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篇章结构
在中国社会情境下研究工作—生活关系问题,前提是必须理解这一问题在我国是如何产生的,即必须从历史的角度追溯问题产生的根源。如前文所述,作为一个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得到较多关注和研究的政策议题,工作—生活冲突以及平衡工作—生活的需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产生的。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相对落后。那么,工作—生活平衡的需要为什么也会在我国当前这个阶段产生?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与西方国家的背景是否有差异?这些问题是本书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
其次,在此基础上,本书将进一步分析当前我国劳动者面临的工作—生活关系状况。运用描述性统计,可以对受访者的工作—生活关系是否平衡的状况做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基于不同维度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对劳动者的工作与生活之间相互作用的层次和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进一步地,本书将通过运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并结合定性访谈资料、结构式访谈和前人研究,探讨不同群体劳动者在工作—生活平衡情况上的差异以及影响工作—生活平衡的可能因素,这些分析将为进一步的定量分析提供一些理论假设;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多因素的定序Logit分析,我们可以对可能影响工作—生活平衡的因素进行验证,为后续的政策建议提供方向指引和证据支持。
再次,本书将进一步从工作领域和生活领域两个方面着手,分别进行深入探讨。在工作领域,重点放在研究影响和限制市场化劳动供给的因素上;而在生活领域,则重点研究家庭内部的分工和决策过程,特别是关注家庭层面上平衡工作—生活的策略。在这两个领域的分析过程中,本书分析不同类型劳动者,如不同性别、教育程度、户籍类型等群体在处理工作—生活关系时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逻辑上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由此带来的不平等和福利后果。这两个部分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开放式和结构式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合其他数据和资料以期更好地理解我国劳动者在处理工作—生活关系上的价值取向、行动逻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福利后果。
最后,本书将尝试从规范的角度探讨运用社会政策促进工作—生活平衡的可行途径。基于前面几个部分的研究,我们基本可以将我国劳动者工作—生活之间的互动过程描绘出来,找出影响人们工作—生活平衡状态的关键性因素;同时也能根据当前劳动者面临的外部组织支持和内部家庭支持情况,分析个体层面的生活策略的可持续性问题。西方福利国家在协助劳动者平衡工作和生活需要的社会政策实践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当然中国社会和文化情境的特殊性决定了这种借鉴必须充分考虑中国劳动者工作—生活关系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本书在最后一部分引入社会政策方面的思考,从社会公民身份、女性主义和福利多元主义等多个视角讨论促进工作—生活平衡的社会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政策工具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在正式研究之前,还有一个难题就是研究范围的确定和研究对象的选择。因为工作—生活平衡涉及所有的劳动者,其范围过于宽泛,以至于我们很难确定一个明确的范围。过于追求代表性,则可能陷入随机抽样带来的庞大样本量中,带来难以负担的研究成本(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和大量信息导致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上的挑战;过于追求明确的研究对象,则可能将研究对象限定在某个行业或者某个机构,结果是研究结论更接近于行业分析,缺乏更具社会意义的关怀。基于以上考虑,本书采用二者之间的折中方案,以特定地域范围内不同行业的劳动者为研究对象,试图在保证研究对象具有一定可比性的前提下,尽量探寻不同工作类型劳动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共性特点。出于地域代表性和进入的便利性的考虑,笔者将研究范围限定在广东省J市范围内。具体的研究策略、研究方法的选择,本书将在第三章进行讨论。图1-3为本书的研究路线图。

图1-3 本书研究路线图
本书总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和提出研究问题。介绍研究背景即主要介绍工作—生活平衡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过程,以及我国工业化和后工业化过程中工作—生活冲突的现实和当前我国公共议程中的工作—生活平衡问题。提出研究问题,指出在社会转型阶段开展工作—生活平衡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介绍、梳理和评估,归纳总结出前人研究的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变量选择、得出的结论以及结论的解释和应用等,为本书的研究视角、方法选择和侧重点的确定提供前期指引和启发,同时也便于在研究过程中与相关文献的结论进行交叉验证。第三章介绍了本书将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主要包括本书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的原因,具体的定性研究工具和策略,样本的获取、数据的收集方式和分析方式、进入研究的策略以及信度效度等问题。第四章追溯了我国劳动者工作与生活从融合到分化、冲突的历史过程,指出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冲突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议题。因此,工作—生活平衡研究也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影响,注重动态的社会变迁过程而不仅仅是静态的变量因果关系论证。第五章从总体上分析了当前我国劳动者面临的工作—生活关系状况,对人们如何看待工作—生活关系有了一个宏观上的把握。第六章主要从工作领域分析了市场化劳动供给的激励因素与约束因素,即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机制与逻辑;同时也比较了不同劳动者群体在参与劳动力市场上的价值取向、时间和精力投入等方面的差异,厘清了工作压力的来源与形式,分析了组织为劳动者提供的支持性政策及其与劳动者的需求之间的差距。第七章主要分析劳动者在家庭照顾责任与生活领域的压力状况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安排,重点分析了在家庭层面,劳动者为平衡工作与生活需要而采取的生活策略及其影响。第八章首先尝试构建一个工作—生活平衡的动态调适框架,用以概括和总结我国劳动者工作—生活平衡的结构和行动逻辑,明确了对工作—生活平衡影响重大的关键性因素,指出了社会性支持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其次分析了西方福利国家工作—生活平衡政策的特点以及在借鉴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从规范的角度提出了运用相关社会政策协助个体及家庭应对工作—生活冲突的具体途径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