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传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4章 夜宿王府

汾州府,地处山西西南部。

崇祯年间,汾州府是山西九府十六州之一,府治所,设在汾阳县。

史称,汾州府空待山河,肘掖秦晋。

汾州府的城墙,始建于曹魏年间,历代修缮。

除主城之外,还有“景和”“来薰”,宁静”和“永泰”等瓮城。

城的楼阁,分别题有“汾水环流”,“秦晋通衢”,“盘峰耸翠”和“锁钥雄镇”。城内有“庆成”和“永和”郡王府。

月影西斜,星光闪烁。

夜幕下的汾州城,寂静如常,仿佛进入了梦乡。

城北大街上,更夫敲打着木梆,提着闪着亮光的灯笼,喊着“防火防贼防盗”,慢慢向城门走去。

城门口,几位值更的官军,懒洋洋的扛着长枪,坐在城门的木凳上,有的伸着懒腰,有的打着瞌睡,对来往于城门的流民,居然不闻不问。

月亮西沉,夜影暗淡。

天空的几颗星星,躲进了淡淡的云彩。

夜,更黑了。

突然,几位穿着便衣,潜入城里的义军将士,趁着黑夜,向城门接近。

几个值更的官军,还没有弄清楚缘由,已经成为义军的俘虏。

厚重的城门,正在慢慢打开。

义军将士喊着“冲啊杀呀”的口号,潮水般涌进汾州城里。

惊慌失措的官军守军,一边抵抗一边惊呼,“流寇打进城里啦!流寇打进城里啦!”

官军顿时无一抵抗,竟然溜得无影无踪。

汾州府衙内,官军守将杨集,知府崔进吉,正在饮酒作乐,茫然不知道义军,已经攻进汾州城里。

杨集以为,汾州府墙高壕深,流寇如果远道而来,一时半会儿想进城,比登天还要难上几分。

“杨将军,崔、崔大人,流、流、流寇,已经打进城里来啦!”

府衙大门外,突然传来焦急的呼喊声。

“流、流寇有多少人马?已经到、到了何处?”

杨集顿时一惊,摇摇晃晃站起身来,看着声音传来的方向。

身为官军将领的杨集,居然不胜酒力。

几杯杜康老酒下肚,杨集已经头昏眼花,晕头转向,说起话来,结结巴巴。

“卑职不、不太清、清楚,好像有很多人马。城里的人,正在往东门跑、跑呢!”

护卫战战兢兢看着杨集,上气不接下气嘟嘟哝哝。

府衙里,乱哄哄的。

两位年轻女子,已经褪去衣衫,薄如蝉翼的肚兜,遮着胸前的敏感部位。

两位女子即便如此,也难掩凹凸有致的身材。

女子听罢义军已经进城,顿时吓得花容失色,连忙躲在杨集崔进吉身后,梨花带雨,战战兢兢,不知道究竟怎么办好。

知府崔进吉,没有见过如此的阵仗,被吓得哆哆嗦嗦的。

崔进吉,是前朝进士。

崇祯登基之后,从阳泉赴任汾州,整日里无所事事,不理政务,见大势已去,不觉大惊失色。

“城里的守、守军,昨日上、上午,刚刚调去增援曹、曹文诏,今天居然有流、流寇进城。怎么这么凑巧啊?”

杨集理不出一点头绪,已经急得不分东西南北。

见身旁两位女子,已经吓得战战兢兢,杨集连忙挥了挥手,让女子快快从后院离去。

两位女子如释重负,连忙敛了敛衣衫,逃也是的灰溜溜夺门而去。

“将军,半个时辰之前,流寇从永宁州,翻过吕梁山,偷袭北边城门。大批流寇从北门进城,已经离这里不远了。”

当杨集还在犹豫时,又有一位守将策马来报。

“快快带些人马,速速守住北门!速速守住北门!”

杨集一听大惊失色,连忙吩咐身旁卫士。

“杨总兵,依进吉之言,还是快快撤了吧!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流寇离去之日,就是东山再起之时。”

崔进吉毕竟老谋深算,见形势已经危急,意欲溜之大吉。

“哎!如此诡异的贼兵,怎么说来就来了呢?没有一点儿迹象,竟然就攻进汾州城。哎!真是没法子,只好先撤了吧!”

杨集见崔进吉去意已决,连忙无可奈何点了点头。

义军进城的消息传来,庆成永和两座王府,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事先得知消息的两位郡王,连忙吩咐家丁,将王府财物,装了十余辆马车,在数十名家丁护卫下,带着家眷,朝东门而去。

次日清晨。

永和王府。

从陕北渡过黄河,进入山西以来,连续十天行军打仗,疲惫不堪的张献忠,一觉醒来,已经日上三竿。

张献忠轻轻揉了揉双眼,翻身慢慢坐了起来,看了看窗外射进屋里的阳光,将手臂向上慢慢伸了伸。

张献忠披上汗迹斑斑的蓝布上衣,从卧室里款步走出房门,意欲在王府里溜达一遭。

边走边看的张献忠,没有见过如此恢弘的王府。

只见小桥流水,楼台亭榭,令人耳目一新,比当年榆林镇总兵府,不知道要奢华多少倍。

张献忠连忙停下脚步,驻足观望,欣赏瑰丽无比的景色。

“大王难得有休闲时光,怎么不出城而去,看看汾州的名胜古迹呢?”

刘威是汾州府杏花村人,对汾州的名胜古迹了如指掌,见张献忠在欣赏王府景色,连忙上前打了一声招呼。

“刘将军可是知道,汾州府究竟有何名胜古迹?献忠孤陋寡闻,还望将军点拨一二。”

张献忠突然来了兴致,问起走到面前的刘威。

在张献忠看来,刘威对汾州府,一定了如指掌。

“大王,汾州府古迹众多,赫赫有名,比如杏花村古井,灵岩寺药师七佛多宝塔,三十里地外吕梁山桃花洞,都是值得大王去看看的。”

刘威见张献忠兴趣盎然,连忙如数家珍。

“刘将军如此一说,献忠也真想去看个究竟呢!”

张献忠抬起头来,看了看晴朗的天空,一边走一边笑了笑。

前几天降了张献忠的刘威,只是那天在永宁州城,借着宴请的机会,与张献忠说过几句知心话。

此时见有了机会,刘威连忙与张献忠,又多说了几句。

“末将老家,就在杏花村附近。离家在外已经多年,末将也没有机会,回老家看看。此次路过汾州府,只想陪着大王,去杏花村走一走,看看末将老爹和小妹妹。”

刘威看了看张献忠,突然有些伤心的感觉。

“献忠只是知道,将军是汾州人氏。没有想到,将军的老家,居然在杏花村,家里还有老父和妹妹。既然是如此,献忠怎么不趁秋高气爽,与将军出城去走一走,看看那些名胜古迹呢?将军也可以顺便看看家人啊!”

张献忠见刘威思乡心切,欲与刘威去城外走上一遭。

“大王,吕梁山桃花洞,在汾州城以西,离汾州有四十里地。况且,已经是深秋季节,没有桃花可以欣赏,可否不去桃花洞?”

刘威见张献忠兴致勃勃,连忙朗声建议好的去处。

“既然没有桃花可以看,那桃花洞不去也罢。先去灵岩寺,看看药师七佛多宝塔,再去杏花村,看看那口有名的古井吧!”

张献忠听罢刘威的话,只得去灵岩寺和杏花村。

汾州城至灵岩寺的驿道上,数十匹快马风驰电疾,扬起的尘土,像一条黄色的长龙。

冲在前面的,是张献忠威猛健壮的枣红马。

紧跟在身后的,是袁明清刘威李继伟等的坐骑。

十几位护旗将士,骑在马上权作先锋,走在前面。

高高举起的“张”字帅旗,在秋阳下“哗哗”作响,显得气派威严。

沿途乡民见有人马经过,纷纷站在路旁观望。

“大王,前方巍峨耸立的高塔,是灵岩寺药师七佛多宝塔呢!”

刘威连忙勒住马缰,指着看着远处的宝塔。

“前方的宝塔,既高又大又壮观,像一座擎天柱似的。”

张献忠见宝塔雄伟,不禁连声赞叹。

灵岩寺。

大殿前。

“师傅!师傅!官军来啦!官军来啦!”

小和尚正在打扫庭院,见一队人马匆匆而来,连忙回头大声呼喊。

小和尚大约十五六岁,身穿灰布衣衫,刚刚剃光的头上,毛发依稀可见。

小和尚抱着扫帚,脸上挂着几许惧色,看着越来越近的人马。

“怎么见了官军人马,就慌里慌张的?如此下去,成何体统?”

听罢小和尚呼喊,穿着半旧黄色袈裟,一位年逾六旬,器宇轩昂的老和尚,从大殿内慢悠悠走了出来,瞪了小和尚一眼。

“施主远道而来,路途多有劳累。老衲恳请诸位施主,到大殿里暂且歇一歇,就着大好时光,喝一口淡茶吧!”

老和尚看着下马的张献忠,连忙将右手抬起,五指向上并拢,慢慢置于额前,低眉看着地面。

“大师请免礼!献忠路过此地,久仰大师盛名,特意前来宝刹造访大师呢!”

张献忠见老和尚客套,连忙微笑着说明来意。

“阿弥陀福!善哉!善哉!施主不必介意,去寒寺里坐坐,倒也是无妨的!”

老和尚见张献忠说明来意,连忙面不改色接着客套。

“李将军,快快为贵寺,奉上香火银两,以略表弟兄们的虔诚之意。”

张献忠是熟知礼节之人,见老和尚诚恳邀请,连忙吩咐李继伟。

李继伟看了看老和尚,连忙轻轻点了点头,吩咐护卫敬上银两。

“施主初来乍到,慷慨大方,老衲不甚感激。老衲谢过施主恩惠。愿吾佛保佑施主,心想事成。”

老和尚见张献忠捐奉银两,连忙再次低眉款款施礼,说了一句祝福吉祥的话语。

此时正值仲秋时节,灵岩寺香客不断,烛火旺盛,青烟缭绕,呈现出勃勃生机。

烛火散发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仿佛有种幽幽的感觉。

寺庙大门前的四棵古柏,枝叶繁盛,郁郁葱葱。

寺院内,遍植杏树。

碗口粗的杏树,枯黄的树叶,飘飘洒洒,落得满地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