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引子
清晨,我梳理着初白的头发,在如梭的岁月不知不觉中已迈过不惑的门槛,多少记忆的碎片残留在生命的扉页里。当我仔细剪辑的时候,才发现里面竟然有许多能够破译教育生命的密码。
在我很小的时候,饥饿的阴霾笼罩在那个年代的上空,身处穷乡僻壤的我更是难逃命运的羁绊。平时全村能够吃上白面馍馍的也只有那么几家,当我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手里拿着白面馍馍的时候,我的眼睛是红的,我的嘴巴是流水的,我的心是羡慕的。每当母亲看到我那个馋相,总是头也不回地拉着我往家走。终于有一天,队里的新粮发放了,母亲没有过多地考虑,为我们五个孩子蒸了一大锅馒头。正当我们准备吃白馍馍的时候,来了一个远房的穷亲戚,还带来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母亲看到她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却把满满的一锅馒头,当作干粮送给了她们。当时我号啕大哭,母亲过意不去,仅仅为我留下一个馒头。四十年过去了,这件小事,在我的心屏上却历久弥新,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馨香。我不知道一锅白馍馍对一个饥荒的家庭能起到多大作用,但这件小事,却成为我敬重母亲、追思母亲、奉献仁爱的原动力。
我永远忘不了初中阶段的秦毅老师,当时,我未满十五岁,他教我语文。三十多年过去了,他博学多才、严谨治学的风格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多的记忆。但是,有一件小事,却让我至今难以释怀。有一天,我发高烧近四十度,睡在宿舍床上,脸色通红,并且满嘴是说不清的胡话,也许那时头脑失去了正常人的思维,眼前时常出现很多非人间的幻觉。就在我最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秦毅老师把我搀扶到医院接受治疗。到现在,当时就医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虽然我现在很多年没有见到这位可亲可敬的老师,但是我的内心深处却一时一刻都不敢忘记他。他慈祥的面容,和蔼的话语,对学生那份执着的关爱之心,已经融进我的血液,成为我从教生涯中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一直照耀着我的为师之道,始终激励我为学生的健康、快乐、幸福寻找最温暖的关怀。
2005年的夏天,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中。半学期过后,为了给女儿提供更多的方便,我的妻子便辞去工作走上了“漫长”的伴读道路。女儿每天凌晨五点十分准时上学,晚上女儿十一点才能回到住地,有时回来后还要做没完没了的作业。很快,女儿眼睛近视度增加了,生病的频率高了,上学迟到次数多了。为了给女儿必要的帮助,我经常租车赶到几十里外的住地。当时,我女儿班级有82名学生,女儿眼睛看不到黑板,我三番五次同班主任协商调座位,没有达到目的,到现在还觉得欠债似的。总之,这条求学之路,让女儿的身心健康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害,让我们每天都感到体能在透支,精神被摧残。我们就是这样全身心地付出,但是高考结束后,女儿并没有考上她一直冥思苦想的南京大学。
每当夜阑人静的时候,我总是在想,现在的孩子怎么了?现在的教育怎么了?现在做父母的又怎么了?无数个为什么时时萦绕在我的脑际。有一位资历很深的大学教授,曾经在课堂上给我们讲了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不是他所读的那所大学是多么的有名气,也不是他这一生当中有一个怎样了不起的爸爸,而是这个人在读书时代所接受的情感教育。当时我听到这句话,总觉得这位教授说得太玄乎。心想,情感教育只不过人生教育的一小部分,它怎能控制人生教育的制高点?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其中奥妙却逐渐清晰明朗起来。原来人生的情感教育是人生动力的源泉,他对人生的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的仁慈之心、老师的关爱之情,都会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产生无法抗拒的情感动力,都会在人生最初的价值体系中建构出独特的美学取向,为自己的完美人生插上腾飞的翅膀。
现在,很多人把目光聚焦都市教育,而农村孩子素质教育更成为被大众很难顾及的角落。今天,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推出《为了孩子》,就是希望这部作品能够从高楼大厦的缝隙间唤起人们的教育良知,让更多人去关注我国幅员最为辽阔的农村孩子的素质教育,让农村孩子的素质教育在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关注下,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让舞动的青春之花,开遍中国素质教育新天地。我的故事,就从这年的春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