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痴的美国儿童节目
我们说中国的教育太繁琐,都是填鸭式。但其实美国现在的教育也逐渐开始向标准化靠拢。美国是最早用数据分析来做儿童节目的国家,但我们看他们拍的儿童节目,从《芝麻街》到《天线宝宝》,似乎都很弱智,可这就是数据分析的结果。电视台每制作出一集新的《芝麻街》动画片,都会邀请一些孩子们来观看,播出的测试版动画片中会随机出现卡通图案,电视台会就此观察孩子们什么时候分神。如果小孩在看这段动画片时,老是去看卡通图案,那说明他没看懂,或者不吸引人。当然你不知道他为什么看不懂,因为好多小孩话都还不会说,但你知道他不喜欢这一段。为什么《天线宝宝》语速要很慢,还要不断重复台词?也是因为数据分析发现孩子的学习其实就是重复的过程。对孩子来说,他的学习、娱乐,就是要不断地重复。
《华氏9·11》是一部讽刺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纪录片。纪录片中“9·11”袭击消息传来时,小布什正在一间小学教室里跟着任课老师朗读:“一只小羊去喝水,一只小羊去喝水。”小布什为什么要坐在教室里面重复这句话呢?这反映了美国教育界的一项争议:直接教导法,也就是填鸭式教育。所有的老师在写好教案后,要按照教案教学,比如到3分05秒的时候,要开始教一句话并重复15遍,再开始教下一句,一步步来。按照我们的常规想法,会觉得这样扼杀了孩子的天才思维,但实际上这样才符合小孩的认知规律。这种直接教导法会缩小成绩差距,能使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受益,他们学起来会更容易,自信心也会提高。
在大数据时代,无论是商家还是信息的搜集者,会比我们自己更知道我们可能想干什么。但是也有风险!大数据时代得到的信息越多,就意味着更多的个人隐私权要让渡出来。而让渡出来之后,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现在的数据还没有真正得到挖掘,如果真正挖掘的话,通过信用卡消费记录,可以成功预测未来5年内的离婚率。那你愿不愿意知道这个概率呢?
在美国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少数派报告》中,美国警察拥有一个海量数据系统,它能够预知人类的犯罪倾向。为了杜绝犯罪行为,警察会在得知嫌疑人名字时将其抓住。如果根据大数据的分析,一个人今天杀人的概率是90%,能不能在他没有作案前就把他关起来呢?如果知道我的汽车到天安门广场上去撞华表的概率是80%,警察能不能在四环就把我拦下呢?
以前的企业巨头是制造业,后来变成了零售业,再后来变成了金融业,而在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巨头的势力在下降,真正在美国崛起的是西海岸的新一批资本家,都是玩数据的。以前他们还年轻,比如“脸谱”的创始人在建立网站时肯定想不到他也能影响政策。如果他要影响政策,首先会反对政府征税,继续保持自己享有的税收优惠;另外也会坚决反对任何试图保护数据隐私的规则。因为企业的盈利来源就是分析数据以及销售数据。如果数据的使用不再方便,类似亚马逊、“脸谱”这样的互联网企业未来要如何发展?在互联网企业壮大的今天,最后人们丢失的隐私只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