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聋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正如不同的听人对如何看待“聋”这个问题持不同的观点一样,不同的聋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也有不同的看法。
聋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涉及聋人对“我是谁”及“我有哪些基本特点”的理解。作为一名多年从事聋人教育工作的听人老师,在与聋人的日常交往中,笔者感触最深的是聋人学生对自身身份的迷惘。许多逐步进入青年期的聋人回忆起自身因病致聋的经历,会感到伤感、无助。回忆幼年,几乎每个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提起父母带着自己北上南下、跑遍全国各大医院治疗耳聋的经历。这其中,夹杂着聋人对命运不平的追问、对父母的埋怨与感恩、医治无果后的无奈等各种复杂情感。和社会主流观点一样,多数聋人学生认为聋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病,他们从记事开始便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年岁逐增,他们懂得聋这种永远无法治愈的“病”将伴随他们的一生。
当一次偶然的机会批改到这篇作文的时候,笔者内心被深深地触动了。很难将这段话的作者与平日里那位外表柔弱、文静秀气的女孩联系在一起。她敞开心扉诉说现实生活中的遭遇及内心的困惑,确实值得人们反思:除了日常教学,特殊教育工作者是否应更多地关注聋人学生的心理成长,倾听他们的声音并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作为社会大众,除了给予聋人物质上的帮助,在释放善意的同时,是否还应学会换位思考?
一位聋人学生曾这样和笔者说,海伦·凯勒希望能拥有三天光明,我也渴望上帝能给我一次机会,让我拥有三天的听力——我想听小草从土里钻出来的声音、花儿绽放的声音、雪花落地的声音、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我想听爸爸妈妈呼唤我的声音、婴儿的啼哭声、小狗的叫声,小鸟在树上的鸣叫声,我想去听《歌剧魅影》里魅影低沉狂野的声音,去听《大河之舞》的雄壮,去听《广陵散》的慷慨激昂……我渴望拥有一双健全的耳朵,能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声音,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