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下境村七夕节活动流程
下境村位于广州市增城区仙村镇的南面,东江北岸,广园东路延长线地段仙村出口,有一千余年的建村历史和文化积淀。全村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000亩,鱼塘400亩。改革开放后,村里大部分的劳动力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达6千元。如今的下境村人丁兴旺,现有1063户,常住人口4400人,由6条自然村组成,共18个生产合作社。
据下境村的列氏宗谱记载:列氏先祖——宋朝驸马列之杰(955—1031)于北宋咸平元年(998)从陕西地区举家南迁,在仙村镇下境村建村定居,从而将中原文化带入岭南的下境村;其妻赵永安(956—1024)为宋朝公主,这种特殊的身份也将皇家的传统信仰及仪式带到了南方,渗透在后人的生活之中。现在,村里还保留着多座大小不等的祖宗祠堂以及列氏大宗祠、四帅古庙。祖宗祠堂主要是供村民按照血缘远近、亲疏关系拜祭祖先的场所,一般在春节、清明节、重阳节进祠堂拜祭祖先,生育了儿子的村民于次年进祠堂举行“起灯”仪式。列氏大宗祠主要用于商讨宗族的重大事件,后改作学堂,现被改造为政府办公用地。紧邻的四帅古庙建于明朝天启年间,列氏村民全部信奉道教、佛教,全部祭祀活动都在四帅古庙进行。四帅古庙最热闹的节日便是七夕节中的“七夕旦”,本地人称“七姐诞”,拜祭“七姐”(即织女、七仙女)进行乞巧。村里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七夕风俗。
(一)节前的手工制作
七夕节前,四帅古庙的阿姐们(庙里的女性长者)会提前几个月准备七月初六晚上的庆典用品。用传统的手工制作各种花卉、果蔬、树木、房屋、人偶等,形态十分逼真。也会做传统的女红,做出一双双精美小巧的绣花鞋,一件件美丽的花衣裳。这些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涵盖了珠绣、广绣、压花等民间工艺。
图1 七夕节的四帅古庙正面外观图,摄于2017年8月27日(农历七月初六)傍晚
笔者近三四年实地观察和采访村民,得知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每逢农历七月初,就有大批喜鹊不请自来,停站在下境村大塘面牌坊前的电线上。空中电线纵横交错,上面密密麻麻地站满喜鹊,大约有几百只,地上全是白花花的鸟粪。七夕过后,电线上的喜鹊便不见踪影,可谓神奇至极!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为髨,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下境村的喜鹊在七月初群集,恰恰与传说中的“鹊桥相会”相吻合,当中缘由,暂无科学解释,但村民认为应和恰似神现,欢喜雀跃。
(二)欢庆的七夕活动
1.精美的手工作品展示
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心灵手巧的阿姐们把七夕庆典场地早早地布置妥当。下午至傍晚七点多,古庙提供斋饭,供村民和远道而来的信徒免费食用。常常有广州、东莞的市民来四帅古庙游玩。傍晚六点左右,村民和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陆续进入古庙,欣赏庆典的摆设。在古庙的正中心,用十余张八仙桌,拼接成三大板块,上面全部是阿姐们精心制作的花卉、果蔬、树木、高楼、房屋、农田、小桥等造型的手工艺品,墙上挂着仙女们穿的新衣服,它们用彩纸制成,与正常成年人的尺寸相近。
进入古庙,正前方是“塘面坊”(下境村大塘面的牌坊),用泡沫、木板制成底板,再由谷粒、米粒、珠花、彩粉等材料一粒粒粘贴而成。牌坊前是“出入平安”的字样,两边摆上手工做的小巧玲珑的八大仙姑穿的绣花鞋。正中间是各位仙女和三对佳偶——牛郎织女、下境村列氏先祖列之杰和公主、爱国名将杨宗保和穆桂英的塑像。牌坊后面也是用谷物、珠花等拼成的“七夕旦”和“七巧夕”等字样。其他的宝塔均是用红枣、谷粒等一粒粒粘贴而成。
在其他部分摆满新鲜的各种贡品。展台左边是纸做的洋房、花园、喷泉,右边是用稻草和藤条树枝制成的传统的农田茅舍(牛郎织女的家),并且有“牛郎织女相会”的场景再现。展厅的四周摆满了手工制作的纸花,再用铁丝一朵朵串起来挂在盆栽的树枝上,恰似“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场景。各种亭、台、楼、阁之上都布满小彩灯以及仿真的小型喷泉,展厅的半空中悬挂着各色彩带。
人们入庙观赏展品前,先击鼓、进香,在庙前祭拜、祈福(庙里有阿姐专门负责给每位添香油钱的村民念祝祷词,并逐一敲鼓禀告神明)、烧经文、挂塔香。晚七点左右,整个古庙里里外外都挤满了人,香火缭绕。每年七夕,四帅古庙接待进香人数高达千人。过去,参加七夕会的仅限女性,她们三五成群在古庙集会、参与祭拜,男性很少与会。现在,男女老少均可参加七夕会。近年,有少数的青年男子会和女伴一同观赏展厅,但是,烧香后会早早回家,一般不作更多的逗留。妇女们会在古庙前坐着或者铺上凉席一起休息,等着深夜的重头戏——“仙女下凡”和“神仙附体”。阿姐们高兴的时候也会载歌载舞、自娱自乐、唱和对答。
图2 牌坊前“出入平安”字样
图3 “七夕旦”及三对佳偶的塑像
图4 手工制作的绣花鞋
图5 用谷粒、红枣、香烛粘贴而成的宝塔
图6 供桌上的瓜果
图7 牛郎织女相会的场景模拟
2.仙女下凡及神仙附体
“仙女下凡”是在七月初六深夜11点至次日凌晨1点左右。人们把仙女穿的衣服串在杆子上,子时一到,经常会有阵风在庙前掠过,衣服往往随风舞动,仿佛仙女下凡,穿上了新衣服在跳舞。有时候风比较大,衣服舞动得很厉害。
“神仙附体”也在同时进行。被附体的一般是与神明接触较多的阿姐们,附体的神仙往往是孙悟空(孙大圣)及济公等。民众围着被附体的阿姐,被附体者表现的神态与附其体的神仙相似。如济公附体的时候,阿姐一边拿着一把破旧的蒲扇,一边挠着痒痒在说话、唱歌,口中念念有词。2016年是孙悟空附体,平日里安安静静的阿姐被附体后在众人面前不停地翻着筋斗,围观的村民看得津津有味,有鼓掌的、有吹哨的,气氛十分热闹。直至夜深人们才渐渐散去。
与初六晚上的热闹不同,七月初七古庙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庙前的铁架子上还挂着昨夜点燃的塔香,一般七日后才会烧尽。在七月初六深夜庆典结束之后,热闹的七夕节日便算庆祝完毕。七月初七的子时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时,天亮即算离别,七夕也就告一段落了。
图8 古庙旁的空地,上演“神仙附体”的现场
图9 古庙前人头攒动
(三)家中的活动
除了庙里庆典,在农历七月初七的清晨,村民会在家中“拜七姐”。她们在屋里的桌子上摆上香案,各式瓜果、贡品,对七夕节的主角七仙女进行祭拜,烧香祭拜后点燃鞭炮。因此,七夕早上村里的鞭炮声不断,在路边也能看见刚刚烧过的鞭炮红衣散落在地上。
在七月初七的清晨,天空往往是灰蒙蒙的,经常会在天亮的时候下起小雨,村民们认为这是牛郎织女相会后即将分别的眼泪。这天清晨四五点钟左右,村民们会陆续拿着塑料瓶和塑料桶到河边汲水,据说这天天全亮之前装的河水,用干净的罐子密封后放在家中储存,经年不坏,也不会变质发臭,其他时候装的河水,即使是自来水,储存时间长了也会变质。年长的村民会把这些七夕河水保存好,等到春节的时候,给家中富贵竹浇上,富贵竹会养得特别好,格外翠绿。
有些年长的村民还会带着一筐米到河边洗,用河水把米淘洗干净,再用罐子装上河水,放在家里阴凉处密封保存,等瓶子里的米发酵软烂的时候,就可以当药使用。据传这种用七月初七清早的河水才能制作的“浸臭米”,对风火牙痛、口舌生疮、口腔溃疡有奇效,涂于患处,不久就好了。
紧接着村民便开始在大埗头和周围的河里游泳或者沐浴。下境村的村民不论男女老少大都熟水性,因为村里的农田在鹅桂洲岛,与村庄一河相隔,以前要耕田劳作时,小孩子都骑着水牛过河,成年人则乘坐摆渡的船只,因此,村民们从小就会游泳。相传这日的河水能够强身健体,具有特殊的功效。但是,在河里游泳要赶在天未亮之前进行,据说天亮后水的保健作用将大大减少,还有流浪汉也会来游泳,故天大亮之前村民会赶紧上岸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