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实简历,练就真功夫的“九条锦囊”
不知道选什么、干什么,就去多尝试
航:申请大学的时候,很多高中生的状态是不知道自己喜欢学什么,甚至已经在读大学、读研了,还在闹着转专业。
丁:如果有这个时间、精力和能力的话,我建议,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孩子就什么都试着做一做,然后你就会判断出哪些东西你很讨厌,哪些东西你可以学。然后你再想,我愿不愿意长期做这个事情。互联网带来很大便捷,你可以借助免费资源去学一学你想学的专业,看看你是不是真“恨得要命”!如果你真恨得要命,那么就换一个专业再试一试。申请专业之前积累些相关经历和感性认识,写简历的时候也会言之有物。你不能临到申请时跟面试官说“我喜欢计算机,就是因为好找工作、好挣钱……”这些话还是不要轻易说出来。
航:您的建议很务实,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可能在很多人脑海里这是一层窗户纸,但没人捅就可能一直没有个明确的行动指导。
打造“特殊简历”
丁:一定要勇于多方面尝试,在你申请大学或应聘时那个所谓的“偏门”没准最后还能帮到你。比如大学生,如果没有本专业的工作经历,那么暑期打工都可以写到简历里,不要觉得这是浪费时间或与主题不相干的事。因为如果你暑期在沃尔玛打工,一天10个小时,你成绩还能拿到A的话,那么说明你时间管理能力很强,你是个非常自律的人。
航:跟招生官换位思考,果然看到的完全不同。
丁:招生官一天要看一百封申请信,大家都是说“我做了这个APP,我学了那个课程,我搞了那个项目……”突然来个人说:“我做过翻译!”那这个人肯定能被记住,因为太特殊了。这一点任何时候都是适用的。
我本人在申请工作的时候,简历显示我的经历就非常特殊:我做的是技术传播研究,但我是做跨文化的健康风险传播,而且都跟疾病相关。所以我找工作也能拿到很多的Offer。人家会觉得这个人能够教的课太多啦!可以教跨文化,可以教基本的技术写作,可以教医学写作,又可以教健康传播。
航:技术全面的球员,可以胜任场上任何一个位置!
丁:并且还要让人家了解你的核心竞争力。用你的这个比方说就是“让教练清楚我最擅长打哪个位置”。
想要让自己获得注意力,就要体现出你的创新能力,让人家知道你能够从比较独特的视角来看问题。最近,我在准备申请“人工智能”项目的计划书,我是从中美比较的角度入手的。我们知道目前中国和美国刚好是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全球最领先的两个国家,而且美国一直觉得中国是其主要的竞争对手。那么我把这些都揉进去,这恰恰体现出我们的文化是有优势的。作为国际学生,我们要自信我们真的很有优势,关键是看我们怎么把自己的优势开发出来。
航:尽可能地提炼到第一段去。
丁:对,没错。
早布局,坚持在前行道路上不断获得资源
丁:我当年在写研究生申请的时候,其实经验还很不足。我当时是在上海同济大学做助教,教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教了4年。同时我也做翻译,做托福、GRE培训。因为我当时不知道有写作这个专业,就往最难申请的专业上申,申请了一个第二外语教学。那个专业首先是不好找工作,其次是竞争特别激烈,再次是没有什么奖学金。
航:那么说您入门的时候是“硬碰硬”啊?
丁:申请了几个学校,拿到的Offer都是光免学费,不给助教的那种位置。所以我就一直在等待,也在坚持跟心仪学校的老师保持联系。我想上北伊利诺伊大学,同时那边的老师表示他也的确想找能够教大一新生写作的助教,我本身因为做了很多这方面相关的工作,现在看来这无疑给我的申请增添了砝码。虽然有自信,但学校这边就一直拖着,拖到2001年4月中旬的某个周末,他们才突然给我打电话,跟我说给你Offer了!经过此前漫长的等待,我当时觉得跟做梦一样。当时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是唯一给我全额奖学金的学校。
航:您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还是吸引了他们,所以功夫不负苦心人,最终取得了Offer。
勇于尝试新事物,一时失意不言放弃
丁:我读博的过程也有些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
在普渡大学的时候,(博士)第一年我没有拿到Fellowship(研究员)的职位,也就是没有拿到全免学费的奖学金,需要教写作课。但当时我有个师姐,中国人,她拿到了。我心里挺不服气,觉得自己不比她差呀!于是马上就去看学校里面有些什么别的资源,很快发现我们研究院每年都有全校竞争的研究员职位。要求就是你要在申请书上写出你能够给研究生、博士生做出什么样的贡献,能给他们提供怎样一种培训或者教育的机会。
我心想,这不就是写科研标书吗?标书对我来讲是新的文体,我没有学过,但我可以现在开始学呀。而且写一篇几十页的东西,有可能拿到“真金白银”的科研基金,这投资回报率多高啊!我心里觉得这个东西肯定特别有市场。
于是我专门跨学院,去给我们学校唯一开这门课的药学院教“科研标书写作”的老师发信说我想上这门课。他当时很奇怪,问我你为什么要上这门课?我们这边都是药学院的人,学习关于生物、生命科学方面的内容,那么你想上这门课,你是想要干什么呢?我说我想申请科研基金,只不过是人文学科的,上您这门课的同时,我还想做一个研究项目,就想研究你们怎样教学生写。他说那你来吧。于是我就一边听课一边研究这门课,做了很多笔记,记录下老师怎么教的,学生怎么反映的。还给学生在课前作了一个问卷调查,结课前又作了一个对比的问卷调查。然后接下来一年里再找一些比较出色的学生专门去作了采访,问他们在这门课结束一年以后是怎样使用课上学到的标书写作经验和能力的,有没有申请到科研基金。
我的博士二年级和三年级第一个学期主要时间都是在做这个东西,然后我就把文章成功发表出来了。效果立竿见影,接下来我连续成功申请了三年的全额奖学金,都没怎么去教课,所以感觉特别幸福。因此我也就毕业得很快,论文也还写得不错,又先后发表了三篇文章。
航:前期的精心布局为日后的从容不迫赢得了时间和资本。
丁:普渡大学的写作专业排名差不多是全美最高的,出了很多业界大咖。尝到甜头以后,最后一年我又申请了一个全校公开竞争的博士论文基金。就是说你如果拿到这项基金的话,可以全职做博士学位论文,根本不用考虑经济上的问题。我们系每年有四五十个博士生,这个基金每年能拿两个就不错了,我的导师是业界大咖,但他的学生从来没有拿到过,结果我拿到了。
航:真给老师争脸!
丁:原因我想是因为我把这个文体已经摸得很透了,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应该怎么写。我去我们的研究生院、博士生院,给全校的学生讲了一个学期该怎么写。最后落实到自己的操作,自然轻车熟路。
关注前沿与热点,同时打造自己的品牌
航:跟您聊这些越发感觉“机遇永远垂青有准备的人”这话非常有道理。感觉像您这样有实力又善于把握机会的人,成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您觉得除了先天的聪明,还有哪些素质是我们通过训练可以获得的呢?
丁:我觉得不拘泥于自己的领域,广泛涉猎,寻找新颖的研究方向非常重要。譬如,2003年我在博士论文定题的时候,因为正好赶上“SARS”(非典型肺炎)开始,我觉得这个事件真是太有研究价值了!整个疾病的发展过程、事件进展情况、死亡人数、疾病控制情况等我一直都在关注并收集资料,我第一次见导师的时候刚好是在迎新聚会上,我就跟老师说我想改我的博士论文。
她说:啊?你不做传教士啦?
我说:我想做“SARS”。
她立刻说:就是这个啦!这个更有意思,更有时效性,是最新的东西。好,我给你做导师。
其实到了二年级结束时,我当时又想做跨文化传播,就是又想换方向,于是在第二年的迎新会上,我又跟老师说:我想换博士课题。
她问我:你想做什么?
我说:我又想做跨文化研究了。
她说:“SARS”怎么办?不要换!
所以后来就没有换题。
航:您的导师是在帮助您适当地“收一收”,坚持一下。
丁:现在我也告诉我的学生,选研究项目的时候首先要想:“我怎样有自己很独特的东西。”这相当于建立自己的品牌,它要能够一直做下去。
航:您现在已经成功树立了自己的品牌。
丁:我现在的项目是在往人工智能方向转。因为自己感兴趣呀!所以我就一直在紧跟人工智能发展的脚步。特别是在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我很害怕我的孩子还没大学毕业,就被人工智能完全替代啦,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领域。
正好2018年有一个安德鲁梅隆基金会向全美招标的基金。先由每个学校推荐上去一个人,所以当时我是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写了一个计划,得到了学校的提名。其实接下来的竞争会极其白热化,可能美国会有几百个人竞争。我投的是关于技术影响力的方向,最后很可能只给几个人资助。但你知道我作为英语系的老师,能够在NCSU这样一个以工科为主的学校被推荐上去,我们系里领导已经觉得是一件特别争光的事了。
做长期研究规划,使自己的研究项目可持续发展
航:也祝您取得更大的成功。您本科是学医的?那严格说您也算是转行啦。
丁:但总会有一个主线。我在西安医科大学学的是医学英语,属于科技英语范畴。当时觉得没什么,出来以后发现特别有用,直到今天我基本上还是在做健康风险方面的研究。我的第一本书就是关于“SARS”的,还写了一些关于艾滋病的文章,还有包括后来的猪流感。都跟健康风险相关,如今回首,感觉本科的专业还用得上,也挺欣慰。
航:您当年自己并没意识到这是个“长线设计”?
丁:我们在大学里工作一般把这个叫作“研究计划”。不是一年两年,可能是五年十年,二十年都能做下去的一个具体的研究方向。那么我觉得当时我选择的专业方向就特别好,因为你知道,跨文化研究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你可能不太容易研究得非常深入,但是我做的这个更为具体,我的导师让我停留在健康风险传播和疾病传播这个领域,单单这个领域就做不完,而且它的社会影响力非常大。因此到目前为止,我申请学校里面的资金还是比较成功的。像目前这个大的政府基金也在申请,还没有拿到。文科拿政府基金机会太少,太难拿了。
NCSU的现代化学生图书馆科技含量颇高
抓住“突然的自我”,该出手时就出手
航:您知道,现在的孩子往往一方面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一方面即便某一时刻感觉到自己需要改变,也没有勇气开始做……您有了长远目标并且开始行动是在什么时候?
丁:大概是在当年觉得自己已经走到现有工作的尽头,没有发展空间了的时候吧!
我当时在上海兼职教GRE,2000年,当时课很多,教不过来。今天回想起来,我特别感激一个同事,那个人好像是上海师范大学的副教授。我们碰巧总是在同一个时间教课。那个教学大楼就我们两个人,她教日语,我教英语。因为同时下课,有一天她就问我:“慧玲呀,你有没有想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你还要像现在这样工作、生活吗?”
我当时就想:“哦,对呀,我不想永远这样过呀!”你知道因为我当时即便做了大学教授,那不是照样也得靠兼职多赚点钱嘛,是不是。年轻教师,我们那时自嘲叫“青椒”(青年教师),工资很低,逼得大家伙儿都得出去挣钱。所以我当时也是在外面接了各种各样的活儿,搞了四年,终于把我的申请费,第一年的生活费给挣足了。那个时候就突然觉得要想一想我以后要做什么。我也不想以后在国内读一个硕士、博士之类的,我觉得挺没意思的。所以我想,与其排队考个国内的研究生,还不如考个托福、GRE出国呢。总之那个时候我就始终有个念头,不想一辈子就这样子啦。
前进道路上找好榜样、对手和队友
航:您那时候就好像歌里唱的,“突然的自我”觉醒了。
丁:可能我们那个时候也是条件比较艰苦,没有更好的出路,那么如果只有这一条路,我就想我能不能把这条路走得好一点呢?能不能看得长远一点呢?我认真想了想就大概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于是我就尽量去给自己创造好的机会。虽说路要自己一步步走,但没有个参照就会时而陷入茫然,所以就要看看周围成功的人在做什么。
比如我2003年到普渡大学的时候,2001年、2002年他们各招了一个中国的女生,她们现在都在国内不错的大学当老师。那么我刚到学校,还没开始上课时就在系里的机房查网页,看还有哪些国际学生,国际学生毕业后都在做什么。发现其实国际学生真的很少,中国人就是为数不多的那几个。但我发现有一个日本人很牛,他在做第二外语写作。我就去看他在干什么,怎么干的,在博士几年级的时候出了什么文章?做了哪些研究?于是就有了自己的榜样和目标。接下来的事就是按照他的模式来呗。他博士期间发表了两篇文章,那我能不能出?出!不出也得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另外,我觉得应该跟周围的国际学生多沟通交流。比我高两年有个第二外语专业的中国学生,他非常聪明,知道第二外语教学不好找工作,所以他做的是中国的第二外语写作,研究中国的英文写作史。研究方法也基本接近“考古”,是去做那种“清末传教士怎么教英语”之类的研究,他还回到中国做了很多古籍研究,所以最后他能够靠那个论文去申请我们写作专业的教职。
刚开始因为我们不是一个专业,没在一起修课,也没注意到他,但后来有机会看到他的简历,才知道他很了不得!博士四年级的时候他已经发表了很多好文章。那我就抓紧时间向人家请教该怎么做这些事情。他很坦率地告诉我:首先是看最好的杂志,看别人在做什么研究方向,又有什么方向没人做。然后你再在别人没做的领域中发掘出自己感兴趣的点,这就自然而然发展出了研究方向。
可供简历写作参考的“小套路”
航:跟您聊了这么多,我已经在检讨自己最初来请教您时,一直心里想着您能否给我们一个比如“如何写简历”的模板。现在看这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丁:硕士、博士研究生申请是有你说的所谓“模板”的:首先你要有对这个专业的感性认识,结合你自己的经历,大概要知道未来你想做什么方向的研究或者实践。以医学生的申请文书为例:
一是要讲为什么对学医感兴趣。我们都知道学医投入非常大,那么你为什么要学。
二是你要讲专业上你有什么样的背景。例如,我学过公共健康课、生物课、化学课,我做过相关的研究。然后就是自己职业方面的经历,例如,我去医院做过200个小时的志愿者。
三是从学术背景、专业背景、研究背景这几大块来写。
这是指申请医学院(在美国申请医学院就是指申请医学硕士)。如果是申请博士的话,就是对专业的理解,你大概要知道自己要做哪个方向,不能说跑进来告诉老师“想要学写作”,那就太广了,你要说“做哪一块的写作”。
现在,好专业越来越难申请,硕士期间我就建议学生去参加学术会议,演示自己的研究项目。之所以说竞争越来越激烈就是因为到了博士阶段,好学生的简历是越来越漂亮了,不少人甚至已经有一两篇专业文章发表了。那么到了申请终身教授的时候,很多人可能都已经有好几篇真正具有学术影响的好文章了。所以说你一定要知道在不同阶段你想做什么,你的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做这个,你有没有资格做这个,你有没有成果。
这些或许能算做是在学术进阶过程中的套路,大学(本科)申请没有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