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09年。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尚处于成长阶段,如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仍是困扰政府和企业的难题。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2010年,科技部提出从三方面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措施之一是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目前仍处于初创阶段,其实践活动有待深入,理论研究有待深化。因此,研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培育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在国内首次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培育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地阐述。在理论方面,界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内涵,并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确认模型;分析了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内科技创新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给出并剖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内科技创新体系的结构;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内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基地内科技创新的促进策略;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中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构建原则,并构造了基地内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搭建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网络服务平台,并设计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产学研协同模型。
在实践方面,较深入地探讨了新材料、工程机械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培育:分析了我国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发展趋势,并针对长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基本情况,提出了推动长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基地发展的政策建议;基于长沙工程机械行业的现状,构造了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基地产业链发展路线,并提出了推动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基地发展的保障措施;分析了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内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给出了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内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通用架构及其网络服务平台的基本框架,提出了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内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推进策略。
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内涵分析及其确认。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应具有的特点,界定其内涵;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特点及内涵,建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作为确认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理论依据。
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中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的关键环节。在阐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中科技创新特点及其科技创新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内科技创新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给出并剖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内科技创新体系的结构,提出了基地内科技创新的促进策略。
第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博弈分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科技创新过程中的激励策略设计、基地内产学研主体间的创新策略选择以及基地内人才开发策略选择进行博弈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四,构建新兴技术研发和市场化两阶段模型,对政产学研合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研究。针对新兴技术研发阶段,构建了企业和学研方的演化博弈模型,并分析了影响双方合作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针对新兴技术市场化阶段,建立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模型,并分析了企业行为可被观测和不被观测两种情况。
第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设计。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中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构建原则,并构造了基地内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
第六,剖析了长沙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长沙市工程机械产业基地、武汉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产业基地和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在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
第七,分析了我国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区域布局及其现状,探讨了各区域内新材料产业基地的特点及其发展模式,分析了我国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发展趋势并给出了推动我国新材料产业基地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长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基地为例,分析其基本建设情况,提出了推动其发展的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
第八,分析了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现状和长沙工程机械行业现状,探讨了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基地发展的基本思路,分析了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链的发展现状,比较了基地内的核心企业(中联重科)在关键技术方面与国内外工程机械先进技术的差距,构造了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基地产业链发展路线,并提出了推动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基地发展的保障措施。
第九,采用专利地图分析方法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共性技术进行遴选之后,导出了其几种发展趋势,绘制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共性技术综合路线图。分析了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内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给出了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内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通用架构及其网络服务平台的基本框架。提出了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内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推进策略。
我们为本书的研究和撰写付出了不少努力,但囿于水平和时间,书中一定还存在很多缺点与不足之处,欢迎学术界同仁和读者朋友不吝指教,提出宝贵意见。
作者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