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岁老人回忆诸葛亮
故事,得从诸葛亮死后一百一十三年说起。
公元347年(东晋永和三年),四川成都,兵临城下。
被围的,是四川境内的一个割据政权——成汉;围城的,是东晋安西将军桓温。桓温是东晋一位曹操式的枭雄,用兵如神。他没花多大力气,就轻轻巧巧地攻下了成都,结束了蜀地四十多年的战乱,实现了长江流域的统一。
桓温在花团锦簇之中,把军队开进成都城,坐定在成汉皇帝曾经的金銮宝殿之中。手下正一项一项汇报战果:户口图籍、金银珠宝、蜀锦汉钱、宫娥舞女……桓温漫不经心地听着。桓温的志向高在云端,眼前区区小利,并不足以令他动容。
但是,部下在民间访求的一个发现,却令眼界高不可攀的桓温也不禁来了兴致:成都城中,发现了一个老头,非常之老。有多老呢?这个老头,曾经是蜀汉的一名小吏,在诸葛亮身边担任过文书工作。
什么概念?
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到公元347年,已经过去一百一十三年了。就算诸葛亮死的时候这个小吏才二十岁,那现在怎么着也得一百三十多岁了。桓温得知此事,非常兴奋:这俨然就是个活化石啊!
桓温亲自接见了这位百岁小吏,并且问了他一个问题:“老人家,你是在诸葛亮手下工作过的,对诸葛亮应该非常了解。那你看当今天下,有谁能和诸葛亮相比呢?”(诸葛丞相今谁与比?)
桓温的问题,意图非常明显:诸葛亮是近百年来口碑最好、风评最佳的政治家,而我桓温也是千古罕有,当今一人。你作为蜀汉旧吏,曾经亲炙诸葛亮,如今又亲眼目睹我桓温的风采。请你品鉴一下,我与诸葛亮相比,究竟如何?
桓温期待的答案是:桓将军您冠绝当世,超迈古人,区区诸葛,不在话下。
没想到这个小吏根本不吃这一套。一百多岁的人了,犯不着再看别人的脸色。所以他说了一句真话。怎么说的呢?
百岁小吏嚅动了一下干瘪的嘴唇,慢悠悠地吐出一句话:“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葛公殁后,正不见其比。”想当年,我在诸葛丞相身边工作的时候,也没觉得他有什么特别,和一般人也没什么两样;但是,自从诸葛丞相死后,到现在一百多年了,我还没见过有谁能比得上诸葛亮的。
仔细咂摸这句话,可以读出其中深蕴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历史孤独感。整个回答,和桓温没有半毛钱关系。
那么,以上这个耐人寻味的故事,究竟是真是假呢?
这个故事记载于南北朝时期梁朝殷芸写的一本书。殷芸写这本书的时候,离桓温生活的年代不太远,才六七十年。但是这本书记载的内容靠不靠谱,您看这本书的题目就知道了——这本书的题目叫《小说》,这能靠谱吗?一个三国时代亲眼见过诸葛亮的小吏,活了一百三四十岁,活到东晋还没死,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这怎么可能呢?这可能是当时流传的一个民间传说,不能太认真。
但是要知道,民间传说也有它的真实性,没有真实性的民间传说是没有生命力的。如果一个民间传说,从内容,到故事,到它所表现的思想主题,全是假的,那人们干嘛要传它呢?那么,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在哪儿?就在于小吏最后说的那两句话:“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葛公殁后,正不见其比。”这两句话说到中国人的心坎里去了,所以才能广为流传。
这两句话,其实隐含着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百岁小吏之问”。什么问题呢?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诸葛亮,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为什么诸葛亮这么牛,当年在他身边工作的人却感觉不出他有什么伟大的地方?既然连在他身边工作的人都不觉得他伟大,那为什么诸葛亮死后到东晋一百多年,甚至到今天一千七百八十多年过去了,提起政治家的典范,老百姓认的还是诸葛亮?
谁能读懂这个问题,谁就能读懂中国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