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及其结构性变化

1.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我国在2000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老年型)社会。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有1.3亿人,占总人口的10.2%,65岁及以上有8 811 万人,占总人口的6.96%。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陆13.39亿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上升了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上升了1.91个百分点。毋庸置疑,21世纪前1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的10年。

如果从历史过程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发展、累积和变化的过程,并将对未来产生长期、不可逆转的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老年人口比重出现了不断上升的趋势。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是7.3%,到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这一比重有所下降,为6.1%,显示这期间人口老龄化程度有所减轻;但是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6%,显示人口老龄化水平有所提高,之后这一比重不断增加(具体见表1—1、图1—1)。

001

资料来源:姚新武、尹华编:《中国常用人口数据集》,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4;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等编:《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等编:《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002

资料来源: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等编:《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不断提高与近几十年来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人口寿命的延长对人口老龄化的作用不断加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大量人口近年来不断进入老年队列,对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4 154万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有4 225万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增长到7 664万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9 697万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为1.3亿。近年来,老年人口数量继续快速增长,2010年达到了1.78亿,2013年达到2.0亿。2000—2010年期间,年均增长率为3.09%,年均增量为739万。2010—2013年期间,年均增长率为5.0%,年均增量为826万,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出现了加快的趋势(见表1—2)。

003

资料来源:根据姚新武、尹华编:《中国常用人口数据集》计算整理,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4;根据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计算整理,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根据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等编:《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计算整理,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低龄老年人口比例较高,同时人口高龄化趋势逐渐明显

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口中不同年龄组的人口数量出现结构性的变化。在现阶段,老年人口中低龄老年人比例较高,但是高龄老年人的比例增加较快。

从老年人口的年龄构成来看,2010年60~69岁组老年人口的比例最高,达到56.18%,接近六成;其次是70~79岁组,比例接近三分之一,为32.00%;比例最低的是80岁及以上年龄组,只有11.82%(见表1—3)。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口内部的年龄结构出现变化,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就是低龄组老年人口的比例在下降,而高龄组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具体来说,与2000年相比,2010年60~69岁老年人口的比例下降了2.66个百分点;70~79岁组的比例变化较小,基本持平,仅仅上升了0.07个百分点;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则从2000年的9.23%上升到2010年的11.82%,上升了2.5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年龄结构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口寿命不断延长。

004

资料来源:2000年数据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中的普查数据部分,见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renkoupucha/2000pucha/html/t0302.htm;2010年数据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计算而得。

3.人口老龄化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城乡人口老龄化倒置现象不断突出

人口老龄化程度城乡倒置是各国的普遍现象[1],中国也不例外。从最近四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城乡之间不仅存在差异,而且城乡倒置有扩大的趋势。最近四次的人口普查结果均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乡村高于城镇,1982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城市为7.40%,乡村为7.80%,差距为0.40个百分点,随后一直都是乡村高于城镇,差距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分别为0.10个、0.84个和3.50个百分点(见表1—4)。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倒置与我国的人口流迁密不可分,人口流迁的主体是青壮年,流向是从乡村到城镇,青壮年流出以后会加剧乡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同时降低城镇的人口老龄化程度。

005

资料来源:1982年、1990年和2000年数据引自邬沧萍、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2010年数据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计算而得。

4.不同性别老年人口的变化:女性老年人口数量超过男性老年人口。

由于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高于男性,所以女性老年人口的数量多于男性老年人口。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性别构成来看,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男性老年人口8 707万,女性老年人口9 058万,女性老年人口数量稍多于男性老年人口数量;从其比例来看,男性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49.01%,女性老年人口占50.99%,女性老年人口比例比男性老年人口高了1.98个百分点,性别比为96.12%。从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2000年60岁及以上男性老年人口和女性老年人口分别为6 338万和6 660万,占老年人口的比例分别为48.76%和51.24%,性别比为95.17%(见表1—5)。与2000年相比,老年人口的性别比有所上升,上升了0.95个百分点。

006

资料来源:2000年数据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中的普查数据部分,见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renkoupucha/2000pucha/html/t0302.htm;2010年数据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计算而得。

由于老年人口分性别年龄死亡率男高女低,老年人口的性别比随着年龄的升高会逐渐下降。具体来看,老年人口的性别比从60~64岁组的103.5%开始下降;从70~74岁组开始,老年人口的性别比开始下降至100%以下,为99.0%,其后不断下降;75~79岁组降至90%以下,为89.7%;80~84岁组降至80%以下,为79.4%;85~89岁组降至70%以下,为64.1%;90岁及以上组最低,跌破50%,只有49.6%(见表1—6)。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不同年龄的老年人口整体上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性别比出现提高。与2000年相比,2010年60~64岁组的老年人口性别比有所下降,65~69岁组的老年人口性别比持平,而其他年龄组老年人口性别比均有所上升:70~74岁组从2000年的94.7%上升到2010年的99.0%,75~79岁组从82.0%上升到89.7%,80~84岁组从67.0%上升到79.4%,85~89岁组从53.4%上升到64.1%,90岁及以上组从41.7%上升到49.6%。

007

资料来源:2000年数据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中的普查数据部分,见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renkoupucha/2000pucha/html/t0302.htm;2010年数据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计算而得。


注释

[1]参见杜鹏、王武林:《论人口老龄化程度城乡差异的转变》,载《人口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