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严苍山学术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内伤杂病

(一)灵思遣药,妙手随机

苍山先生临证治病,奄有众长,同时主张中医学一定要推陈出新,跟随时代,多创治法,以应病变。如治疗痉病用葛根栀豉汤(粉葛根、山栀、豆豉、天花粉、薄荷叶、荆芥、菊花、桑叶、黄芩、郁金)以降热,羚羊舒痉汤(羚羊角、葛根、荆芥、豆豉、川连、葱白、生石膏、菊花、薄荷、郁金、桂枝、白芍)以镇痉,菊花达巅饮(菊花、桑叶、石决明、苍耳子、薄荷、稆豆衣、蔓荆子、明天麻、苦丁茶、白芍、钩藤)以平肝息风,天麻二甲煎(明天麻、生龟甲、生鳖甲、生石决、生白芍、大生地、丹皮、元参、麦冬、钩藤、西洋参)以育阴柔肝等等,都是他自己创制的方剂。他又善用古方治疗今病,如三物备急丸治疗结肠炎,东垣清暑益气汤治疗夏季低热,西黄醒消丸治疗慢性肝病,丑荚丸治疗习惯性便秘,乌头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痢疾散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太阳炷燎治疗各种关节疼痛,桂苓甘露饮治疗消渴,虎杖散加五倍子、百药煎治疗血尿以及某些杂病,都是匠心独运、疗效显著的。

先生在杂病的治疗中,既服膺于丹溪的养阴论,又通达于景岳的调治阴阳法则,临床上不仅善用养阴之品,也不避温热燥药。擅长以鹿茸与羚羊同用,肉桂共黄柏合剂,故奏效独捷。

病例:建筑工人黄某,积苦偏头痛,兼患消渴,多饮溲频,久治不效。初诊时,家属挟掖而进,面色灰黄,神委项强,头痛不能抬。羸怯气短,语不出声。脉左寸带弦,两尺虚小,舌质红绛,苔干白。先生认为该患者既属肾阴亏涸,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而为头痛;又见肾阳不振,水气蒸腾乏力,津液难以化生,致成消渴。是肾中阴阳两虚之证。处方用鲜生地、石斛、天麦冬、龟甲、萸肉、玄参、羚羊角、菊花、熟地、五味子、肉桂、黄柏、北沙参、资生丸。数天后复诊,主诉消渴减轻,但头痛如故,日夜不休,痛甚时若劈若裂,苦不堪状。又诉头痛剧时,背脊部有阴寒发冷之处,如掌大,暖之不温,且阳痿多年,背膂拘急,俯仰不利。责在肾督之阳气式微,遂于原法加重温补。方用羚羊、鹿茸、全蝎、天麦冬、生熟地、石斛、杞子、菊花、石决明、龟驴胶、肉桂、北沙参、资生丸。进服4剂,项强头痛大减,消渴亦瘥。后去羚、鹿,以调补气血为治,诸患消失,精神日佳,不久复工。

在此验案中,既有鲜生地、二冬、石斛之凉,又有鹿茸、肉桂之温,既有羚羊、菊花之清泄,又有熟地、杞子之滋补,北沙参、资生丸之助化源,方似庞杂,实是适应病机,贯通诸法,熔诸家精华于一炉。先生常说:“症情错杂,用药也不避 ‘杂’ ‘乱’之嫌,但要 ‘乱’中有序, ‘杂’中有法。”他要我们多读《备急千金要方》,以知寒温补泻并用之妙。

先生在重视调养正气的同时,不废攻邪。他十分赞赏张子和“不可畏攻而养病”的观点,善于把扶正达邪与祛邪安正两种学术思想结合起来,灵活应用于杂病的治疗。记得有一次治疗一位老年女病员,患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初诊时肢面浮肿,胸闷咳逆,倚息难卧,脉参伍不调,不耐寻按,病情重笃。先生断为脾肾阳气虚怯,水邪上凌心肺,唯高年体虚而病实,攻补两难,病势日见沉重。先生毅然投以峻剂:朝鲜参尾、附片、紫石英、远志、杏仁、旋覆花、紫菀、防己、泽泻、大腹皮、陈皮、沉香片、控涎丹。1剂后,仍不效,二便秘涩,于前法去杏、菀、旋覆花、控涎丹,加槟榔、郁李仁、舟车丸。药后数小时,便下如水四五行,量甚多,咳逆喘肿大见减轻。乃小前制,追服数剂,咳喘平而浮肿消,正气渐复。续予香砂六君法调理而愈。

许多中医前辈评苍山先生治病“法药开宽”。我们体会,关键在于他除了能抓住“治病必求其本”的辨证精神之外,撷取各家专长,融会贯通,当是疗效显著的一个根本原因。

(二)重视脾胃,调必有法

重视调理脾胃,这是苍山先生学术经验中的又一个显著特点。他综观前人有关脾胃之论,结合临床体会指出:盖阴阳者即精气之谓,治病欲调阴阳而舍脾胃者,非其治也。

1.理虚必顾土,治损取其中

他认为治疗各种虚证,不能忘却脾胃。指出土气的盛衰是决定疾病预后转归的重要标志。若中土未衰,可凭其生发之气使阴阳气血渐次来复,相反,若脾胃衰惫,生气凋残,往往积虚成损。病至损证,则更强调护养脾胃,凡上损下损皆宗越人意旨,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同时着意扶中,冀能坚固砥柱,以图转机。

此外,在治诸虚丛集的慢性疾病时,他反对纯用滋补,因补而壅滞非但无助于正气,反资恋邪。主张诸虚互见者重取其中土,以舒展脾胃之气为首务,令得谷再商。只有脾胃升降运化得健,方能药调食补,相济奏效,使诸虚渐复。故对诸虚丛集的损证,凡脾胃弱者,必先以苏醒脾胃为主,即使胃纳尚可,用药也每顾及脾胃。因此在临床治疗上,先生常把健运脾胃之法与养阴、温阳、益肾、补肺、柔肝、养心等法同用。他一再指教我们:培养脾胃,调理诸虚,不能急于求成,须假以时日,耐心调治,才能有所裨益。十多年来,我们遵其所教,在临床实践中对许多慢性疾患在长期服用多种中西药物无效的情况下,采用调养脾胃之法,往往取得满意的疗效。

病例:王某,男,30岁。宿有风湿性关节炎及遗泄,病已七载。良由病起严重滑精,精血先伤,以致头晕乏力,形神萎疲,胃纳不佳。脉细数,舌苔薄腻,口中干。证属虚损。《经》所谓下损起于肾,倘若皮聚毛落,或中土衰败则殆矣。兹先予建立中气,是属要着。药用移山参、北沙参、甜冬术、怀山药、川石斛、白扁豆、广橘白、白茯苓、谷麦芽、地骨皮、北芡实、资生丸。药服月余,胃纳渐佳,遗精未作,头晕亦减,精神见增。

其间又曾感受外邪,腹泻、咳嗽、潮热随之起伏,遂与培土为主,祛邪为佐,不数日潮热净退,旋即恢复工作。后以疲劳过度,潮热自汗、关节疼痛、口干诸症复现,再进建中养阴、化瘀通络而获痊愈。

2.病后调理,其要在脾

大凡疾病,无论外感内伤,终伤正气,脾胃每致受累。故苍山先生不仅对病后食欲不振、脾胃不适等症首先注意苏脾醒胃,而且对病后阴阳气血之虚证,也必结合脾胃进行调治,冀中土得以健运,化水谷为精微,溉脏腑,复正气。他反对一见邪去正虚即峻补气血,漫投滋腻,致困惫脾胃之气,非徒无益,反易招害。

3.辛芳悦脾,甘润柔养

这是先生调治脾胃立方用药的两个特点。他认为,脾脏宜补,得运乃健;胃腑主纳,以通为贵。故综合脾胃功能,核心在“动”;治疗脾胃,关键在于流通。胃腑之通降,贵在通;脾气之苏展,亦在运。故治脾不呆补,忌滋腻,主张辛芳悦脾,取法轻灵流通。他平时常用甘平之品补脾元,辛香之品调胃气,如缪仲淳的资生丸及玫瑰花、玳玳花、须谷芽等,都是他常用以调治脾胃的方药。

病案举例:林某,男,38岁。

初诊:患肺结核病已二载,经杨浦区结核病防治所X线检查“右肺上叶有空洞”,既无咳嗽又无潮热、盗汗等症,胃纳欠佳,苔薄口干,唯脉见小数,有头晕、心悸等患。病根已植,预防进展,未可忽视。治拟河车大造法加减徐图,以观其后。

南北沙参各9g,甜冬术9g,大百合9g,天门冬9g,怀山药9g,冬虫夏草6g,炙甘草3g,酒白芍6g,五味子3g,功劳叶9g,阿胶珠9g,河车大造丸9g(吞)。

二诊:药后平适,自云无所苦,唯心中悸,精神未复,还与原法进步。

前方加:珍珠母30g,灵磁石30g。

三诊:胃纳已增,心悸亦宁,唯昨晚寐欠佳,还拟进步调养等等。

二诊方去百合、山药、白芍、功劳叶、珍珠母,加炒枣仁9g、茯苓9g、龙齿30g。

四诊:自云服药以来,纳增悸宁,性情愉悦,虚而受补,是佳兆也。

三诊方去龙齿,加珍珠母30g。

五诊:杨浦区结核病防治所X线检查报告:“浸润型肺结核吸收好转期。”较9月初之肺空洞情况已有明显好转,胃纳增,精神佳,无咳嗽,诸恙均日渐向瘥。兹仍予培土生金、气血双补方,以冀大效。

潞党参6g,北沙参6g,甜冬术9g,怀山药9g,酒白芍9g,大百合9g,天门冬9g,功劳叶9g,阿胶珠9g,川贝粉3g(吞),冬虫夏草9g,紫河车粉2.4g(吞)。

先生根据临床经验,认为南方之人,体质易为气火有余、阴液暗伤,在感受温热时邪之后,更是如此。故对叶天士治脾胃以甘润柔养之法,颇为心折。他在临床擅用北沙参,认为该药甘润而不腻,补养而不滞,无党参、黄芪偏温之嫌,列为苏脾醒胃首选之品。在具体应用时,常用米炒北沙参,既摒弃了碍湿之弊,又增强了和中之效。有时也把北沙参与党参同用,更具补中之功。因先生擅用北沙参,故当时医林中有“严北沙”之称。

4.三物备急丸治疗“寒结旁流”

苍山先生治疗慢性泄泻,方法颇多。他经历既久,所见甚广,认为慢性泄泻中有一种属“寒结旁流”的病症,须用三物备急丸温下荡涤。

先生根据许叔微用干姜丸(比三物备急丸仅多一味人参)治疗慢性寒实泄泻的记载,验证于临床,悟出慢性泄泻次数多而量少不畅,苔白,脉沉迟或弦紧,而体质或壮或弱,用寻常温中散寒、健脾止泻诸法不效者,乃寒滞凝结,阻塞肠道,水液污浊,从旁渗泄而出,先生将此种病症与古代的“热结旁流”之说相对应,提出了“寒结旁流”。本病每经年累月,迁延不愈,病久则结深而泻更甚。这类病人在临床并不少见。他常以三物备急丸通因通用而奏功。

《金匮要略》三物备急丸为辛热峻下之剂,专为寒实冷结而设,先生移用于慢性寒结泄泻,病机雷同也,医界用者不多。治疗本病,必图其本,不下寒结,病泄难愈,祛邪即所以顾正,故虽体虚亦所不禁,唯剂量与配伍,则因人因病各有不同。据先生经验,本药用量一般掌握在0.9~1.8g,空腹汤药送服,得畅下七八次至十数行而止。除有短暂腹痛外,无其他不良副作用。再予扶养脾胃以善后即可。

病案举例:张某,男,47岁。

初诊:新感外邪,内夹食滞,腹痛,泻下不爽,次数多。治宜痛泻要方加味。

炒防风6g,陈皮6g,酒炒白芍9g,炒白术9g,炒枳壳6g,香连丸3g(吞),六曲9g(包),山楂9g,煨葛根6g,炒莱菔英9g,生姜3片。

二诊:昨进消导之剂,痛泻依然未愈,且增腹胀。脉弦迟,苔白滑,口不渴,有寒积在肠,非温通不愈。

厚朴3g,陈皮6g,酒炒白芍6g,益智仁4.5g,小茴香4.5g(酒炒),六曲9g(包),木香3g,白术9g,干姜2.4g,备急丸1.5g(吞)。

三诊:昨投备急丸,越四时,便始畅行,共行6次,下秽物无数,腹中顿舒,是积不去则病不除也。续予和中理气,寓以消积。

苏藿梗各4.5g,青皮4.5g,炒白术9g,益智仁4.5g,炮姜3g,六曲9g(包),山楂9g,蔻仁3g(研、吞),木香3g,生姜3片,红枣3枚。

四诊:用温通药便畅通后,昨日通便2次,今晨又下1次,已有燥屎,腹不痛,唯觉纳呆神疲。脾气未复,还需调补。

潞党参9g,於术3g,山药9g,扁豆9g,甘草3g(炒),酒炒白芍6g,益智仁4.5g,炮姜3g,红枣3枚,诃子肉9g,补骨脂9g。

按:“通因通用”,《经》有明文、备急丸药物虽峻,如确有寒积之见证,亦毋需顾虑,如往昔诸家垂范,均称治积年泻利,有积故也。宋许叔微治连年腹痛泄泻,用干姜丸与备急丸,药物大同小异。以彼例此,亦以痼冷积于肠胃,非峻下不可。唯“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故上列各案,用备急丸积滞得去,即以健脾和胃法善其后,免伤其正也。

我们感到,“热结旁流”用苦寒通下,人所共知,“寒结旁流”用三物备急丸温下之,则为先生的独到经验,值得后学者借鉴。

5.据证圆机,随机论治

先生在临床中,辨证细腻,分析精到,深得同道赞许。他主张临床凡见一病证,不能简单地就证论证,应放置于整体中去分析,采集诸多相关症状,包括五脏六腑、气血津液、肢体经络、五官二窍等,皆应顾及,同时又特别强调对致病原因的追溯,这样才能全面把握病证的关键所在,准确地分析其发病机理。特别在复杂的疑难病例中更应如此,方能在繁杂的证候中,分辨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病证,并全面兼顾,进行治疗,获取良好疗效。

(三)具体病症的治疗经验及验方举例

先生积50年临床经验,对许多病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效果显著。下面仅择2例,以示一斑。

1.“痢疾散”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古人治痢,以清化湿热、行血理气为常法。先生认为,湿热瘀滞,胶结回肠,单恃清泄疏理难奏速效,故主张通下。瘀结得去,湿热自化。他平时治痢,常取芍药汤之意而必重用生川军,疗效十分显著。

此外,他有一张治疗痢疾的经验方,名曰“痢疾散”。积40年的经验,治急性细菌性痢疾无数,疗效肯定,有简、验、廉的特点。

痢疾散原方:当归6.3g,净硼砂9.4g,沉香6.3g,丁香3.1g,甘草6.3g,生川军6.3g,巴豆霜3.1g,黄芩6.3g,木香6.3g。上药共研极细末,瓷瓶收贮。每服0.3g,日2~3次。可单独服用,也可与汤药一起服用。本方不论偏寒、偏热的痢疾,服之皆效。

2.太阳炷燎法

此法是先生根据太乙神针与雷火针的原理,经过改良,用多种药物制作炷燎,进行局部或穴位热熨的一种疗法。

药物:山羊血3g,生甘草6g,桂枝3g,麝香1.5g,闹羊花、千年健、钻地风、苍术、穿山甲各3g,防风4.5g,牛膝、草乌、川乌、乳香、没药、硫黄、皂角、松香、细辛、川芎、雄黄、白芷各3g,蕲艾125g,全蝎、降香、小茴香各3g(共药粉78g、艾绒125g)。

制法:上药生晒干(麝香外),共研细末。先将蕲艾揉软,薄薄摊于纸上(棉纸1层,高方纸3层),次将药末掺匀洒在艾绒上,然后渐渐卷紧,再用线扎好,外用牛皮纸卷封,待干使用。上述一料药,做大燎2支(4.5cm×35cm), 做小燎3支(2.5cm×30cm)。

用法:用时将燎在烛火上烧着,然后衬方布七八层,或按穴位,或按患病部位熨之,觉烫则移动,不烫则重燃。病重者每日1次,轻者隔日1次,以愈为度。

功效及主治:本方能祛风逐寒、行瘀运气,其效可补一般治疗所不及。本燎可用治于风湿性关节炎、四肢腰背酸痛、落枕、面瘫、中风不遂、两手拘急、跌打伤筋、腹中痞块与寒气作痛、头风、哮喘、闪腰、小儿遗尿、产后恶露不止、虚脱、慢性泄泻、痰核瘰疬等。小燎可用点穴温熨治疗上述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