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公务员招考专业教材: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文化常识

1.古代科举考试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作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唐朝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都举行。明清两代文科只设进士一科,考八股文。武科考骑射、举重等武艺。武则天时设立武举,第一名即是武状元。

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乡试:又叫“秋闱”,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春闱”,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又称中式进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

2.古代年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二至三岁的儿童。

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头发扎成一束)。

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六十岁,又称下寿。

古稀:七十岁。

皓首:又称中寿、白首,指老年。

耄耋:指八九十岁。

米寿:指八十八岁。

白寿:指九十九岁。

期颐:指一百岁。

3.文化遗产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采用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四鸟绕日”金饰图案。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1年1项:昆曲。2003年增添1项:中国古琴艺术。2005年增添2项: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2010年新添2项:京剧、中医针灸。2011年新添1项:皮影戏。

中国的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4处):泰山风景名胜区、黄山风景名胜区、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中国的世界自然景观:“三江并流”自然景观。

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名单(8处):九寨沟、黄龙、武陵源、三江并流、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三清山、中国丹霞。

中国的世界文化景观(3处):庐山,1996.12;五台山,2009.6.26;杭州西湖,2011.6.24。

4.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 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辞旧迎新。

5.古代官职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

①三公。一“公”官职管行政,领率百官;二“公”管军事;三“公”管监察和秘书工作。周朝为司马、司徒、司空;秦与西汉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东汉为太尉、司徒、司空;明清为太师、太傅、太保。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

②三省。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③三军。三军分为中军、上军、下军,或分为中军、左军、右军。中军为三军统帅。

④六部。吏部分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调等事务;户部分管土地、税收、财政、户口等事务;礼部分管朝廷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兵部分管军事、军队、边防等事务;刑部分管司法、刑狱、案件、监狱等事务;工部分管工程、建筑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务。各部长官称为尚书,副职称为侍郎。下设郎中,郎中的副职称为员外郎,下属称为主事、随员。

⑤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直到清代都因袭这个传统。

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末废。

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2)地方官职

①郡守太守。秦汉的行政区主要是郡,郡的首长,秦称为郡守,汉则成为太守。

②刺史。隋唐的行政区主要是州,州的首长称为刺史,刺史的下属有长史、别驾、司马等。

③节度使。唐朝设的一些军事重镇首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称为节度使。节度使的下属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④州、县、府。宋朝称州的长官为知州,称县的长官为知县。后来,知县恢复到以前的称谓叫县令。明清时期,把州改为府,府的长官称为知府。

⑤差役。三班六房,州县衙门吏的总称。三班是指皂班、壮班、快班,均为隶役;六房是指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刑房、工房,均为胥吏。

6.古代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干支的概念:天为干,地为支。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十甲子: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个单位,组合的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称为六十甲子。干支纪日法:大约产生于殷商时代。从春秋战国开始,干支纪日便成为历代史官纪日的传统方法。世界上迄今应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法:春秋时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10日)起的干支纪日,一直到清代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计2600多年,从未间断。天干纪日法:早在夏代可能已产生,即用甲、乙、丙、丁等十个字来纪日。后逐渐不用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王公年次纪年,是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

7.宗法常识

三从四德。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和压迫妇女的精神枷锁和教条。“三从”是指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也称为“四行”,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所规定的关系,另一种说法是指仁、义、礼、智、信等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

三姑六婆。三姑是指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是指牙婆、媒婆、师婆(女巫)、虔婆(鸨母)、药婆、稳婆(接生婆)。

九族。是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一般即指往上推四代,往下推四代。

8.天文历法常识

三春。是指春季的三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春。我国习惯上指立春到立夏的三个月时间为春季,也指农历的正月、二月、三月。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10天或20天。有时,三伏也泛指从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一段时间。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期。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我国古代思想家用它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中医则用它来说明生理病因。

二十四节气。是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节令。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它在我国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