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培育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中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3.1 引言

3.1.1 研究背景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需要考虑的诸多因素中,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是关键因素。《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指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①建立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提供创新需要的知识储备;②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一个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创新网络;③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表示,走绿色发展之路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够给中国的绿色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空间[9]。对于科技含量极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其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

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中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开展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科技创新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当前的相关研究主要限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中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意义等方面的阐述,对如何建设其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较少。本章以此为研究内容,将弥补目前相关理论研究的不足。

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中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该研究能为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提供支持:有利于政府推进制度创新,也有利于基地内各创新主体协同创新,从而提高自主创新成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中的科技创新体系处于良性发展状态。

3.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3.1.2.1 科技创新体系研究现状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国内外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便对科技创新体系进行了广泛研究。根据本研究涉及的内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介绍已有的相关研究现状。

第一,关于科技创新体系构成的已有研究。宋刚、Qiu Kai从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协同互动入手,分析了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知识创新、以标准化为轴心的技术创新和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构成的科技创新体系[23][24]。郭新和指出,中原经济区建设环境下的科技创新体系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制度与管理创新三大体系构成。这三个体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支撑、互为动力,一起构成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新形态[25]。李曦、彭品贺指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及创新环境构成,地方科技创新体系包括四个子系统:调控系统、研发系统、成果转化系统、成果应用系统[26]

第二,关于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已有研究。谭文华认为,我国在建设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过程中,要着重解决好科技创新体系生成的动力和条件问题,既要建立各创新主体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互动关系,又要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体系健康生长的制度环境,尤其要解决体制低效问题[27]。刘懿锋、孙浩进认为,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应有效整合以企业为主的市场拉动模式与以高校为主的技术创新推动模式[28]。唐建荣指出,城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应制定五项基本政策:利于创新的科技政策、适应发展的产业政策、鼓励创新的金融政策、合理的财税政策、科技成果的管理政策;强化四种管理体系:系统的科研体系、完善的咨询体系、成熟的管理体系、有效的转化体系;培育四种创新能力:知识流动能力、知识创造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城市创新能力[29]。张家明等人在总结西方发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了今后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产学研联合、重视基础研究[30][31]。杨尚东从创新生态、创新动力、创新决策机制、成果转化、资源共享等五个维度,通过对众多国际一流企业相关实践的比较和梳理,揭示了国际一流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建立开放的科技创新体系结构、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企业创新机制和环境[32]。邵云飞、谭劲松等人认为,科技创新政策包括对企业的研发项目进行直接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实行税收减免或优惠、对知识产权保护提供融资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是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33][34]。李刚指出,知识产权战略背景下科技创新体系政策的基本思路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区别性推进,多层次构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35]。宁立成指出,应对科技创新制度进行改革,发挥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及政府的作用,加强法制建设,实现科技创新的法制化[36]。董世龙认为,应从科技投入、科技创新激励、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加强法制建设,实现科技创新制度的法制化[37]

第三,关于科技创新体系实证分析的已有研究。汪伟综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上海市历年科技创新绩效展开研究,得出结论为上海科技创新绩效的情况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高绩效高水平区,它表示该年科技绩效的相对有效性高,创新能力强;第二类为高水平低绩效区,它表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但绩效的相对有效性较低;第三类为低水平高绩效区,它表示科技投入水平绩效的相对有效性高,但创新能力较弱;第四类为低水平低绩效区,它表示科技投入水平绩效的相对有效性较低,科技创新能力较差[38]。张文婷、程杰对比评价12个典型城市群后发现:城市群创新发展不平衡且多数城市群的区域创新处于起步阶段[39]

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内外学者对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理论体系较为完善,实证研究也在众多领域展开。但还存在如下主要不足:一是区域和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较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相对滞后,理论体系尚不完善。二是实证研究不够,抽象的概念式研究偏多,制约了有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对科技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分析较多,而对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缺乏深入探讨,故不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3.1.2.2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体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第一,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组织联盟体系的已有研究。邓龙安、Jimme等人指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阶段,应成立产学研组织联盟,该联盟由骨干企业牵头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在科技应用孵化阶段,应成立技术推广价值链联盟,以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40][41]。赵长轶、曾婷等人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联盟建设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①创新科研体制,保障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②巩固联盟发展平台;③完善联盟运行机制,形成一个产学研各方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集成网络[42]。黄幸婷、杨煜等通过实地调研南京高新区生物医药科技园发现:作为联盟活动引导者的区内企业主要负责建立合作研发平台和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并不参与具体的知识创造活动[43]。李煜华、刘洋等人通过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的知识转移模型,提出了实现联盟内知识转移的对策:优化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及共生界面[44]

第二,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制度管理体系的已有研究。陈盛祥、朱瑞博指出,投融资体制、管理体制等缺陷引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复建设、产业配套不完善及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推进机制创新[45][46]。黄力明提出,政府可从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制定激励型财政政策、建立财政资金引导的风险融资平台四方面建立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在税收政策方面,可借鉴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做法,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相对稳定又可适时调整的税收优惠政策[47]。潘文轩指出,可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财力支持、减轻税收负担、降低创新风险等途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48]

第三,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服务支撑体系的已有研究。陈莎莉、张纯等人指出,中介服务机构包括非营利性中介服务机构和营利性中介服务机构,非营利性中介服务机构包括行业协会、标准化机构、科技园、企业孵化器、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营利性中介服务机构包括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人力资源培训机构、管理咨询公司等[49][50]。周正分析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快建设和完善中介服务体系的对策:实现中介服务专业化和集中化、推进中介服务产业化进程、积极促进中介服务规范化、加强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加快建设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人才队伍[51]

总体来看,人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组织联盟体系、科技制度管理体系和科技服务支撑体系进行了较深入探讨,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任何产业科技创新问题的解决都会涉及组织联盟、制度管理、服务支撑等方面,关于如何建设战略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尚缺乏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3.1.2.3 产业基地科技创新体系研究现状

产业基地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同时也对科技创新有强烈的需要。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其运行这一角度,对产业基地中的科技创新体系进行了探讨。

第一,关于产业基地中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已有研究。张劲松等人指出,面向产业集群服务的科技创新体系由技术研发、成果推广、组织联盟、制度管理等体系组成[52][53]。孙小强基于产业生态学的视角,把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系统分为核心企业层、科技中介层、创新资源层[54]。谯薇等人认为,依托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思路为: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产业集群整体的创新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作用[55][56]。吴友军基于集群创新系统的CSP模型,从核心网络学习环境优化、辅助网络学习环境优化和外围支持网络优化三个方面提出了完善集群创新系统的对策[57]。董涛从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关键领域和重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四个方面探讨了构建产业基地科技创新体系的方法[58]

第二,关于产业基地中科技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的已有研究。夏亚民提出了高新区自主创新系统运行的四种模式:“核心企业主导+配套企业参与”模式、产业内的自主合作创新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政府扶持模式[59]。罗希飞等人认为,高新区内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自主创新机制、合作竞争机制、科技资源配置机制、技术创新协调机制和技术创新激励机制[60][61]。常志刚、Basile、Tessa依据自主创新的理念和基本原则,从产业发展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创新创业环境、国际化水平四个层面构建了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62][63]

从现有研究可以看出,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中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已有研究成果分散分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及区域科技体系等相关领域的文献中,至今未见有全面系统的分析。无论是研究广度,还是研究深度,有关成果都不能满足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中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