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情绪、气质与体质
情绪是如何形成的?人体的内部结构与情绪产生的机理关系如何?情绪形成与气质、体质类型有何关系?情绪形成有先天倾向吗?情绪怎么会失控?怎么知道情绪失控了呢?失控了怎么办?这一系列问题在当前情绪心理学界尚未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案,也正是本文准备逐一探讨的课题。
请先看一张图(图4-1):

图4-1 情绪形成反应示意图
这说明情绪是由内外侧刺激作用于人体后才产生的。如果没有刺激就不会产生情绪,或者有刺激而人体不反应也不会产生情绪(请注意,这一点很重要),产生了情绪一定会有反应;如果没有反应,我们就无法知道此人有什么情绪。
再看那情绪的内部结构与其产生机理图(图4-2)。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我们将逐项予以解释。

图4-2 情绪与气质、体质、认知关系图
①身外刺激:包括天时六气、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地理位置、水土环境及社会人事交往等。进一步分析,则凡人体能感受到的东西都是刺激,如色、声、香、味、触、法。前五种为物理性的东西,“法”则是哲理性、意识性、精神性及规律性的东西。作为刺激本身而言是中性的,只有强弱之分,但对人体而言,刺激经人体“评价”“分化”而有扬弃,其评价标准常为好恶、利害及公私等。如果能控制自己不接受内外界刺激,则情绪便不会产生,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②身(形):人体是十分复杂的,首先要关注的是“身(形)”。这是指这个活生生的人体,它既概括了西医学的各个解剖结构系统、生理机能系统及物质代谢系统;也包括了中医学的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精、津液等。这些体内正常的或病理的过程与结果都可以构成内在刺激。这里要强调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接受外来或内在刺激的感受器。前五种大家都好理解,唯“意”是什么?“意”是西医学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是中医学“心”的功能,还有一些中医学一直很强调,但迄今为止仍说不清的东西,如魂、魄等。
1977年前后,我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结合自己长期的中西医临床实践后提出了“病理体质”的概念,并倡导将人体体质分成六种主要类型,即正常质、倦质、迟冷质、燥红质、腻滞质和晦涩质。当时,为这些体质类型命名时,就考虑到各型同时蕴含的气质行为特征,故选了常、倦、燥、迟、滞、涩等字。1991年,创立了人体体质学说。
③心(神):如果心神连在一起时,心是结构、器官与物质,神是精神、思维、心理意识、功能。如果“身心”同用时,则心又可以含有“神”的内容,包括七情、五志、五态等。
古今中外对气质(Teroperament)的研究由来已久。《灵枢》中有“五态之人”学说,所谓“太阳之人、太阴之人、少阳之人、少阴之人和阴阳和平之人”。在西方气质心理学中则有Hippocrates的、康德的、Kertschmer的、Sheldon的及巴甫洛夫的神经类型等气质学说。
为什么在此要讨论气质与体质?因为它们与情绪形成关系极为密切,且是迄今为止西方情绪心理学几乎尚未涉及的内容,而中国传统文化对此却有独到的认识。现拟探讨两个问题:一是精神与物质、气质与体质的关系问题;二是二者与认知的关系问题。请先看我的“无极图说”(图4-3)。

图4-3 无极图说
无极图说中最上端是“虚空”,示无形,无内无外,无边无际。非动非静,什么都没有,却什么都在其中,有序而隐,能生万物;但人们什么也看不见、摸不着。因为这是眼、耳、鼻、舌、身、意感受不到的,不可思议的境界。此为不可道的“常道”。
其次是似有形似无形,似显未显的境界。在“虚空”与“有形”之间,“非道而道”。
第三步是有形而无极,此时将动未动,似静非静。《易学》称此为“机”。此时,无所谓有无,无中有有,有中有无,是“有无同一”;也无所谓“形神”,神中有形,形中有神,“形神同一”,此为“一”,但“如如不动”。
第四步是太极。无极之内原本有序之有无、动静、一时共显即分为两仪,是为阴阳两极,有无、动静、内外、主客、形神、气质与体质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全在此时,统统显现,此为“二”。一般人见二不见一,圣贤见二更见一。此时即为“可道之道”的“非常道”。整体之一加两个局部之二;或阴阳交界互渗、过渡与转化之处为一,再加二即成“三”。然后,“三生万物”,或“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内经》强调的“形神合一”,就是这里强调的“气质与体质合一”,其根本原理即在于“太极生两仪”的阶段。
北宋著名易学家周敦颐著《太极图说》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主焉。”我们不赞成这种崇阳抑阴“先动后静论”,而是主张由“如如不动”到“动静一时同生论”,并无先后次序。这是本文与众不同之“新说”,今称之为“无极图说”。
④认知:认知是内外刺激作用于人体后,用自身的意识、思维对刺激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评价和体验的过程。然后根据认知的结果做出自认为最合时宜的反应方式。反应即是态度,包括表情和行为。这时的人体体验即是情绪。如前所说形神是合一的,气质与体质是合一的,什么样的形即有什么样的神,什么样的体质即有什么样的气质。气质心理学证明什么样的气质即有什么样的心理特征,即对内外刺激产生个性化的反应方式。体质是物质基础,气质是精神状态,二者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具有个性特征的三棱镜:内外刺激是投射到此三棱镜上的光,经此镜折射分解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彩光谱。这个折射过程便是认知与体验的过程。人体既然受先天遗传和后天境遇的影响而出现了个性化,那么认知必将随此三棱镜的个性而变化。这是我们为情绪心理学提出的“三棱镜理论”。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不同的人对同一情境的反应是不同的。既受气质、体质类型的影响,同时也受教育素养的制约。同样一句不堪入耳的骂语,一个人可以暴跳如雷,另一个人却可若无其事。其中认知是关键所在。这已是许多情绪心理学家的共识,我们认为那块个性化的三棱镜则是关键中之关键。
⑤情绪:国外情绪心理学将情绪分成八种主要原始感情:兴奋与激动、享受与快乐、惊奇与吃惊、愤怒与狂怒、苦恼与痛苦、厌恶与轻蔑、羞愧与羞辱和恐惧与恐怖。其实,情绪没有如此简单。随着个体体质与气质的差异、刺激的质与量的不同,以及天时、地理、人事环境的变化,情绪的种类是无穷无尽的。如果真是如此,那人类将无法掌握,更无法调控情绪了。所以,我们将生理性情绪简化成三类:
阳性情绪—“0情绪”—阴性情绪
阳性情绪(如愉快类情绪)对人体起兴奋作用;阴性情绪(如痛苦类情绪)对人体起抑制作用;“0情绪”(内无体验,外无反应)是我们提出的新概念。“0情绪”就是人处于“如如不动”的“无极”的“一”的境界中。情绪是每一个人对每一件事必有的反应,如果阳性情绪限制在一定的生理的“度”之内是好事,有利于身心的健康;阴性情绪则不利于健康。如果情绪超过了生理性的“度”则不论阴阳都称为变态情绪。如果程度严重,持续时间较长,不论过与不及都对身心不利。轻则累及个人,重则祸及社会。“0情绪”时,则“天地与我共存,万物与我为一”了。
情绪的反应形式“有诸于内,必形之于外”,这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内有体验,外必有表象。我把情绪的表象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面部表情。这是最直觉、最重要、最丰富多彩、最复杂多变、最引人入胜的反应。喜、怒、哀、乐必形诸于面部,或喜笑颜开、或怒目相向、或泣不成声、或眉飞色舞。第二类是语言。“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理活动的直接反映,丝毫不爽,即使说的假话也是其心理活动的反映。当然用语言表达情绪有它的局限性,很多体验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所谓“言语道断”。第三类是体态行为。国外称此为“非语言交流”。神色形态都可以是情绪的外在表现。轻微的情绪反映仅是在仪态上的细微变化;严重的情绪反应则可以是杀人放火。中医学的四诊,望闻问切对观察情绪变化是非常高明而有用的。如果细读《周易》“象论”,那对此理解或能更深些。
观察人的表情时,有三种境况当细加甄别。一是间谍,生死已置之度外,泰山倾于前可“面不变色,心不跳”。二是演员,说笑就笑,笑声震天;说哭就哭,泪如泉涌。他们对表情体态的掌控是训练有素的,都是表演艺术家。第三类是真正的高僧,常处于“0情绪”境界,“如如不动”而莫测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