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创新型人才培养:四川外国语大学学生创业案例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倡议。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纲要指出:“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创新驱动是世界大势所趋……创新驱动是发展形势所迫……”“创新驱动”国家战略的确立,极大地激励了怀有创业梦想,充满热情和干劲的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的浪潮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创新创业的优秀典型,为广大青年学子树立了榜样。

2009年,四川外语学院(2013年4月更名为四川外国语大学)开设选修课创新精神培养及创业教育,并设立100万应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2014年以来,学校先后开设创业基础、大学生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及创业教育、网络创业理论与实践等10多门线上线下课程,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们引用了大量身边“川外人”的创业案例,进一步激发了本校学子的创业热情。四川外国语大学先后鼓励并支持了近70项毕业生项目,带动了500多人就业,实现了“创新引导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工作目标。征集身边“川外人”创业典型案例,汇编成册,为后来者提供创业参考的想法应运而生。

2016年,学校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修订学籍管理规定将创业休学单列。由此,我校诞生了重庆市第一位休学创业的学生——胡树林。2017年,四川外国语大学跨境服务微型企业园被评为重庆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第四批)。2018年,学校出台《四川外国语大学关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四川外国语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四川外国语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生资助及奖励办法》和《四川外国语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奖励办法》等“1+3”配套文件,通过给予专项经费支持、课时量折算、科研量折算等方式支持鼓励专业教师、学生积极加入双创工作及创新创业教育。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

学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为主线,以优化创业课程体系、构建“1+n”(校级+院系级)两级创新平台、打造导师队伍、精培促进孵化质效为重点,构建立足专业、分层分类、深度融合、多维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为进一步展示近年来”川外人”在创新创业路上的求新、求变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本案例集的编写工作正式立项启动。

学校发挥外语优势和特色服务社会,为提升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水平、创造更好的开放经济环境、促进重庆产业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广大“川外学子”在学校搭建的广阔平台上,将专业融入文艺策划,将创想融入时尚设计、将新奇融入视觉表达,把文化创意行业领域的初创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编写小组寻访并采写了近年来“川外学子”文化创意创新方面的15个典型创业案例。他们的创业成果让我们欣慰;他们把实现个人理想融入到“中国梦”的实现中,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双创热潮”所表现出的勇气与担当、责任与坚守、反思与渐悟让我们感动;他们的创新行动力和创业精神彰显了“川外人”的理想与胸怀!

一个个年轻的创业者,用他们不凡的奋斗历程谱写了华美的创业乐章。每一个故事都浓缩了丰富的创业经验,为在校的同学提供了可鉴之路。这些创业先锋有的是先实习,在实习中找到创业“痛点”,走上创业之路;有的是直叩创业之门,披荆斩棘,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百炼成钢。

创业过程中,那些险些“过不去的坎儿”,反而锻炼了创业者们的心志,考验了其人性;让其懂得了什么是坚持,什么是梦想,什么是初心,成为其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四川外国语大学建校70年来,已经为国家培养了10余万名优秀毕业生。校友遍布全球,从行业领袖到平凡劳动者,无不扎根自己的岗位践行着“开放、包容、求实、创新”的川外精神。书中15位创业奋斗者,只是“川外人”的一个缩影。广大校友用他们的创造力、行动力,取得了令母校欣慰的业绩。他们的经历,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挖掘、总结、传播。本次出版的创业案例集,只是一个起点,我们将投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努力,以期出版更多内容丰富、可供在校学生参考的创业故事集。

本书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学校有关单位的鼎力支持。他们认真组织、积极推荐,大大加快了编写工作的进度。在此,一并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采访深度广度不一,难免挂一漏万,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编 者

201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