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经营管理绩效目标驱动的自由贸易港制度设计
汪 波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上海自贸区于2013年成立,经过4年摸索,取得了突出成果,尤其采取了“先进区、后报关”并在上海自贸区部分企业试点,推进了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允许非保税货物以非报关方式进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行了“一个平台、一次提交、结果反馈、数据共享”的“单一窗口”等管理方式,多方面、宽领域的改革促进了自贸区的进一步发展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整体而言,从长久发展的角度来看,跟国际自由贸易港相比,上海自贸区的港口绩效目标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应尽快转变港口的绩效考察标准,采用国际认可度高的综合绩效指标考察体系,推动制度建设与绩效指标的国际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分析如何建设经营绩效目标驱动的自由贸易港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2.研究意义
本章通过从不同角度对国内外自贸港、自贸试验区的经营管理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自贸港制度建设的理论渊源,对于建设自贸港制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角度分析,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究,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自由贸易区的经营管理的绩效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关于自贸区港口绩效评级体系的现有研究基本局限于某些单一角度,如投资便利化、金融自由化,缺乏对于经营管理的综合绩效评级体系的研究,因此本章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高度开放的自由贸易港制度体系的理论基础具有补充作用。从实践角度分析,通过研究国内外港口的管理制度,从中发现值得借鉴的国际港口有效的经营管理经验,发现我国在建设绩效目标驱动的自贸港制度中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并结合上海自贸区自身的特点,量身打造上海自贸区的经营管理绩效目标驱动的自由贸易港制度,从而推进上海自由贸易港向着“更高效,更开放,更灵活”的国际一流自由贸易港区发展。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本章首先针对全球范围内的自贸港、自贸试验区,从港口先天条件、管理模式、政策制度及服务水平的角度对自由贸易港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其次通过对国内外港口绩效评价体系进行详细对比分析,指出当下我国港口绩效评价制度的不足,明确我国自贸港在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构建绩效目标驱动的自贸港制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在结合上海自贸区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打造符合中国特色的、具有可借鉴性的自由贸易港制度,推进我国绩效目标驱动的自由贸易港向着“更高效,更开放,更灵活”的国际一流自由贸易港区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自由贸易港经营管理的制度体系。具体框架如图3-1所示。
图3-1 研究框架
资料来源:笔者绘制。
(三)主要内容和特色
本章详细对比了世界范围内具有相当规模且经营成功的自由贸易港区,发现我国的港口绩效评价体系同先进的自由贸易港评价体系相比在软实力上有较大不足。基于此现状,本章立足我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实践的具体条件,在探究如何不断追逐绩效目标“硬实力”的前提下,对更为重要的“软实力”进行补足的相应制度体系建设提出建议,以期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向,推进我国绩效目标驱动的自由贸易港向国际一流自由贸易港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