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医案精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10例)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简称急支)是一种因感染、物理化学刺激及变态反应所引起的,以喉痒、咳嗽、无痰或有痰为主要表现的呼吸系统疾病。该病相当于中医感冒、咳嗽、咳血等病症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病乃因外感六淫,肺失肃降或肺脾功能失调,内生痰浊,阻塞气道所致。其病位在肺,病性以实证为多。
1.风寒袭肺证
患者田某,男性,38岁,长沙人。
【初诊】2010年1月13日。
[主诉]咳嗽咯痰突作3天。
[临床表现]患者近3天突然开始出现咳嗽,咯白稀痰,鼻塞流清涕,咽痒,口不苦,纳食可,睡眠亦可,舌质淡红,苔薄,脉浮滑。
[诊断]中医病名:咳嗽。中医辨证:风寒袭肺证。
西医病名: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宁肺杏苏汤加减。
紫苏叶颗粒1包,杏仁颗粒1包,薄荷颗粒1包,法半夏颗粒1包,炙紫菀颗粒1包,蝉蜕颗粒1包,桔梗颗粒1包,辛夷颗粒1包,鱼腥草颗粒2包,马勃超微1包,浙贝母颗粒1包,牛蒡子颗粒1包,僵蚕颗粒1包,甘草颗粒1包。3剂。
【二诊】2010年5月20日。服上方则不咳。此次又咳2天,咯黄稠痰,咽痒而痛,口时苦,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滑。辨证为风寒化热郁肺,治拟疏风解表,宣肺清热,用宁肺杏苏汤加减。
紫苏叶6g,杏仁10g,薄荷10g,法半夏10g,炙紫菀10g,蝉蜕10g,桔梗10g,鱼腥草30g,蚤休15g,矮地茶15g,马勃5g(布包),葶苈子5g,甘草6g。7剂。
【结果】2010年12月5日因再次发作咳嗽而来诊,讲服上方1剂,咳嗽即明显减轻,3剂后症状基本消除。
【按】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依附于风邪而为病。此案起病于小寒之后,正值太阳寒水当令之时,乃风寒之邪为患所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气通于肺。”《素问·太阴阳明论》亦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外与肌表相合,上与鼻窍相通,风寒上受,首先伤及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则发出咳声,即《素问·宣明五气》“五气所病……肺为咳”之谓。肺气失于宣降,不能敷布津液,津聚为痰,故咯白稀痰;“肺气通于鼻”(《灵枢·脉度》),肺气失宣,上窍不通,故鼻塞、流清涕,亦即《灵枢·九针论》所谓“肺主涕”之故;风邪上受,从口鼻而入,邪郁于咽,故咽痒;其脉浮滑,浮主风,滑主痰,乃风邪袭肺、津聚为痰之象。其治疗用紫苏叶、薄荷、蝉蜕、牛蒡子疏风散寒,宣肺解表;杏仁、法半夏、紫菀、浙贝母、桔梗化痰止咳;辛夷宣通鼻窍;马勃、甘草清利咽喉;僵蚕祛风化痰;鱼腥草清肺,以预防邪郁化热之虞。二诊已在4个月之后,乃因再感风寒,寒郁化热所致,乃在上法的基础上,加重清解之品而取效。
2.风寒化热郁肺证
患者孙某,女性,29岁,长沙人。
【初诊】2009年1月21日。
[主诉]咳嗽咯痰反复发作20天。
[临床表现]患者20天前因受凉突然开始出现咳嗽咯痰,当时未予重视,在药店自购药治疗,症状逐渐加重,遂来医院就诊。现咳嗽频作,咯白黏痰,夜间影响睡眠,咽痒,口时苦,纳食可,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黄,脉浮滑。
[诊断]中医病名:咳嗽。中医辨证:风寒化热郁肺证。
西医病名: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清热。
[方药]宁肺杏苏汤加减。
紫苏叶6g,杏仁10g,薄荷10g,法半夏10g,炙紫菀10g,蝉蜕10g,桔梗10g,前胡10g,鱼腥草15g,蚤休15g,马勃3g(布包),葶苈子5g,甘草6g。5剂。
【二诊】2009年2月4日。不咳,但晨起咯痰数口,睡眠差,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滑。目前表邪已祛,痰邪未能尽除,考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拟改用健脾化痰之法,用宁肺六君汤加减。
党参10g,白术10g,陈皮10g,法半夏10g,五味子5g,炙紫菀10g,百部10g,桔梗10g,葶苈子5g,鱼腥草15g,马勃3g(布包),酸枣仁15g,合欢皮15g,炙甘草6g。7剂。
【结果】2010年11月11日因再次发作咳嗽而来诊,讲服上方后晨起咯痰这一症状即消失。
【按】此案在起病之初亦为风寒袭肺之咳嗽,但病程已逾20天,虽然咳嗽、痰白、咽痒、脉浮滑与医案1相同,亦无鼻塞流涕等肺窍不通症状,但已出现痰白而黏、口时苦、苔黄等热象,这是与医案1的不同之处,也是此案风寒之邪郁久化热的证据。正如《证治汇补·咳嗽》所谓:“今人但知肺主皮毛,一遇外感风寒,疏散之外,牢不可破,殊不知久则传里,变为郁咳。”其治宜用紫苏叶、薄荷、蝉蜕疏风散寒,宣肺解表;杏仁、法半夏、前胡、紫菀、桔梗化痰止咳;马勃、甘草清利咽喉;鱼腥草、蚤休清肺解毒;葶苈子肃肺化痰。数剂而咳嗽已缓解,但余晨起咯痰,有痰无声称为嗽,遵《证治汇补·咳嗽》“因痰而致嗽者,痰为重,治在脾”之旨,改用健脾化痰之法以收功。
3.风寒化热闭肺证
患者余某,女,85岁,长沙人。
【初诊】2011年2月17日。
[主诉]咳喘反复发作半个月。
[临床表现]患者半个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在单位医务室用药(不详)治疗,症状迁延未愈。现咳嗽,咳黄色黏稠痰,量多,有痰鸣音,胸闷气促,不能平卧,头痛胸痛,鼻塞咽痛,口干,大便成形,一日数次,小便夜频,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浮弦滑。血压110/60mmHg。
[诊断]中医病名:喘证。中医辨证:风寒化热闭肺证。
西医病名: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治法]疏风散寒,化痰清热,止咳平喘。
[方药]射麻杏苏汤加减。
炙麻黄6g,射干6g,炙款冬花10g,蜜紫菀10g,紫苏叶7g,杏仁10g,薄荷10g,蝉蜕10g,法半夏10g,桔梗10g,鱼腥草30g,重楼10g,葶苈子6g,旋覆花10g(布包),辛夷15g,甘草5g。7剂。
【二诊】2011年2月22日。服药后白天不咳,但晚上仍咳,有痰鸣音,不气促,能平卧,头身不痛,胸不闷,口干,心悸,纳少,大便次数多,小便夜频,加衣则热,减衣则冷,舌质红,苔白,脉细。考虑外邪稍清,但因患者高龄,且有脾虚见症,拟改用疏风清热、健脾化痰之法。用射麻六君汤加减。
炙麻黄6g,射干6g,炙款冬花10g,蜜紫菀10g,法半夏10g,党参10g,土白术10g,陈皮10g,百部10g,葶苈子5g,桔梗10g,重楼10g,鱼腥草30g,黄芪30g,山药30g,炙甘草6g。7剂。
【结果】患者于2011年8月17日因小便频多而就诊,讲服上方后咳喘缓解,未再发作。
【按】此案亦起病于风寒袭肺之咳嗽,就诊时仍有咳嗽、鼻塞、苔白、脉兼浮滑,此与医案1相同;病逾半个月后,已见痰黄稠、口干等寒郁化热症状,此又与医案2无异。但有两点要予重视,一是起病于受凉之后,虽逾半月,仍有明显头痛胸痛,遵《素问·举痛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之旨,且伴有风邪上受之鼻塞、邪袭肌腠之脉浮,表明风寒表证仍未完全解除;二是喉中有痰鸣音,并且胸闷气促,不能平卧,此肺气郁闭所致,即《灵枢·本神》所谓肺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素问·大奇论》所谓“肺之壅,喘而两胠满”也。其治疗用麻黄、射干宣肺平喘,豁痰利咽;紫苏叶、薄荷、蝉蜕辛以解表;葶苈子、旋覆花肃肺降逆平喘;法半夏、杏仁、款冬花、紫菀、桔梗、甘草化痰止咳;辛夷宣通肺窍;鱼腥草、重楼清解郁热。喘促缓解后,终虑患者高龄而有脾虚见症,改用标本兼顾之法以善后。
4.风寒郁肺营卫不和证
患者张某,男性,66岁,长沙人。
【初诊】2007年7月25日。
[主诉]咳嗽咯痰反复发作半个月。
[临床表现]患者半个月前因受凉后突然出现咳嗽,咯白色泡沫痰,量不多,有咸味,胸闷,咽痒,畏风,汗多,纳食可,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弦,不齐。
[诊断]中医病名:咳嗽。中医辨证:风寒郁肺,营卫不和证。
西医病名: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治法]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合宁肺杏苏汤加减。
桂枝10g,白芍10g,紫苏叶5g,杏仁10g,薄荷10g,炙紫菀10g,蝉蜕10g,桔梗10g,百部10g,藿香10g,党参10g,淫羊藿15g,葶苈子5g,甘草5g。5剂。
【结果】2010年2月22日因眩晕突作来就诊,讲当年服上方后咳嗽、畏风、多汗等症状立即消失,并且一直未复发。
【按】此案亦起病于受凉之后,且一直有咳嗽、痰白、咽痒、畏风、苔白、脉兼浮等症状,表明一直存在风寒表证。但有3点明显有异于前面3个医案,一是多汗、恶风明显,乃营卫不和所致,即《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所谓:“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二是脉率不齐,乃因汗出过多,耗伤心之气血所致,乃因《素问·宣明五气》所谓“五藏化液,心为汗”,《医宗必读·汗》所谓“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三是痰有咸味,“肾欲咸”(《素问·五藏生成》),有上损及肾之虞。其治疗在疏风散寒的基础上,因其营卫不和治宜调和营卫,而心脉受损,“损其心者,调其荣卫”(《难经·十四难》),两者均宜合用桂枝汤;因有上损及肾之虞,故加淫羊藿补肾却邪。药与证相合,见效甚捷。
5.风痰壅肺证
患者刘某,女性,68岁,长沙人。
【初诊】2010年1月14日。
[主诉]咳嗽咯痰反复发作20天。
[临床表现]患者在20天前突然出现咳嗽,当时没有重视,症状逐渐加重。现咳嗽,下午及夜间明显,咯白黏痰,咽痒而痛,口中黏,胸闷,嗳气,纳食可,大小便可,舌质淡红,苔白厚而腻,脉浮滑而数。
[诊断]中医病名:咳嗽。中医辨证:风痰壅肺证。
西医病名: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治法]燥湿化痰,宣肺止咳。
[方药]三子养亲汤合宁肺杏苏汤加减。
白芥子10g(布包),莱菔子6g,法半夏10g,杏仁10g,薄荷10g,葶苈子6g,炙紫菀10g,蝉蜕10g,桔梗10g,前胡10g,旋覆花6g(布包),鱼腥草30g,紫苏叶6g,马勃5g(布包),甘草6g。7剂。
【二诊】2010年1月20日。服上方咳嗽已少,痰亦不多,脉浮细数。改用宁肺六君汤加减以杜生痰之源。
党参颗粒1包,白术颗粒1包,茯苓颗粒1包,陈皮颗粒1包,法半夏颗粒1包,五味子颗粒1包,炙紫菀颗粒1包,百部颗粒1包,桔梗颗粒1包,葶苈子颗粒1包,鱼腥草颗粒2包,炙甘草颗粒1包。7剂。
【三诊】2010年2月8日。咳嗽本来已经缓解,但近2天因受凉后又咳,每于凌晨4~5点及傍晚明显,痰白黏,乍寒乍热,热时汗出,咽痒,口干,纳食减少,大便时干时溏,舌质黯红,苔薄白,脉浮滑。拟辨证为风寒咳嗽,用宁肺杏苏汤加减。
紫苏叶颗粒1包,杏仁颗粒1包,薄荷颗粒1包,法半夏颗粒1包,炙紫菀颗粒1包,蝉蜕颗粒1包,桔梗颗粒1包,前胡颗粒1包,鱼腥草颗粒2包,重楼超微1包,紫草颗粒1包,地骨皮颗粒2包,葶苈子颗粒1包,甘草颗粒1包。4剂。
【四诊】2010年8月17日。咳嗽一直未发作,但昨天开始又咳嗽,咯黄稠痰,量不多,畏寒,鼻塞,咽痒稍痛,大便干,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滑。仍为风寒咳嗽,拟宁肺杏苏汤加减。
紫苏叶颗粒1包,杏仁颗粒1包,薄荷颗粒1包,法半夏颗粒1包,炙紫菀颗粒1包,蝉蜕颗粒1包,桔梗颗粒1包,射干颗粒1包,鱼腥草颗粒2包,重楼超微1包,紫草颗粒1包,青黛颗粒1包,瓜蒌仁颗粒1包,辛夷颗粒1包,甘草颗粒1包。3剂。
【结果】2011年4月21日因再次发作咳嗽而来诊,讲服上方3剂后咳嗽基本消除。
【按】《活法机要·咳嗽》曰:“咳嗽是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此案即起病于风寒袭肺之咳,但因未及时治疗,外邪内郁于肺,使肺不能输布津液,聚津为痰,痰浊阻塞气道,致肺气上逆,加重咳嗽。痰阻肺气,故咳嗽多痰,痰液黏腻色白;痰滞气道,肺气不利,则为胸闷;痰浊阻滞,泛溢于上,故口中黏、嗳气;舌苔白腻,脉滑,是为痰湿内阻之征。但此案有两点要引起重视,一是咽痒而脉象兼浮,乃风邪未尽之象;二是咽痛、痰黏而脉象兼数,有痰郁化热之虞。其治疗用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莱菔子消食导滞,气行则痰行;法半夏燥湿化痰;桔梗、杏仁、旋覆花宣降肺气,化痰止咳;葶苈子豁痰泻肺;紫菀化痰止咳;马勃、甘草清利咽喉;紫苏叶、薄荷、蝉蜕疏散表邪;鱼腥草清解郁热。病情缓解后,改用宁肺六君汤健脾化痰,杜生痰之源以巩固疗效。三、四诊都是新感外寒而再次发病,都用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之法以取效。
6.痰热壅肺证
患者胡某,女性,35岁,长沙人。
【初诊】2008年11月4日。
[主诉]咳嗽咯痰突作5天。
[临床表现]患者近5天突然开始出现咳嗽,咯黄白黏痰,胸闷,活动后气促,咽痒,有异物感,口不苦,纳食可,大便、小便正常,睡眠亦可,舌质淡红,苔黄厚腻,脉浮细滑。
[诊断]中医病名:咳嗽。中医辨证:痰热壅肺证。
西医病名: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治法]疏风化痰,清热宣肺。
[方药]宁肺杏苏汤合苏葶丸加减。
紫苏叶颗粒1包,杏仁颗粒1包,薄荷颗粒1包,法半夏颗粒1包,炙紫菀颗粒1包,蝉蜕颗粒1包,桔梗颗粒1包,前胡颗粒1包,鱼腥草颗粒2包,重楼颗粒1包,瓜蒌皮颗粒1包,厚朴颗粒1包,葶苈子颗粒1包,党参颗粒1包,白术颗粒1包,甘草颗粒1包。7剂。
【结果】2010年2月1日因再次发作咳嗽而来诊,讲服上方1剂,即气促缓解,咳嗽明显减轻,服完7剂后症状基本消除。后于2008年12月4日、12月18日,2009年4月29日、8月11日、10月30日、11月8日均因咳喘复作而自己购药服用上方,讲服药即咳喘缓解。
【按】此案与医案5一样都是风寒郁肺,肺不布津,津聚为痰,阻塞气道所致,但此案有两点不同,一是咯黄色痰,并且舌苔黄厚腻,表明痰浊已经郁遏化热;二是其脉浮细滑,浮为风,细为虚,滑为痰热,不能忽视患者存在脾虚的可能性。其治疗用紫苏叶、薄荷、蝉蜕解表散邪,开宣肺气;法半夏、杏仁、葶苈子、瓜蒌皮、前胡、桔梗、厚朴肃肺降气,化痰止咳;紫菀化痰止咳;鱼腥草、重楼清解郁热;党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以“先安未受邪之地”(《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亦治未病之意。此方符合患者病情,因此患者在再次感寒复发后将此方重复应用,均可取效。
7.风热袭肺证
患者陈某,女性,45岁,长沙人。
【初诊】2008年4月2日。
[主诉]咳嗽咽痛突作1周。
[临床表现]患者1周前因吹风后突然开始出现咽痛、咳嗽,自购中成药(不详)症状没有减轻,现仍咳嗽,咯白黄色痰,质黏,量不多,咽痒咽痛,上腭痛,口干不苦,纳食可,大小便及睡眠亦可,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滑数。
[诊断]中医病名:咳嗽。中医辨证:风热袭肺证。
西医病名: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治法]疏风散热,宣肺化痰。
[方药]银翘散加味。
金银花15g,连翘10g,桔梗10g,芦根30g,淡竹叶6g,薄荷10g,淡豆豉10g,牛蒡子10g,荆芥10g,马勃3g(布包),蚤休30g,法半夏10g,射干6g,紫苏叶6g,蝉蜕10g,甘草6g。3剂。
【二诊】2008年5月6日。服药后咳嗽、咽痛即缓解。但昨天打字久后左颞及眼痛,鼻塞,伴恶心,大便不成形,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细。眼压正常。拟诊为风热上扰证,用芎芷头痛汤加味。
川芎15g,白芷15g,羌活6g,蔓荆子10g,藁本10g,葛根30g,蝉蜕10g,蜂房10g,白芍30g,薏苡仁30g,法半夏10g,当归10g,大青根30g,鹿衔草30g,姜黄10g,威灵仙30g,甘草10g。7剂。
【结果】未再来就诊。
【按】《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此案起病于春分之后,乃厥阴风木当令,即风夹温邪为患所致。《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为娇脏,不耐邪侵,风热外袭则肺气不清,失于肃降,迫气上逆而作咳。风热郁肺,灼津为痰,故痰黏色黄;风热上扰,津液被耗,则口干、咽痒痛、上腭痛;舌质红、苔薄黄,为风热之象;其脉浮滑数,浮主风,滑主痰,数主热,皆为风热炼津为痰之征。其治疗用金银花、连翘、淡竹叶、薄荷、淡豆豉、荆芥、紫苏叶、蝉蜕疏风清热,开宣肺气;桔梗、法半夏、甘草宣降肺气,止咳化痰;蚤休、芦根清热生津;牛蒡子、射干、马勃清热利咽。服药3剂,咳嗽缓解。二诊已1个月之后,乃新感的风热头痛,另用疏风散热之剂以收功。
8.风痰化热郁肺兼脾虚证
患者王某,女性,68岁,长沙人。
【初诊】2008年4月17日。
[主诉]咳嗽反复发作2个月。
[临床表现]患者2个月前因吹风而突然开始咳嗽,先后在当地诊所就诊,经用输液(用药不详)治疗,咳嗽一直不能完全缓解。现仍咳嗽,咯白色黏痰,量不多,咽痒而热痛,口不干,恶心欲呕,纳食及大小便均可,舌质淡红,苔白黄相兼,脉细软。
[诊断]中医病名:咳嗽。中医辨证:风痰化热郁肺兼脾虚证。
西医病名: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迁延期。
[治法]疏风宣肺,化痰清热,佐以健脾。
[方药]宁肺杏苏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紫苏叶7g,杏仁10g,薄荷10g,蝉蜕10g,法半夏10g,炙紫菀10g,桔梗10g,蚤休30g,鱼腥草15g,前胡10g,浙贝母10g,党参10g,白术10g,马勃3g(布包),甘草5g。5剂。
【二诊】2008年4月23日。咳嗽明显减少,痰白量少,无咽痒、咽痛,口不干苦,纳食可,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效不更方,守前法以巩固疗效。仍用宁肺杏苏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紫苏叶7g,杏仁10g,薄荷10g,蝉蜕10g,法半夏10g,炙紫菀10g,桔梗10g,蚤休30g,鱼腥草15g,葶苈子5g(布包),党参10g,白术10g,马勃3g(布包),甘草5g。5剂。
【结果】未再来就诊。
【按】《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气血充盈,卫外固密,常足以抗御邪气的侵袭,病邪便难以侵入,即使邪气侵入,亦能祛邪外出。当正气不足时,正气无力抗邪,感邪后既不能及时祛邪外出,又无力尽快修复病邪对机体造成的损伤,以致迁延难愈。此案起病于吹风之后,且有咳嗽、咯白黏痰、咽痒而痛、苔白黄相兼等症状,乃风寒郁而化热、郁阻肺气之明证。但病逾2个月,且脉见细软,乃脾肺气虚,无力抗邪之象。并且患者虽伴胃失和降之恶心欲呕,但上无纳食减退,下无大便稀溏,外无疲乏无力,可知脾虚不甚,尚没有达到影响脾胃运化功能的地步,故辨证为七分实三分虚。其治疗用紫苏叶、薄荷、蝉蜕疏风散寒解表;杏仁、法半夏、桔梗、前胡、紫菀、浙贝母化痰止咳;蚤休、鱼腥草清解郁热;党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全方祛邪与扶正同用,但以祛邪为主,邪祛则正安。
9.风寒化热闭肺兼脾虚证
患者陈某,女,50岁,长沙人。
【初诊】2011年2月15日。
[主诉]咳嗽反复发作1个月。
[临床表现]患者1个月前因受寒后出现咳嗽,当时未予重视,仅自购药物治疗,症状迁延未愈。现咳嗽,痰白而黏,量少,有痰鸣音,咳时小便出,咽痒,晨起口苦,纳食可,大便溏,睡眠因咳嗽而更差,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浮细滑。有糖尿病史。
[诊断]中医病名:咳嗽。中医辨证:风寒化热闭肺兼脾虚证。
西医病名: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治法]健脾化痰,疏风散寒,佐以清热。
[方药]射麻六君汤加减。
炙麻黄6g,射干6g,炙款冬花10g,蜜紫菀10g,法半夏10g,五味子6g,党参10g,土白术10g,陈皮10g,百部10g,葶苈子5g,桔梗10g,重楼10g,鱼腥草30g,生姜超微(3g)1包,马勃5g(布包),炙甘草6g。7剂。
【二诊】2011年4月18日。服药后即不咳。15天前因淋雨后出现发热、身痛、咳嗽,在医务科打针(不详)后发热身痛缓解,但咳嗽不能消除,现仍咳嗽,痰白而黏,喉中痰鸣,咽痒,有异物感,纳食及大小便可,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浮弦而缓。仍考虑患者在素体脾虚的基础上新感外寒,并有化热趋势,仍用疏风散寒、健脾化痰之法为主,佐以清热。仍用射麻六君汤加减。
炙麻黄6g,射干6g,炙款冬花10g,蜜紫菀10g,法半夏10g,党参10g,土白术10g,陈皮10g,百部10g,葶苈子5g,桔梗10g,重楼10g,鱼腥草30g,生姜超微(3g)1包,马勃5g(布包),白芥子10g,炙甘草6g。7剂。
【结果】未再来就诊。
【按】此案咳嗽而喉中痰鸣,与医案3的病机相同,皆为风寒郁久化热,郁闭肺气所致;久咳不愈、脉象兼细,又与医案8相同,皆为脾肺气虚,无力抗邪外出之故。但还有大便溏与咳则小便出,前者乃脾失健运所致,后者属于《素问·咳论》的“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乃因“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灵枢·口问》)所致,表明患者已有脾脏功能的改变,其脾虚病状要重于医案8,故辨证为五分实五分虚。其治疗用射干麻黄汤治其肺,用六君子汤治其脾,肺脾同治,攻补兼施,立见其效。
10.阴虚痰热证
患者夏某,女性,70岁,长沙人。
【初诊】2010年3月17日。
[主诉]咳嗽反复4个月。
[临床表现]患者4个月前因受凉后开始出现咳嗽,在某医院门诊就诊,诊断为支气管炎,经用多种药物(不详)治疗,症状不能完全消除。现仍咳嗽,痰不多,夜间尤甚,咳时面红、小便自出,咽干,纳食可,睡眠因咳而差,舌质淡红,苔薄,脉细。
[诊断]中医病名:咳嗽。中医辨证:阴虚痰热证。
西医病名: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迁延期。
[治法]补肾益阴,化痰清热,肃肺止咳。
[方药]止嗽散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炙紫菀10g,桔梗10g,荆芥10g,百部10g,前胡10g,熟地黄15g,当归10g,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炙款冬花10g,鱼腥草30g,青黛10g(布包),桑白皮15g,甘草6g。7剂。
【二诊】2010年4月6日。咳嗽本来已不明显,但前天扫墓受冷后咳嗽加重,痰不多,不易咳出,咳时小便出,夜间为甚,咽不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考虑为风痰恋肺有入肾的趋势,仍用补肾化痰、宣肺止咳之法。用止嗽散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炙紫菀10g,桔梗10g,荆芥10g,百部10g,前胡10g,熟地黄15g,当归10g,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炙款冬花10g,鱼腥草30g,青黛10g(布包),枇杷叶10g,甘草6g。7剂。
【结果】2010年11月3日因感冒咳嗽再次发作而来诊,讲服上方后,咳嗽完全缓解。
【按】此案咳逾4个月,脉象细,有阴虚之虞;夜间咳甚,咳则小便出,乃肾虚之征;久咳而面红、咽干、舌质淡红,邪从热化,即《医学入门·咳嗽》所谓“外感久则郁热”之意。其治疗用止嗽散宣肺止咳,金水六君煎补肾养阴,化痰止咳,加款冬花、桑白皮降气止咳,鱼腥草、青黛清解郁热。咳嗽本已缓解,二诊因再次受寒而加重,正如《灵枢·百病始生》所谓:“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此乃因体虚感寒而复发,故仍用上法以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