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城市化建设在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大区域、大尺度甚至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生态与资源环境问题。当前京津冀地区人口过多、交通拥堵、生态环境的“大城市病”等生态问题突出,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的考验与威胁。
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另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业生产造成大气和水环境恶化等。
环境经济是指人类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研究环境经济问题的目的在于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环境经济研究可以为正确制订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和各项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按照传统观念,经济发展是以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偏利耦合,经济发展了,环境和生态就会退化。后来提出的环境影响的“倒U”形曲线模型认为,当经济处于低水平时,环境退化很少发生;当经济高速发展时,环境退化加剧;当经济达到高水平时,环境退化会逐步减少。大量的分析数据显示,这种“倒U”形曲线模型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部分成立的。环境退化不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自动消失。
目前对环境经济的研究注重实施生态现代化战略,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生态现代化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由德国学者胡伯提出的,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环境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这种理论主要以欧洲经验为基础,描述一种新模式——追求经济有效、社会公正和环境友好的发展。
广义生态现代化理论,是欧洲生态现代化理论在世界范围和现代化意义上的拓展和应用,也是生态现代化研究的第三代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绝大多数是人为的。所谓生态现代化,不是简单地从污染治理入手,而是从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出发,通过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达到环境与经济互利双赢、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的目的。其基本要求包括:非物化(轻量化),即高效低耗和高品低密;绿色化,即无毒无害和清洁健康;生态化,即预防创新和循环双赢;经济与环境退化脱钩,经济发展与物质需求、自然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增长和生态退化脱钩;经济发展与环境进步互利耦合。脱钩的含义是指经济持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超过环境压力的增长(相对脱钩),或者经济增长,而环境压力稳定或下降(绝对脱钩)。
本书致力于利用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政策仿真模拟为主要手段,为京津冀地区的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提供解决的思路,以期实现京津冀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环境持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目标,推进环境指标已经与经济增长发展脱钩,经济和环境互利双赢的局面正在形成。此外,本书所采用的方法也可被推广和普及到其他研究领域,有利于推动我国环境和经济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