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十二波席卷金融大浪潮
我们处身于金融时代。现代社会,人们因为持有信用卡、炒股票、买保险而与银行、证券、保险发生联系,还会购买余额宝、银行理财,参与众筹,我们很难与金融绝缘。即使什么都不做,我们的浏览记录、购物行为也会被采集,成为互联网企业预测消费与投资行为的素材。更何况金融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配置资源,已经成为经济生活中的要素,不可或缺。
金融是如此重要,以至于金融业被置于严格的管制中,从机构设立、业务准入到定价机制,管制无处不在。片面地看,金融的历史就是金融管制的历史,金融业的创新是在突破金融管制,金融业门外的“野蛮人”颠覆传统金融的产品也是他们受到较少管制的结果。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几年金融业的种种变革?这成为“鸿儒论道”在金融领域选题的主要问题来源。
宏观尺度上,中国金融体系是在两条鲜明的主线的引导下发生变革的:利率市场化与金融风险。《利率市场化势如破竹》指出,随着银行理财、信托等融资渠道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正处于加速状态,金融脱媒现象明显,新兴金融机构开始活跃。利率市场化推高了传统企业的融资利率水平,也释放了风险。传统金融不得不开始艰难的市场化转型。
自2010年以来,金融体系风险是金融业乃至整个经济体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债务水平较高是其最直接的显现。《企业债致中国金融体系风险高企》采用信贷与GDP的缺口指标计算中国社会债务水平,中国的阙值显著高于10个百分点,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三季度的缺口指标为18.4个百分点,已经接近或者达到了传统研究里面的警戒线水平,其中企业债务金融风险是中国最大的系统性风险来源。这并不意味着政府的债务没有风险。《货币幻境下的地方债悬崖》估算了中国各部门的资产负债表,2012年底,中国五级政府债务规模28.5万亿元左右,省、市和县三级地方政府占了16.5万亿元。按三种偿债率口径计算,地方政府都需要普遍、持续的借新还旧,它们实际上在玩庞氏游戏。金融体系风险的高与低及风险化解的进程直接决定着金融业改革的推进力度和策略。
微观尺度上,中国金融变革在两个维度展开:传统金融的突围和新金融生态的颠覆。过去三十年的金融也是传统金融机构转型的历史,金融机构从政府部门中分离,不断地分化、多元化,形成今天银证保分立的格局,同时还存在大量的民间金融。在利率市场化等的冲击下,分业经营格局受到严重的影响,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突破了现有的监管框架,影子银行即是一例,也是今天中国的流动性过剩、低利率、信贷扩张、通胀、房地产泡沫等问题的根源。《影子银行内幕》认为影子银行的资产质量并不亚于银行贷款,而且它们规模太小,还不足以威胁银行系统。相比之下,互联网金融中的P2P贷款,没有担保的P2P难成大器,易在竞争中落败,有担保的P2P则抬高了经营的难度,也限制了规模,其生存难度要远远超过其他金融业态。
传统金融机构不仅遭受新金融业态的冲击,金融业内部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向银行集中。《保险业能否飞得更高》指出保险业趋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保险作为风险保障的主业发展缓慢,既制约了保险行业的扩张,也让行业的发展方向不明。新形势下,保险业在资金运用、寿险费率市场化、偿付能力新标准、保险销售渠道创新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突破,在更加市场化的环境下,对保险机构及其监管也是不小的挑战。
与私人财富增值最密切相关的莫过于证券市场了。为什么炒股不赚钱?为何经济牛而股市熊?《最牛经济难为股市另辟蹊径》以国别、时序等数据为基础,对比股市风险、股票定价、公司上市过程、退市过程以及关联交易等问题,指出中国股市被经济增长远远抛离并不意外。从问题的主次来看,上市门槛高与退市惩罚机制弱是股市与经济脱钩的主要原因。《资本市场该有怎样的制度改革》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多层次市场命题、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金融创新原则等四个层面梳理了改革的难点,也给出了资本市场顶层设计的图景。其中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行将结束,以IPO注册制与转板通道等上市、退市机制再造中国股市,中国股市前景可以期待。
与传统金融机构艰难的转型对应的是如火如荼的新金融业态,尤其是互联网金融。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成为新闻热词,不仅是因为余额宝、P2P等给广大网民带来实质性的利益,还因为互联网金融冲击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利益,金融脱媒、存款搬家,甚至现有的利率市场化的路径都需要调整。《互联网金融的颠覆、颠倒还是癫狂》以荷兰、英国与晋商的创造性的业态破坏原有金融秩序为例,指出余额宝正是因为中国的金融体系的落后,在金融自由化的环境下,使得余额宝等新金融业态可以挟技术革命进入金融行业。因此,对新金融业态的监管应该回归金融创新的本质、理性监管的框架,而不仅仅是为风险而监管,后者很容易被利益集团绑架,扼杀创新。
互联网技术革命开启了全新的时代,“大数据”一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从城市交通到空气质量,从消费行为到需求预测。《大数据时代的决策新思维》告诉我们,在大数据时代,无论是商家还是信息的搜集者,会比我们自己更知道我们可能想干什么,这也意味着我们要让渡更多的个人隐私权。当然,“大数据”并不是万能的,对于“黑天鹅”事件,它仍然会束手无策。尽管如此,这并不妨碍大数据为我们带来便利,《金融与电商争雄,大数据如影随形》聚焦金融与电商行业,解析大数据如何在多个领域帮助人们决策与判断。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扩张,个人征信需求出现爆发性增长,市场规模高达数千亿。《线上交易,个人信息流向何处》介绍了全球最大的征信系统(中国国家金融信用信息技术数据库)的构建原则与数据来源,并以最新数据解析互联网金融产生的个人信息及信用评级问题。新金融业态将借方与贷方直接融合的业务模式,不仅打破了正规金融机构对金融业务的垄断,也迫使传统金融机构往下看,发力转型。未来,随着更多的数据接入征信系统以及资本进入征信业,个人征信在信息公开、使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还将面临很多挑战。
我们也要看到,金融改革的难点,除了传统金融机构大而难以转身、新金融业态弱小且依附于传统金融机构等金融体系的固有问题,金融也因深嵌于中国社会,受困于经济体制的痼疾,国企的非中立角色、决策对金融市场的多目标要求等都在扭曲金融发挥资源配置机制的有效性。而这些,受限于篇幅,我们未能深入展开,期待于未来向各位读者呈现。过往发生的历史讲述的不只是死掉的过去,还清楚地向我们展现了不同时间、不同制度之间转换的逻辑,了解它们才是我们掌握未来的最佳手段。
最后,感谢刘鸿儒先生对“鸿儒论道”的殷勤指导和关怀,感谢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和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诸位同事的辛苦工作,感谢长安信托和东英集团的支持,感谢所有的演讲人和评议人以及为“鸿儒论道”提供帮助的朋友。
魏本华
2015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