复杂,为此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恶性肿瘤,中医认为属疑难重症疾病,种类繁多,病情十分复杂,寒热虚实夹杂,在分析病情时不但要用辨证来认识疾病,同时还应与辨病相结合,运用西医的有关技术和手段,作出较为详细的准确诊断,以利于辨病与辨证针对性的施治。同时要明确某些“同病异证”、“异病同证”,在治疗上即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如同食管癌、食管上段癌患者大多属中医火热偏盛,治疗用清热解毒泻火为大法,即仲景《金匮要略》指出:“食入即吐者,胃有火也,大黄甘草汤主之。”食管下段癌患者,大多属痰湿蕴阻,气机上逆,治疗以化痰降气,苏子降气汤合旋覆代赭汤主之。辨证用药与辨病用药相结合。在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的同时,尚需结合肿瘤的发病部位和肿瘤细胞的各种特异性,选择一些对不同部位肿瘤治疗作用较强的药物,如食管癌可用石见穿、石打穿、大黄、白芥子、山慈菇等;胃癌可选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等;肝癌可选用壁虎、龙胆草、八月札、垂盆草等;乳腺癌可选用炮山甲、蒲公英、王不留行、三七、橘核等。这样的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既加强了针对性,又提高了临床疗效,既以整体辨证,又照顾了局部肿瘤的病情。
2. 分清标本缓急是辨证中重要的内涵。一般来说,在疾病的病理演变过程中,总有矛盾的复杂局面,也存在矛盾的主次关系,人的抗病能力即正气是本,邪毒外袭为标,“正”与“邪”相争始终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中医对肿瘤的治疗,始终应抓住治本——扶正,治标——祛邪排毒这两方面主次、缓急。治标只是在应急情况下的权宜之计,而治本是治疗疾病的根本,即“祛邪可以安正”,“扶正才能祛邪”。《内经》称:“治病必求于本。”肿瘤患者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常出现标本缓急的复杂情况,应当明辨标本缓急,根据临床表现,“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若标本并重,则应标本兼顾,标本同治。在肿瘤初发期,正气未衰,邪气尚浅,则以攻邪为要,治标为主,祛除外邪(致病因素)。肿瘤中期,正气已虚,癌毒较盛,此时应标本同治,既扶正,又抗邪毒。肿瘤晚期,正气极度虚衰,邪毒更盛,此时猛攻邪毒,则正气很难支持,当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如肿瘤患者突见大出血,无论属何种出血,均应急则治标,及时有效止血,待血止标证缓解,再图其本。然而标本缓急在病变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所以临床上要注意标本缓急的转化规律,牢牢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掌握辨证的客观依据。
3. 明辨“邪”“正”相争的辩证关系。“正邪”交争是肿瘤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因此正确的运用扶正与祛邪的法则,明确其辩证关系,是肿瘤治疗成败的关键。
扶正与祛邪是中医治疗肿瘤的两大法则。祛邪即是攻法(解毒),是抑制和杀灭癌细胞,清除肿块;扶正即是补法,补气血阴阳之不足,补脏腑之亏损,扶助正气,调动机体内在因素,调整阴阳气血和脏腑功能的不平衡,提高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癌和自然修复能力。在运用扶正祛邪法则时,要认真地分析肿瘤患者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现状,并根据患者肿瘤大小、病程、病期、体质强弱分别明确以祛邪为主,还是以扶正为主,或祛邪与扶正兼顾。如癌症初期,正虚较轻,发展到以邪盛为主,或正虚邪实,最后正气极度虚弱。辨证论治就应根据这些不同阶段的邪正关系的变化给予相应的治法。治疗大法为扶正培本,理气活血,化痰软坚,清热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