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损有余以补不足,堪称中国先贤长期观察、思考天道、人心所得之一,为裕民食创立的仓储制度可谓一种主要体现形式。布罗代尔论及世界主要地区的饥荒时曾经有这样的看法:西方世界全靠气候的恩赐,灾难才不算太严重。中国则得益于农业技术和耕作制度的发达,以及可供灌溉和运输之用的堤坝运河系统。其实,包括社仓在内的仓储制度应该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于饥荒救助功不可没。众所周知,仓储制度在中国历史悠久,《周礼》中已可看到重视粮食储藏、调剂民食的思想和制度设计,有所谓仓人、廪人各司其职。延及后世,仓储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清代名吏刘衡有“民以食为天,谷为命;仓者,民之天也、命也”(《蜀僚问答》)之说。历代仓储名类众多,不胜枚举,然基干仍不出常平、社、义三仓。三仓之中,又以不无“居中”地位的社仓最为复杂,变化多而内容丰富。历史上各个朝代之间自不必说,即使清代,不同阶段的差别也显而易见,甚或发生过重大的转变。至于各个区域之间,尽管大一统且中央集权,相对的差异或特色却在所难免。
有清一代近三百年间,仓储制度不无兴衰起伏,除了汇集中国传统社会仓政之大成外,不仅还有清朝本身的特征,更有晚清发生的社仓制度具有转型意义的重大变化。其间经历的曲折和困难,自然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有紧切的关联。实施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纠结,很大程度上归结到管理制度上,而管理制度的问题又集中到官府与民间关系的处理方面。如何把握官府倡导、督察的度,怎样解决民办之心力难齐、步调散乱问题,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许多领域,尤其公共事务领域面临的一个难题。时人汪辉祖对此可谓深有体会,汪氏指出:“谈积储于民间,社、义二仓尚已。然行之不善,厥害靡穷。官不与闻,则饱社长之橐;官稍与闻,则恣吏役之奸。”(《学治续说·社义二仓之弊》)实际上官府参与之弊并不止于吏役,很多官员亦借此分肥。官府一旦参与就产生不正当的寻租行为,似成中国传统社会的痼疾,每每在相关领域暴露出来。官与民之间还有绅衿,具有公益事业性质的社仓,谷本积累、运行需要资金,但是,借贷的主体恰恰是缺乏资金的贫困民众,出借难缓须臾,还仓却不无延宕,甚至有借无还。另一方面,绅衿富户有余力、有资金,却不需要借贷,积极性不足。要借助绅衿的经济力量,就很难只让他们扮演为官为民分忧解难的角色。在“以仓养仓”模式下,协调官绅民之关系几为成败的关键。
长江中游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文化传统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在中国社会经济格局中的特殊地位,历史上历经多次人口、文化大规模流动、沟通,南北东西之间,上游下游之间,来自各区域文化的、社会的要素经此汇聚,或者说诸多区域的社会文化要素都能够在这里看到,但看到的又非其全貌,因为这些要素相互交融结合,与本地原有的要素共同形成了具有综合性的区域特征。也许这正是选择长江中游作为一个区域进行研究的意义之一。即以与仓储密切相关的粮食而论,“湖广熟,天下足”取代“苏常熟,天下足”之谚,除了标示长江中游粮食生产、流通的重要地位外,于长江流域乃至于全国考量,则不无更为丰厚的内涵。具体到社仓言之,长江中游与上下游、中游区域内平原湖区与山区、同属平原湖区之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和鄱阳湖平原之间,即使行政区划上湖北与湖南、江西之间,无疑都存在值得深入探讨的异同、特点,而为尽可能获得接近历史实际的全国性认识所必须。
包括上述在内的诸多议题,本书均有涉猎,而且利用丰富扎实的史料,在不同的层次上,通过深入系统的分析,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不仅有制度史层面上的纵横向考察:长江中游区域内各省区之间的异同,在仓储制度整体中社仓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对常平、社、义诸仓异同之观照等;亦有整体史意义上的探讨,将制度、政策与实施相互联系,不仅看制度、政策之制定,还要看其在日常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影响,官、绅、民各自的态度、行为,从更加全面、深层的视角理解仓储制度与民众日常生活的关系,超越灾荒救济甚或公益这种直接功用,看社仓演变的社会意义。这不仅深化了相关问题的认识,亦不乏有益的启示。
很高兴看到白丽萍博士的著作《清代长江中游地区的仓储和地方社会》出版,亦期待新史料的不断发现,传统仓储的研究取得更多的成果。是为序。
张建民
2018年8月于珞珈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