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是一场修行:积极行为引导法家长自修手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不自信、害怕失败……

成成拿到青少年科技大赛金奖后,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妈妈。吕薇接过儿子的奖状和奖杯,喜悦的泪水夺眶而出,把儿子紧紧地拥在怀里。如果是在一年前,她说什么也不会相信儿子能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如果不是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很有可能现在她还带着儿子奔走在治疗“多动症”的路上!看着现在成成每天自觉学习、快乐生活、积极进取的样子,吕薇心中曾丢失了的那份骄傲又回来了!原来,改变孩子,真的要先改变自己。两年来,在雯静的不断帮助下,吕薇再次体会到了久违的母子情,再次拥有了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对成成的未来也充满了美好的希冀。此时,她多想把这喜悦的消息向更多的人分享。

这个夏天的吕薇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每天脸色阳光明媚,脚步自带轻盈节奏,不说话的时候都是眉眼带笑的,周身散发着一种温和愉悦的感觉。同办公室的刘晴,平时与吕薇的私交很好,这一年多来,她是亲眼看着吕薇从每天烦躁不安、忧心忡忡一点点转变到这种让人看着都舒心的状态的。刘晴打心底里替吕薇感到高兴,当她听说成成获得了全市青少年科技大赛的金奖时,不由得对成成这两年取得的巨大转变感到惊喜,赶忙向吕薇请教育儿心经。

吕薇笑着说:“我哪里有什么育儿经啊。这两年,接受教育、接受改造的人其实是我才对,孩子遇到的问题都是因为我错了。只有父母改了,孩子才能改;只有父母对了,孩子才能对。”

刘睛一头雾水地看着吕薇,突然觉得吕薇变得“高深”起来,于是拉着她不依不饶地笑着问:“什么对啊错啊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呀,你快别跟我打哑谜了!”

吕薇知道刘晴最近在育儿方面似乎也遇到了一些困惑,于是就简要地把这两年来的心路历程分享给了刘晴。听着吕薇的讲述,刘晴真的为吕薇和成成感到开心。

“其实,我最感激的人就是雯静老师,她给了我全新的教育理念,帮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成成,我真的感到非常庆幸。”吕薇由衷地感慨道。

“吕姐,你能帮我跟雯静老师约一下吗?我也想向她咨询一些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我发现我女儿苗苗性格上好像有些问题,特别输不起,稍有不顺心就哭鼻子,变得越来越不自信,但我们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一直不知该怎么处理才好。”

吕薇当然是乐于帮忙了,她现在仍然坚持每个月与雯静定期“约会”,只不过不再像以前那样话题时时、事事围着成成转了,而是会与雯静探讨一些与自己有关的所遇所想,或者,哪怕就是在一个随意而平静的下午,与雯静和小洁像闺蜜一样,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感觉也很舒服。

九月的气温依旧很高,闷热的天气让人有些透不过气来。周六上午,吕薇带着刘晴一起来到雯静的办公室。进屋的一刹那,扑面而来的除了雯静和小洁一如既往的和煦笑容外,还有一股清清凉凉的薄荷味,沁人心脾,同时又仿佛混合着百合的馨香,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吕薇给大家分别作了引见,雯静让吕薇和刘晴坐下来,向刘晴简单介绍了一下这个心理工作室的情况,然后再次恭喜了吕薇,她是真的为成成能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感到由衷的高兴和骄傲。

刘晴看着吕薇和雯静有说有笑地聊着天,自己在旁边微笑着静静地听。茶几上,一大束百合花错落有致地盛开着,怡人的花香在空气中隐约流动,刘睛忍不住偷偷来了两个深呼吸……真好,百合的香气总能带给人一种减压的放松感,抚平了她因第一次接触心理咨询而产生的些许紧张与不安。

小洁将调制好的薄荷甘蓝茶端上来,晶莹剔透的玻璃茶壶里漾溢着漂亮的蓝紫色茶汤,翠绿鲜嫩的薄荷叶漂浮着,非常漂亮。刘晴第一次见到这么特别的凉茶,清凉的薄荷味配上宝石般的颜色,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让人不由得涌起一份悸动的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会是什么味道呢?

刘晴的注意力完全被这薄荷甘蓝凉茶吸引了,忍不住也加入了“闺蜜下午茶”的讨论。她认真倾听雯静和小洁分享各种季节、各种情绪下,对不同花茶、水果茶的品饮心得,不断询问着调制方法,四个女人轻言慢语地讨论着,气氛变得越来越温馨。

刘晴完全没有了刚进来时的那份忐忑和陌生感,甚至一时间都忘了今天来这儿的初衷是什么,在雯静的指导下还亲自调制了两款凉茶,颇有成就感。整个周六上午,就这样在几个女人的说说笑笑和细调慢品中悠然度过了。

临近中午的时候,吕薇起身告辞,她下午要带成成去配眼镜。雯静询问刘晴下午如果没有其他安排的话,要不要留下来与她一起晒干花,刘晴迟疑了一下。吕薇知道,做咨询的时候尽量不要有除咨询师外的第三人在场,便笑着提醒刘晴:“你不是还有些事情想要咨询雯静老师吗?下午正好可以边做边聊。回头记得拍照给我看看晒干花的方法和效果哈!”

刘晴一怔,看着吕薇鼓励的眼神,突然理解了她的善解人意和两位老师的耐心陪伴,原来她们都看出了自己的紧张和不自在,居然花了整整一上午时间来帮自己慢慢放松、慢慢融入,不禁满心感动——被接纳的感觉真好。

下午,小洁也出门了,只剩下了雯静和刘晴两个人。她们扎着围裙,在工作台上修剪着新送来的花,找到每一支最好的姿态,把它们小心埋入装有硼砂和玉米粉混合物的容器里。百合淡香,空气清新,安静而细致的氛围下,刘晴的话匣子也在不知不觉中打开了,絮絮叨叨地讲起了女儿的乖巧和她的困惑。

刘晴的女儿苗苗是个很乖巧的女孩,刚进入二年级。早在苗苗上幼儿园的时候,刘晴就发现女儿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自信,但她当时并没有太过在意,认为苗苗可能是年纪尚小,等上了小学,融入正规学习氛围后,就会有所改变的。但事实却不如人意,苗苗上了小学后,不自信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了。

记得上学期期末的家长会,老师特意跟刘晴沟通了苗苗的问题。苗苗在班里非常乖巧懂事,学习也很认真,老师们都很喜欢她,可唯独这不自信的问题令老师们颇为费解。据班主任反映,苗苗不喜欢任何竞技类的比赛或游戏,即便参与这样的游戏,也要扮演主动方。例如,玩“捉迷藏”或“老鹰捉小鸡”时,苗苗如果当了那个主动找或捉的人,她就能玩得很投入、很开心;可一旦自己被找到或捉到的时候,就会满脸的不高兴,好像受了多大委屈似的,好几次没等游戏结束就开始哭鼻子,弄得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无措,慢慢开始依着她、让着她,后来逐渐发展到很多同学都不愿意跟苗苗一起玩游戏了。

老师的话,让刘晴联想到了苗苗的轮滑课。为了增强女儿的体质,培养她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刘晴为女儿选了几个培训班,苗苗从中选了轮滑课。这种培训班大多是按年龄分班,但苗苗却不愿与同龄的孩子分在一班,她坚持要加入大孩子那个班,她说自己喜欢大班的那个教练。但刘晴带女儿上了两次体验课后发现,事情有点不太对劲儿。

大班的那个男教练是培训班中最严厉的一个,对孩子们的技术动作要求非常严格,训练大于娱乐。这个选择显然与女儿平时喜欢温柔漂亮女老师的习惯截然相反。更何况大班的孩子们都已经有了一定的轮滑技巧,苗苗这样的零基础肯定是跟不上训练节奏的,又怎么会有运动乐趣呢?于是,刘晴在接下来的几次轮滑课上用心观察了苗苗的表现,结果更加让她感到疑惑不解。

每次轮滑课开始时,大孩子们便在训练场地滑圈做热身练习,苗苗也穿着她的小轮滑鞋一歪一扭地跟在后面滑上一两圈,随后便坐到妈妈身边休息。教练即便看到了这一幕,也因为她年纪小不太去勉强她。有时候,刘晴鼓励催促苗苗回到训练场里继续滑,可她没滑上一圈就又坐了回来,说鞋子穿着不舒服,便脱下来鼓弄,再也不愿回到场地里训练。

有的时候,大孩子们要转移到户外场地去做技巧训练,教练就会把苗苗临时安排到低阶的小班去,而苗苗就坐在场外,从不与小班的孩子们一起训练。刘晴觉得苗苗有些奇怪,便问女儿是不是不喜欢轮滑课,苗苗又说喜欢,而且每次上课都来,可来了又不上场去滑去训练,这让刘晴不由得有些恼火,但到底是什么问题,她又说不上来。

刘晴说着说着,情绪有些激动,一个失神,不小心扯坏了一朵矢车菊。不知是因为手工失误,还是因为女儿那让人捉摸不透的心思,她看起来有些沮丧,竟盯着手里那朵折了茎的花儿一时没有了言语。

雯静也没有去打扰,看着她若有所思。刘晴收回神来,抬头看着雯静尴尬地笑了笑:“这个,弄坏了,没关系吧?”

“当然没关系啦,制作干花本身就是一种放松身心的娱乐,目的性并不那么强,结果随缘,关键是去享受这个从制作到变化的过程和投入其中的乐趣。像你这样小心翼翼、忧心忡忡的,反倒变成负担了,呵呵。”雯静说笑着安慰她,“你看,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有一个容错范围,不是吗?”

刘晴又尴尬地笑笑,把那朵矢车菊放到一边,继续着手工。

“你从事什么工作?”雯静突然转了话题。

“我在咨询公司工作,负责行业信息分析。”

“平时工作压力大吗?”

“还好吧,工作流程很熟练了,偶尔遇到比较急的项目,也会加班。”

“你是部门负责人吗?老板性格如何?”雯静微笑着继续问。

“嗯,我负责一个具体的部门,直接对总经理汇报。平时同事关系都还好,老板人也不错。”刘晴眉头微蹙,有些迟疑地答道,她不明白话题怎么就从女儿那里转到自己身上来了。

“你在工作中是不是特别严谨细致、思虑周全,不允许出现一点错误?”

“嗯,也还好吧,这应该是完成工作的基本标准吧?”

“那你的部门的其他同事呢?也都能以这个标准对待工作吗?”

“不完全是,每个人性格不同吧,有些人细致些,有些人跳跃些。”

“那你是如何处理属下工作中的失误的呢?替他们查缺补漏吗?”

“那倒不会,我一个人完成不了那么多工作。基本上会根据属下的特点给他们分配不同的工作内容,环环相扣,让他们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每个环节中必须先做工作内容校验,才能完成工作流程衔接。”

“哦!这真是个好办法!就像击鼓传花一样,传到谁手里谁负责!那这个过程中,被查出工作失误的同事会有怨言吗?”

“基本不会,及时修正就好,我们会积累‘错题集’,来帮助新同事熟悉工作流程,避免重复失误。”

“哦!这真是太棒了!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团队!”雯静赞许道,索性停了手里的工作,继续问道,“那你来试想一下,如果你只有一个属下,全部门只有你和他两个人,你要如何处理?”

“只有一个人?”刘晴一下子蒙住了,“一个人的部门可转不起来,那我会累死的,所有的事情最终都要我来负责,再或者,属下会被我逼到辞职吧?”刘晴无奈地笑着摇了摇头。

“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我能做的,我会仔细谨慎;如果我不能做的,我会要求他仔细谨慎。工作不能出错啊,不然传递下去,麻烦会越来越大。”

“对了,你妈妈原来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呢?”雯静突然又跳转了话题。

“我妈?”刘晴又怔了一下,显然有些跟不上雯静的聊天节奏,“我妈原来是中学老师,教了一辈子书。”

“班主任?”

“嗯,初中班主任。”

“你小的时候,妈妈对你要求很严格吧?”

“是,那个时候她带毕业班比较多,工作特别忙,对我和妹妹要求也很严格。说实话,小的时候,我很怕我妈。”

“如果你和妹妹犯错的时候,妈妈会如何?”

“会很严厉地批评我们,所以我从小性格就很内向谨慎,尽量不犯错。我妹妹就不同,她性格外向,脾气也大,有的时候会忍不住跟妈妈顶嘴,我可不敢。”

“哦,我真同情你,学校和家里有两个班主任。”雯静笑着说。

“是呀,那个时候真的很辛苦。”刘晴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

“那你和妹妹表现好的时候,比如考了好成绩或取得了什么奖项,妈妈会如何表扬你们呢?”

“基本不表扬,最多是鼓励我们再接再厉,或者指出一些其他还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希望我们也能有所进步。总之呢,就是否定大于肯定。”

“所以你现在也特别怕犯错误?哪怕只是折了一枝花?”雯静突然递了一支完好的矢车菊过来,看着刘晴的眼睛认真地问道。

“嗯,我想,是的。可能是小时候的原因,我很怕面对别人失望或责怪的眼神,那会让我觉得紧张和压抑,我宁愿多做一些、多付出一些努力。”

“生活中也是这样小心翼翼的吗?会不会觉得很辛苦?”

“其实,如果不是你今天这样问起,我自己好像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现在仔细想来,好像会有一些吧,可能身边的人比我还要感觉更辛苦些吧!”

“哦?你的小心翼翼会让别人感到辛苦?为什么会这样觉得?”

“我老公说的,呵呵,他经常说我太紧张了,搞得他也跟着紧张,其实真的没什么大事值得担心。”

“苗苗从小是谁带大的呢?”雯静突然又转了话题。

“小时候,基本是在姥姥家。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我们搬了家,换了新幼儿园。从5岁到现在,这三年多,都是我自己带她了。”刘晴感到有些适应雯静的谈话节奏了,语速明显比刚才流畅了一些。

“姥姥对苗苗,还像你小时候对你一样,那么严格吗?”雯静笑问。

“那倒没有,不过苗苗有些怕姥姥倒是真的。我也问过她为什么怕姥姥。她说,姥姥总是板着脸问:‘你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吗?’有的时候苗苗说不出来,我妈倒也不会严厉地批评她,只是认真地告诉苗苗,她到底哪儿做错了,然后下次注意之类的。”

“呵呵,苗苗现在是不是特别会看姥姥的脸色啊?”

“是呀!我就经常跟我妈说,别老对孩子板着脸,一紧张更容易犯错了。”

“那你呢?你平时都怎么跟苗苗相处?怎么批评?怎么表扬呢?”

“苗苗一直都比较乖,不太让人操心,淘气肯定会有的,我还是以讲道理为主。嗯,犯错误偶尔也会有,其实更多时候我会提前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或错误考虑好、告诉她,让她知道如何避免犯错,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的意思是,当苗苗尝试某些事情的时候,如果你觉得她可能搞不定或可能出现失误,你会提前告诉她这些可能性,并指导她如何避免错误发生?”

“是的,我想如果能提前给她一些指导、一些准备,应该会让她有更多成功的、积极的体验和经验吧!”

“就像你们部门用‘错题集’培训新员工一样?”

“哦,你这么一说,还真有点像!”

“那如果遇到‘错题集’里没有的问题,苗苗会怎么做呢?”

“她性格可能随我,胆子比较小,基本不会主动去尝试。”

“那如果有些事情,虽然在‘错题集’里,但苗苗没有做到或做错了呢?你会批评她吗?”

“基本不会,相反,我经常会夸奖她,比如‘你很勇敢啊’或者‘你很棒,下次一定行’之类的。我从小就知道失望和苛责是多么令人难受,不想让女儿觉得沮丧。”

“你的意思是说,当苗苗没有做到或者做错了的时候,你反倒会夸奖她,用表扬来安慰她,是吗?”

“是的,大多时候是这样。但我发现最近一年,苗苗不是那么听话了,有时候我明明在表扬她,她却开始莫名其妙地不高兴、发脾气,甚至一个人跑开不跟我说话了。”

“那苗苗小时候,比如幼儿园甚至更小的时候,你们是否也经常夸奖她,比如‘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招人喜欢’之类的?”

刘晴思考了一下,谨慎地说:“那个时候姥姥带她。我妈这个人不太会夸奖人的,经常跟苗苗说一些‘你要做个优秀的人’或‘你真是个听话的好孩子’之类的,再不就是开始讲大道理。我怕苗苗觉得有压力——说真的,我妈这样教育孩子,我在旁边看着都有压力——所以,我就经常表扬和鼓励苗苗,希望她变得自信一些、快乐一些。”

“那事实如何呢?苗苗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呢?”

“您知道吗,这正是我今天来找您咨询的问题,我感到越来越困惑了。”刘晴索性也停了手里的动作,把花朵和器皿都放下,看着雯静,认真地说,“我发现我的表扬和鼓励越来越不起作用了,而且越是表扬,她就越是不高兴!

“苗苗虽然一直都很乖、很听话,但以前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都必须争得老师颁发的小红花,在班里事事都要争第一,对自己的穿着也很注重,一定要她自己觉得很漂亮才行。虽然有时我都替她累得慌,但看到她在这些积极争取的过程中很开心,我也就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还是一如既往地夸奖她、表扬她。但是,上了小学之后这一年多来,我发现苗苗有些不对劲儿了,开始变得越来越不自信了,就像我刚才跟您讲的班主任老师反映的情况和她在轮滑课上的表现等等,都让我觉得有些费解,不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吗?”

“那苗苗上小学之后,你依然事事、处处帮她准备‘错题集’进行预习吗?”

“那倒没有了。我觉得,上小学了,就是大孩子了,我不想让女儿过分依赖我,特别是在学习上,我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苗苗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承担责任。”

“如果苗苗做不到或做错的时候,依旧用表扬的方式来安慰和鼓励吗?”

“嗯,大多数时候是的,我很少批评她。”

雯静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便招呼刘晴和她一起把手里的工作收尾。已经埋好的干花需要置放几天才能取出插瓶,她俩将操作台上的器物收拾妥当,洗了手,坐回到沙发上,各自倒了一杯水果茶,这才又继续刚才的话题。

雯静从刚刚的一问一答中,已经了解了刘晴的性格养成和她教育女儿的心态与初衷,也理解了苗苗的不自信源自何处。她现在需要做的是,帮助刘晴看到问题所在,并找到积极有效的方法引导苗苗获得更好的成长体验。

其实,苗苗遇到的问题,恰恰就是刘晴自己小时候遇到的同样的问题——对“失败体验”的厌恶感和恐惧感。姥姥的严厉,阻断了孩子在错误中不断摸索经验直至取得成功的过程,也削弱了孩子在失败中敢于再次尝试的勇气和承受力。由于小时候对“失败/错误”的糟糕体验,刘晴养成了紧张、严谨、小心的性格,并因此给女儿建立了错误预警机制——“错题集”,连犯错的机会都不给女儿留下。于是,苗苗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就学会并选择了逃避、拒绝和推诿。

这就像刘晴在工作中对待属下员工一样——不是去帮助每个人解决问题取得进步,而是通过岗位设置和工作任务统筹,来绕开每个人的“短处”,不让他们自我挑战和自我成长。当然,这在公司管理中作为一种提高团队效率的解决方案,确实无可厚非。但是,就像雯静之前问她的问题一样:“如果你的手下只有一个员工呢?就像你的家里只有苗苗一个女儿一样,你也帮她绕过所有的困难和挑战吗?还是由你来替她把所有能预见到的问题都提前帮她想到、解决掉?”这是一个多么自私的“好意”啊!

“其实,不难看出,当了妈妈之后,你在传承了姥姥的错误的教育方式的基础上,又叠加了一层经过自己“经验总结”的更加错误的方法——盲目表扬。与实际情况和真实体验截然相反的盲目表扬,进一步扼杀了苗苗想要再次尝试的勇气和念头——因为孩子心里非常清楚你给她的表扬是不是真实的。如果是,那就是种激励,让她更有干劲儿;如果不是,她会开始怀疑妈妈为什么要‘骗我’。苗苗很清楚,很多事情自己明明没有做到,可还是获得了你的表扬,那是不是妈妈没有发现她没有做到呢?于是,孩子会因为害怕妈妈‘对真实的我感到失望’而变得拒绝尝试、拒绝失败。慢慢地,苗苗所有努力的目标不再是‘让自己变得更好’而是‘能否得到表扬’。对于她觉得不能得到表扬的行为,她自然会选择拒绝或逃避。”

雯静喝了口茶,缓了缓语气,继续说:“而上了小学之后,你突然不给她准备‘错题集’了,孩子一下子就蒙了,她更不知道该怎么做了。自己尝试怕错,又没有了‘正确答案’,又不敢承认自己‘不行’,又想要得到老师和妈妈的表扬——得不到失落,得到了更失落!七八岁的女孩,开始有羞耻心了,盲目表扬让她受之有愧,这就是有的时候你明明在夸她,她却突然发脾气不高兴的原因——这样的表扬给孩子的感受更像是在暗示她‘你真没用’一样。”

刘晴听得惊讶地张大嘴,慌张地说:“怎么会这样?我就是怕她不自信才表扬她的啊!”

雯静安抚地拍了拍刘晴的手,又给她倒了杯茶,慢慢解释道:“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夸奖、赞扬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棒,具有点石成金的神奇魔力。但同时它又是一把双刃剑,用法得当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激励效果,但如果误用、滥用,反而会让孩子形成胆怯、不自信、害怕失败的性格。

“生活在无意义的表扬中的孩子,无论做了什么,仿佛都会得到家人类似‘你真聪明’‘你真棒’的夸赞。孩子未必懂得‘真棒’或者‘聪明’究竟是何意,但对孩子来说,这就相当于越过‘做对事情’这个行为本身,直接给他贴上了一个标签。久而久之,孩子的所有行为不是为了获得新奇体验和成就感去努力,而是为了得到‘你真棒’这句毫无实际意义的赞美。这样做的直接的后果,便是孩子对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不敢尝试,害怕失败,逃避困难,不敢担当,因为他们怕自己得不到‘你真棒’这样的表扬。

“实际上,‘表扬’和‘肯定’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肯定比较具象化,是指家长能够对孩子实际做出的行为进行客观评价,例如:‘苗苗昨天写作业的时间是30分钟,今天通过努力提前5分钟完成了,并且每道题都做对了,真好,你比昨天又进步了,妈妈真为你感到高兴!’这种情况下给予的肯定是孩子能直接感受到的,因为它刚刚实际发生了,孩子能够很坦然、很从容地接受这样的评价,并将它与自己积极的行为联系到一起。而对‘你真棒’‘你真聪明’这样概括性的、毫无指向性的表扬,孩子无法从具体行为中体会到真实感和成就感,这就会让孩子感到茫然、无助甚至担忧。

“为了证实泛泛的赞扬与切合实际的肯定给孩子造成的影响,美国的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选取两个小组,分别是A组和B组,每个小组有25个孩子。A组都是经常受到类似‘你真聪明’这样泛泛的表扬的孩子,而B组都是经常得到客观积极的肯定的孩子。在实验的过程中,A组的孩子无论做了什么,都一如既往会受到实验者的表扬和夸赞,而B组的孩子们每当取得一点点进步时,实验者都会及时给予非常具体的肯定和鼓励。

“半年以后,实验者将这两组孩子汇总到一个班里上课,并给出两道测试题,结果发现:A组经常被表扬‘你真聪明’的孩子,95%都选择了简单的测试题;而B组不断得到积极肯定的孩子,90%都选择了难度较高的测试题。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难看出,被盲目表扬的孩子已经被‘聪明’这个标签压住了,他们怕输,不敢尝试,更不敢自我挑战。而B组的孩子们,他们则表现得更勇敢、更努力,不管最终是否能完成任务,他们都愿意积极尝试,并且能够从失败中获得经验和成长——这次输了没关系,下次继续。”

雯静略一停顿,扭身握住刘晴的手,温柔地说:“就像你今天第一次调制水果茶和凉茶、第一次尝试制作干花一样,在对过程的投入中所获得的快乐远远大于别人对于你所取得的结果的评价,即便过程有失——就好像你不小心折断那朵花一样,那又如何呢?至少你知道了用多大的力度才合适,至少下一次你能带着‘错误的经验’来进行正确的尝试了,不是吗?”

刘晴安静地听着雯静娓娓道来,心中却起伏翻涌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滋味:“原来我做了这么多的错事却一直不自知!原来是我一手制造了女儿不自信的桎梏!原来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在我这里!幸亏今天来做咨询了,真是好险啊!”

雯静见刘晴几次张嘴却没有说出什么,也知道她此时内心的悸动不安,便又继续解释道:“对于中国大部分家庭的孩子来说,不自信大多都是被夸出来的,他们不敢尝试、怯于创新,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害怕失败,更重要的是他们害怕辜负了家长的殷殷期待,害怕自己配不上那一句又一句的‘你真棒’!

“当然,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还有一种不自信是被否定出来的,就好像你妈妈从小对你的严厉要求,让你变得紧张和谨慎一样,这本身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在很多中国的家长心里,恨铁不成钢的情愫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上升。无论孩子取得了怎样大的成绩,在家长眼里,都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值得肯定的。甚至有些家长会把‘鸡蛋里挑骨头’当成‘爱护’,明明孩子已经做得很好了,家长心里也很高兴,但硬是要把严父严母的角色演得更加传神,对孩子原本很好的成绩横加挑剔。久而久之,孩子的成就感就会被打压下去,产生一种‘我做什么都不对,我怎样你们都不满意’的自卑和逆反情绪。

“家庭教育其实就像一个‘内聚力’磁场,你越关注什么,什么就越会被无限放大。如果孩子的积极行为得不到家长的肯定,或是家长忽略孩子的行为而予以盲目夸赞,都会形成没有养分的磁场,自信心自然会逐渐丧失,孩子的潜质和优势也会慢慢被磨灭。所以说,只有在正确激励的情况下,才能衍生出积极行为和正向选择。”

刘晴听完,惴惴不安地说:“教育孩子真像一场持久的攻坚战,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出错,都可能造成满盘皆输。”

“亲爱的,你又极端了,事情真的没有那么绝对。其实,像苗苗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并非个例,遇到相同问题的家长们也都感同身受。既然问题已经出现,我们要做的就是将焦点放在解决问题上,而非揪着问题不放,更不能给孩子贴上任何负面的标签,如‘胆小鬼’‘笨蛋’‘真没用’之类的消极评价。生活中不乏这类家长:看到孩子因不自信或害怕失败而退缩的情况,就会严加批评,责备孩子给自己丢脸,甚至说出一些非常伤害孩子自尊心和信任感的字眼,如‘胆小鬼’‘窝囊废’之类的,这是绝对忌讳的!其实,孩子是很无辜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最该反思和改变的,其实是家长。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苗苗为什么不愿意跟同龄人一起上轮滑课。正如你所说的那样,她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大班的男老师,苗苗只是担心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学得慢、做得差,所以才坚持加入大班。在那个班里,她年纪最小,又是从零基础开始,这是她为自己轮滑技巧差所寻找的借口。加入大班后仍然不好好学、不努力练,可能她只是不想让你看到她笨拙出错的那一面吧,她怕自己配不上你给她的‘你真棒’的评价,就索性不练了,这样就没有‘丢脸’这个问题了。由此推演到所有她在学校的表现,原因都是一样的——如果我不确定我能赢,那我宁愿不开始、不参与、不尝试。”

听了雯静的解析,刘晴感到十分震惊,似乎雯静仅凭自己简简单单的描述就已经推演出自己和苗苗的日常生活状况,不禁增加了对雯静的信服感。但是,她今天是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雯静虽然将问题的原因分析得十分透彻,但究竟该怎样做才能改变这个现状,她似乎仍然感到无从下手,仿佛置身于一片迷雾当中。

雯静察觉到刘晴的担心,笑着说:“别急,你遇到的问题和其他父母比起来,已经令人欣慰很多了,我相信积极行为引导法能帮助苗苗找回自信的。”

雯静并没有直接告诉刘晴该如何去做,反而先给她讲了一个故事:

两个小女孩一起在小区里练习骑自行车,都要求家长拿掉自行车后面辅助平衡的两个小轮子,而两个家长却表现出了不同的反应。

长发女孩的爸爸在女儿的一再要求下,带着怀疑的神情勉强卸下轮子。当孩子失去平衡摔倒时,他不但不安慰鼓励,也不去和女儿一起讨论保持平衡的方法和技巧,而是一边扶起女孩一边说:“看到了吧?你还小,根本不能自己骑车,还是把这两个轮子装上吧,我扶你到边上玩去吧。”长发女孩一脸的不情愿,却也不敢再做尝试。

而另一位家长的做法恰恰相反。他对女儿说:“没有了这两个小轮子你可能会摔倒哦,爸爸希望你不要放弃。我会扶着你,你先试着骑一段,如果你觉得可以了,就告诉我松手,你试试看自己能骑多远。熟能生巧,咱们慢慢来。”

短发女孩在爸爸的帮助和鼓励下,即便摔倒了、摔疼了,都没有哭过,只是不断地向爸爸寻求帮助,总结经验,不断尝试着。每次这位父亲把女儿扶起来后,都会对她刚刚的努力给予积极的肯定,并客观地描述女儿骑车的时候存在哪些问题,父女俩一起商量、一起想办法。爸爸总是坚定地对女儿说:“再试一次,你刚刚居然都可以两只脚离地骑出一段距离了!”

短发女孩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反反复复地摔倒,不停地总结经验改善自己的动作。爸爸也一直在旁边耐心地观察着,每次都能及时发现女儿的点滴进步,并大声地讲出来,给予女儿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当终于有一天,短发女孩自己骑到预定目标而没有摔倒时,她回过头来看着爸爸开心地大喊着:“爸爸,我做到了!我会骑自行车了!”父女俩开心地抱在一起。

而那个长发女孩已经以年纪太小、身高不够的理由放弃了练习,她父亲给她的建议是:等过两年长高了,脚能够到地面的时候,再练习骑车吧!

讲完这个例子,雯静告诉刘晴:对孩子最大的爱就是“信任”和“接纳”。要让孩子明白,无论她经历了什么、获得怎样的结果,你都无条件信任她、接纳她。要学会在“放手”的基础上去“协助”,协助孩子获得自己的经验和体验,无论过程中经历怎样的失败或挫折,都是她最终迈向成功的垫脚石和参考书。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信任”和“接纳”,并给予真诚的肯定和鼓励。

建立自信实际上是积极行为引导法的一个附属品。一个通过努力来证明自己能力的孩子,会减少对他人的依赖,能够学会不把他人的评价当作对自己的认知,会开始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家长要做的就是找出孩子曾经的成功经历与经验,并用其鼓励孩子再次尝试、再次努力,直至成功。

咨询结束以后,刘晴回到家中,她认真体会着雯静的每一句话,再加上吕薇给她讲的成成的巨大转变,让刘晴更加信任雯静。而那对努力练习骑自行车的父女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晴试着用雯静的方法让苗苗重新建立自信,她希望女儿能摆脱自己的影响,变得自信、快乐、独立起来。

晚上回到家,吃过晚饭后,刘晴提议爷爷、奶奶、爸爸、自己和苗苗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苗苗特别开心,主动要求扮演寻找者,刘晴欣然同意了。很快,每个人都各就各位,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掩体。游戏开始,不一会儿,苗苗就把他们全都找了出来,小女孩开心极了,又蹦又跳嚷嚷着:“继续继续,你们藏好,我来找!”

四个大人又陪着苗苗玩了三次,也都很快被苗苗找出来了。刘晴趁机肯定了苗苗的观察力很强、不急不躁、遵守游戏规则(没有提前偷看)等积极的方面,苗苗也很开心,小辫子一甩一甩的。于是,刘晴趁机提议让爸爸跟苗苗互换角色,苗苗起初很抗拒,但在妈妈的鼓励下也勉强同意了。

苗苗很清楚刚刚几次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藏身之处的缺点,知道哪里很容易就被一眼识破。于是,她在房间里转啊转,转了好一会儿也没找到合适的地方躲藏,突然间想到大衣柜里面挂着好多大衣,就悄悄钻了进去,躲在衣服后面把自己挡起来。爸爸找了好久也没发现苗苗,最终爸爸大声喊:“我认输啦!宝贝女儿出来吧!”这才把苗苗喊了出来。

苗苗为自己的新发现、新办法感到无比骄傲,手舞足蹈地跑到刘晴身边,吵吵着:“爸爸没有找到我!我赢喽!”还不停嘴地给大家分享着她刚刚找到“新根据地”的经验和成果。刘晴看着女儿开心的样子,心里暖暖的。

又过了几天,刘晴请了苗苗的3个同学来家里玩,热情地招呼孩子们来做客,并准备了水果和零食。刘晴想,这或许是个好机会,可以锻炼一下苗苗的耐挫力和自信心。于是,她提议苗苗与同学们一同玩“捉迷藏”。

苗苗马上说:“我来找,你们藏。”

刘晴鼓励说:“苗苗,你可以试着担任藏的一方,你忘了前几天跟妈妈一起玩捉迷藏,我都没有找到你。”

苗苗还是有点不情愿地说:“好吧。”

刘晴看到苗苗在屋里转了几圈,藏到了一个不太隐蔽的地方。一开始她还不太理解,为什么女儿没有藏到她的“新根据地”里,那里确实不容易被人发现呢!于是便安静地从旁观察。很快,由于家里环境所限,藏的几个孩子很快被捉的孩子找到了。但苗苗这次并没有那么失落,不仅因为其他几个孩子同样被找到了,还因为她知道自己“留了一手”呢!

果然,又玩了几次之后,又轮到苗苗藏身,她这次果断地躲到了大衣柜的衣服后面,把自己用衣服埋得严严实实的,负责抓的孩子怎么都没能找到苗苗,只好大声呼喊着认输了。当苗苗自己从大衣柜里钻出来,高兴地满地乱蹦,大喊着“我赢了”的时候,刘晴才觉得,这才是一个8岁女孩真正的快乐的纯真笑容——靠自己的办法获得的成功,果然是如此地激动人心啊!

刘晴看着女儿迈出独立思考、勇于尝试的这一步,心里非常高兴。虽然与她期待的“自信的女儿”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她已经很开心了。她知道,从今天起,她和女儿又重新回到了追寻独立、自信、快乐成长的路上。

刘晴给了女儿一个大大的拥抱:“苗苗你今天能够尝试接受挑战,自己开动脑筋寻找好的办法,并最终赢得了游戏,这真的是很大的进步,妈妈真为你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