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拉来的城市:近代石家庄城市史论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编    概述综论

近代石家庄城市史研究述评1

20世纪初,石家庄仅是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庄,仅几十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小村庄到省会大都市的巨变,是中国近代以来一个十分典型的城市化个案,探讨石家庄发展道路和模式对中国城市化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近代石家庄城市史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引起关注,逐渐成为吸引人们的重要课题。虽然近代石家庄城市史的研究远远落后于上海、天津、武汉、重庆等大城市的研究,但是仍有一些学者对其近代历史发展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下面拟就有关问题予以述评。

一、近代石家庄城市史的资料收集整理状况

近代石家庄城市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但是,记述清末石家庄城市化起点情况的书籍几乎没有。关于石家庄村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的毗卢寺碑文。毗卢寺位于石家庄市西北郊杜北乡上京村东,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建于唐天宝年间,在毗卢寺明嘉靖十四年(1535)重修碑记中,有石家庄村名。清乾隆元年(1736)所修成的《获鹿县志》有目前最早的“石家庄”文字记载。清光绪四年(1878)所修成的《获鹿县志》记载:“石家庄,县东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除上述之外,当前史学界对于1900年以前的石家庄几乎是一无所知,因为有关清代石家庄的文字材料极为罕见。

1897年4月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受清廷委派兴建卢(沟桥)汉(口)铁路,卢沟桥至保定段最先开始修建。1899年11月定州至窦妪段开工(石家庄在此段内),1901年12月定州至正定段通车,1902年铁路修至石家庄,1903年建成石家庄火车站(当时称枕头火车站)。1904年动工兴建正太铁路,1907年全线竣工通车。石家庄成了京汉、正太铁路的交会点,成为交通转运枢纽,从而促进了石家庄的经济开始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变。此时在报刊上,开始陆续出现有关石家庄的报道。例如,《东方杂志》就披露外国洋人擅自在石家庄火车站附近租占民房、开设商店、出售洋货的事件。人们才开始知道有个“石家庄”。由于石家庄当地民众与洋商发生冲突,清朝外务部照会意大利驻天津总领事,甚至引发了国家间的争端。该事件始末的材料形成档案,全部案卷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外务部中德关系卷》中。石家庄社会科学院的梁勇先生,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档案材料,曾发表过《石家庄驱逐意法奸商案始末》一文,是研究正太铁路兴建过程中石家庄村早期历史的唯一一篇文章。

民国年间,出版了几本记述石家庄历史的书籍,主要有以下几本:《石门指南》(石门日报社编,1934年),该书分为五编,即地理、人文地理、机关及团体、商号及题名录、街巷和游览。《河北省获鹿县及石门市事情调查》(陈佩编,新民会中央总会,1940年4月),详细记载了当时石家庄的地方制度、地理、民俗、治安、产业、商业、交通、金融、教育、宗教、社会事业、新闻等。《石门市概况》(《获鹿县志》,获鹿县志编纂委员会增订本,育德印书店,1939年),书中记载了当时石门的位置、沿革、境界、形势、面积、气候、行政区域、户口、商业、工业、教育、交通、慈善事业、俗尚等。《石门新指南》(张鹤魂编,石门日报社,1942年),在《石门指南》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扩充,诚如时任市长的张格在序言中所说:“根据市政进展之成绩,以为扩拓指南之资料,使内容精益求精,愈加充实。”此外,还有《鹿泉文献》刻本,等等。这些书籍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成为研究民国时期石家庄城市史的必备资料。

民国年间出版的一些报刊中有些文章和报道反映了石家庄的部分历史,报纸主要有以下几种:《大公报》《益世报》《华北新报》《石门日报》《石门新报》等。民国时期的期刊和政府公报、年鉴、统计调查有《中外经济周刊》《东方杂志》《河北工商月报》《井矿月刊(井陉矿务局)》《经济半月刊》《中国银行月刊》《河北实业公报》《经济评论》《时事月报》《石门市政府公报》《石门物价月报》《河北建设公报》《政府公报》《直隶公报》《河北统计提要》《冀察调查统计丛刊》《河北省民国二十年实业统计》《石家庄市工商业基本数字统计表》《三十五年度河北省政府统计手册》《河北省建设厅统计概览》等。《开展石家庄商埠计划书》《石家庄之经济状况》《石门批发物价表》等重要的史料主要出自上述期刊。

1949年后,省市区各级政协文史委员会陆续收集整理出版了部分资料,有部分内容属于近代石家庄城市发展的口述史资料,有一些内容属于一些系统介绍性的文章。政协河北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了《河北省文史资料选辑》第1~43辑,政协石家庄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了《石家庄文史资料》第1~17辑,还有政协石家庄市郊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编《石家庄市郊区文史资料》第1~3辑,政协石家庄市桥西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石家庄市桥西区文史资料》第1辑,政协石家庄市新华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石家庄市新华区文史资料》第1辑等。在此基础上,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分门别类的《河北文史集萃》经济卷、工商卷、教育卷、文化卷、军事卷、社会卷、政治卷等。其中,收集了张鹤年的《对井陉矿务局石家庄炼焦厂的回忆》、陶广任的《我所了解的井陉正丰煤矿公司》、鲁绍猷的《解放前的石家庄大兴纺织厂》、刘普义的《石家庄解放前的教育概况》、于啸青的《回忆石门救济院》、吴景仁的《石门市的三大害》等文章。这些当事人的回忆录丰富了不少历史细节,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在文史资料中,系统性整理和介绍的文章也不少,例如,杨俊科、梁勇整理的《二十年代的大兴纱厂》,杨俊科的《石家庄早期的转运业》,梁勇的《石家庄早期的商业》,张辰来、栗永的《旧中国的纺织企业家石凤翔》等,都对一些史实进行了梳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石家庄市地方志办公室及各区方志办、各大厂矿的厂志办、各主要厅、局、委员会方志办组织编写了大量的地方志书,这一部分内容主要针对近现代石家庄市的发展或某个企业的发展,进行资料的整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已出版的有《石家庄市志》,包括工业、农业、商业、建筑、文物、交通、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公共施设、市政管理等等,内容翔实,史实丰富,共五卷本。此外还有:《石家庄市市政建设史略》《石家庄市纺织工业志(1921~1990)》《石家庄铁路分局志》《石家庄车辆厂志(1905~2004)》《井陉矿务局志》《石家庄市公路交通志》等。诸多的方志为我们研究石家庄城市发展也提供了一定的素材。

综上所述,目前公开出版的近代石家庄城市史的史料,实属不多,这给研究工作造成了很多不便。由于近代石家庄城市史本来就不长,加上可供研究的资料又不充分,城市史研究工作迟迟没有展开,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近代城市史是与现实需要紧密相关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河北省建设文化大省战略的实施,以及石家庄建设“首善之区”引发对城市文化内涵的理解逐步加深,必然会提高对早期城市史的关注度,所以,近代石家庄城市史的研究注定会成为今后一个很长历史阶段内从政府到民众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要在现有基础上深化对近代石家庄城市史的研究,必须加强原始资料的收集和发掘,特别应当加大对各类档案资料的整理和利用。

二、近代石家庄城市史的整体研究概况

近代石家庄城市史的整体研究工作起步比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有著作开始论及近代石家庄的城市化。例如,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顾朝林等著《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年),马正林编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曹洪涛、刘金声《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隗瀛涛主编《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张利民著《华北城市经济近代化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何一民著《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中国科学出版社,2004年)等。虽然上述著作都对近代石家庄城市史有所涉及,但限于著作的形式和主题,所论都十分简单。他们都肯定了石家庄交通枢纽城市的属性,都将石家庄划归由铁路修建而发展起来的城市,这个结论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大都停留在了交通枢纽的主要功能上,仅把石家庄说成是“火车拉来的城市”,缺少对其他功能特性的研究和对近代石家庄城市化整体发展的全面论述,只说明了城市兴起的原因,没有揭示出石家庄城市化发展的整体特点和模式。

近20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进行了一些城市个案研究,视野独特,方法多样,确有一些史料充实、论点鲜明的佳作。虽然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研究方法的借鉴,但是他们的研究集中在通商口岸城市,除个别的论著偶尔提及石家庄,论述同样是十分简单,一带而过。到现在为止,国外学者尚没有一本关于石家庄城市史的研究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北省社科院的部分学者开始涉猎河北城市研究的课题,1991年出版了《河北城市发展史》,这部书采取了类似地方志的写法,对河北省22座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建置沿革、城市的历史、1949年后城市的发展等做了概述。虽然该书论及近代石家庄城市史的内容仅10页,篇幅较少,但是,它以时间为线索,第一次勾勒出近代石家庄城市发展的一个粗略过程,是开山之作。

随着中国近代城市史个案研究的逐步拓宽和深入,石家庄城市史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已完成的《近代华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1997年)国家重点项目中,进行了“(华北)城市经济与社会结构”的研究,是较早进行“华北城市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研究的成果之一,该书提出了“华北铁路交通网的形成带动了华北某些新兴城市的崛起和核心经济带的出现”,“石家庄—阳泉—太原”是五条经济带的其中之一。胡光明在《清末民初京津冀城市化快速进展的历史探源与启示》一文中也提出,清末民初,京津冀城市网络体系中各城市联系密切度大大提高,是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大大加快的根本动力所在。

在《河北城市发展史》的基础上,2001年石家庄政协文史委员会组织编写的石家庄历史文化丛书之一《石家庄城市发展史》,对近代石家庄城市研究做出进一步的发展,更加丰富了其内容,是目前最详尽的一部石家庄城市史著作。将该书的古代、近代、当代“三大编”做一下比较可以发现,其古代部分更严谨、更规范一些,其近代石家庄城市史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第一,对于城市史研究对象的把握不准,近现代部分中共党史内容颇重,革命斗争史的色彩比较浓厚,部分节、目的标题似乎显示它是党的城市斗争史,例如,“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发展和壮大”“石家庄第一名共产党和第一个党小组”“中共石家庄特支”“中共石家庄市委和中心市委”“共产党在石门的地下组织和城市工作”“各根据地在石门的城市工作机构”“中共地下组织在石门的建立和发展”“城市地下斗争蓬勃开展”“冀中区在石门的地下斗争”“太行区在石门的地下斗争”“冀晋区在石门的地下斗争”“中央工委在西柏坡的重要活动”“辛亥风云”“正太风暴”“煤矿风云”等。城市史应该以研究城市的结构和功能的发展演变为基本内容,重点探讨城市结构功能的近代化过程。所以,我们理解的近代石家庄城市史不是革命斗争史,也不是一般的石家庄近代史,而是石家庄城市结构、功能发展演变及其近代化的历史。另外,石家庄不同于开埠通商的口岸城市,它是一个未开埠通商的内地城市,由于“开埠”在近代中国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词汇,所以,该书近代部分不宜使用“石家庄城市的开埠”做标题。第二,该书沿用地域史、地方志的体例和写法。基本上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写,先后分为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时期、日伪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等,凸现了纵向的发展过程,淡化了横向的深入研究,对近代石家庄城市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变化、城市管理、城市建筑、城市文化等方面的总体特征缺少把握,这是本书的一个遗憾。第三,由于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时期、日伪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由几位作者分工写成,致使体例有所不同,内容把握上也不太统一。以一部学术著作的标准来衡量,该书尚不规范,近代部分的所有内容几乎没有注释和参考文献说明。第四,某些城市发展关节点的数据不准或者缺失。例如,20世纪初石家庄城市化起点的人口数、近代石家庄城市经济发展的各种数据缺失,因为量化研究不足,所以难以说明城市化不同阶段的工业化发展程度。第五,由于该书是一部自古至今的通史著作,论及近代石家庄城市史的内容约占1/4,篇幅仍显不足,部分结构和部分环节之间略显不平衡。

2003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河北经济史》是一部河北省区的经济通史,该书是一部阐述现今河北省所辖地区自有人类以来直至20世纪末的几千年经济发展历程的五卷巨著。在这样一部前所未有的“堪称填补空白之作”中,对近代石家庄城市史有部分片断性的涉及,虽有精辟妙论,却散见于诸卷的零碎段落,体例所限,对石家庄城市论述极不系统。

2004年2月方志出版社出版了杨俊科所著的《石家庄近代史编年》,该书从1896年写起,到1947年11月为止,以“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近代石家庄“大事记”。作为第一部系统地梳理近代石家庄历史的编年体书籍,图文并茂,甚为珍贵。由于体裁所限,它的不足主要反映在某一事件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较长,编写时就难免前后割裂,记述城市发展难详来龙去脉,而且过于简略。第二,由于作者所写的“石家庄”,是按照当今石家庄行政区的范围,涵盖了石家庄城市区域之外的十几个县,故此线索松散,主体城区成长脉络不太鲜明。第三,所记大事侧重在革命斗争史上,没有将城市发展作为主要对象书写。该书如能反映出石家庄城市百姓生活和当地百姓风俗等内容,就会更好一些。另外,书中的重要事实和数据缺乏必要的出处和注释,从而降低了其学术价值。

更早几年出版的《百年石家庄》,是一部类似于《石家庄近代史编年》的图书,作为一部标准的通俗读物,它的图片更多更大,所论及“事件”更少,近代部分叙述了石家庄的47件大事。

综上所述,以往石家庄历史整体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当代和古代,近代石家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由于近代石家庄城市发展道路独特,学术界关注的人不少,真正深入开展研究的人却不多,主要研究队伍集中在河北省内;体现在地方史志的近代石家庄研究成果多,从城市史角度研究取得的成果少。故此,近代石家庄城市史研究有着广阔的空间。

三、近代石家庄城市史的专题研究概况

铁路是石家庄城市崛起的第一动力,所以,关于铁路与石家庄城市兴起关系的文章陆续大量发表。例如,《京汉铁路与直隶沿线工业的起步》《京汉铁路与直隶沿线近代采煤业的起步》《京汉铁路与直隶沿线商业的发展》《京汉铁路运营与直隶沿线农产品商品化》等。其中,《京汉铁路与石家庄城市的兴起》(田伯伏,《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和《铁路与石家庄的崛起1905~1937》(江沛、熊亚平,《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是两篇较有代表性的文章,特别是后者,是目前为止论述铁路与石家庄城市崛起间的关系最有分量的一篇文章。文章从铁路与石家庄城市崛起间的关系、铁路与石家庄工商业发展、铁路与石家庄人口和城市构架扩展3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华北城市近代化过程中铁路所起的显著作用。该文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第一,该文认为中日战争打断了石家庄城市的近代化进程,考察止于1937年。笔者认为1900~1937年仅是近代石家庄城市发展的第一阶段,如果考察仅仅至此,对于研究近代石家庄的城市化发展是不完整的,应全面论述近代石家庄城市的发展历史。日伪时期石家庄作为沦陷区,虽然成了日本侵略者的大本营和掠夺我国资源的重点转运站,而城市本身的规模也因此得到了不小扩展,城市的这种殖民性发展当然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显然,不能因为此时城市带有殖民主义性质,就对城市设施的推进采取视而不见或予以回避的态度,应该科学地面对这种外力现象,要进一步辩证地深入研究。对于一座城市发展来说,仅考察铁路的作用是很不够的,很不全面的。第二,铁路运输对石家庄市交通运输业、工商业、城市人口、城市街道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这仅是事物发展的一个方面,城市的发展进步对铁路发展运力的提高,同样也是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上文缺乏对于两者的客观互动性研究。第三,作者不了解老石家庄的具体情况,有些描述存在一些差错,有些数据由于缺乏考证,也有明显不当之处,例如,说石家庄1905年只有三四十户人家等。第四,文章对于石家庄作为铁路枢纽城市的基本特征研究仍嫌不够。所以,石家庄作为铁路枢纽城市而言,仍有很多可做的文章,尚有很大的研究拓展余地。

在近代石家庄城市史专题研究方面,还有一部力作《石家庄史志论稿》必须介绍,该书分3编,上编是政区沿革和人口民族发展以及经济专题,中编是文化专题,下编是若干古代历史问题考证。由于部分专题是采取述论形式,由古至今,自然涉及近代内容,其中的人口、商业、教育等专题都有许多首次论及的独到之处。当然由于篇幅所限,尚有深入研究之必要和继续拓展之空间。作为一部集作者多年心血的论文集,主要功力更多地体现在第三编的古代史部分上。

近年报刊上还有一些军事方面的论文发表,例如,《吴禄贞血洒石家庄》《吴禄贞在石家庄殉难之谜新探》《简论解放战争时期成功接管石家庄的经验》《解放石家庄——解放战争的辉煌一页》等。实际上研究近代石家庄革命史的成果比较多,而从城市史角度,研究石家庄作为拥有地下城墙的军事城市和其他城市功能关系的文章尚没有出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发表的《对石家庄城市形态问题的探讨》和《试论石家庄市的变化特点及其发展趋势》,是从城市地理学角度研究石家庄城市化的两篇文章,专业技术性较强。前者就石家庄城市形态演变的总体特征,特别是1949年后的巨大变化做了论述,提出了未来城市的形态发展与空间结构。后者从石家庄行政区的角度,简述了古代这一地区开发的特点,近现代以来具有发展综合性的特点,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使石家庄市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全面发展、地理位置重要、轻化工发展占优势、布局集中的特点,但也出现了工业水漏斗、地下水污染等问题,所以,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的发展应该生产要快步,规模应慢步。

近年还有一些关于石家庄城市化发展的重量级文章陆续发表,例如,《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浅析》《重塑省城谋略篇:一城四星构大都市格局》《城市发展与城市地名的演变:兼议石家庄城市地名特征》《浅议石家庄城市经营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发》《重谈石家庄城市建设问题》《石家庄:更高地昂起你的头——谨将此文献给石家庄解放五十周年》等,但是,涉及石家庄城市化的论文大都侧重1949年后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发展,专门论述近代石家庄城市化的文章实属凤毛麟角。

综上所述,虽然铁路与石家庄的崛起问题是学术界研究成果中论述最多的话题,但是,近代石家庄不是一个单纯的交通枢纽城市。从城市结构的各层面看,近代石家庄城市经济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特别是对近代石家庄城市管理、城市社会、城市文化研究极少,即便有也多是停留在表面的描述上,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石家庄城市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近代石家庄城市社会与城市文化的研究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关于近代石家庄百姓生活的研究更具有研究的必要与开拓的价值。就石家庄城市史研究而言,新方法、新理论、新视角的探索性研究与应用将成为一个增长点。

四、近代石家庄城市史研究的意义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代石家庄城市史研究的意义有如下几点:

第一,通过近代石家庄城市化研究,可以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一些城市发展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当前石家庄城市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例如,通过石家庄城市化的研究,有助于从城市化的角度发现为什么会形成石家庄城市“土气”的问题,认识其过渡性,也可以针对城市内部结构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一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从而认识新兴城市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增加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科学性。

第二,石家庄是中国近代城市化第三种发展道路的典型范例,属于一个农业文明向近代城市文明过渡的典型变迁个案,是整个中国近代农村城市化的一个缩影。以往的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开埠通商的大城市和传统行政中心城市、传统工商城市的转型方面,而对于中国近代农村城市化类型的研究不够,因此,近代石家庄城市史研究对于丰富中国近代城市史领域的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以往的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虽然大城市的发展带动了中小城市的发展,但不能代替中小城市的发展,新兴城市和中小城市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些新兴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也是大城市所代替不了的,因而加强中小城市发展的研究有其必然的历史意义。石家庄是一个新兴城市,近代主要是属于中小城市之列,剖析近代石家庄城市发展的个案,有助于认识近代新兴城市和中小城市普遍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第四,目前我国学术界对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规律性认识之一,是近代中国大城市和开埠通商优先发展。20世纪初,石家庄仅是不足百户的小村庄,既非大城市又非开埠通商口岸,石家庄用几十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小村庄到大都市的巨变,在20世纪的中国是个奇迹。石家庄作为一座省会城市,可谓“中国第一庄”,是全国最大的“庄”。近代石家庄的发展是超常规的,带有跳跃式和间歇式的特点。探讨石家庄城市发展为何出现相对的超常规特点,不仅对丰富中国近代城市化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也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近代石家庄城市史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

第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滞后。数十年来,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成果突出的城市都非常重视资料的发掘和资料的建设,为近代城市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有力地推动了各分支学科研究工作的进展。相比之下,石家庄城市史的资料建设工作远远不能满足研究者的需要,如果只是引用一般性史料和第二手资料写出来的文章,其学术水准肯定会大打折扣。在石家庄历史方面,虽然有一些文史资料问世,但反映的内容和出版的数量毕竟有限,石家庄城市史研究的富矿在于档案资料,但是研究者们充分利用档案资料和民国报刊资料的人还不是很多。

第二,石家庄城市史研究的理论准备不足,城市史研究体系尚待完善。毫无疑问,石家庄城市史是中国近代城市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与中国近代城市史相同的一些特征。但是,由于石家庄是一座中小城市,发展起步较晚,有其特殊的发展轨迹,毕竟城市化道路与沿海大城市的历史是大不相同的。从研究综述可知,部分学者在石家庄城市专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理论建设方面却乏善可陈,至今尚未看到运用城市史理论和方法写成的一本近代石家庄城市史专著。当专题研究达到一定程度和水平后,必须在城市史理论上加以全面的总结和提高,才能进一步推动石家庄城市研究向更广更深的方向拓展。

第三,对已有城市研究成果不够重视。十几年来国内出版了大量的近代城市史研究成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建筑、社会、文化、教育、社会变迁等各个领域。学术研究贵在创新,要创新就得全面了解海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石家庄城市研究应该重视已有成果,从中借鉴一些方法和理论,从而提高石家庄城市史研究的学术水平。

第四,近代石家庄城市史某些领域的研究尚未展开。从综述可见,专题研究涉及经济、军事等诸方面,但有一些领域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如专门研究石家庄近代社会和文化的文章就比较少。近代以来,石家庄经历了极其不平衡的发展,城市化程度不充分,对石家庄城市的土著居民和大量移民的社会心理都有很大的影响。应该说,这一领域的研究是有很大空间的,是大有可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