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乾坤骨董集 巅峰之作汉代玉器
第59章乾坤骨董集巅峰之作汉代玉器
汉代玉器是最为精美玉器,李舞雩有几件汉代玉器,玉握玉猪,汉代玉器继承三代玉雕之精华,建构了中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
汉代玉器: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的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玉器的传统,并有所变化和发展。礼仪性的玉器(所谓“瑞玉“)较前减少,组成佩饰的各种佩玉在种类上趋于简化,用于丧葬的玉器显著增加,玉制的日用品和装饰品也有较大的发展。在雕琢工艺方面,圆雕、高浮雕、透雕的玉器和镶玉器物较前增多。
纹饰的风格由以抽象为主转向以写实为主,一些像生类玉器也有了现实感和生命力,形神能巧妙地结合于一体,这些都为先秦玉器所不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出土的汉代玉器数量和种类很多,科学价值大大超过了传世品。出土玉器较多的是一些汉代诸侯王及其亲属的墓葬,如广东广州南越王墓(见西汉南越王墓玉器)、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河北定县中山怀王刘修墓、简王刘焉墓、穆王刘畅墓、BJ市大葆台广阳王夫妇墓、江苏省徐州楚王墓、HEN省商丘梁王墓等。
此外,还有一些汉代窖藏也出过精美的玉器。 至两汉时期,由于社会稳定,国力强盛,玉文化也蒸蒸日上。
从王公贵族到官宦人家甚至绅士富商等阶层日常用玉品种丰富、数量众多、加工工艺精湛。此时出现了许多精美的作品,从西汉到东汉,先秦诸子的学说思想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
虽然出现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阶段,但事实上在汉代人的观念意识中决非仅儒一家而已,而是多种观念错综交织。儒家的人伦道德与道家之荒忽之谈并行不悖,经学纬学并治,阴阳之学盛行,并由阴阳家而发展为谶纬迷信。
因此,我们在汉代的艺术中看到的是现实世界与冥界、仙界交杂并陈,生人、死者共置一处,或许这正是所谓“通天地人为儒”(《法言·杨子》)思想的体现吧。
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的产物,反映的是特定时代的观念意识.孰兴孰衰以及风貌特征均由那个时代文化的大环境所造就,玉器艺术当然也不例外。
在汉代,一方面是儒家思想中“君子贵玉”的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长生不死,羽化升仙的美好祈求造成了厚葬之风盛行,这恰好又与儒家教义中的孝子悌弟思想相吻合。
凡此种种,都为汉代玉器发展成为我国玉器史上又一高峰期奠定了重要基础。与此同时.汉代手工业技术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为玉器制作工艺的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所以在汉代玉器的制作中,镂空技艺的应用更加普遍,透雕、圆雕及高浮雕的玉器作品明显比前代增多。东汉时的琢刻技术更是精益求精,正如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中所说:“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
随着近现代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目前已出土了相当数量的汉代玉器,这就为汉代文化的研究以及汉代玉器艺术的鉴赏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汉代,因为儒家道德学说从礼制上维护封建国家制度,汉武帝首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以礼器、佩饰为主的儒家玉器体系,也因此得到了大力扶持。
汉代玉器的材质主要是和田软玉。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XJ和田美玉沿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进入中原,使得玉器制造业得到极大的物质保证,稳固了和田玉在玉器材质中的主流地位。
同时,也改变了汉代以前玉器不少就地取材、使用当地较次玉材的境况,从而使得汉代玉器的质量有了根本提高。汉代普遍重视玉料选择,尤其崇尚白玉,大量和田玉进入中原,为汉代玉雕奠定了物质基础。
汉代玉器既有清逸脱俗、自由奔放的特点,同时具有典型的雄浑豪放、气势昂扬的特征。汉玉多以阴线勾勒,线条纤细优美,画面舒畅大方。
普通采用隐起和镂空工艺,技术非常娴熟,高浮雕和圆雕也大量运用。玉器设计打破对称等传统风格,充分发挥主观想象,内容丰富多样。粗细线条并用是汉代玉雕特征,由阴线刻演变成游丝毛雕是汉代玉雕的重要标志。
古人赞扬汉代玉雕“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均交接断续,俨如游丝白描,毫无滞迹。”汉代抛光技术达到很高水平,玉衣片等玉器表面打磨光洁如镜。
汉代玉雕作品中大量采用镶嵌技术,有金镶玉、玉镶金等。金缕、银缕玉衣的工艺水平令人惊叹不已。纹饰主要有几何纹和动物纹,几何纹有谷纹、蒲纹、涡纹、去雷纹、丝束纹等;动物纹有龙纹、凤纹、兽面纹等。由于道家思想的影响,出现驱除凶邪和反映羽化成仙题材的玉雕作品。
汉代玉器设计制作比前代更为精巧,结构上打破了对称的格局,着意追求活泼流动、变化多端的效果,镂空技艺精致灵巧,玲珑剔透,刻划纤细如发,自然流畅,显示出很高水平。
最能体现汉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艺水平的,是葬玉和陈设玉,为祈求尸体不配而制作的葬玉,以玉衣为代表,著名的“金镂玉衣“是葬玉的典型。尤其是各种陈设玉,其雕琢精湛,构图变幻莫测,设计新颖活泼而不囿常规,纹饰华丽却不落俗套,整体形象充满动势和灵气,充分显示了汉代自由浪漫、雄浑豪放的时代风貌。
西汉玉器考古发掘地主要有:陕西兴平茂陵、临潼境斜口镇、骊山、西安三桥镇和席王村、龙首村、西安交通大学、咸阳狼家沟、新庄、蒲城贾西乡;河北定县、阳原北关、满城陵山、邢台北陈村;山东昌乐朱留镇、巨野红土山、沂水荆山、曲阜九龙山;江苏仪征烟袋山、徐州韩山、石楼山、石桥村、狮子山、北洞山和楚王墓;河南永城芒山镇、保安山、僖山、SMX火电厂;AH天长三角圩、芜湖月牙山;湖南衡阳凤凰山、常德灌溪乡、长沙五一路、蓉园、咸家湖、象鼻嘴、伍家岭、杨家山;BJ西郊大堡台;广东广州象岗;广西贵县罗泊湾;湖北云梦大坟头;江西南昌老福山;山西太原尖草坪;四川FL黄溪乡等。东汉玉器考古发现地主要有:陕西咸阳、华阴、宝鸡北郊;河南淮阳北关、洛阳东关、烧沟;山东梁山伯木山、嘉祥、青州马家冢;江苏东阳、徐州土山、扬州邗江宝女墩;河北定县北庄、中山王刘焉墓、中山王刘畅墓;AH亳县凤凰台、董园村、合肥乌龟墩;江西南昌七里村;湖南零陵文庙等。
玉器种类汉代用各种玉料制作的礼器、装饰品和美术品。中国的工艺源远流长,汉代继续有所发展。西汉初年的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的传统,但开始有了变化。西汉中期以后变化更大。根据器形和用途的不同,
汉代玉器可分为4大类:
①仪礼上使用的玉器;
②葬玉;
③玉装饰品;
④玉制美术品。
商周的6种“瑞玉“,除璧、圭外,都废弃不用;组成“组玉“的各种玉佩,其种类和数量都已减少。葬玉和随身玉制装饰物的种类增多。表面花纹从以抽象主义为主变成以写实主义为主。圆雕、高浮雕、透雕、刻细线的玉器也增多了。
这些变化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变化以及风俗和思想(尤其是宗教思想)的变化。
在中国玉器史上,汉代实是承前启后的一个过渡阶段。
第一类为装饰品,有璧、环、璜、配饰、觿、带钩、玉具剑、珩、管、珠、笄、镯、组佩、心形佩、龙形佩、司南佩、宜子孙佩、凤形佩、舞人佩、螭纹佩、刚卯严卯等。
第二类为礼仪器,有圭、璋、璧、戈、钺、玉衣、蝉(琀)、玉塞、口塞、玉猪(握)、玉瞑目等。
第三类为日用器,有卮、耳杯、高足杯、角形杯、枕、玺、砚滴、盒、壶、钫、奁、镜、铺首、灯等。第三类为陈设把玩器,有玉座屏、玉人、玉马、玉熊、玉辟邪、玉贝、玉獬豸、玉鹰、玉豹、玉版等
汉代玉璧极其常见,主要有三种:
一是璧两侧密布谷纹或蒲纹。一般在“肉”“好”边缘起凸,立而平直;
另一种玉璧除了有谷纹和蒲纹外,还有以丝束纹为界加一圈相互缠绕的兽面纹;
再者就是出廓璧,出廓部分多为龙凤纹、螭纹或吉祥文字等。满城出土的出廓玉璧通长25.5厘米,璧两面布满集谷纹,出廓部分是对称透雕曲身相背而立的双龙,张口露齿,昂首挺胸,气势威严雄伟,顶端透雕华丽云纹,玉雕制作精细,造型十分优美,玉料大玉质好,是汉玉之精品。
玉器材料汉代玉器中有许多仍是利用绿色或黄褐色的玉料,但是另一方面,乳白色的羊脂玉大量增加。汉代玉料的来源,大部分是由和阗输入的软玉。出土的一些玉器,与和阗玉很相近。
造型与纹饰根据玉器用途的不同,玉器可分为玉兵器、玉工具、礼器玉、丧葬玉、佩饰玉、玉器皿和玉摆件等几大类。玉兵器和玉工具--随着青铜制造业的发展,到了商代,绝大多数玉兵器和玉工具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而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标志和礼仪的象征;
玉礼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华夏祖先就已经大量使用玉礼器;
丧葬玉器--丧葬玉,也称葬玉,指的是古人专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玉器,而不是泛指一切随葬玉器;
佩饰玉器--佩饰玉是古代玉器中重要的一个种类,是古人挂在衣服上或带在身边作为装饰用的玉器,体小,精巧,轻便而质佳。由于佩饰玉是古人身份和修养的象征,所以自古以来,佩饰玉中就多材质上佳、雕工精湛的珍品,如今更是玉器收藏中的重点;
玉器皿--玉器皿最早见于商代,但是因其制作难度大,直到明清时期才成为玉器生产的主流产品。玉器皿数量庞大,种类繁多;
玉摆件--玉摆件,又称观赏陈设性玉器,主要包括玉雕动物、玉人、大型的玉牌、玉屏风、玉山子、玉如意等等。
治玉的技术汉代基本上继承了战国时代的治玉技术,但是已有所改进。汉以前的玉器多是扁平玉片,上加浅浮雕。
汉代玉器中高浮雕和圆雕增多了。汉以前的玉器纹饰的制作技术,主要利用细砂研磨成浅浮雕的花饰。汉代由于技术的改进,镂孔花纹和表面细刻线纹增多了。浮雕和素面玉器的表面抛光技术也有所提高,如满城汉墓出土的玉器已是表面磨得象玻璃一样光滑。器物的轮廓线和刻纹,也都显得很流利。
汉代的玉器种类很多,按社会功能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日用品、装饰品、艺术品、辟邪用玉、礼仪用玉和丧葬用玉。
汉代玉器在技法上最突出的是“汉八刀”和“游丝毛雕”。 风格简练流畅,神态逼真,宛如八刀而就,这种表现手法常被人们称之为“汉八刀”,特别是以玉蝉、玉翁仲、玉猪为代表。“游丝毛雕”指的是汉代玉器上出现的一种阴刻线,其线条形若游丝,细如毫发。高濂《燕闲清赏笺》说:“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
汉代用于礼仪的玉器,从商周的六器到此只有璧和圭仍然使用了。玉璧在汉墓中出土很多,玉圭则从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消失。
汉代的玉璧,除了传统样式外,还流行着外缘附加透雕纹饰的玉璧,东汉时期的这类玉璧有的在透雕动物纹饰中还出现“长乐”、“宜子孙”等字样。“六器”中的琥和璜,汉代虽然还存在,但已是作为装饰用的佩玉了。
璋和琮,在汉代可能已不再制造和使用。
日用器传世的有奁、洗、卮、灯、耳杯等,但真伪难以鉴定。
出土的器类有高足杯、角形杯、带托高足杯、盒、枕、带钩、印章等。其中高足杯共出 2件,一件为素面,另一件杯身饰谷纹和勾连云纹。角形杯、带托高足玉杯和玉盒为西汉南越王墓所出。带托高足玉杯由高足玉杯、杯托和承盘 3部分组成,杯身饰谷纹、花瓣纹等,杯托中的玉垫为透雕 6瓣形,这是已发现的构造最为精致、复杂的玉杯。
玉盒为圆形,饰浅浮雕和线刻花纹,盒盖上有桥纽活环。
汉代玉枕有用长方形玉版镶拼而成的,也有用整块玉料雕成的。东汉中山王刘焉墓所出的玉枕,用整块青玉雕成,枕面及两侧浅刻阴线变形云纹,重达13.8千克。
玉带钩出土不少,工艺水平较高的有南越王墓出土的龙虎并体带钩和龙虎合体带钩。前者透雕,钩首为虎头,钩末为龙首,龙虎双体并列,龙首、虎爪共托一环;后者作龙虎合体形,通体由 7截玉料雕琢而成,以铁条贯穿成形。
装饰品可分为人身上的玉饰和器物上的玉饰两大类。人身上的玉饰主要是佩玉,计有璜、环、琥、珑和玉舞人等,还有商周以来用于解结的觿和射箭时钩弦用的,到汉代也演变为装饰用的佩玉。
玉环的纹饰优美多样,在佩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南越王墓和西汉曹墓出土的透雕龙凤纹玉环,线条流畅,纹样优美,工艺水平很高。
玉舞人多数为玉片刻成,以阴线刻划细部,也有个别是圆雕的。此外,束发用的玉笄,有的透雕凤鸟卷云纹,也属随身的装饰品。
装饰在器物上的玉饰,以玉剑饰最为重要。汉代的“玉具剑“,剑首、剑格以及剑鞘上的剑璏和剑珌皆用玉料制成。配套的“玉具剑“,四种玉饰的雕刻技法和纹饰题材往往是一致的。
高浮雕的螭虎纹,是玉剑饰中常见的纹饰之一。此外,铜枕、铜杯、铜卮、铜铺首以及铜瑟枘等,也有镶嵌线刻或浮雕玉饰的。
艺术品汉代圆雕的工艺美术品数量虽不多,但表现了汉代玉器造型艺术的高度水平。汉元帝渭陵附近出土的玉鹰、玉熊、玉辟邪和玉奔马,是一批难得的艺术珍品。其中玉奔马用白玉雕成,作奔腾前进状,马上的羽人双手扶着马颈,全器雕琢精巧,造型生动逼真。还有一些小型的动物玉雕,有的有小孔,可能作为佩玉用。徐州东汉墓出土的一件小玉饰,雕琢成大鸽喂小鸽的形象,十分生动可爱。另外,HEB省定县东汉墓所在的一件小玉屏,由 4块玉片组成,透雕东王公、西王母以及人物、鸟兽等纹饰,也应是陈设用的工艺品。
辟邪用玉汉代用于辟邪的玉制品有刚卯,除见于著录的传世品外,发掘出土的刚卯为数不多。AH省亳县凤凰台东汉墓出土两件玉刚卯,所刻文辞和文献记载基本相同。另在上海浦东明墓中曾出土玉刚卯 3件,其中 1件铭文笔划字形和亳县刚卯相似,有人认为是汉代遗物,另两件则是后世仿制的。满城汉墓所出的 1件玉人,作王公凭几而坐状,底部阴刻铭文“维古玉人王公延十九年“10个字。从铭文内容考察,这件玉雕像也应是厌胜辟邪之物。还有上述圆雕的玉辟邪和一些用于佩带的动物形玉雕,可能也属这类玉器。
礼仪用玉汉代用于礼仪的玉器,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考察,和先秦时期有所不同。《周礼·春官·大宗伯》所载用于“礼天地四方“的璧、琮、圭、璋、琥、璜(所谓“六器“),都属礼仪用玉。但到汉代只有璧和圭仍然作为礼仪上使用的玉器。
玉璧在汉墓中出土很多,玉圭则从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消失。汉代玉璧的花纹,除了传统的蒲纹和谷纹外,还流行着在蒲纹或谷纹的外面加饰一周兽纹或鸟纹。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玉璧,在谷纹的内外各有一周线刻兽纹带,直径达33.4厘米,在汉代玉璧中是罕见的。此外,还有一些玉璧,在周缘之外另加一组或几组透雕动物纹,如满城汉墓出土的 1件谷纹璧,外缘有透雕双龙卷云纹附饰,纹样优美生动,是汉代玉璧中的珍品。
东汉时期的这类玉璧,有的在透雕动物纹附饰中还出现“长乐“、“宜子孙“等透雕字样。这种外缘附加透雕纹饰的玉璧,除作为礼仪用玉外,还能起着装饰的作用,其中镂刻吉祥语的小型玉璧,还可能用作佩玉。这说明汉代玉璧,在造型、纹饰和功用等方面较先秦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
“六器“中的琥和璜,汉代虽然还存在,但已是作为装饰用的佩玉了。璋和琮,在汉代可能已不再制造和使用。
汉墓中偶然出土的玉琮,也已是利用旧玉改制成具有其他用途的玉器了,如满城汉墓出土的一件玉琮,已被改作九窍塞之一的生殖器罩盒。江苏省涟水汉墓所出的玉琮,上有鎏金的银盖,下有由 4只展翅银鹰托着的鎏金银底座,也已成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了。
丧葬用玉汉代人认为玉石能使尸骨不朽,所以用于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葬玉主要有玉衣、玉九窍塞、玉琀和握玉。
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完整的玉衣由头罩、上衣、裤筒、手套和鞋5部分组成,每部分都由许多小玉片编成。根据等级的不同,用于编缀玉片的分别为金缕、银缕或铜缕,个别还有用鎏金铜缕或丝缕编联的。满城汉墓所出的 2套金缕玉衣,是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发现的保存完整的汉代玉衣。金缕玉衣体积大,结构复杂,经过精心设计制成,是汉代治玉工艺高度发展的产物。
玉九窍塞是作为填塞或遮盖耳、目、口、鼻、肛门和生殖器等九窍用的,这些玉制品皆为素面。
玉琀一般作蝉形,置于死者口中。
至于死者手中的握玉,在西汉中期以前多作璜形,系用玉璧改制而成,到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流行为玉猪。死者手握玉猪的习俗,在东汉和魏晋南北朝都很流行。
玉蝉和玉猪的造型变化不大,刻纹也都比较简单。此外,葬以玉衣的死者,其胸背往往铺垫许多玉璧。这些玉璧也应属于丧葬用玉。满城汉墓所出的漆棺,棺的外壁镶嵌26块玉璧,内壁镶满玉版。这种内外镶玉的漆棺虽然很少发现,但也说明玉在汉代丧葬习俗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1、造型与纹饰特征玉璧汉代玉璧的造型也沿用了战国晚期基本形制,一种是圆形玉璧,一种是出廓璧。
汉代出廓璧分四类:(1)双龙纹谷纹璧。(2)双螭纹乳丁纹璧。(3)龙螭纹乳丁纹璧。(4)附设文字。
汉代玉璧还流行内、外二区或内、中、外三区的纹饰,一般内区为蒲纹、谷纹或蒲谷相叠纹,外区为龙纹或风鸟纹。
玉衣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它的前身是东周时期的“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玉衣出现于文景时期,而从汉武帝时开始盛行,东汉末年废止不用。完整玉衣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部分。
组玉佩战国晚期至西汉的组玉佩,承袭了春秋时期的组合方式。既重视成组的搭配,更重视各件佩饰自身的美感。西汉中期以后,组玉佩已不甚流行,组合形式也比较简单。
玉舞人以玉舞人作为佩玉的习俗,源于战国时期。玉舞人佩一般为女舞人形象,她们是专供帝王或大贵族使役的舞人。每个玉舞人都有一至两个穿孔,用于穿系佩挂。玉舞人多出于女性墓葬中,应是汉代贵族妇女所喜爱的佩玉。玉舞人造型分为三类:简约型。形象概括,刀法间练。普通型。形象写实,刀法精细,服饰造型可辨。繁复型。
玉舞人造型特点:
(1)都作长袖,一袖高扬舞过头顶,另一袖下垂或横置腰际,长裙曳地,细腰束带,恰如“长袖善舞”;
(2)舞姿多变,动态突出,作“翘袖折腰”之舞姿;
(3)造型概括兼夸张,刀法简洁有力。
玉具剑在剑和剑鞘上装有玉制剑饰的剑,称为“玉具剑”。四种玉饰齐备的玉具剑出于西汉时期。典型的玉具剑,剑首、剑格、剑璏和剑珌的纹饰题材和雕刻技法是一致的。西汉后期出现水晶的剑饰。水晶剑饰邢台北陈村刘迁墓西汉后期。
韘形佩汉代韘形佩,又称心形佩或鸡心佩,造型是中间主体呈上尖下圆的倒心形,边缘附设镂雕各式纹饰,它是由先秦的玉韘演变而来的玉饰。
玉枕作为日用器兼葬玉的汉代玉枕,可分为玉枕、镶玉枕、镶虎头玉枕三类。
玉容器汉代发掘出土的玉容器主要有高足杯、角形杯、盒、卮和镶玉盖杯等。玉高足杯杯身作圆筒形,杯把下有圆形杯作。早期高足杯刻有细致的纹饰,晚期的高足杯为素面。玉角形杯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角形杯,杯体作犀角形,杯身浮雕卷缠的夔龙纹,杯体上浅浮雕卷云纹,近底部为圆雕,空隙地阴刻勾连云纹。
汉代玉器玉卮,卮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具,始兴于战国。迄今最早的玉卮是洛阳金村所出的嵌铜玉卮。南越王墓的玉卮,为铜质框架,其间镶嵌阶梯式连线乳丁纹玉片而成器,髹漆木盖,盖上有玉钮和玉饰,环形带柄耳,三兽蹄形足。故宫博物院藏玉卮,通体玉料雕成,盖有高浮雕三鸟形钮,卮身雕凤首方折夔纹,并满填阶梯式连线乳丁纹,环状耳,三足。
玉带钩汉代玉器装饰品中,带钩是最常见的一种。其特点是:
(1)钩身呈细长状。圆雕细长条形,或琵琶形,其长度一般达到15厘米左右。龙首形钩首,有双角、双眼睛、口齿分明;
(2)钩身弧度加大,钩钮底部与钩尾底边可在一个平面上;
(3)多椭圆钩钮;
(4)通体雕刻纹饰。常见纹饰为连线乳丁纹、浮雕螭纹和扭丝纹等。
汉代玉器玉铺首,铺首始于古代宫门所嵌的犀牛头骨。因犀牛有祥瑞意思,故用之。兽面形铺首,源于周秦时代铜器、陶器的兽面衔环耳。玉铺首的兽面,形象凶猛,有驱邪辟恶之义。陕西兴平茂陵附近出土的玉铺首,圆雕,以兽面为主体,其上浅浮雕兼透雕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神。缺环。
玉砚滴江苏扬州甘泉老虎墩东汉墓出土,作飞熊跪坐状,头顶有一圆口,腹中空,上有圆形银盖。飞熊睁目张口,背有双翼,掌托灵芝,全身刻羽毛纹。
玉座屏由四块镂雕玉片组成,两侧支架为连璧形,璧内雕曲身缠绕的龙纹。中间玉片略呈半月形,分上下两层,分别透雕有盘膝高坐的“东王公”和“西王母”以及人物、鸟兽和神化动物形象。
2、纹饰传承与演变
(1)战国晚期——西汉早期玉器纹饰是以规律性的纹饰,搭配平面立体化的动物纹为特色。
(2)西汉时期玉器纹饰以凹弧面和多视点的角度取像所营造的立体化动物纹,或在玉器表面制作高浮雕、浅浮雕等动物纹饰为特色。
(3)西汉晚期——东汉西汉晚期,平面立体化的动物纹饰开始朝图案化的方向发展。到了东汉时期,生动立体化的风格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繁复的纹饰布局,呈现工艺化的风格。
(4)螭纹春秋战国玉器螭纹,总体造型特点是:身体细长如蛇,有二足或四足,满饰鳞纹或扭丝纹。螭头可分二类:近圆形,无耳;脸较长,有耳,嘴鼻较窄。两汉玉器螭纹造型总体特点是:身形为四足走兽形,足为拳曲形三爪,身体或作穿云状;螭头如虎,分别有立式方圆耳或耷耳,单角或分枝角;尾细长,或分枝,或饰扭丝纹;玉剑饰上多高浮雕大小二螭作相对视造型,可能代表母子螭。
(5)龙首纹汉玉龙首纹的造型特征是:尖耳或耷耳,额头起尖,张口,长分枝角或单角,上唇较宽,或下卷,下颌呈斧头形,小圆眼左右有眼角线。
(三)汉代玉器特征
1、传统与创新兼容。装饰品的造型、纹饰题材,很多都有战国玉器的遗风。如谷纹龙形佩、玉剑饰、玉带钩、螭纹佩等。艺术风格总体上延续战国玉器的特征。如阴线刻的纹饰、浅浮雕谷纹、龙凤螭形佩等。汉代的创新玉器达到新高峰。装饰品、葬玉、日用器及观赏陈设器,都在种类、造型与纹饰上有较多的新发明。如玉衣、玉舞人、刚卯严卯、司南佩、玉枕、角形杯、砚滴、卮、屏风、铺首、玉辟邪等。
2、玉器镶嵌工艺空前发达。玉具剑分为铜、铁剑两种,很多器物出土时玉剑饰保持完整(南越王墓);首创镶绿松石铜镜(南越王墓);玉面罩或玉枕上嵌金箔片(徐州后楼山汉墓);铜质杯及卮框架上满镶玉片(南越王墓);铜质或漆质枕上嵌玉片(满城刘胜墓);木棺外镶玉版(徐州狮子山楚王墓);木棺内镶玉版,外镶玉璧和圭形玉(满城刘胜墓);棺中笭床上镶谷纹璧(长沙咸家湖汉墓)。
3、葬玉空前发展。汉代葬玉空前发展的原因:由于上层统治阶级的倡导,厚葬形式风靡一时,以玉器殓尸的制度,成为社会政治文化和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葬玉的形式与内容,有规范性和统一性的制度可遵循;道教“长生不老”的宗教观,深浸于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
4、日用器的新拓展。帝王与贵族的生活里,大量应用玉质器皿,是汉代玉文化的特殊现象。由于汉代日用玉器的广泛应用,使中国传统玉器的五大品种,即生产工具、装饰品、礼仪器、日用器和观赏陈设器,真正开始完备。
5、崇尚白玉。在中国玉器史上,使用白玉、特别是XJ和田白玉,汉代是个新高潮。
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汉帝国征讨西域频频得胜,使东西两地的交通畅通,XJ玉料源源不断进入中原;
盛行阴阳五行说,人们赋予白色以吉祥寓意;自西汉起,将“尚白”观念与儒家“仁”学相提并论,极大地提高了色彩审美的文化品位和白玉的道德品性。
6、汉代玉器的吉祥文化。汉代常见的吉祥玉器有:驱鬼除病的刚卯严卯;神兽灵禽的四神纹玉铺首;以熊虎为主的猛兽类玉器,如飞熊形玉砚滴;飞天羽人的白玉仙人奔马;征祥祝词的各类玉璧;仙公仙母玉屏风等。
汉代玉器鉴别方法
一、看资料:优质玉材关于一件玉器至关重要,如玉质、玉色、光泽、致密度、绺裂、玷污等等都是玉材等级的要素,不该无视。
二、辨外型:外型是玉器审美的构架,也是决议玉器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外型是由功用及玉坯形状决议的。其份额权衡要恰当、匀称而不呆板。
三、鉴纹饰:纹饰是玉器的装修,它的美丑简单为大家察觉、感触,通常说它服从于器型的需求,或许它们两者都取决于社会功用的需求。装修要看布局、规矩、繁简、疏密等处置,凡布局规矩有条有理、一致调和即是美的,具鉴赏价值。
四、析技能:技能是由料变为器的技能条件,它的性质比较稳定,不易被人真实知道,是鉴赏上的一个难题。
凡刻工流通必定是美的,反之,呆板柔弱、牵丝攀藤则保藏价值会锐减,应慎重处置,不行轻率集之。
五、品艺术:
艺术是每件玉器所寻求的最高境地,也是最难做到的。凡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都是艺术美的体现,具有丰厚的保藏价值;反之,徒具形骸,一味摹古者都是违背艺术美的著作,鉴赏价值就差劲得多了。六、观立异:仿古玉器中含有两大类艺术形状:立异与仿古。这也是中国绘画、雕塑以及技能美术中普遍存在的表象,玉器概莫能外。立异的或仿古的玉器都是保藏价值与鉴赏价值兼具的。以上是古玩鉴定专家结合多年的玉器鉴定经验,告诉藏友汉代玉器鉴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