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初浅的理解
那天下午,在“彝家山寨”参观了扶贫展览,图文并茂的展览让程昭昭对扶贫有了初浅的理解。
程昭昭认为,扶贫就是帮扶贫困户改善生活生存条件,改变他们的穷困面貌,谷箐乡的扶贫就是扶贫工作中的一个实例,如果说以前耳闻目睹的扶贫在程昭昭的脑海中显得很抽象的话,谷箐乡打造的“彝家山寨”就非常具象了。
下午五点钟,自驾车队离开“彝家山寨”,返回邛海边。
他们依然在湖滨酒店住宿。
回到酒店,已经晚上八点钟。
打开房间的电视机,央视一台正在黄金时间播放电视连续剧。
程昭昭半躺在床上休息,同时观看这部电视连续剧。
这是一部新的电视连续剧。
今晚,播放第一集和第二集。
程昭昭对观看电视连续剧有一个观点,要看就要从头看起。
如果从中间开始看,有可能看不懂,就没有兴致了。
电视连续剧从第一集看起,故事情节吸引人的话,越看越耐看。
这部电视连续剧开始播放了。
从片头的介绍来看,这是一部脱贫攻坚题材的电视剧。
程昭昭记得,前一段时间,央视一台播放的电视连续剧,也是扶贫方面的剧。
在很短的时间内,连播两部题材相近的剧,说明当前央视一台对脱贫攻坚这个题材的重视。
程昭昭仔细地看了起来。
故事讲述两个贫困的小村庄,两村人素来有矛盾,为了脱贫工作的需要,两个村庄合并,这也加大了扶贫工作的难度,在扶贫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开展了各种扶贫工作,最终两个村摆脱了贫困,村民也化解了矛盾。
程昭昭一口气看完了两集电视连续剧。
等到当晚的两集剧演完,开始晚间新闻节目,他才离开电视机,进卫生间洗漱。
洗漱完毕,回到房间,又躺回床上。
一时间头脑还很清醒,睡又睡不着,只好与朱逸凡聊起天来。
朱逸凡也观看了这部电视连续剧。
两个人可以找到共同的话题。
话题自然是聊扶贫。
程昭昭说:“朱哥,可惜我们都走上了经商这条路,我们没有能够参与到这场伟大的扶贫事业中。”
朱逸凡说:“是啊,我也认为扶贫很伟大,我也想成为扶贫事业上的战士,我有一个大学同学,他就亲自参加了扶贫,当了扶贫干部。”
程昭昭请朱逸凡讲讲知道的扶贫故事。
于是,朱逸凡就把他知道的扶贫故事,讲给程昭昭听。
朱逸凡有一位姓余的同学,在某县税务局工作,被派驻某村当扶贫工作队队长。
由于长期驻守在村里,家人渐渐对他下乡搞扶贫越来越不理解。
他爱人常常抱怨,他一下乡就常常几天不回家。
家里有体弱多病的老母亲,余同志没有时间陪伺左右,为此常感到内疚。
余同志为了让家人了解自己的工作,得到理解和支持,便试探着邀请爱人和他一起,去村里看望贫困户,结果爱人答应了。
他们来到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家中,拉起了家常,了解其目前的生活情况,帮忙打扫卫生,并手把手教贫困户使用测量器,测量血压。
临走前,夫妻俩一再叮嘱贫困户要按时测血压、吃药。
在回家的路上,余同志与爱人聊起这件事情。
爱人的态度悄然发生了改变。
他爱人说:“通过今天的走访,我感到扶贫工作实在是不容易,虽然辛苦但是很有收获,以后我会坚定地支持你。”
对余同志来说,家人的支持就是最大的动力。
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也将带着这些温暖与期望勇敢前行,继续战斗在脱贫攻坚的最前线。
朱逸凡说,他所知道的余同志的扶贫故事,是余同志亲自讲给他听的。
这是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而不是文艺作品中虚构的情节。
余同志是朱逸凡大学时期的上下铺室友。
大学毕了业,两个同学仍然保持着较深的友谊。
每次余同志从乡下回城,都要与朱逸凡小聚。
余同志向朱逸凡聊的话,都是关于扶贫的话。
余同志的扶贫故事还有许多许多。
他带爱人一起去贫困户家中走访,只是众多故事中的一个点滴。
程昭昭很羡慕,朱逸凡还与大学同学,保持着那么深厚的友谊。
程昭昭说,他大学读的是会计专业,班上男生很少,大学毕了业,大家各奔东西,基本上没有往来了。
朱逸凡的交际比较广,朋友众多。
朱逸凡把程昭昭看成朋友,也当成兄弟。
朱逸凡说:“程昭昭,我一直在帮你扩大朋友圈,以前我拉你参加壮士骑行队的钓鱼活动,现在叫你参加自驾游,以后有机会,等我那个姓余的同学从农村回来,我和他聚会的时候,我也把你拉上,让你交上这个朋友。”
程昭昭听了,非常的高兴。
程昭昭说:“朱哥,我确实很想交余哥这个朋友,我想见见他是什么样子,亲耳听他讲他的扶贫工作,虽然他的扶贫工作,与我的淘宝生意扯不上联系,但是我还很年轻,人生的路还很长,我一定会从他身上,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
“好。”朱逸凡说,“有一句话,叫‘近赤者朱,近墨者黑′,对年轻人来说,交朋友很重要,你交上什么样的朋友,耳濡目染什么样的事情,决定了思想境界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程昭昭说:“我觉得,对商人而言,赚钱是第一位的,然而,当财富积聚到一定的阶段,财富就是社会的了,而不是个人的了,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企业家,做慈善事情的原因。”
朱逸凡认同程昭昭的观点。
对社会的观注,对民生的观注,是他们共同的心愿。
尽管目前来看,他俩的事业都还达不到那样的高度,但是,他们都有一颗融入时代的火热的心。
朱逸凡说:“扶贫干部也是普通人,我那个余同学,外表很平凡,如果他走在人群中,你根本看不出他的特殊。”
程昭昭说:“我很敬仰这样的平凡的扶贫干部。”
朱逸凡又说:“在中国大地上,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扶贫工作者,在默默无闻地耕耘着,付出了千辛万苦,才换来了今天贫困地区人民生活的大变化。”
他们想到看过的“彝家山寨”,那是他们对扶贫的亲身体会和切身感受。
入睡之前,程昭昭又翻看了一次微信,看到了杨玉茹的语音留言,杨玉茹问他游览了大凉山什么地方?有些什么所见所闻?
程昭昭告诉她,除了游览著名的洱海风景区,他们还花了将近一天的时间去了一个叫“彝家山寨”的地方,“彝家山寨”是特色旅游景点,它是为了扶贫而打造的异地搬迁聚居点。
程昭昭说,他在“彝家山寨”参观了为贫困户统一建造的新居,观看了一台联欢会,欣赏了彝族歌舞表演,品尝了彝族美食砣砣肉,过得非常开心。
杨玉茹爽朗地笑了:“我说嘛,你们是去大凉山了解扶贫嘛,还有什么比了解扶贫更令人开心的呢!哪样的风景都比不上脱贫的变化让人惊喜啊!现在你知道什么叫异地搬迁了吧?”
程昭昭说:“基本上懂得什么叫异地搬迁了。”
杨玉茹说:“同样是异地搬迁,大田坪村与‘彝家山寨’肯定有区别,大巴山没有彝民,这里世代居住着汉族人,大田坪村有大田坪村的特点,哪一天你也来看看大田坪村的扶贫呢?也许大田坪村的扶贫会给你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啊!”
“呵呵,好多次听你谈到大巴山和大田坪村,我对大巴山和大田坪村心驰神往,很想去你说的大田坪村看一看啊!”程昭昭乐呵呵地说,“我随游客进大田坪村可以吗?你什么时候再带游客进大田坪村呢?有确切的时间吗?”
杨玉茹说,程昭昭不一定非要随游客进大田坪村,因为团队游客进村只安排住宿一天,有点跑马观花的感觉,最好她单独带他进去,在大田坪村住上两三天,时间长一些,感受会深一点。
“好,那一言为定,你带我去大田坪村,具体时间你安排,我等待你的通知。”程昭昭说。
“如果国庆节你不忙的话,就初步定在国庆期间吧!国庆节前我们再确定一下!”杨玉茹这样答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