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6 老子主张“上善若水”,是强调水资源的珍贵吗?
春秋时期,各国战乱不断,人民痛苦不已。面对这种社会现实,老子提出了“不争”的政治主张,希望统治者放弃战争,结束人民的痛苦。
老子认为,天下之所以频繁发生战争,是人们的贪欲所导致的,只有人们不再相互争夺利益,才能避免战争。为了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用“水”这种最为常见的物质进行比喻,提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的意思是,世界上最高境界的善行应该像水一样,恩泽万物却不和万物争夺利益。
但是,老子所说的不争并不是与世无争,而是不争众人之利。“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水处于所有人都厌恶的地方却依然从容自若,这说明水的品格最接近自然的本源“道”。
当时,楚国令尹孙叔敖的行为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孙叔敖在退隐之时,楚王曾经要封给他一块肥沃的土地来养老,但是孙叔敖断然拒绝。他说,别的人都有自己的本领,自己却愚笨无能,只是把吃饱饭作为自己的根本,请求楚王给他一块贫瘠的土地就好。有的人对孙叔敖的这种行为感到不解,但是孙叔敖的行为却很符合老子“不争”的观点。他这是在告诉他的政敌们,自己与世无争,不会再贪恋权力,只祈求能安享晚年。当大多数人都在争夺权力的时候,孙叔敖却只争安宁,这让他避免了政坛的纷争,保全了自己的名节。
其实,老子强调“上善若水”,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水具有坚毅、谦逊、纯洁的品格,老子希望人能够像水一样,谦逊有礼,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所以说,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并不能理解为强调水资源的珍贵,而是老子对人性的一种期待。

位于安徽寿南的芍陂(quèbēi)是孙叔敖在楚国做宰相时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