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部分 中国脑卒中危险因素
一、中国脑卒中危险因素防控现状
(一)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全国每年由于血压升高而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高达200万,每年直接医疗费用达366亿元。
1.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
(1)高血压的总体患病率:
我国分别在1958年、1979年、1991年及2002年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高血压患病率人群抽样调查,客观地反映了60年来高血压患病率的上升趋势(表2-1、图2-1)。
表2-1 中国1958、1979、1991及2002年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概况
2004~2008年开展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纳入10个省份共50万例35~74岁社区人群,结果显示,高血压患病率为32.5%,且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2009~2010年开展的全国慢性肾脏病筛查研究和危险因素调查,纳入13个省市自治区,共50550名社区居民,结果显示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29.6%。《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2012年高血压患病率为25.2%。按我国人口的数量与结构,估算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已突破3.3亿,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高血压,约占全球高血压总人数的1/5。
图2-1 中国1958、1979、1991及2002年高血压患病率对比
(2)高血压患病率的城乡、地域、年龄及性别差异: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2012年城市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26.8%,农村为23.5%。与1979年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城市患病率增加1.5倍,农村患病率增加2.8倍,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图2-2)。来自中国115个农村和城市社区高血压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高血压患病率最高(44.3%),中部次之(39.3%),西部最低(37.0%)。18~44岁、45~59岁和6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0.6%、35.7%及58.9%,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男性高血压患病率为26.20%,女性为24.10%,男性高于女性。
图2-2 中国1979、1991、2002及2012年城乡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对比
2.血压与脑卒中的关系
(1)血压升高增加脑卒中风险:
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与血压升高关系密切。1991年,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在169871名40岁以上的人群中,共发现高血压前期(120~139/80~89mmHg)人群58569名(34.5%)。1999~2000年随访时发现,与正常血压人群相比,高血压前期人群脑卒中发病率增加72%,脑卒中死亡率增加67%。
1997~2007年开展的上海女性健康研究,纳入上海市7个城区,共计74942名40~70岁女性,随访5年,发现高血压前期人群占11.72%。高血压前期人群脑卒中死亡风险增加65%。
2006年开展的开滦研究,纳入开滦煤矿30~70岁的高血压前期人群共30027名,随访38~53个月,结果显示:高血压前期可增加55%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及40%的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
血压越高,脑卒中风险越高。亚太队列研究(APCSC)显示,血压水平与亚洲人群的卒中发生密切相关。收缩压每升高10mmHg,卒中发生风险增加5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指出,在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的相对发病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卒中相对发病危险增加46%。
(2)脑卒中合并高血压的比例高:
2002年开展的南京卒中登记研究(NSRP)纳入752例急性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比例高达47.2%。
2004~2006年开展的中国缺血性卒中登记研究,纳入11座城市的23家医院,共195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结果显示:41.5%的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2006年开展的中国卒中后生活质量的决定因素(China QUEST)研究,纳入62家医院,共6354例急性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结果显示: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比例高达78%。
2007~2008年开展的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CNSR),纳入全国30多个省市,132家医院,共计21902例急性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结果显示: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比例达63.2%。
(3)降压治疗可降低脑卒中发病、复发和死亡风险: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治疗高血压降低脑卒中及其他血管事件发病风险的临床试验。
1987年开展的上海老年高血压硝苯地平试验(STONE),纳入1632例年龄在60~79岁的高血压患者,平均随访30个月,结果显示: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治疗,可使包括脑卒中在内的整体临床事件风险降低60%。
1991~1994年开展的脑卒中后降压治疗研究(PATS),纳入46个协作单位共5665例有脑卒中或者TIA病史的患者,结果显示:以吲达帕胺治疗既往有脑卒中(70%为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每降低5/2mmHg,脑卒中发病率降低29%。
1998年开展的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试验(Syst-China),对60岁以上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予以尼群地平药物治疗2年,脑卒中发病风险下降38%。
非洛地平降低并发症(FEVER)研究,纳入9711例伴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结果显示:较之氢氯噻嗪单药治疗,氢氯噻嗪与非洛地平联合应用可使主要终点事件(卒中)发生率降低27%。
(4)血压变异性大,增加脑卒中发病风险:
随着动态血压监测在临床中的广泛使用,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概念被引入临床。2012年,在上海开展的一项纳入122636名既往无卒中史人群的社区研究,进行了为期48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收缩压和舒张压每增加一个标准差,脑卒中风险分别增加4.2%和5.2%,且随着BPV的增加,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一项纳入632例无房颤病史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研究,平均随访76个月,结果显示:收缩压变异性增加,可增加79%的全因死亡率及1.36倍的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3.高血压防治现状
(1)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下:
2004年开展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共纳入高血压患者16余万人其中30.5%经医生明确诊断。被医生诊断的患者中46.4%接受降压治疗。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仅29.6%血压控制较好。
2005年开展的中国115个农村和城市社区高血压调查,纳入了45108名年龄在35~70岁的受试者,结果发现:在18915名高血压患者中,知晓率为41.6%,治疗率为34.4%,控制率仅为8.2%。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2012年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6.5%、41.1%和13.8%(图2-3)。
图2-3 中国2004、2005、2012年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2)高血压防治状况呈现年龄、性别及城乡差异: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2012年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存在较大差异,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及以上人群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分别为18~44岁人群的2.4倍、2.9倍及2.6倍(图2-4)。女性高血压的知晓率、控制率和治疗率均高于男性(图2-5)。城市居民的高血压知晓率、控制率和治疗率均高于农村居民(图2-6)。
图2-4 中国2012年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年龄差异
图2-5 中国2012年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性别差异
图2-6 中国2012年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城乡差异
(3)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进展:
经历了4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血压社区防治工作由点及面逐步推广实施,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行并取得明显成效。
1)首钢高血压干预队列:1969年,国家高血压社区防治工作正式启动,在首都钢铁公司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血管疾病人群防治基地。通过对首钢10450名在职职工进行血压普查,发现首钢职工人群高血压率高达10.08%。为有效控制高血压,首都钢铁公司开创性地建立起心脑血管病防治专业队伍,普及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成立规范化健康管理体系,最终实现对13万钢铁职业人群的心脑血管病综合防治与管理。“首钢模式”使职工高血压控制率大幅度提升,脑血管病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表2-2),已成为社区职业人群心脑血管病防治的成功典范,被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
表2-2 首钢社区心脑血管病标化发病率及死亡率
2)开滦高血压干预队列:近年来,开滦研究——“现代版的首钢模式”备受关注。自2006年起,开滦集团每两年对开滦在职及离退休职工(约15万人)进行健康体检并收集既往病史,建立起覆盖全体员工的健康服务体系。通过网络管理监测系统,对占在职职工28%的高血压患者,实现信息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同时,借助行政和功能社区资源,在综合干预与康复指导的基础上,免费提供药物,并进行规范随访管理,最终高血压管理率、知晓率、治疗率均高达100%,控制率达52%,平均收缩压下降12.29mmHg,平均舒张压下降9.42mmHg。开滦研究通过建立全体员工健康服务体系,由职工直接影响其家庭成员,显著降低管理人群血压水平,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最大限度扩大高血压管理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明波,李镒冲,刘世炜,等. 2010年中国人群高血压疾病负担.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6):680-683.
[2]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17.
[3] Lewington S, Lacey B, Clarke R, et al. The Burden of Hypertension and Associated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China. JAMA Intern Med, 2016, 176 (4): 524-532.
[4] Wang J, Zhang L, Wang F, et al. 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Am J Hypertens, 2014, 27 (11): 1355-1361.
[5]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8-51.
[6] Li W, Gu H, Teo KK, et al. Hypertension 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in 115 rural and urban communities involving 47000 people from China. J Hypertens, 2016, 34 (1): 39-46.
[7] Gu D, Chen J, Wu X, et al. Prehypertension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ese adults. J Hypertens, 2009, 27 (4): 721-729.
[8] Dorjgochoo T, Shu XO, Zhang X, et al. Relation of blood pressure components and categories and all-cause, stroke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ortality in urban Chinese women: a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study. J Hypertens.2009, 27 (3): 468-475.
[9] Wu S, Huang Z, Yang X, et al.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a prehypertensive Chinese population: four-year follow-up study. Int J Cardiol. 2013, 167 (5): 2196-2199.
[10] Collaboration APCS. Blood pressur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J Hypertens, 2003, 21 (4): 707-716.
[11] 刘力生.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08.
[12] Liu X, Xu G, Wu W, et al. Subtypes and one-year survival of first-ever stroke in Chinese patients: The Nanjing Stroke Registry. Cerebrovasc Dis, 2006, 22 (2-3): 130-136.
[13] Ding D, Lu CZ, Fu JH, et al. Predictors of vascular events after ischemic stroke: the China ischemic stroke registry study. Neuroepidemiology, 2009, 34 (2): 110-116.
[14] Wei JW, Arima H, Huang Y, et al. Variation in the frequency of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and ischaemic stroke in China: a national, multicentre, hospital register study. Cerebrovasc Dis, 2010, 29 (4): 321-327.
[15] Wang Y, Cui L, Ji X, et al. The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ovascular events: design, rationale, and baseline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Int J Stroke, 2011, 6 (4): 355-361.
[16] Hamet P, Gong L.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 debate: contribution from the Shanghai Trial Of Nifedipine in the Elderly (STONE). J Hypertens Suppl, 1996 (4), 14: S9-S10.
[17] PATS Collaborating Group. Post-stroke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study. A preliminary result. Chin Med J (Engl), 1995, 108 (9): 710-717.
[18] Liu L, Wang JG, Gong L, et al. Comparison of active treatment and placebo in older Chinese patients with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J Hypertens, 1998, 16 (12): 1823-1829.
[19] Liu L, Zhang Y, Liu G, et al. The Felodipine Event Reduction (FEVER) Study: a randomized long-term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in Chinese hypertensive patients. J Hypertens, 2005, 23 (12): 2157-2172.
[20] Yu JM, Kong QY, Schoenhagen P, et al.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long-term visit-to-visit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on stroke in real-world practice: a dynamic cohort study in a large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Chinese hypertensive population. Int J Cardiol, 2014, 177 (3): 995-1000.
[21] Lee JH, Kim SM, Lee SY, et al.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of Visit-to-visit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in the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J Cardiac Fail, 2015, 8 (21): S111.
[22] Song Y, Wu S, Liu X, et al. Association of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levels with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result from the Kailuan study. Blood Press Monit, 2016, 21 (3): 149-154.
(二)糖尿病
1.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流行病学现状
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的同时进行了糖尿病的患病情况调查,将空腹血糖>5.5mmol/L作为筛选指标,高于此水平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结果显示:糖尿病城市患病率为4.5%,农村为1.8%。
2010年,中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对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情况进行调查,应用WHO 1999年的诊断标准,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9.7%。应用ADA 2010年的诊断标准[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则其患病率为11.6%。
2012年,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的患病及管理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9.7%,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0.2%,女性为9.0%,男性高于女性,且随着年龄增加,糖尿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2002~2012年,我国3次糖尿病患病率调查结果汇总见图2-7。
图2-7 2002~2012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调查结果汇总
根据我国2007~2008年糖尿病前期流行病学调查(WHO 1999年诊断标准)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5.5%,男性为16.1%,女性为14.9%,男性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加,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逐步增高(表2-3)。
表2-3 2008年中国糖尿病前期流行病学调查
2.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与脑卒中的关系
2008~2009年开展的中国ACROSS-China研究,纳入34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结果发现:合并糖尿病前期的脑卒中患者1年死亡率是糖代谢正常的脑卒中患者的3倍。对既往无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467508位中国人进行为期6年的随访观察后发现,空腹血糖每升高1mmol/L,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就增加8%。大庆糖尿病队列纳入了1986年大庆市519例糖耐量正常(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GT)者和577例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者,对糖耐量减低者给予生活方式干预。通过调查该队列23年间首次心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卒中)和死亡状况,显示对糖耐量异常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降低约8%的心脑血管病死亡率,降低约10%的全因死亡率以及17%的糖尿病发生率。
有大量证据表明糖尿病与脑卒中的发病及转归相关。中国的一项研究显示,糖尿病可以使脑卒中患者的1年死亡率增加12%,复发率增加14%,不良功能预后增加1.58倍。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的降糖治疗可以降低57%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对于糖尿病合并持续微量蛋白尿的患者给予降糖、降压及抗凝等综合治疗可以将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41%。
3.糖尿病的诊疗现状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2012年,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的总体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36.1%、33.4%、30.6%。60~69岁年龄段人群的知晓率和治疗率最高;70岁及以上人群的控制率最高。男女相比,女性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高于男性(图2-8)。
图2-8 2012年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1] 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 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
[2] Xu Y, Wang L, He J, et al. 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 JAMA, 2013, 310 (9): 948-959.
[3]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报告2015.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1-54.
[4] Yang W, Lu J, Weng J,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 N Engl J Med, 2010, 362 (12): 1090-1101.
[5] Jia Q, Liu G, Zheng H, et al. 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 predicted 1-year mortality of Chinese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data from abnormal glucose re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across China. Stroke, 2014, 45 (5): 1498-1500.
[6] Bragg F, Li L, Bennett D, et al. Association of Random Plasma Glucose Levels With the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ong Chinese Adults Without Known Diabetes. JAMA Cardiology, 2016, 1 (7): 813-823.
[7] Li G, Zhang P, Wang J, et al.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ll-cause mortality, and diabetes incidence after lifestyle intervention for people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n the 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 a 23-year follow-up study.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4, 2 (6): 474-480.
[8] Shou J, Zhou L, Zhu S, et al. Diabetes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stroke recurrence in stroke patients: A meta-analysis.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15, 24 (9): 1961-1968.
[9] Jia Q, Zhao X, Wang C, et al. Diabetes and poor outcomes within 6 months after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 Stroke, 2011, 42 (10): 2758-2762.
[10] Peters SA, Huxley RR, Woodward M. Diabetes as a risk factor for stroke in women compared with me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64 cohorts, including 775385 individuals and 12539 strokes. Lancet, 2014, 383 (9933): 1973-1980.
[11] Jing J, Pan Y, Zhao X, et al. Prognosis of Ischemic Stroke With Newly Diagnosed Diabetes Mellitus According to Hemoglobin A1c Criteria in Chinese Population. Stroke, 2016, 47 (8): 2038-2044.
[12] Nathan DM, Cleary PA, Backlund JY, et al. Intensive diabetes treatment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 N Engl J Med, 2005, 353 (25): 2643-2653.
[13] Gaede P, Lund-Andersen H, Parving HH, et al. Effect of a multifactorial intervention on mortality in type 2 diabetes. N Engl J Med, 2008, 358 (6): 580-591.
(三)血脂异常
1.血脂异常分类
血脂异常包括高胆固醇(TC)血症、高甘油三酯(TG)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HDL)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等。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为主要表现的高胆固醇血症,是动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2.血脂异常患病率
(1)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
2002年和2012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分别开展了两次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10年来中国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从2002年的18.6%上升至2012年的40.4%,增长了1.17倍(图2-9)。
图2-9 2002年和2012年中国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对比
2007~2010年中国慢性肾脏病调查共抽样调查43368名居民,显示被调查人群的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3.97%,其中高TC、高LDL、低HDL和高TG患病率分别为7.50%、7.96%、15.31%和12.17%。
(2)血脂异常具有年龄、性别和城乡差异:
我国血脂异常患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且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
2007~2008年中国糖尿病和代谢异常研究(CNDMDS)调查了14个省市≥20岁人口共计46239人,结果显示:50岁以下人群,女性TC临界增高(5.18~6.21mmol/L)和TC增高(≥6.22mmol/L)患病率均低于男性;而50岁及以上人群,女性患病率均高于男性(图2-10、11)。
图2-10 2007~2008年CNDMDS研究不同性别-年龄组TC临界增高患病率
图2-11 2007-2008年CNDMDS研究不同性别-年龄组TC增高患病率
2007~2010年中国慢性肾脏病调查共抽样调查43368名居民,结果显示:血脂异常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41.92% vs. 32.47%),城市高于农村(图2-12)。
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研究结果显示,≥18岁人群高胆固醇(TC≥6.22mmol/L)、高甘油三酯(TG≥2.26mmol/L)、高低密度脂蛋白(LDL-C≥4.14mmol/L)和低高密度脂蛋白(HDLC<1.04mmol/L)患病率的总体趋势为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表2-4)。
图2-12 2007~2010年中国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城乡差异
表2-4 2010年中国≥18岁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为40.4%,其中城市患病率为39.9%,农村为40.8%,差异不明显;男性患病率为47.0%,女性为33.5%,男性高于女性;18~44岁、45~59岁、60岁及以上各年龄段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38.9%、43.3%和40.8%。各具体血脂指标患病率见图2-13。
3.血脂异常与脑卒中的关系
血脂水平与总的脑卒中危险性呈U型相关,TC、TG、LDL-C与缺血性脑卒中呈正相关,与出血性脑卒中呈负相关;而HDL-C降低可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
1984年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我国北京、广州两地共10222人,平均随访15.9年,结果显示随着TC、TG、LDL-C水平的增高,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明显增高;而随着HDL-C水平的增高,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逐步降低;将人群血脂控制在理想水平可以减少约10%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
1992年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30378人,随访10年,结果显示HDL-C水平<1.0mmol/L与≥1.0mmol/L人群相比,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增加45%。
图2-13 2012年中国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的城乡、性别和年龄差异
1998~2001年纳入了27020例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随访10年,结果显示:LDLC≥4.14mmol/L与LDL-C<2.59mmol/L人群相比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67%。
2009~2012年在湖北开展的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360例患者,结果显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TC、TG、LDL-C水平显著降低,这提示TC、TG、LDL-C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生呈负相关。
4.血脂异常诊治现状
我国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明显低于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危险因素。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18岁血脂异常人群知晓率仅为3.2%,其中男性和女性知晓率分别为3.4%和2.7%,城市和农村知晓率分别为7.0%和1.5%。
2004年亚洲心血管病国际合作研究(InterASIA)调查15540例中国人群,结果显示男性高胆固醇血症(TC≥5.18mmol/L)知晓率为8.8%,女性为7.5%。
2015年纳入20570例住院患者的多中心横断面调查研究显示,我国首发卒中患者高LDL-C血症的知晓率仅为9.1%,复发性卒中患者高LDL-C血症的知晓率为16.1%。
2007~2008年中国糖尿病和代谢异常研究(CNDMDS)调查46239例20岁及以上中国人群,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知晓率分别为12.8%和9.3%,治疗率分别为6.1%和4.1%。
2005年北京市17000例常住居民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率为13.0%,男女分别为11.0%和15.1%。血脂异常控制率只有4.3%,其中男女分别为3.2%和5.5%。
参考文献
[1] 2014年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专家组. 2014年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建议.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4, 42 (8): 633-636.
[2] 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 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
[3]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5-56.
[4] Ling P, Zhenhua Y, Yue W, et al. The 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dyslipidemia among adults in China. Atherosclerosis, 2016, 248 (2016): 2-9.
[5] Yang WY, Xiao JZ, Yang ZJ, et al. Serum lipids and lipoproteins in Chinese men and women. Circulation, 2012, 125 (18): 2212-2221.
[6] 李剑虹,王丽敏,李镒冲,等. 2010年我国成年人血脂异常流行特点.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5):414-418.
[7] 李莹,陈志红,周北凡,等. 血脂和脂蛋白水平对我国中年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预测作用.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7):643-647.
[8] 王薇,赵冬,孙佳艺,等. 中国11省市队列人群危险因素与不同类型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比较.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2):1133-1137.
[9] Gu X, Yang X, Li Y, et al. Usefulness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s Predictor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ese. Am J Cardiol, 2015, 116 (7): 1063-1070.
[10] 周珣,李浩. 血脂水平与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6):89-90.
[11] He J, Gu D, Reynolds K, et al. Serum total and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evels and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hypercholesterolemia in China. Circulation, 2004, 110 (4): 405-411.
[12] Tang M, Sun J, Wang W, et al. The prevalence and status of pre-hospital treatments of risk factors among patients with stroke in China. Zhonghua Nei Ke Za Zhi, 2015, 54 (12): 995-1000.
[13] Yang WY, Xiao JZ, Yang ZJ, et al. Serum lipids and lipoproteins in Chinese men and women. Circulation, 2012 125 (18): 2212-2221.
[14] 张普洪,焦淑芳,周滢,等. 北京市2005年18岁及以上居民主要慢性病的流行特征和防治水平调查.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7):625-630.
(四)心脏病
1.心房颤动(房颤)
(1)房颤流行病学:
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
2008年发表的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在全国14个省份和直辖市整群抽样30~85岁人群共29079人,结果显示:中国房颤总患病率为0.77%,标准化患病率为0.61%;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50岁后每10年升高2倍,房颤患者中75岁以上人群约占2/3;男性房颤患病率高于女性(0.9% vs. 0.7%);非瓣膜性房颤占房颤患者的绝大多数(65.2%)。
2013年发表的包含19363例≥35岁人群的横断面调查研究显示,房颤患病率男性为0.78%,女性为0.76%,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且19%的男性患者和30.9%的女性患者伴有心脏瓣膜病。
2015年发表的纳入了3922例60岁以上人群的前瞻性研究,平均随访3.8年,基线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房颤患病率分别为2.0%和1.6%,发病率为490/10万。
(2)房颤与脑卒中的关系: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风险明显增高。2004年发表的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在全国14个省份和直辖市整群抽样30~85岁人口共2000人,结果显示房颤导致的脑卒中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房颤患者脑卒中患病率明显高于非房颤人群(12.1% vs. 2.3%)。
研究发现,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脑卒中的年发生率约为24.15%,且与年龄密切相关。2015年发表的纳入了3922例60岁以上人群的前瞻性研究,平均随访3.8年,结果显示房颤患者与窦性心律者相比,脑卒中死亡风险增加了5.31倍。
(3)房颤诊治现状:
房颤患者进行规范化抗凝治疗可以降低脑卒中发病率,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我国大多数房颤患者并未行抗凝治疗。
2004年发表的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只有1.7%的房颤患者服用华法林。2012年开展的前瞻性研究纳入了1960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发现952例患者合并非瓣膜性房颤;其中只有19.4%出院时服用了华法林。
2014年发表的纳入了2016例房颤患者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显示,只有16.2%的患者接受抗栓药物治疗。2015年发表的60岁以上人群前瞻性研究,平均随访3.8年,结果显示只有1%的房颤患者接受了华法林抗凝治疗。
2.心力衰竭
(1)心力衰竭流行病学:
2000年涵盖我国10个省市15518例35~74岁人群的研究显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0.9%;其中男性低于女性(0.7% vs. 1.0%)、北方高于南方(1.4% vs.0.5%)、城市高于农村(1.1% vs. 0.8%)。
2012年开展的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目前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年龄为66岁,54.5%为男性。心力衰竭主要合并症的构成发生明显变化,瓣膜病所占比例逐年下降,高血压(54.6%)成为其最主要的合并症。
(2)心力衰竭与脑卒中的关系: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是卒中的一个危险因素,能影响卒中患者的预后,增加卒中病死率、致残率和复发率。但目前关于心力衰竭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主要包括前瞻性鹿特丹筛查研究、奥姆斯特德县队列研究等国外研究,针对我国人群的相关研究资料较少。
2009年发表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对1206例不同类型脑卒中10年间的再发及病死率进行分析,显示伴有心力衰竭的脑卒中患者病死率增高39%。
3.冠心病
(1)冠心病流行病学:
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7~2009年北京市25岁以上居民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的监测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标化发病率总体为166.4/10万,其中男性为218.5/10万,女性为115.2/10万;城区为144.3/10万,近郊为154.7/10万,远郊为195.8/10万;且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分别为158.4/10万、169.4/10万和171.2/10万,2009年比2007年上升了8.1%。
2013年开展的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国15岁以上人口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为10.2‰,明显高于2008年第四次调查(7.7‰)及2003年第三次调查数据(4.6‰),其中城市地区明显高于农村地区(12.3‰ vs. 8.1‰)(图2-14)。
图2-14 2003年、2008年及2013年中国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比较
2013年发表在《柳叶刀》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显示,23年间全球冠心病死亡人数增加34.9%,中国增加120.3%,中国冠心病死亡人数占全球冠心病死亡的13.0%。
《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2002~2014年冠心病死亡率呈上升态势,总体上城市地区冠心病死亡率略高于农村地区(图2-15),男性高于女性。
图2-15 2002~2014年中国冠心病死亡率变化趋势
(2)冠心病与脑卒中的关系:
脑卒中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个重要并发症,虽然脑卒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发生率不高,但一旦发生,具有很高的死亡率,目前国内尚缺乏大样本研究数据支持。一项研究对262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住院期间有51例(1.94%)发生脑卒中,其中死亡16例,死亡率高达31.37%。
(3)冠心病诊治现状: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冠心病介入治疗质控中心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网络申报数据显示,2009~2014年我国PCI总例数增加趋势明显,从228380例(2009年)增加至500946例(2014年),增加了1.19倍;但近年来增幅逐渐放缓,2014年增幅为10.22%,为近5年来最低。
参考文献
[1] 张澍,杨艳敏,黄从新,等. 中国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规范. 中华心律失常杂志,2015,19(3):162-173.
[2] Hu D, Sun Y.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for stroke,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China. J Am Coll Cardiol, 2008, 52 (10): 865-868.
[3] Li Y, Wu YF, Chen KP, et al. Preval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China and its risk factors. Biomed Environ Sci 2013, 26 (9): 709-716.
[4] Li LH, Sheng CS, Hu BC, et al. The prevalence, incidence, management and risk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an elderly Chinese population: a prospective study. BMC Cardiovasc Disord, 2015, 15: 31.
[5] 周自强,胡大一,陈捷,等. 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7):491-494.
[6] Yang X, Li Z, Zhao X, et al. Use of Warfarin at Discharge Among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in China. Stroke, 2016, 47 (2): 464-470.
[7] Yang YM, Shao XH, Zhu J, et al. Risk factors and incidence of stroke and MACE in Chinese atrial fibrillation patients presenting to emergency departments: A nationalwide database analysis. Int J Cardiol, 2014, 173 (2): 242-247.
[8] 顾东风,黄广勇,何江,等. 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3-6.
[9] 张健,张宇辉. 多中心、前瞻性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研究——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初步分析. 中国循环杂志,2015,30(5):413-416.
[10] Alberts VP, Bos MJ, Koudstaa IP, et aI. Heart failure and the risk of stroke: the Rotterdam Study. Eur J EpidemioI, 2010, 25 (11): 807-812.
[11] Witt BJ, Brown R, Jacobsen S, et al. Ischemic stroke after heart failure: a community-based study. Am Heart J, 2006, 152 (1): 1102-109.
[12] 荆忱,荆忻,程莉娅,等. 不同类型脑卒中再发与病死率的10年追踪研究. 北京医学,2009,31(7):385-388.
[13] 孙佳艺,刘静,谢学勤,等. 2007至2009年北京市25岁以上居民急性冠心病事件的发病率的监测.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3):194-198.
[14] GBD 2013 Mortality and Causes of Death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age-sex specific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for 240 causes of death, 1990-2013: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Lancet, 2015, 385 (9963): 117-171.
[15]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5.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281-314.
[16] 赖沙毅,陈维芊.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脑卒中发生率及其预后.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5,27(6):800-802.
(五)不良生活习惯
1.吸烟
(1)吸烟流行病学现状
1)总体吸烟率:我国人群吸烟率较高,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但近年来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984年进行的全国吸烟抽样调查,共纳入519600人,结果显示,我国人群吸烟率为33.9%,其中男性为61.0%,女性为7.0%。
1996年,全国吸烟行为流行病学调查覆盖122700人,结果显示吸烟率为37.6%。
2002年,中国人群吸烟和被动吸烟状况调查显示我国总吸烟率为35.8%,男性吸烟率为66.0%,明显高于女性(3.1%)。
《2010年全球成人烟草调查(GATS)中国项目报告》覆盖中国28省人群,调查结果表明中国15岁以上总吸烟人数3.56亿,被动吸烟者7.38亿。男性明显高于女性(62.8% vs. 3.1%),农村人群明显高于城市人群(29.8% vs. 26.1%)。
我国成年人吸烟率具有地域差异。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对10个项目地区成年人群吸烟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男性当前吸烟率(64.2%)明显高于女性(2.1%),且各地区间的吸烟率及吸烟量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哈尔滨(10.5%)和四川(8.5%)项目地区的女性当前吸烟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湖南和四川项目地区的男性当前吸烟率(68.8%和67.2%)及每日吸烟量(20.9支和21.5支)均较高;海口每日吸烟量最高(21.9支);甘肃当前吸烟率最高(71.4%)。
2)青少年吸烟率:全球青少年烟草调查(GYTS)2014-中国项目显示,中国青少年(13~15岁)的总体烟草使用率为6.9%;学生尝试吸烟率为18.8%,男生为28.9%,女生为7.7%,其中13岁以前尝试吸烟的比例为82.3%。超过50%的学生报告在室内公共场所(57.2%)和学校(54.5%)暴露于二手烟。
2015年发表的纳入了45项研究的针对12~17岁或初、高中学生吸烟状况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2001~2005年男性吸烟率为46.03%,相对于1981~1985年(39.04%)增长不明显;女性吸烟率则增长显著,从1981~1985年的2.47%增长到2001~2005年的19.72%。
3)被动吸烟率:被动吸烟,也称二手烟暴露,指不吸烟者在家中或工作场所暴露于他人吸烟时的烟草烟雾。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中国15岁及以上非吸烟者中,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为72.4%,男女之间、城乡之间无明显差异。
2016年一项针对我国农村居民被动吸烟率的荟萃分析,共纳入26篇研究,包含被动吸烟者95660人;不吸烟者228947人,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男性被动吸烟率45.7%,女性为47.5%,农村女性被动吸烟率高于男性;其中在公共场所的被动吸烟率为22.1%,在工作场所的被动吸烟率为34.2%,在家庭中被动吸烟率最高,达到71.3%。
(2)吸烟与脑卒中关系:
吸烟与被动吸烟可增加脑卒中发病与死亡风险。为验证吸烟或戒烟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1986-2000年进行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中国男性现在吸烟者发生各种脑卒中的总风险增加39%,其中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49%。吸烟量超过15支/天、吸烟年限超过25年的男性吸烟者,其总体卒中风险和缺血性卒中风险均显著增加。
2009年发表于新英格兰杂志上的一项关于吸烟对中国人群死亡率影响的研究显示,大约有11%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归因于吸烟,吸烟者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和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病风险分别是不吸烟者的1.37倍和1.21倍。
2010~2012年的归因死亡研究对天津市38312例18~69岁男性死亡者进行分析,吸烟者平均损失5年的寿命,脑卒中死亡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41倍。
二手烟暴露可增加卒中发生风险。2015年一项针对二手烟暴露和卒中之间关系的荟萃分析,纳入了7项研究共52263名研究对象,结果显示二手烟暴露人群的脑卒中风险增加35%。
戒烟可使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迅速降低。中国西安队列35年随访研究显示,与继续吸烟者比较,戒烟2年以上者,血栓性脑卒中发生风险降低16%~24%。
2.饮酒
(1)饮酒流行病学现状:
《2013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15岁以上人群饮酒率为14.7%,城市和农村的饮酒率基本相同,但男性显著高于女性(28.0% vs. 2.0%)(图2-16)。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2012年中国≥18岁人群人均年酒精摄入量为3L(折合为纯酒精的体积),男性显著高于女性(5.6L vs. 0.3L);农村高于城市;50~59岁年龄段年酒精摄入量最高(4.2L)。
(2)饮酒与脑卒中发生风险:
1999年对64338例≥40岁的中国男性人群进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与少量饮酒或戒酒者相比,大量饮酒者(每周酒精摄入超过300g)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22%,卒中死亡风险增加30%。
一项纳入35个观察性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每日摄入酒精超过60g的人群发生卒中的风险增加64%,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69%,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增加118%;然而,每日酒精摄入<12g的人群,卒中发病风险降低17%,其中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降低20%。
一项纳入27个研究共计1425513名研究对象的荟萃分析,随访6.1~35.0年,结果显示轻度饮酒(<151g/w)可减少15%的脑卒中发病风险、19%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和33%的脑卒中死亡风险;重度饮酒(>300g/w)会增加20%的脑卒中发病风险;提示脑卒中发病和死亡风险与饮酒量之间呈“J”形风险曲线关系。
图2-16 2013年15岁及以上人群饮酒率
3.膳食与营养
(1)膳食营养现状:
我国居民总能量摄入呈下降趋势,但仍存在增加心脑血管风险的膳食特点。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过去10年我国居民粮谷类食物、总蛋白质等摄入量保持稳定;脂肪摄入量过多,脂肪提供的能量比例为32.9%,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上限(30.0%);蔬菜、水果摄入量略有下降;烹调盐摄入量过高,平均为10.5g,远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人均每日6g)。
1989~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项目共抽取了我国9个省区约19000人,研究显示我国居民总能量摄入呈下降趋势,但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减少(53.5%),脂肪供能比呈明显上升趋势(31.4%),膳食胆固醇的摄入量明显增加。
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能量摄入量为2172kcal(9079kJ);平均每标准人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300.8g;平均每标准人日脂肪摄入量为79.9g;平均每标准人日膳食纤维摄入量10.8g。
(2)膳食与脑卒中发生风险:
合理膳食对脑卒中的预防有积极作用。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食用高钾、高镁、高钙、高膳食纤维、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低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对降低血压和低密度脂蛋白有明确效果,亦可控制肥胖,降低高血脂、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从而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
一项纳入20项研究共760629名研究对象的荟萃分析显示,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量可降低脑卒中发生风险。与每日摄入<3份(平均每份相当于蔬菜77g或水果80g)蔬菜水果的群体相比,每日摄入5份以上蔬菜水果者可使脑卒中的发病风险降低21%。
2011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对≥45岁中国成年人营养健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传统北方饮食模式(大量食用精细谷物产品、土豆和腌制蔬菜)与传统南方饮食模式(食用大量水稻、蔬菜,中量动物肉类)相比,脑卒中发生风险增高59%。
4.超重与肥胖
(1)超重与肥胖流行特征
1)成人超重与肥胖流行特征:2002年和2009年中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我国人群超重率及肥胖率增长显著,分别从17.6%、5.6%增长至30.0%、8.7%。
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我国成人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分别达到30.6%、12.0%和40.7%。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按照中国标准(BMI≥24kg/m 2为超重;BMI≥28kg/m 2为肥胖),2012年我国≥18岁居民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BMI≥25kg/m 2为超重;BMI≥30kg/m 2为肥胖)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27.1%和5.2%(图2-17)。
图2-17 2002~2012年中国成人超重率、肥胖率变化
我国成人超重与肥胖率呈现城市高于农村的特点。《2013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18岁及以上调查人口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24.8%和5.4%,城市人口超重率为27.1%,高于农村人口(22.4%)。
我国成人超重与肥胖率呈现女性高于男性的特点。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CKB)对10个地区的人群超重及肥胖作了现况分析。结果显示,2004~2008年间我国10个地区的整体女性的超重及肥胖(BMI≥24kg/m 2)率为45.3%,高于男性的超重及肥胖率(41.7%);另外女性中心性肥胖率(WC≥80cm)为44.6%,亦高于男性中心性肥胖率(WC≥85cm)(38.3%)。
2)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流行特征:1985~2010年我国共进行5次学生(7~18岁)体质与健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超重、肥胖率明显增加,分别从1985年的1.1%和0.1%增加至2010年的9.6%和5.0%。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2012年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9.6%和6.4%,与2002年相比分别上升5.1%和4.1%;2013年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8.4%和3.1%,与2002年相比分别上升1.9%和0.4%。
(2)超重和肥胖与脑卒中的关系:
超重和肥胖可明显增加脑卒中发生风险,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1982~1985年在我国不同地区的24900例人群中(年龄35~59岁)进行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平均随访15.2年,结果显示,超重(BMI为24~27.9kg/m 2)和肥胖者(BMI≥28kg/m 2)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分别为正常体重者(BMI为18.5~23.9kg/m 2)的2.03倍和1.98倍。
1987年开滦研究调查我国26607例年龄≥35岁的人群,随访11年结果显示,BMI≥30kg/m 2的人群脑卒中发生风险为正常体重人群的2.20倍,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为正常体重人群的3.80倍。
2002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共纳入76227人,结果表明,BMI每增长2kg/m 2,脑卒中发病风险增高6.1%,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增高18.8%;而将BMI控制在24kg/m 2以下的男性可使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减少15%,女性可减少22%。
5.体力活动不足
(1)体力活动不足的判断标准:
目前,我国体力活动不足判断标准的依据仍基于国外研究结果,缺乏针对中国人群的相关研究。当前国际上大多数研究采用体力活动量作为判断体力活动不足的标准,将体力活动量消耗<1000kcal/w定义为体力活动不足。
(2)体力活动现状及变化趋势:
1997~2009年我国9个省区18~49岁成年居民身体活动状况及变化趋势研究显示,与1997年相比,2009年男性总体力活动量(MET-h/w)下降了29%,女性总体力活动量下降了38%。
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显示,以每周运动≥3次、每次中等强度及以上运动(运动时测心率120次/分以上)≥10分钟为有效体育锻炼,成年人群参加有效体育锻炼的比例仅为11.9%。与其他年龄组相比,25~44岁的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最低。
《2013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15岁人群体育锻炼(每周至少1次主动参加体育训练或比赛)率为27.8%。其中城市人群为41.9%,显著高于农村(13.6%);与2003年调查数据相比,体育锻炼率明显升高(上升了7.4%)。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2013年20~69岁居民经常锻炼率为18.7%,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18.6% vs. 18.9%),城市高于农村(22.2% vs. 14.3%)。
(3)体力活动不足与脑卒中:
目前,国内仍缺乏关于体力活动不足与脑卒中关系的数据,部分研究显示体力活动不足可增加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发生风险。2004~2008年进行的横断面研究,纳入30~79岁人群共50余万人,结果显示体力活动每增加14MET-h/d,BMI减少15%。2002年中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对18~59岁男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缺乏体力活动人群罹患高血压、高血糖、高TG、低HDL-C、中心性肥胖等的风险显著增高。
6.睡眠
(1)睡眠呼吸紊乱与脑卒中:
睡眠呼吸紊乱主要是指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指睡眠期间呼吸暂停反复发生30次以上或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小时,主要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为主。
对上海市30岁以上共8081例人群的OSAHS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打鼾者占57.11%,中、重度打鼾者占23.73%;随着年龄的增加,打鼾者比例逐渐增加,70岁后呈下降趋势;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小时为标准,人群OSAHS的发生率为20.39%。
我国尚无大规模的关于SAHS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国外学者在2001年对6424名研究对象进行跟踪随访发现,脑卒中与睡眠呼吸紊乱存在线性相关性,随着OSAHS患者AHI的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也随着增高。AHI>11次/小时的患者与AHI<1.4次/小时患者相比脑卒中的发病率增加58%。
(2)睡眠时间和脑卒中的关系:
根据“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浙江省桐乡市项目点57704名30~79岁常住居民数据显示,14.43%的男性和15.30%的女性报告睡眠时间≤6小时/天,5.39%的男性和5.95%的女性报告睡眠时间≥10小时/天。进一步分析发现,与7小时/天睡眠时间相比,男性睡眠时间过长(睡眠时间≥10小时/天)增加脑卒中患病风险1.11倍,女性增加1.13倍。未发现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天)与脑卒中发病风险有明显统计学关系。
参考文献
[1] 杨功焕. 中国人群2002年吸烟与被动吸烟的现状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2):77-83.
[2] Yang GH, Fan LX, Tan J, et al. Smoking in China: Findings of the 1996 National Prevalence Survey. JAMA 1999, 282 (13): 1247-1253.
[3] 杨功焕主编. 2010年全球成人烟草调查中国报告. 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1:8-19.
[4] 王昕,吕筠,郭彧,等.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10个项目地区成年人群吸烟行为特征差异分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36(11):1200-1204.
[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制办公室. 中国青少年烟草调查报告201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5.
[6] Han J, Chen X. A Meta-Analysis of Cigarette Smoking Prevalence among Adolescents in China: 1981-2010.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5, 12 (5): 4617-4630.
[7]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8-60.
[8] 石锋,王飞.我国农村居民被动吸烟率的Meta分析.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6,45(5):456-459.
[9] Kelly TN, Gu D, Chen J, et al. Cigarette Smoking and Risk of Stroke in the Chinese Adult Population. Stroke 2008, 39 (6): 1688-1693.
[10] Gu D, Kelly TN, Wu X, et al. Mortality attributable to smoking in China. N Engl J Med, 2009, 360 (2): 150-159.
[11] 江国虹,徐忠良,王德征,等. 天津市男性居民吸烟归因死亡的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11):1267-1268.
[12] Fischer F, Kraemer A. Meta-analysi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econd-hand smoke exposure and ischaemic heart diseases, COPD and stroke. BMC Public Health, 2015, 15: 1202.
[13] Cai L, Cui W, He J, et al. The economic burden of smoking and secondhand smoke exposure in rural south-west China. J Asthma, 2014, 51 (5): 515-521.
[14] 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 2013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114-115.
[15] Bazzano LA, Gu D, Reynolds K, et al.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risk for stroke among Chinese men. Annals of neurology, 2007, 62 (6): 569-578.
[16] Reynolds K, Lewis B, Nolen JD, et al.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stroke: A meta-analysis. JAMA, 2003, 289 (5): 579-588.
[17] Zhang C, Qin YY, Chen Q, et al. Alcohol intake and risk of stroke: a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Int J Cardiol, 2014, 174 (3): 669-677.
[18]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组. 1989-2009年中国九省区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 (一)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总体方案. 营养学报, 2011, 33 (3): 234-236.
[19] 于冬梅,何宇纳,房红芸,等. 2002-2012年中国居民能量营养素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 卫生研究,2016,45(4):527-533.
[20] Eckel RH, Jakicic JM, Ard JD, et al. 2013 AHA/ACC guideline on lifestyle management to reduce cardiovascular risk: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J Am Coll Cardiol, 2014, 63 (25 Pt B): 2960-2984.
[21] Hu D, Huang J, Wang Y, et al. Fruits and vegetables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stroke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Stroke, 2014, 45 (6): 1613-1619.
[22] Li Y, He Y, Lai J, et al. Dietary patterns are associated with stroke in Chinese adults. J Nutr, 2011, 141 (10): 1834-1839.
[23] 马冠生,李艳平,武阳丰,等. 1992至2002年间中国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5):311-315.
[24] 姜勇,张梅,李镒冲,等. 2010年我国中心型肥胖流行状况及腰围分布特征分析.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3,21(3):288-291.
[25] 王醴湘,吕筠,郭彧,等.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10个项目地区成年人超重/肥胖现况分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36(11):1190-1194.
[26] 马军,蔡赐河,王海俊,等. 1985-2010年中国学生超重与肥胖流行趋势.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9):776-780.
[27] 赵连成,武阳丰,周北凡,等.体质指数与冠心病、脑卒中发病的前瞻性研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7):430-433.
[28] Wang C, Liu Y, Yang Q, et al. Body mass index and risk of total and type-specific stroke in Chinese adults: results from a longitudinal study in China. Int J Stroke, 2013, 8 (4): 245-250.
[29]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 我国成人适宜体重指数切点的前瞻性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6):431-434.
[30] 苏畅,黄辉,王惠君,等. 1997~2009年我国9省区18~49岁成年居民身体活动状况及变化趋势研究. 中国健康教育,2013,29(11):966-968.
[31] 陈晓荣,姜勇,王丽敏,等. 2010年中国成年人业余锻炼和业余静态行为情况分析.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5):399-403.
[32] Liang W, Lee AH, Binus CW et al. Habitual physical activity reduces the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a case-control study in southern China. Cerebrovasc Dis, 2009, 28 (5): 454-459.
[33] Du H, Bennett D, Li L,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leisure time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BMI,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percentage body fat in 0.5 million adults: the China Kadoorie Biobank Study. Am J Clin Nutr, 2013, 97 (3): 487-496.
[34] Wang D, He Y, Li L, et al. Joint association of dietary pattern and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among Chinese me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PLoS One, 2013, 8 (6): e66210.
[35] 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疾病学组. 上海市30 岁以上人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5):268-272.
[36] Shahar E, Whitney CW, Redline S, et al.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ross-sectional results of the sleep heart study.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1, 163 (1): 19-25.
[37] 武海滨,王浩,胡如英,等. 成年人睡眠时间与脑卒中患病关系的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36(11):1210-1215.
(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1.流行病学现状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在我国多见,且在高血压患者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增高较为普遍。2015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纳入了深圳市南山区年龄在20岁以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5935人,研究发现HHcy(Hcy≥15μmol/L)检出率为31.39%。
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卒中
(1)Hcy升高增加脑卒中发病、复发及死亡风险:
HHcy是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可增加脑卒中发病风险。2010~2012年的一项纳入324例脑卒中患者的单中心前瞻性研究显示,单独患HHcy者,脑卒中风险为正常人群的8.2倍;Hcy每升高5μmol/L,卒中风险增加59%,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升高约32%;而Hcy每降低3μmol/L,可使卒中风险下降约24%,缺血性心脏病风险下降约16%。
一项纳入1823例脑卒中患者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发现,Hcy浓度可以预测脑卒中患者卒中复发和死亡的危险。Hcy浓度>19.8μmol/L患者较<11.5μmol/L的患者脑卒中复发风险增加74%,患者全因死亡率增加75%。
2009~2013年,一项纳入中国北方城市3家医院共369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研究显示:Hcy浓度>23.3μmol/L的患者较<11.9μmol/L的患者脑卒中致残率增加29%。
(2)治疗HHcy能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
1985~1991年,一项纳入3318例正常人群的随机双盲试验研究显示:通过补充叶酸(0.8mg/d),人群总死亡率减少约7%,而脑血管病的死亡风险在补充组降低37%。
2008~2013年,一项关于高血压患者补充叶酸预防卒中的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纳入了江苏和安徽省32个社区2万余例的高血压患者,排除既往脑卒中和心梗病史。发现使用依那普利联合叶酸(0.8mg/d)治疗较单用依那普利,可使脑卒中首发风险降低约21%,死亡风险减少37%。
2007年《柳叶刀》发表的荟萃分析显示,连续补充叶酸3年,可使脑卒中风险降低18%;持续叶酸干预超过3年,可使脑卒中风险降低29%;若Hcy下降≥20%,可使脑卒中风险降低23%。
参考文献
[1] 黄少芬,陈丽芳,胡峥,等. 深圳市南山区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遵义医学院学报,2015,38(5):541-548.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8):629-643.
[3] 王晶,刘晶晶,吴杨,等. H型高血压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研究.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6):1856-1858.
[4] Wang X, Qin X, Demirtas H, et al. Efficacy of folic acid supplementation in stroke prevention: A meta-analysis.Lancet, 2007, 369 (9567): 1876-1882.
[5] Zhang W, Sun K, Chen J, et al. High plasma homocysteine levels contribute to the risk of stroke recurrenc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a large prospective stroke population. Clin Sci, 2010, 118 (3): 187-194.
[6] Zhong C, Lv L, Liu C, et al. High homocysteine and blood pressure related to poor outcome of acute ischemia stroke in chinese population. PloS one, 2014, 9 (9): e107498.
[7] Mark SD, Wang W, Fraumeni JF, et al. Lowered risks of hypertension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fter vitamin/mineral supplementation: The linxian nutrition intervention trial. Am J Epidemiol. 1996, 143 (7): 658-664.
[8] Huo Y, Li J, Qin X, et al. Efficacy of folic acid therapy in primary prevention of stroke among adults with hypertension in china: The csppt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15, 313 (13): 1325-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