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叛逆”:中国新金融变革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膨胀年代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并没有改变这个国家蓬勃向前的步伐。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刺激政策,中国的金融、基建、楼市都迎来了一轮“大跃进”,经济增长继续引领全球。

在流动性盛宴之下,中国金融业步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金融机构资产规模与盈利能力快速提升,尤其是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大行从曾经的破产边缘一路逆袭,跻身全球最大银行的行列。金融机构的网点越来越精致、洋气,金融从业者的收入也水涨船高,金融专业成为最受年轻人追捧的专业。

房地产全面金融化,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大幅扩容,财富管理市场呈现全面开花之势,越来越多中国人完成了从储户到投资者的转变,这是一个金融业全面繁盛的时期。

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很快变成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虽然金融机构在渠道上实现了“触网”,但相比移动互联网在零售、社交等领域的革命性影响,金融行业仍旧按照既往的轨道和姿势前行,并且稳如泰山。

这是中国金融业的一段“黄金年代”。然而,一个日渐膨胀的行业,一群身处舒适区的从业者,如何能自我革新呢?唯有民间力量的挑战与新兴技术的驱动,才能推动一场新金融浪潮的到来。

金融启蒙运动

无所谓心在疼

用情真陷得深恨得狠

只愿有一天能看到

再次涨回来

死了都不卖

无所谓掉下来或摘牌

我相信有未来

这是2007年夏天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它的名字叫《死了都不卖》。

最早,一位叫龚凯杰的股民,他将信乐团的《死了都要爱》改成了《死了都不卖》,在网络上红极一时。之后不久,某唱片公司火速推出了一张名为《死了都不卖》的股歌专集,受到许多股民的喜爱,并冲到了当时的无线音乐下载榜前列。

除了《死了都不卖》,这张专辑里面还有另外三首歌:《一万点》《股神传说》和《股市奇迹——中国股民之歌》。对唱《一万点》的两位歌手称,希望通过这首歌,“3年内把上证指数唱上10000点!大家都来发财!”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2007年的这场牛市,导火索是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但更像是股市压抑多年之后的一次大爆发。而其实深层次的原因在于,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开始起飞,货币总量迅速膨胀,居民收入快速上升。

2007年10月16日,A股市场仅用了12个月时间,就从1653点暴涨至6124点。这一年A股涨幅名列全球各主要资本市场之首,IPO融资一举超过了纽约与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

这一年,中国股民新开账户接近4000万,A股总账户数超过1.1亿户。[11]借助互联网传播渠道,股市成为全民话题。

在这波牛市中,中国工商银行超过花旗集团成了全球市值最高的银行,中国铝业超过美国铝业成为全球最大的铝业公司,中石油市值超过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转眼间,如梦似幻,中国人站在了世界之巅。

然而,一切虚幻终将破灭。

从2007年10月17日到2008年10月28日,沪指从6124点跌到1664点,跌幅达到73%。从天堂到地狱,也不过1年时间。时至今日,很多经历过那段岁月的股民,都还没从阴影中走出来。

尽管如此,这场大牛市对中国的金融体系仍旧影响深远,也永久性地改变了国人的金融理财观念。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民炒股时代,也是一场金融启蒙运动。越来越多的人在感受到资本市场财富效应的同时,也意识到了通胀的存在与投资的重要性,对于资产保值增值的渴求日渐强烈。

“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你不能跑不过CPI”成了年度流行语。

存款大搬家的序幕就此拉开了,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信托等资管产品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大资管时代浩浩汤汤而来。同一时间,中国楼市开始登上“神坛”,并逐渐成为主宰无数人命运沉浮的关键。

经过这次牛市,中国证券行业完成了一场大收割。中国证券协会数据显示,2007年,国内106家证券公司净利润1306.62亿元,同比暴涨413.25%。这一纪录直到2015年大牛市才被刷新。

对公募基金行业来说,它们在2007年完成了原始积累。这一年,公募基金整体规模一口气冲破了1万亿、2万亿和3万亿三道关口,达到32756亿元。同样,直到2015年,这一纪录才被打破。

其后,2008年的股灾则迫使决策层改变重股轻债的观念,推动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进步。由于股市融资功能逐渐衰竭,决策层不得不重视起债券融资,从而为债市大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以2007年9月成立的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为契机,央行以自律监管的形式,发起了一场债市革命。在短短几年间,债市规模从2006年不到10万亿元发展到2012年的26万亿元,并且公司信用债规模飙升,成为社会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银行的盛世

“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利润太高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

2011年12月,民生银行行长洪崎在出席“2011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时,发表了上述言论,很快引爆网络,也将中国银行业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平心而论,洪崎没有说错什么,只不过太直接了。官方数据显示,这一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1.25万亿元,同比增长39.3%。

要说洪崎得意忘形,不小心说出了真心话,也是合理的。2011年,民生银行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双双跨过2万亿元大关,实现了标志性的突破;同时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9.2亿元,同比增长58.81%。

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年度排行榜亦显示,2011年,中国银行业利润几乎占全球银行业总利润的1/3,2007年这一比例仅为4%。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成为全球最赚钱的三家银行。

古语有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当代中国,用不了这么久。

就在2002年年底,四大行的账面不良贷款一度高达2.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达到25%,远高于5%的国际风险水平,加上透明度不够,一时猜疑四起,一些境外媒体和国际评级机构纷纷做出中国的四大银行在技术上已经破产的判断。

为了拯救银行业,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中国政府发行特别国债对商业银行进行注资,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接收不良资产,同时启动了股份制改革,面向全球引进战略投资者,再之后是上市。

借助2005年到2007年的资本市场行情,到2007年时,除了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都完成了A+H上市,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也都登陆了资本市场。

不仅如此,这一年商业银行业绩暴涨,诸如工商银行全年净利润增幅达到了65.9%,招行和中信银行的盈利增长则超过了100%。

如果说2008年股灾的到来,让券商和公募基金陷入了发展的低潮期,那么对于银行业来说,“黄金时代”才刚刚拉开大幕。

这一年秋天,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中国政府于当年11月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也就是“四万亿计划”,主要举措是通过大规模的基建投资带动经济,与之配套的则是要求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据银保监会数据,5年时间,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从2007年的53.12万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33.62万亿元;同期,中国的广义货币(M2)总量更是从10.34万亿元增长到97.41万亿元。

当然,这种货币狂飙并非中国所独有,而是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实施货币宽松政策的结果。

最终,这场金融危机并没有成为击垮中国银行业的炸弹,反倒开启了一段前所未有的盛世。从盈利情况来看,2007-2012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税后利润从4467.3亿元增长到15115.5亿元。

在2013年7月发布的英国《银行家》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榜单上,按照一级资本排名,工商银行居全球银行首位,这也是该榜单出炉近100年来亚洲银行首次登顶。

作为中国银行业的翘楚,“宇宙行”名副其实。2012年,工商银行全年实现净利润2386.91亿元,继续成为全球最赚钱的银行,同时是全球第一大存款银行、亚太地区最大的信用卡银行,境外经营机构分布在39个国家和地区。

这大概是中国银行业最光辉的岁月。在利率管制之下,信贷投放狂飙突进,利差收入汹涌而来,银行们躺着赚钱,世上没有比这更舒服的生意了。以至于,洪崎发出了“不好意思”的感慨。

天下“怨”银行业久矣,人们太需要一场变革了。

渐进式变革

“尽管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但两个和我同姓的年轻朋友的成绩让我丝毫不敢有一点沾沾自喜。他们创造的两个数据深深地震撼了我,一个是阿里巴巴集团‘双11’的单天销售额达到人民币191亿元,另一个是腾讯的微信用户数突破3亿。”

2013年3月,中国平安集团的掌门人马明哲在2012年财报中如是说。

那时,马明哲即将步入花甲之年,距离他创办平安保险也有25年了。尽管如此,他依然是中国金融业最能“折腾”也是最具前瞻性的领袖之一。

他敏感地察觉到了时代风向的变化,也隐隐感受到了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大科技巨头的威胁。马明哲说,“这些数据让我深信中国个人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也让我深信新科技正在深刻地改变着这个世界的商业规则和模式”[12]

关于马明哲对前沿科技的关注,有很多传说,诸如亚马逊刚刚起步不久他就在琢磨为什么市值那么高,2004年马明哲宁可漫游也要让高管使用黑莓手机办公,还有2009年去银保监会开会他就开始使用iPad拍照做记录等等。

平安集团的民营背景以及马明哲的长期领导,确保了这家公司有着稳定的战略和灵活的机制。这种迥异于绝大多数金融机构的特质,让平安在综合金融和金融科技等方面走得更快、更远。

鲜为人知的是,平安是中国金融电商的先驱。早在2000年8月,平安自建了电子商务网站PA18.com,为国内最早的在线金融产品超市。虽然这一项目虎头蛇尾,不久后宣告失败,但是在当时,就连阿里巴巴都还在初创期,淘宝网直到2003年才诞生,不得不感佩马明哲在战略上的前瞻性。

2008年,为推进综合金融战略,平安“一账通”上线,确立了“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体系;同时,平安组建了平安科技、平安数据科技、平安渠道发展和平安财富通。

2010年,平安寿险与平安科技联手,在业内首次推出了金领移动展业(MIT)模式,利用3G技术,将电子建议书、后台远程实时核保、实时承保无缝衔接在一起,可以半小时内一次性完成所有销售环节。

2012年,陆金所上线,是最早由金融机构推出的网络投融资平台;同年,平安集团借鉴海外创新投资和孵化模式,成立“平安创新投资基金”。

整体上而言,平安集团的这些探索,一度代表了中国金融业在金融科技领域所能到达的最高处。但是,归根到底,这一切并没有实现革命性的成就,更多是渐进式变革。

这是金融科技领域永远的悖论。金融是一个强调稳定性、持续性和安全性的行业,与科技领域崇尚的颠覆、突破存在天然的冲突。这注定了金融机构很难放开手脚去自我革命,终究还是要在确保金融业务平稳发展的前提下,以渐进式的方式去探索新的可能性。

放眼整个金融业,唯一能与平安相提并论的创新者,就是总部同样在深圳的招商银行了。

与平安类似,招行在过去30多年来,领导层高度稳定,至今不过经历了三任行长,从王世桢、马蔚华到田惠宇,确保了其战略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这家银行在1995年就提出了“科技兴行”战略,并率先推出了集本外币、定期活期、多储种、多币种、多功能服务于一身的“一卡通”;1999年,招行启动了国内第一个网上银行体系“一网通”;2000年,招行又很早推出了“手机银行”服务。

21世纪以来,招行的电子银行业务一直走在行业前列。2008年,其零售电子渠道综合柜面替代率达77.45%,公司电子渠道综合柜面替代率为42.51%。也就是说,12年前,招行就基本实现了大部分业务的线上化。

2010年,招行在国内率先推出了iPhone版手机银行,很快冲到了苹果应用市场财务类软件排行榜前列。

2012年,招行依托“水泥+鼠标+拇指”移动互联网时代业务发展模式,提出了“移动金融生活一站式开放平台”的手机银行设计理念,与联通合作,推出了全终端模式和SIM卡模式的手机钱包,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3G手机支付”。

这一年,招行公布的业绩数据显示,零售电子渠道综合柜面替代率达90.66%,网上企业银行交易结算替代率达88.47%。

不仅是招行,在股改上市之后,大中型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电子银行逐渐成为交易主渠道。

2012年9月,当时的“一行三会”联合出台了《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其中有关金融科技的相关阐述极少,主要在第八章第四节“提升金融信息化水平”:

以科技手段促进金融服务与管理创新,提高金融信息化水平。完善金融业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大幅提升信息系统抵御风险能力。推广电子交易,不断提升金融业电子渠道交易替代率。建设金融信息化标准体系,推进信息化标准检测认证。全面实施银行卡芯片化迁移工作。建立适应新时期外汇管理改革需要的信息化体系。

如今,当我们回望这段文字,很难想象,仅仅9个月之后,随着余额宝一声炮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时代降临了。

或许这再一次表明了,那些革命性的变化,往往不是规划而来的,而是由市场力量所造就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