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用药的误区
在家庭用药中,往往存在许多误区。若不引起注意,有时会引起严重后果。
任意改变用药剂量
一般情况下,使用常用量就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药效也会随之增强,但这种药效的增强是有限度的。当体内的血药浓度达到最大效应时,就不需要再增加药量了。一些患者为了早日摆脱病痛的折磨,随意增加用药剂量或次数,以求早日痊愈。其实,这样做不仅不能增强疗效,反而会产生毒副反应,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极易引起中毒。相反,有些患者害怕用药剂量过大产生毒副作用,认为小剂量比较安全。其实,这样非但无效,反而会贻误病情,甚至产生耐药性。因此,患者用药时必须遵照医嘱,按一定的剂量和次数给药,切不可随意改变用药量。
不定时服药
有的患者服药时间不固定,两次用药间隔时间过长或过短。这样会造成血药浓度忽高忽低,无法将血药浓度控制在有效范围内。浓度过低就达不到治疗效果,浓度过高则易产生药物副作用。不少患者服药都安排在白天而忽视了夜间。有的药一日需服2次,应每隔12小时服用1次;而“1日3次”指的是将一天24小时平均分为3段,每8小时服药1次,只有这样才能使体内的血药浓度保持稳定,达到治疗的效果。如果把3次服药时间都安排在白天,简单地随一日三餐服药,就会造成白天血液中药物浓度过高,给人体带来危害;而夜间血药浓度偏低,影响疗效。“饭前服用”是指此药需要空腹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服用,以利于药物的吸收;“饭后服用”则是指此药需要在饭后半小时服用,利用食物来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或促进胃肠对药物的吸收。
警告!
现在市场上,各种保健饮料、滋补药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加上某些广告经常夸大其词,过分渲染这些商品的保健、治疗功效,使得某些患者弄混了“补”和“治”的界限,生病时首先想到的是“补”,而不是积极就诊用药,从而延误了疾病的及时治疗。因此,选用补品要适当,不可盲目以补代治。
随意停药
药物治疗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绝不能因为某些局部或全身症状的暂时缓解或消失就随意停药。在疾病尚未完全治愈的情况下贸然停药,很可能发展成为慢性感染。另外,许多慢性疾病需要长期坚持用药,以控制病情、巩固疗效,如精神病、癫痫病、抑郁症、高血压、冠心病等。如果擅自停药,就可能导致旧病复发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何时停药应该由医生来决定。
当停不停
一般药物达到预期疗效后就应及时停药,否则易产生毒副作用,如二重感染、过敏,身体对药物易产生耐受性或依赖性等。
随意换药
有些患者用药几天后发现症状没有明显减轻,就怀疑所用药物是否有效,于是急忙另找医生更换其他药物,或者自行购买非处方药,甚至想方设法寻觅偏方、验方,想要在瞬间获得神奇疗效。实际上,药物显示疗效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如伤寒用药需要3~7日,结核病则需半年,因此不能急于求成。如随意换药,会使治疗复杂化,出现问题也难以找出原因对症处理。
用药多多益善
有些患者认为用药越多药效越强,疾病痊愈越快。确实,药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时常可增强疗效。但如果配合不当则会改变人体对药物的正常吸收和代谢,轻者产生拮抗作用,导致药效减弱或无效;重者会增强药效,引起过敏甚至中毒,或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反应,造成休克甚至死亡。
药越贵越好
俗话说:“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因此,有些人就认为价格越贵的药越好,对于病情的治疗越有效。其实,药物的好坏与价格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最终还得以治疗作用的强弱和不良反应的轻重来衡量。况且即使是好药,如果不对症也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对于今后的病情发展不利。因为用药越好,身体或病原体一旦产生耐受性或抗药性,今后将越难用药。因此,只有安全、合理地用药才是最理想的选择。只要用之得当,便宜的药也可以达到药到病除的疗效。
新药即好药
许多患者在用药时“喜新厌旧”,认为新药一定是好药,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新药可能对某些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或者比同类药物更胜一筹。但是,新药的应用时间毕竟较短,试用的人数也较少,其可能产生的某些毒副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因此使用新药的风险相对要大一些。因此,绝不能为了赶时髦而乱用新药。
进口药就是好药
有些进口药确实疗效显著,副作用小,但进口药多是针对西方人的体质和用药特点研制的,由于中西方人存在种族的差异,因此进口药并非全都适合我们使用。同时,也有些进口药与国产同品种药的作用相当甚至不如国产药,但其价格却要高得多。所以不要盲目迷信进口药,而应根据病情实际需要合理选用药物。
躺着服药
躺着服药片或药丸,药物容易黏附在食管壁上或在食管中溶化。如果在食管壁上停留的时间过长,不仅影响疗效,还可能刺激食管,引起咳嗽或局部炎症,严重的甚至损伤食管壁,发生溃疡,为食管癌的发生埋下隐患。所以,用药时最好采取坐位或站姿。服药后也不要马上躺下,尽量站立或走动几分钟,以便药物完全进入胃内。
干吞药
有些人为了省事,服药时不喝水,直接将药物干吞下去,这也是非常危险的。一方面与躺着服药一样,会使药物黏附在食管壁上,损伤食管黏膜,甚至程度更严重;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足够的水来帮助溶解,有些药物容易在体内形成结石,例如复方新诺明等磺胺类药物。
掰碎吃或用水溶解后吃
由于个别口服药片、药丸的体积过大,有些人在服用这些药物时经常会出现吞咽困难,还有些人怕孩子吃药时噎住,就自作主张地把药掰碎或用水溶解后再服用。这样做不仅会影响药物的疗效,还会加大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对于缓释类药物、肠溶片和胶囊剂。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掰碎后,由于缺少了肠溶衣的保护,使得药品无法安全抵达肠道,在胃里就被溶解,不仅无法发挥疗效,还对胃黏膜有较大的刺激性,会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因此,除非经医生允许或药物说明书上标明,否则不要这么做。但在服用中成药时有所不同。例如对于常见的大粒丸剂,为了加速药效的产生,可以先将药丸分成小粒,或用少量温水将药丸捣调成稀糊状后再用温开水送服。
对着瓶口喝药
有些人在服用糖浆或合剂时,为了贪图方便省事,会直接对着瓶口喝药,这样做既不卫生也不科学。对着瓶口喝药,一方面容易把细菌带入瓶内,污染药液,加速其变质;另一方面不能准确控制摄入的药量,服少了起不到治疗作用,服多了又会增加副作用,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导致中毒。因此,应按规定剂量,将药倒在小勺或其他小型容器中,然后再用温开水送服。
喝水过多
干吞药不好,服药后喝水过多也不好。喝水过多会稀释胃酸,不利于对药物的溶解吸收。一般情况下,送服固体药物只需要一小杯温开水就足够了。如糖浆制剂就比较特殊,尤其是止咳糖浆,需要药物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保护性薄膜,以减轻黏膜炎症反应、阻断刺激、缓解咳嗽。所以,喝完糖浆5分钟内最好不要喝水。
名气大的就是好药
药物的“名气”很大程度上是由广告制造出来的。如今,各类媒体上的药物广告可谓五花八门,让人目不暇接。但不少广告言过其实,它们只宣传药物的优点,而对药物的副作用则尽量淡化,容易使人误解而上当受骗。因此,在购药时千万不要轻信一般药物广告,而应向有经验的医生或药师进行咨询,以免造成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