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航标:15位美国华裔教授解读当代留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与时俱进,留学生思维亟待升级

:听您聊才知道当代美国的大学早不是我们当年走出的那种校园,从里到外都完全不同。

:时代发展太快,面向实际的话,传统的学位作用已经不是太大。作为校长,如果某个班缺课率很高,我先找的不是学生,我要找教授。你怎么教的?为什么你讲课每个人都在睡觉?或者根本就不来上课?说明你的课没有吸引力!不能怪学生。

:您刚才举的例子是不是真的在现在的课堂上经常出现?就是教授刚说一个问题还没有答案,就被学生拿着手机上来给出答案了。

:这不是教授不想学新知识,是教授没有时间。教授天天要到外面开会,去找钱,他上网的时间真没有孩子们多!只要这个孩子有兴趣,学习就是他这个年龄阶段唯一的事情,那么在网上找到更多资源的可能自然比教授多。

:但他搜索到这个肯定心里会对教授不服呀。

:不服也很正常,翻转课堂就是这个效果。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在这边没有市场。每个人都能够传授知识,而且传授得很好。这些东西在互联网上都公开了,只是拿不到学分而已。

:我在UNC就目睹了学生上课把腿放课桌上,嘻嘻哈哈跟我们传媒业界挺有名气的大教授讨论问题,这在中国的课堂上几乎不可能。

:这是中美教育本质的差异,中国教育重形式,美国教育重效果。在美国人的概念里,学位不是目的,学位是手段。中国人往往迷信Ph.D(博士学位),但是如果读Ph.D后不作研究,不去教书,那么等于白费,这个是中国学生的大问题,没有想得更远。如果你已经想通了未来是要做一件具体的什么事情,那么有没有Ph.D的学位不是最重要。你如果读一个切实一点的Master(硕士学位),可能对将来更有帮助。Ph.D的话,受一大堆学术要求上的罪,最后没用上,是不是值得……

:在中国,“博士”是个挺光荣的头衔儿。

:美国孩子,真正读到博士的很少。如果崇拜,崇拜的应该是某个博士的研究成果,而不是他的博士头衔。说明白一点儿,崇拜博士头衔,其实是虚荣和不愿意思考造成的盲从。也可能是因为这个学生,在他以往生活经验里就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站在更高的点上指导他,帮助他获得独立思考,规划自己人生蓝图的能力。

:难怪说美国人做事目的性都很强。

:在美式思维里,不是说别人说好,我就一定要削尖脑袋去上这个学。我儿子现在27岁,MIT毕业后到硅谷开公司已经好几年了。他告诉我,他们学校出来的人有三类:最牛的是那些没有毕业就走了的人,或者是毕业之后马上开公司的人,因为还没毕业的时候就有人来劝你退学,人家给你钱让你开公司,这个是第一类,你看各个公司的大老板几乎都是退学的。在当下科技飞速发展的时间段里,他们掌握了核心的技术、意识和人脉,那么不抓紧干事业,读四年书下来他认为是耽误了很长时间。第二类就是毕业出来马上在大公司里面干活的,这些人很能干,但是没有自己的想法。第三类人,就是什么想法都没有,但书还读得过去,那就只有继续读研究生。所以他们这些人是看不起读研究生的人的,他们说:“You don't know what do you want to do. You have no idea, so you go to the graduate school.”(你不知道你能做什么,你根本就没想法,所以你只能继续待在学校里做研究。)

:这种概念对很多中国学生和家长来说,是要在脑子里来个180度的大转弯。

:所以我一有机会面对现在的中国留学生,我都尽量去跟他讲:英文水平和文化的融入,这两件事很重要,否则你没办法站住脚。

:您谈到文化的融入,最近好像我们三角地的华人参政意识有了明显的提升。比如我们UNC的顾泓彬教授通过真刀真枪地竞选当选了州议员。这在过去,华人、女性,又是移民过来的,不是土生土长的美国华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很熟,在她竞选过程中我们还不断交流,帮她出主意。她能够最终顺利选上,对华人在这块地方的权益还是有很大帮助。

:我去拍摄过她的拉票现场。但就那天看,华人不多,参与这些事的意识还有待加强。

:但好在她底下的拜票等活动做得很好,也真正有好的施政理念,于是也就真正有了好的结果。这对华人社区的意义也很深远,在教堂山这块地方,华人很多。但这之前,声音没有被听到,美国人传统的认识里,我们华人常常被认为是书呆子,给人固有印象就是在教育、科研方面不错,然后小孩子都很优秀。这次胜利,未来在议会里至少有我们的族裔在为我们的权益讲话。这几年我们逐渐有了参政的意识,但文化、性格里的东西,显然要慢慢改进,这已经是第一步,我觉得挺好的。

作为NCSU的主要领导,少数几位在美国进入一流大学管理层的华人科学家,李百炼博士多年来活跃在中美交流的各个领域

:为什么说在美国社会里,这个“参与意识”非常重要?

:在美国的企业、学校里,中国人竞争力往往不如印度人。究其原因,中国的文化和社交习惯,对我们在这个社会里的生存发展有很多不利因素。以我们学校为例,中国大陆来的教授是110个,真正做管理的就3个人,一个院长,一个系主任,加上我。实际上我们的同胞都很优秀,但是咱们习惯只扫门前雪,不管别人的事,这个概念在美国不是很合适。在美国,大家很看重你有没有“公共世界”的意识,一定要有事大家一块儿做。往往是一个事情来了,印度人虽然也没听懂,但他手举得高高的,任何时候,常常是说:“这个东西我来做,没问题。”中国人表面上往往表现出“没有兴趣”,其实他愿意搞自己的这一块事情,认为什么事情对自己有利,加班加点默默在底下搞。对参与公共事务往往不感兴趣。这就失去很多机会,失去了为大家服务的机会,缺乏的就是Volunteer(自愿者)的精神。

:就好像体育比赛的项目,单人项目我们往往搞得很好,到了集体项目就不如人家。

:我们教育孩子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能光为自己。美国没有我们的传统道德教育,但是美国孩子从小做义工,志愿者的精神从小在培养。如果你认为公共事务对你没用,其实也不能算是聪明的利己主义,因为你就此失去了一个别人评估你的机会。你压根儿不来参加,大家怎么知道你有多大能力。这种从小养成的习惯就导致我们融入美国政治主流的能力跟其他族裔比差很多。咱们太注重学习好,为自己。美国人不是这样,他们不管是有没有这个能力,总是先说:Okay, I can do it, let me help you.(好的,我可以做,请让我来帮助你)。

:观念需要彻底转变。您当年也有那种“故意把自己丢到美国人圈子里”的心态吗?

:当时我们不丢也没办法,反正周围就那么一两个中国人。等于在我还不完全会游泳的时候,硬把我扔到游泳池里,那么只有努力去挣扎、适应,慢慢也就会了。

:旧的教育模式正在被互联网时代全面颠覆,中国人要适应,必须有改变。

:中国人传统的教育里,讲究教授权威,讲究师道尊严。那么作为学生,我们就是习惯背着手听课,这个习惯到美国以后会很吃亏,这会让你失去很多机会。

:我们知道,近些年中国国内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某种程度上机会要比在美国这种已然固化的社会更多。您怎么看中国学生在美国读完书以后的去留问题?

:其实聊到就业,无论在哪里(国内、国外),用人的公司都看重你的实践经验。我们鼓励中国留学生回国,但不是仅仅带着一张文凭回去。要有竞争力,最好要有实习经验。

:又要谈到你们NCSU的实习机会多这个优势了。

:这的确很重要。我们的毕业生,几乎都可以实习三年,现在如果没有实习经验,那么每年回国的人那么多,每个人都有一个学位,都是“海归”。招人的公司根本搞不清楚你这个学位到底是干什么的。相反,如果你在美国的企业里有了两三年的工作经历,那么就变得很直观。中国老板雇用你,看你简历就知道你可以干一件什么事情。那么他也有这个底气重用你,比如他发现你已经在美国高盛做过,好,我这个银行就给你一个这样的职位,而不是从复印文件、倒咖啡开始的职位。

我的态度很明确:鼓励回去,中国机会很多。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不是什么人都能留下,美国竞争非常激烈。

:看来中国留学生如果想在美国立足,必须下决心从思维观念、学习方法、服务社会的意识等各方面都有彻底改变。

:其实不仅仅是想在美国立足才需要改变,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所带来的改变,科技高速发展对固有社会格局的打破已经使不愿意做出自身改变的人越来越难受。

:您是说无论中、美,我们固有的思维习惯会逐渐难以适应社会的进步?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涉及一个提升“右脑学习”的问题。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发现,我们人的左脑往往长于逻辑思维:数学、物理、语言等都是左脑进行工作。中国的教育往往太过注重左脑。不是说左脑不好,它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工业革命时代的确为世界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右脑,管的是空间、形象思维,音乐、艺术、社会学的东西都在右脑。中国传统教育以前天天奥数呀,这个比赛那个比赛呀。到头来,训练出来的就是个机器,一个工具!为什么说在实验室干活的全是中国人或印度人,说得难听点,就是高级打工仔,虽然你有博士的头衔,但你还是个干活的,只不过你是为公司做技术工作罢了。

你注意观察很多企业高层的美国人,他就是个学士学位,整天满世界游山玩水,想法全是他的,坐在地球各处的美景里遥控你干活。他做老总做得极其潇洒,招一帮中国人、印度人为他打工,看看美国现在的很多大公司都是这个模式。

:这个理论听说过,但之前顶多认为是我们东西方各有所长。

:要关注科技的发展,居安思危。我们从小的教育,的确限制了我们适应这个时代。有人已经预测,不出五年,计算机可以代替人脑。机器人真正要替我们干很多事情了。你知道,AI(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极快,最近IBM在做的很多项目,比如机器人瓦深,现在它的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一个完全超乎我们想象的程度。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学习,尤其是在疾病分析领域,它比人快得多得多。因为它可以毫不费力地把全世界的所有数据都串起来,那么你就不难理解我所说的危机感从何而来。如果我们现在还仍然只管左脑不注重右脑的发展,那么我们的工作被机器彻底取代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如果孩子还小,家长就一定要掌握方向,学点艺术、学点音乐,学点批判性思维,这些对孩子的成长都有好处,将来的作用会非常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