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参透化城之喻
《法华经》第七品是《化城喻品》,化城是假的,不是真的目的地。好比文学上描写的海市蜃楼,又如电影上的亭台楼阁都是画的,不是实的。中国小说《西游记》上讲,唐僧取经到了小西天小雷音寺,见到如来佛。我们知道,《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但小说上故意说,孙悟空是念《多心经》的,愈看愈不对,告诉师父这个佛恐怕是假的。不料被师父骂了一顿,到了西天还乱讲话,佛就是佛。孙悟空不信,掏出金箍棒一打,果真是妖怪,不是真佛。妖怪化为佛,与佛一模一样;佛化身为妖怪,要度妖怪众生,你更看不出来。
所以,要想参透化城而达到宝所——究竟宝贝的目的地,很难!
《化城品》中又提到,有一位叫“大通智胜佛”的古佛,你听他的这个名字,那可大了,大小的“大”,通达的“通”,智慧的“智”,胜利的“胜”。他原来当帝王,后来晚年发心修道,他不只自己修道,还把自己的十六个儿子都带去出家修道,你看,了不起吧!我们常念的阿弥陀佛也是他的王子,后来成佛了。最小的老幺,第十六个儿子就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东方的阿□佛也是他的儿子。
问题来了,你看他那么了不起,但是这一品为什么还叫化城?换句话说,成了佛是大化城,尚未到真正的毗卢遮那佛宝所。就算到达毗卢遮那佛宝所,仍不算数。中国禅宗有一句话说,真的大彻大悟成了道,要踏破毗卢顶上行,把毗卢遮那佛一脚踩下去。
过去,我在西藏看到一尊佛像,这个佛像怪了,是密宗的大秘密,很不容易看到。平时用帘幕罩住,不让人看,也不让人随便礼拜。必须具备当上师的资格,或修持有相当成就者,或得传法上师的欢喜才能看,才能礼拜供养。结果我拉开一看,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踩在佛的头上,把佛踩在脚底下。普通人看到都会吓死,我看了一点都不觉得稀奇。拜了以后告诉那个喇嘛:“这个对啊!一点都不稀奇!你这恐怕还是禅宗传过来的。”中国禅宗有一句话:“踏破毗卢顶上行”,连佛的境界都要一脚踢开,才能真正成佛。
在座有些人狂妄得很,现在都要“踏破毗卢顶上行”了,我也头痛得很,许多人都要踏破我的头了!当然我不是佛,所以更容易被踏破。
化城十六佛,都是大通智胜佛的儿子,他自己当了皇帝,注意啊!世间法方面已经登峰造极,当了皇帝(人王),富贵功名到了极点。如此大的福报、如此大的智慧与决心,抛弃了王位而不要,谁做得到啊?你们连一个月薪几万元的公务员差事都舍不得丢,对不对?他能抛弃天下而去修道,而且十六个儿子个个都有成就。我们想要有一个好儿子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十六个,况且十六个都是了不起的大丈夫男子汉,跟着出家,最后都成佛。
你们查一查大通智胜佛这一家的户口,我们药师佛是不是在他的户口里?有没有?没有。阿□佛国土在东方,药师佛也在东方。维摩诘居士曾以神通力使阿□佛的国土现前,而今虽然不能再见,却随时呈现在这里。药师佛不在十六子之内,所以《法华经》要另外独立出《药王菩萨本事品》。这些都是问题,都是话头。你们读佛经,都是嗑!嗑!嗑……木鱼敲过去就算了,有问题都不晓得。你们要学禅,要参话头,还要到哪儿去找话头?佛经里处处都是话头。我怎么读佛经?你看,那么多话头就出来了。有时候读得高兴,笑起来,好啊!这就是佛法。佛法不在文字上,要参透这些问题,你就懂得修持的方法了。
那么,这位大通智胜佛,你看《法华经》怎么讲啊?《法华经》说:“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法华经》告诉你这是化城,不是宝所。
大通智胜佛出家后带领十六子,为什么不是十五子、十七子或十八子,他老人家刚好凑了“十六”。拿中国的道理来说,半斤八两,圆满的一斤就是十六,当然不可以用这个道理解释。不过十六是个很妙的数字,也是《易经》的数字,八卦是八个卦,二八一十六。
大通智胜佛修道打坐,一坐就是十劫。不像你们夏天打坐,一坐一个、半个钟头,而且你们坐在那里,各种怪样都有,再不然汗流浃背、愁眉苦脸。我上来一看,还不行,还不能讲佛法,连个影子都没有。你看大通智胜佛坐在那里,动都不动,十劫不动,而接下来却说:“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那还不算佛法呢!佛法不现前,不呈现在前面。
你们去庙子拜一拜,敲个木鱼嗑!嗑!嗑!念念经,认为这个就是佛法了?那个当然不能说不是佛法,那只是修佛法前的加行,培养福报的加行法而已,离真正的佛法还早呢!你们翻开《法华经》看看,大通智胜佛修行了无量劫,一切烦恼都去除了,但仍未得到无上的正等正觉。他如此发心,如此勇猛修行,如此精进学佛,乃至得定,十劫坐道场里如如不动,如此还不算成佛,与佛法不相关,还在化城里面,以现代话来讲,还是幻象,假的,假佛。你们想想看,佛法之难吧!
那么,如何叫“佛法现前”呢?那就要看龙女成佛的故事了,《法华经·提婆达多品》里说龙女八岁就成佛了。她把自己头顶上最珍贵的宝珠摘下来,舍掉,供养了佛,当下女转男身,当下就往南方无垢世界成佛了,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般佛经上说女人是不能成佛的,可是,龙女是女身,又才八岁,一个小女孩各方面条件都不够,却能当下成佛。这个道理在哪里呢?又是个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