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针刀治疗的作用和机制
针刀的作用不外乎针刺的作用和手术刀的切割、松解作用。
1.针刀的治病机制可从生物物理学的变化及生物化学方面的变化来理解
(1)生物物理方面的变化:
针刀是一种机械刺激,针刀直刺病灶将软组织的粘连、瘢痕、挛缩组织切开、松解、破坏。根据生物电原理和压电学原理分析,其机械能可转变成热能使毛细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从而加强局部病变组织的营养供应。同时,机械刺激可使局部组织器官活动能力增强,淋巴循环加快,大大提高病变组织的新陈代谢能力,促使被破坏的病变组织吸收。
(2)生物化学方面的变化:
针刀的刺激可使局部组织蛋白分解,末梢神经介质增强,产生血管、神经的活性物质,降低致痛物质如缓激肽和5-羟色胺等在血清中的含量,使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的大量阳离子被阴离子置换。活跃组织功能,起到调整神经功能以达到镇痛的目的。
2.针刀的切割,松解作用可从生物力学、生理病理的角度来理解
(1)消除高应力纤维的作用:
持续静力的作用,使大量胶原纤维紧张(如肌肉、韧带的紧张或挛缩),牵拉刺激骨膜而产生骨刺,并可挤压刺激周围的神经血管如梨状肌压迫坐骨神经、头上斜肌压迫椎动脉,将这些高应力状态的纤维松解,即可解除对骨面及神经血管的作用。
(2)组织减压的作用:
无论是关节、滑囊、肌肉、骨骼等,当损伤后可使其内压增高,刺激挤压相应的神经血管而产生症状,如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滑囊炎、筋膜间室综合征,用针刀切开关节囊、滑囊,划割筋膜,给骨头钻孔等,使内外组织相通以达到减轻内压的作用,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对神经末梢的刺激,阻断压力循环障碍,使囊壁迅速恢复,使坏死组织吸收。
(3)改变关节间的相对位置:
软组织损伤后,关节周围的力平衡失调,在长期异常力的作用下,关节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并使周围的组织按其固定的位置生长,特别是结缔组织。治疗时,除了要松解原发的高应力状态的纤维外,常常还要松解关节周围增生固定的组织,使关节恢复正常位置,消除骨与骨之间的应力作用,从而消除对神经血管的压迫。
(4)对硬化组织起撬松作用:
软组织损伤后变性硬化,各组织间相互粘连。针刀刺入组织间撬动松解,可松开粘连,使硬化组织软化,这是一般的按摩手法难以做到的。如膝关节强直的患者,髌骨被硬化组织固定,针刀在其周围切割、撬动、松解病变软组织使其软化、髌骨的活动度增大。
(5)破坏敏感神经的感受器,阻断疼痛反射机制。
对瘢痕组织、软组织结节、肌肉、韧带在骨面附着点损伤引起的疼痛,针刀治疗时一方面使变性软组织松开,减少对神经末梢的不良刺激,一方面是直接把异常敏感的神经感受器破坏掉,阻断疼痛反射弧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这也是为什么针刀治疗也会有损伤,松解部位也会再出现粘连和瘢痕,但却没有相应的症状的原因。
(6)消除组织间相对运动的异常摩擦力:
相对运动的异常摩擦力通常是狭窄造成的。如狭窄性腱鞘炎,切开狭窄的鞘环状韧带,即可解除因狭窄而产生的异常摩擦,使肌腱活动自如。
(7)闭合性切割矫形:
凹刃针刀、钩刃针刀均可连续切断软组织,为软组织矫形提供了条件,如对臀大肌挛缩症的治疗,无需全麻、腰麻,不留瘢痕,而使患者下蹲行走时髋关节的畸形运动得以矫正。
(8)闭合性截骨的作用:
骨干骨折畸形愈合而有不良症状者,治疗时,必须在畸形愈合处重新折断再行复位固定以矫正畸形,西医治疗需手术切开重新折骨,损伤较大,容易造成肢体无力等后遗症。中医传统治法则用三角木垫于骨折畸形愈合处,用手法将其强行折断后,重新复位,此法易造成周围软组织损伤,且易将健骨折断而造成新的骨折创伤。针刀闭合性截骨则完全避免了上述方法的不足,可准确地在需要折断的地方截断,并保证周围软组织形态的完整性。
(9)骨与软组织的分离作用:
软组织损伤后,不在附着点处而在肌肉、肌腱的循行部位与骨发生粘连,从而限制了机体的运动。针刀可以把软组织从骨面上铲起,恢复骨与软组织相对运动的平衡状态。
(10)软组织间的剥离作用:
(柳百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