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骨董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0章 乾坤骨董集 唐物茶入

第70章乾坤骨董集唐物茶入

李舞雩一直喜欢喝茶和喜欢茶道具,绿茶对贵州湄潭翠芽和浙江安吉白茶,福建岩茶和肉桂广东凤凰单丛云南普洱,人生不过是喝一杯茶,谈一段天,兜兜转转,玩玩看看。绿茶青碧,一杯入喉,如吞没大片田野。心清似湖水,微澜照影。

红茶浑厚,一口舌畔,像黄钟大吕在你脑海演奏。心域如奏,绕梁三日。

白茶淡泊,一叶如舟,划向你心灵的深海。心淡意远,不争机巧。

乌龙杂陈,一饮而尽,恰如那快意人生。心旷神怡,襟怀坦荡。

普洱酣畅,一盅浓郁,似那浮生里缠绵悱恻的情感。心怀荡漾,天光云影。

苦茶有趣,一片醒神,给你痛苦,更使你宽广。心想事成,苦尽甘来。

李舞雩收藏很多和饮茶相关物件,茶盏特别多,喝茶杯子也多,相关茶道具很全。茶道用器具可分为四类:即接待用器具;茶席用器具;院内用器具;洗茶器用器具。

其中接待用器具和茶席用器具是同客人直接见面的器具即鉴赏物品;而院内用器具和洗茶器用具则是消费品。通常前者是作为茶具,后者是作为杂器为人使用的。

接待用具包括壁龛处悬挂的轴字、轴画、吸烟用具、茶碗;茶席用具包括壁龛装饰器具、挂轴、花瓶;

炭礼法用具包括:釜(铁壶)、茶炉、香盒、灰器、炭斗。通常前者是作为茶具,后者是作为杂器为人使用的。

茶道礼法用具包括搁板、水碗、茶碗、茶入,茶叶罐、茶器、茶杓、盖置、建水(盛涮洗茶碗后不要的水的容器,多为陶器制品,也有的是用薄木片做的圆盒)。

怀石餐的用具包括折敷(一种用薄木片作的容器,装米饭和大酱汤)、碗(饭碗、大酱汤碗、盛煮茶的碗)、向付(一种陶瓷器小钵,盛脍物用)、八寸(一种约24公分、四方形杉木质的器皿,用来盛酒肴)、烤物钵(一种稍大一些的陶瓷器)、酒器。

其中最重要是茶入,茶入(ちゃいれ)是日本茶道中浓茶会中使用的陶制抹茶粉容器。在日语里也称之为小茶壶,是与大茶壶(陶罐)对应的。

常见的茶入,除了陶制的罐身之外,都会有一只白色的“珍材”盖(新作的也有人工树脂材质的)和一只丝绸制的仕覆(しふく)作为附件,其余的还可能有挽家、盆、共箱等附件。

京都建仁寺的开山禅师“荣西”自宋归国后,将带回的茶种赠与洛西栂尾寺的明恵上人开始培育种植茶树。渐渐地,茶壶开始被广泛使用存茶。最开始的茶入是借用了药罐、香料罐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茶道分为薄茶会和浓茶会,茶入是被用于浓茶会的茶粉罐,而薄茶会通常会使用薄茶器(うすちゃき),以漆器材质最为典型。最为常见的薄茶器叫做“棗(なつめ)”。我们将来会单独写一篇文章细说薄茶器和棗。

经过研究和推测,宋代装茶粉主要使用三种器物:奁(一说作箧)、瓶和罂(一说为缶)。

这类“罂”或“缶”后来传入日本,就是所谓的“茶入”。日本存世早期的“茶入”和洪塘窑的特征比较吻合,很可能就是同一窑口的作品。稍晚些的也有符合赣州窑特征的。

宋元时期,大批的日本僧人来中国学习禅宗佛法,当时的各个禅宗寺庙形成了成熟的禅苑清规,并与茶道仪轨融为一体。日僧学成归国时,不仅带回佛教经典,同时也把中国的茶籽、茶具及饮茶方式一并带回日本,进而再后来的继承和本地化后形成了日本茶道。

唐物茶入(からものちゃいれ)是从中国传入的,最初由日僧带回,后来通过贸易形式输入日本。考古调查和发掘表明,福州西北郊的洪塘窑,其产品中有一些薄胎酱釉罐品种,与传世的部分日本唐物茶入完全相同,由此,初步判定日本的唐物茶入有一部分是福建洪塘窑的产品。这些茶入有共同的特点,圆唇,直口,短颈,圆肩,鼓腹,平底或底微凹,通常里外施酱釉,从工艺上看,多为薄胎,制作非常精细。此外,1975年新安沉船打捞的二万多件瓷器中,有很多茶器,包含了225件茶入,其中217件为大海型茶入,8件丸壶型茶入,这些茶入大部分是福州洪塘窑及江西赣州窑销往日本寺庙的产品。

唐物茶入东渡日本后,工匠们采用珍材做盖,金箔密封,加入了日本人的惜物理念。慢慢的,茶入被茶道大家们看重,得以盛放贵重的抹茶粉,重要性随之上升。历史上著名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人更是把这种象征日本茶道精神的“唐物茶入”当做“封地”和“荣誉”,颁发奖赏给有重大战功的家臣武士们。有了政治的介入,茶入更是登堂入室,成了日本茶道中重要的一环。最初传入日本的唐物茶入数量有限,但在室町时代以后,随着日本茶道文化的普及,茶入需求量激增,日本人也开始“赏举”、重视自己烧制的和物茶入。此后,著名的和物茶入也有了“名土加铭”和使用舶来织品包装、家室相传等尊贵的待遇。当然,与在日本茶道中占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唐物茶入比较,仍难望其项背。

宋代的茶叶形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片茶,又叫团饼茶,福建建安凤凰山北苑一带加工的团饼茶都印上龙凤等纹饰,形制不一,或圆或方,或铊或銙,极具艺术性。另一种茶类为草茶,又叫散茶,主要流行于浙江、江西一带,属于炒青茶类。

无论是团饼茶还是散茶,都要有科学正确的保藏方法。蔡襄《茶录》有一节专门提到藏茶:“茶宜箬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湿冷。故收藏之家以箬叶封裹入焙中,两三日一次用火,焙如人体温。温则御湿润。若焙则茶焦不可食。”对团饼茶而言,最简易的包装是以箬叶包裹,外再缠以棉麻丝带。梅尧臣是宋代文学家,留下不少关于茶的诗词作品,多次提到箬叶包茶,在《吕晋叔著作遗新茶》中提到:“其赠几何多,六色十五饼。每饼包青箬,红鉴缠素苘。”还有《答建州沈屯田寄新茶》,他描绘道:“春芽研白膏,夜火焙紫饼。价与黄金齐,包开青箬整。碾为玉色尘,远汲芦底井。一啜同醉翁,思君聊引饮。”与梅同时代的欧阳修也有写到以箬叶包装茶的诗作,在《尝新茶呈圣俞》中他写到:“建安太守急寄我,香箬包裹封题斜。”这种用箬叶包装茶叶的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如今在云南一带包裹七子饼茶还是采用当地产的箨箬包装。

宋人主要用瓷瓶贮放散茶,在周必大的《胡邦衡生日以诗送北苑八銙日注二瓶》中有如此诗句:“尚书八饼分闽焙,主簿双瓶拣越芽。”杨万里《谢岳大用提举郎中寄茶果药三首》中也提到:“瓷瓶蜡纸印丹砂,日铸春风出使家。”这类形制的瓶子在当时大量销往东南亚地区,广东及福建的一些博物馆中有很多这样的展品,大多是从沉船打捞上来的,通过对外贸易,茶、茶具以及饮茶方式传播到了海外。

梅尧臣还曾收到友人寄来的用茶罂包装的茶,专门写下了《谢人惠茶》一诗以纪念,“山色已惊溪上雷,火前那及两旗开。采茶几日始能就,碾月一罂初寄来。”罂是一种小口大腹的容器,梅尧臣收到的正是朋友用瓷罂装就碾好的茶末。与罂一样,缶也是一种小口鼓腹的罐子,也可以用来装茶叶。张镃在《许浑父送日铸茶》中提到过以缶装茶的信息:“瓷缶秘香蒙翠箬,蜡封承印湿丹砂。”幸运的是,宋代壁画为我们解读茶罂提供了一些直观的图象线索。

河南登封黑山沟李氏墓出土的壁画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两位女子正在茶桌旁备茶,左边女子右手托着一瓷罐,左手正用凤尾茶匙点茶。此罐小口,弧肩,鼓腹,应该就是梅尧臣在诗中提到的“罂”,从纹饰看,极似耀州窑刻花盖罐。壁画中的罐盖正打开,女子正用茶匙从茶罂中取出茶末放入另一女子手托茶盘的茶盏托内,而罐盖恰好放在茶桌上,盖似卷荷形。无独有偶,河南偃师出土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北宋仕女涤器图壁画拓片中,清昕可见茶桌上放着带托盏四,茶匙一及卷荷形盖罐一。同样器型的盖罐,宋代南北各个窑口均有生产。南方的龙泉窑、建窑、吉州窑、赣州窑,北方的定窑、磁州窑、耀州窑等有大量生产制作此类容器,以满足当时饮茶生活所需。

除陶瓷外,还有其它材质如银质盖罐,直口,弧肩,圆腹,平底。盖为卷荷叶形,叶蒂为钮,这类材质的盖罐出土的数量也不少。

其中的一部分茶罂传到日本后,就演变成“茶入”,茶入是日本人点浓茶时盛放茶粉的小罐。宋元时期,大批的日本僧人来中国学习禅宗佛法,当时的各个禅宗寺庙形成了成熟的禅苑清规,并与茶道仪轨融为一体。日僧学成归国时,不仅带回佛教经典,同时,也把中国的茶籽、茶具及饮茶方式一并带回日本,对日本的茶道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日本人把茶入分为两类,一类叫唐物茶入,另一类叫和物茶入。顾名思义,唐物茶入是从中国传入的,最初由日僧带回,后来通过贸易形式输入日本。考古调查和发掘表明,福州西北郊的洪塘窑,其产品中有一些薄胎酱釉罐品种,与传世的部分日本唐物茶入完全相同,由此,初步判定日本的唐物茶入有一部分是福建洪塘窑的产品。这些茶入有共同的特点,圆唇,直口,短颈,圆肩,鼓腹,平底或底微凹,通常里外施酱釉,从工艺上看,多为薄胎,制作非常精细。此外,1975年新安沉船打捞的二万多件瓷器中,有很多茶器,包含了225件茶入,其中217件为大海型茶入,8件丸壶型茶入,这些茶入大部分是福州洪塘窑及江西赣州窑销往日本寺庙的产品。

在日本抹茶道的薄茶与浓茶两种茶事平台里,茶入被用来盛放浓茶粉,它通常由一个专用的绸缎布袋包裹,这种布袋日本茶道里叫做“仕覆袋”,这是用来保护茶入的。

“汉作唐物”东渡日本后,茶头们又采用象牙做盖,金箔密封,并被茶道大家们看重,得以盛放抹茶粉,身份随之上升。当然,关于它的地位问题,不得不谈到“北野大茶会”那段茶道历史上的公案,以及后来日本的实际统治者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人把这种象征日本茶道精神的福州窑“唐物茶入”当做“封地”和“荣誉”,颁发奖赏给有重大战功的将军。有了政治的介入,茶入更是登堂入室,成了日本茶道茶室里的重器。

茶入分类 

根据产地的不同,茶入通常被分为:

唐物(からもの)(中国产)、和物(日本产)和岛物(しまもの)(东南亚或西方产)

根据器形的不同,茶入可以被分为:

“擂座、大海、文琳、茄子、肩冲、瓢箪、鹤首、驴蹄、身付、文茄、瓶子、达摩”等种类,造型大致以褐釉小壶为主。

根据不同的收藏名家的收藏品,茶入作品可以被分为:

大名物

千利休诞生以前的东山时代的名物,包含了“东山御物”以及包括村田珠光、武野绍鴎等在内的茶道大家们喜爱的茶入作品。

名物

千利休时代的著名茶入作品的合称,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千利休、津田宗及等当时的茶道大家争相追逐的器物。

中兴名物(远州名物)

小堀远州选定的著名茶入的总和。主要出现在《遠州蔵帳》和坂本周斎所編集的《中興名物録》两本书中。

东山御物

足利八代将军义政建造了东山山荘并制定的茶入名录。

利休名物

顾名思义,为日本茶圣千利休秘蔵之茶入名录。

云州名物

江户晚期茶道大家松江藩七代藩主松平不昧选定的茶入名录。主要出现在《雲州名物帳》和《古今名物類聚》这两本书中。

大銪堂主按:此处的大名(だいみょう)是指日本古代的有封地的封建领主。所以断句应是“大名-物”而非“大-名物”。名本身的全称为“名主”,土地或庄园的领主为了保护家园,大多拥有其所属武力,一般称之为武士,相当于中国古时的护院、护卫,规模越大,进而成为统领一国的领主,那就是所谓的大名了。对应于我国古代,与“诸侯”意思大致类似。

在日本茶道史上,一些名贵的唐物茶入总是与将军、重臣、历史文化名人、茶人的名字相联。一些著名唐物茶入,更有历代茶人为其编纂的名录,记载取名由来、传承历史、逸话等。

如著名的唐物茶入,号称“天下三肩冲”的“新田”、“初花”、“楢柴”。据说“新田”为村田珠光所持之名器;“初花”系杨贵妃用过的头油壶,且二者都曾被日本战国时代末期统一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在重要的茶会上使用过。很可惜的是,楢柴肩衝于1657年发生的明历大火之际永久的遗失了,所以目前能够看到的只有下面这两只了:

另外,相传日本茶道初期始祖之一的村田珠光以九十九贯的高价购入,茶入上有如发丝般的白色釉纹,故得名九十九髪(つくもがみ)茄子。九十九髪指代年老妇之白发,语出《伊势物语》中的“百年(ももとせ)に一年(ひととせ)たらぬ―我を恋ふらし面影に見ゆ”。而其又可简称作“九十九”,念做つくも,正好与汉字铭文“付藻”同音。付藻一词未能查到出处和意思,有一说为能活上万年的乌龟,经过岁月的流逝,在甲壳上会长出藻类,通过这些藻类使之随波逐流。此唐物茶入历经七百年历史之沉浮,涅槃重生无愧付藻之名!

藤重藤元・藤厳是帮助家康修缮的工匠,修缮后竟获赠付藻茄子,其后代后来转手卖给了岩崎家,也就是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的创始人。现在,此只传奇的茶入和日本国宝“曜变天目”茶碗共处一室,可谓天作之合!

日本茶道史上介绍唐物茶入的文献著述比比皆是,较早的有《金尺文库故书》、《抵园执行日记》、《山上宗二记》、《君台观左右帐记》、《茶入之次第》以及《松屋会记》等。

日本茶道中,浓茶会有大约一半以上的赏物环节的主角都会是这场茶会所使用的茶入,欣赏和讨论茶入已成为浓茶会一道重要的似乎不可或缺程序,足见其重要性。通常是有亭主引导让客人从观察茶入的外形开始,一般以富于个性的茶入为上品;继而拈量其重量,以胎薄轻巧为佳;同时欣赏自然流釉的生趣,素胎与釉色搭配装饰纹路的形式;末了还要欣赏与茶入罐子相配套的盖子、仕覆、挽家等等附件,可谓是内容多多!

参考文献:

《日本の陶磁》小山富士夫 中央公論美術社 1967 

《原色陶器大辞典》 加藤唐九郎 淡交社  1978 

《决定版茶の心—茶道具》 铃木勤 世界文化社  1978 

《やきもの事典》平凡社  1984 

《淡交テキスト茶陶の旅编》黑田宗光 淡交社 1998 

《茶道具の世界3—和物茶碗》樂吉左衛門 淡交社 2000 

《やきもの名鑑》竹内顺一等 講談社 2000 

《日本陶磁大辞典》 矢部良明 角川书店 2002 

《日本陶瓷史》关涛、王玉新 辽宁画报出版社 2001 

《图解日本陶瓷器入门》松井信义 台湾积木文化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