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知识管理与创新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与演变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

对产业集群概念来源的探讨可追溯到17世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这本书中,斯密提出“效率取决于分工,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把分工看作经济增长的源泉。随着市场容量的扩大,从提升效率的角度来讲,分工既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分工不仅包括纵向产业链条上的经营流程环节的纵向分工,还包括同一经营流程环节上的横向分工。19世纪末,马歇尔在继承斯密的分工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外部经济理论,外部经济是指企业组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对外产生有利的影响,具有积极的溢出效应。正的外部性带来的收益,会促进企业组织趋向于聚集在同一个产业区或者空间接近的产业区内,使得同一产业范围内的厂商能够获得货物运输、信息获取、中间服务、劳动力雇用和获取技术外溢的好处等方面的优势,继而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基于此,众多厂商出于成本节约和追求利润的诉求,自发地在企业空间布局上,形成产业聚集的趋势。

为产业集群概念做出比较重要贡献的,还有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韦伯提出了集聚经济的概念,他认为企业集聚的形成是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所导致的结果,之所以会产生企业集聚现象,是因为企业在集聚过程中,可以通过两种主要方式获得集聚的经济效率:一是通过扩大经营规模,获得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经营成本;二是选择与其他企业共享的配置,如公共设施、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商等,可以低于单独获得这些配置所支付的成本。

虽然从斯密到马歇尔,再到韦伯,其间近300年的研究中,对产业聚集进行了拓荒性的研究和深入探讨,但使得产业集群现象成为研究热点并广为人知的,是美国当代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1990年他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一书,在书中提出了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这一概念,随着这本著作的畅销及其观点被广为关注,产业集群一词也随之被广泛接受和传播,该术语被用以描述为生产某些共同产品或者提供某些共同服务的组织,在空间范围内聚集的情形。迈克尔·波特在对十多个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及其产业聚集布局进行考察中,发现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并非个别或者独特的现象,尤其是工业化比较成熟、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更是如此。

可以说,产业集群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工业化的深度发展又为产业集群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据此,波特通过研究总结和归纳,更加明确地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波特认为,在产业集群中,不仅包含同一行业的企业,还包括不同行业的企业;既包括生产型企业,也包括服务型企业;既包括资金融通企业,也包括商品流通企业。归纳来讲,产业集群是一个包括从事工业制造、专业化的供应商、提供工业服务的中介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企业组织,这些组织在地理空间上相互接近,在业务上相互关联,在经营上相互影响。在后来的产业集群研究中,基本都是以此概念为基础而进行的。从产业集群的概念可以看出,专业化分工是产业集群的基础,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产业关联的组织聚集形成产业集群。这些组织包括具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关系的企业,也包括为企业运营提供辅助服务的各种机构,为其他企业提供辅助服务的各种机构是“企业外部化”和“市场内部化”的产物,在传统产业结构中,它们既可能是企业的内部机构,也可能是外部组织。由于企业聚焦于主营业务而剥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中间型组织,而众多企业聚集和相同的诉求,为这类组织从企业独立出来创造了条件,这就是“企业外部化”所致的中间型组织,如人力资源外包公司。中间型组织也可能是“市场内部化的产物”,在传统产业中,由于企业分散,单个或者少数企业的需求不足以支撑专门性组织机构的持续性供给,但在产业集群中,由于企业众多,共同的需求使得成立专门的中间组织,进行持续有效的供给成为可能,如管理咨询公司。

(二)产业集群概念的演变与运用

产业集群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被正式地广泛运用,在此之前,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而是以不同形式存在于研究之中。亚当·斯密最早提出分工理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ohann Heinrich Vonthunen)最早提出空间经济论、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最早提出工业区位理论,这些概念的本质和内涵,与产业集群相接近,为产业集群内涵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经济集聚是与产业集群最接近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来的,他认为厂商的经济效益是来源于区位以及与之靠近的经济组织,在同一地理空间上的相同产业中的创新,激发了整个产业的创新潜能,提高了创新效率。美国经济学家埃德加·M.胡佛(Edgar M. Hoover)则归纳了经济集聚的经济本地化、城市化经济和内部规模报酬三个类型。至此,以韦伯、马歇尔和胡佛为主要代表的经济聚集理论贡献者,探究临近的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构成产业集群概念的早期基础。

实践早于理论,出现产业集群现象的时间要比产业集群概念的提出要早,早在17、18世纪就已经出现了产业集群现象,如荷兰的造船业、瑞士的钟表业等,而激发学者对产业集群注意并加以研究的是“第三意大利”的现象,其中茨扎曼斯凯(Czamanski,1974)较早提出产业集群概念,他把产业集群界定为“是在产业中一簇在商品和服务在联系上比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联系更为紧密、相互影响更为重要的空间上邻近的产业”。对产业间相互联系的界定,他认为产业联系是无法准确表达的,但他从商品和服务角度分析,认为相似或者相近产业的企业间联系应该是无束缚的,由于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共同生产商品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相互间的联系能够产生协同效用。Swann和Prevezer(1996)更为简便地将产业集群定义为“是在某个区域内,同一个产业中一组企业的集中”。Bergman和Feser(1999)则把产业集群看成相互之间具有贸易联系的企业,为了共同瓜分产品市场而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

上述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界定,基本是从地理空间上产业聚集的角度来探讨,是基于经济本地化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界定。对产业集群概念的界定,还有另外一个视角,就是从内部规模报酬、价值链和城市化视角来界定产业集群的概念。其中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当属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他把产业集群定义为是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上集中且相互联系紧密的企业和机构集合体,除了产业内企业之外,还有产业外的其他机构。产业内的企业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向上延伸到产业原辅材料的供应,并从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供应商和生产商,以及与技术技能或投入相关的产业机构。除此之外,产业集群中的机构还包括提供专业化教育培训、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等机构。随着波特竞争理论的走红,产业集群现象被广为关注,产业集群概念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Gary Anderson(1994)把产业集群看作以地理毗邻为前提的公司或企业基于互动关系来增进各自的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Redman(1994)则很清晰地从产业链角度,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一种产品在产业链上的地理集中,以及与其产品相关的机构的集中。从产业链角度研究产业集群,虽然得出的概念多种多样,但其本质和内涵基本与迈克尔·波特的概念大同小异,波特在明确产业集群的属性和概念之后,构造了“钻石模型”,借以明确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构建产业集群,从四个要素方面来考虑促进经济增长:第一是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宏观的和微观的,等等。有形的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货币资本资源、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等;无形的生产要素包括知识技术资源、产业信息资源。第二是市场需求条件,包括国内市场需求水平和国际市场需求水平,相对而言,对国内市场需求条件的考虑要优于国际市场需求条件。第三是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状况,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取决于自身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还受到相关产业的影响。如果这些相关产业以及上下游产业能够产生良好的匹配效应和协同效应,无疑会提升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促进能力和影响能力。第四是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集群企业战略正确、组织结构有效率、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那么集群企业的市场地位高,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能力就强,继而会有效促进经济增长。

(三)产业集群概念在实践中的运用

产业集群成为经济增长动力因素以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深入研究,在实践中,也有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以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大力推动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然而,产业集群的概念及相关政策,在实践推行中,虽然取得了预期效果,但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忽视了产业集群的本质内涵要求以及前提条件。产业集群是特定地理空间上具有产业关联的企业以及其他机构的聚集,是产业聚集发展的较高阶段,是将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等诸多关系融合在一起的产业网络,是一种新型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但在实践中,常常会发生一定误解和混淆,导致制定的产业政策意欲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却很难奏效。这些误差和混淆,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首先是产业集群与产业的地理集中相混淆。不同产业的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的程度不同,产业集中程度会有很大差别,如自然垄断行业,其地理集中程度就会高得多,范围经济门槛高的产业,其地理集中程度也会高一些。垄断性强、范围经济高门槛的行业,通常会集中在特殊地区,如资源禀赋高、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的地区,少数几家大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相关小企业附属于大企业而生存,形成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这个集中,主要是指这些企业的经济总量占据整个行业的比重大,并不能说明这些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就是产业集群,如冶炼行业、钢铁行业、石油行业、电力行业等,这些企业之间的市场地位是不平等的,小企业与主导企业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小企业附属于大企业而存在。同为主导企业提供产业服务的小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不紧密,难以形成相辅相成、平等市场地位的生产网络系统和社会网络系统。虽然产业集中与产业集群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产业的地理集中也不是与产业集群完全不相关。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是产业集群的必然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离开产业上的地理集中,产业集群无从谈起。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有可能会进一步演变为产业集群。例如,汽车制造业,汽车行业是自然垄断的行业,在汽车制造业所在地,会形成一定程度的产业集中,但由于汽车销售面对的是众多消费者,必须及时适应市场瞬息万变的环境。从汽车产品的市场策划、创新研发、生产制造、零部件配套供应到市场销售以及售后服务,是一个复杂的产业链条,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使得不同环节上的企业之间,难以形成附属与附属的关系,只能是平等交往,继而沿着汽车产业链条,形成纷繁复杂的生产和社会网络系统,从汽车生产的产业集中演变为汽车产业集群。

其次是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的混淆。很多国家和地区,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制定一系列倾斜的政策措施,吸引企业以及相关配套产业向政府预先设定的地理空间转移,使得企业在某一地理空间上聚集,形成产业聚集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工业园区或者产业园区的形成是外部力量推动使然,具有很强的人为效果,企业迁移至此,根本考虑是获得相应的政策扶持和优惠倾斜,而相互之间的产业交往并不密切,缺少具有连贯性、一致性的交往规则体系的支撑,相互之间缺少默契的产业分工,甚至于转移到该地理空间的企业本身,也可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与产业集群在空间上的集中、产业上的协作、经济上的互利等本质特征相距甚远。外力推动的工业园区,在设立初始,往往会有明确的产业导向,会重点扶持某些产业,并以此产业为基准,广泛吸收配套行业的企业进驻,利用经济、行政和政策措施等,形成企业在指定的地理空间上集中,这些企业进驻以后,如果借助地理毗邻优势,相互之间强化接触,密切产业合作关系,形成产业关系网络,具有提升演变为产业集群的可能。

最后是产业集群与地方特色产业的混淆。地方特色产业是在当地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和资源禀赋的开发利用的基础上由历史积淀而形成,是在当地生产可替代程度很高的商品的众多本地小企业的集合,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以地理邻近为特征的当地小企业集中形成的地方特色产业,这些企业植根于当地,利用当地某些方面的优势,进行加工生产,并在当地形成带动效应,吸引更多的企业创立,扩大了产业集中的规模,如广东湛江的制糖业;二是以地方资源禀赋为基础,如自然资源、手工资源、技术资源等优势,形成地方特色产业,如阿尔卑斯白山羊羊绒等特色产业。地方特色产业虽然能够在相同或者相似的产业内形成产业聚集,在地理位置上集中,但与产业集群存在的最大区别在于,地方特色产业的企业相互之间缺少必要的分工协同,更多地表现为各自为战,与产业集群的分工协作、联系紧密等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地方特色产业具备升级为产业集群的基础,在政府和社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下,将地方特色产业向上游的原辅材料、下游的销售渠道以及横向的产业设计多元化三个方向延展,赋予地方特色产业更多的技术含量和地方文化特色,是可以培育出与地方特色产业具有横向、纵向联系的相关产业以及服务机构做支撑的地理产业集群的。

从产业集群的概念演变历程和内容来看,产业集群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既可以将之视为产业组织形式,一种集中化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也可以把它看成一个产业发展演变过程,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形态,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而非一个静态的存在。也可以看成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而制定的产业政策所要达成的发展模式,至于究竟以何种方式出现在研究领域,取决于研究者的研究角度和研究取舍。但产业集群的地理位置上的集中、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分工协作、平等互利互信、密切联系的产业网络等基本属性不会因为研究角度的变化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