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与健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放松的方法

一、放松法的概念

放松法的范围非常广泛,在我们饥饿的时候,食物就是最好的放松物;当我们干渴时,水就是最好的放松剂;当我们病痛时,能够找到解除病痛的方法就是最好的;当我们情感失意时,一丝的抚慰就是放松的良药;嘈杂的噪声使人心烦,最好的办法就是进入一个安静优雅的环境放松自己,而且我要告诉你,最好的放松法是睡眠,睡眠是放松的极限。作为对放松的理解,这些放松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但不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重点。本章的用意在于探讨放松训练的方法。那么什么是放松训练呢?

对于放松训练的定义,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概括。李京诚.不同放松方法的心理训练对主观松弛感和自主生理反应的影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2.

荆其诚(1991)主编的《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提出,放松训练是一种治疗应激和紧张的方法。紧张反应激起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呼吸急促。这些攻击-逃避症候群对于维持生存是必需的,但也可能成为危害心身健康的因素。副交感神经具有与此相反的功能,可使身体恢复到正常的水平。放松训练的目的就在于协助副交感神经系统发挥这种平衡作用,使紧张状态不致长久地处于极高水平。

朱智贤(1989)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提出,放松训练是在体育运动中进行心理训练的具体手段之一,是有意识、系统地训练肌肉动作使其逐步达到松弛,并使呼吸减缓,目的在于通过人工的放松训练,获得控制身心活动强度的能力。

张苏范等(1987)在《生物反馈》一书中提出,放松训练是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按照一定的要求完成特定的动作程序,通过反复的练习,使人们能够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调整那些因紧张刺激而紊乱了的功能。

陈佩璋(2000)在《心理治疗手册》(车文博主编)中提出,松弛疗法或放松训练是通过一定的程式使人学会精神上及躯体上(骨骼肌)放松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放松所导致的心理改变的维持对应激所引起的心理改变是一种对抗力量,放松可以阻断焦虑,副交感支配可以阻断交感支配。

刘淑慧等(1993)在《实用心理问答》中提出,放松训练是以某种形式缓和身心紧张状态的过程。放松与紧张是两个相对立的状态,过于紧张与运动员的最佳操作水平格格不入,所以学习放松方法有利于控制紧张和比赛发挥。

马启伟、张力为(1998)在《体育运动心理学》中提出,放松训练是以一定的暗示语集中注意,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方法。

以上学者从放松训练的方法、过程、功能和原理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全面解释。它使我们认识到,放松与放松训练具有不同的内涵,它们是两个紧密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例如,睡眠本身是最好的放松,但不是放松训练,催眠才是放松训练。因此从广义的角度看,可以把所有能够引起主观放松感的方法都称为放松法;从狭义的角度看,并不是所有能够引起放松的方法都能称为放松法,仅把训练放松的方法简称为放松法或放松训练、放松训练法。

二、放松法的起源李京诚.不同放松方法的心理训练对主观松弛感和自主生理反应的影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3.

能够引起放松反应的方法在古代即已存在,特别是在一些宗教中,如基督教、犹太教、禅宗、印度教、道教等均有放松训练的成分。佛教“三学”中的“定学”,即禅定,是修炼精神的一种学说与方法,其最著名的流派是瑜伽派。第一部系统介绍瑜伽方法的纪录是《瑜伽箴言》,诞生于公元前200年,由帕塔迦利(Patanjiali)撰写。该部著作既教授了修身的哲学和严格的伦理道德法典,还规定了苦行僧的生活方式和瑜伽练习的八个步骤。其基本练习方法包括控制呼吸和静坐冥想,目的在于使头脑放松,活力恢复,摆脱烦琐的意识冲动和欲望的束缚。随着佛教在不同种族、文化地区的流传,瑜伽的方法也传播开来,但方法有所差异。

催眠法是应用某种手段使人进入催眠状态,并以暗示对人产生影响的方法。该方法自古就有。但直到17世纪,奥地利医生梅兹墨(Mesmer, F.A.)才对催眠现象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提出“动物磁力”的现象说明人对暗示的反应。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生理心理学的发展,对催眠方法的研究和应用逐渐深入。英国外科医生布莱德(Braid, J.)将催眠的原始理论加以改造,按希腊语Hypnos(催眠)提出Hypnotism(催眠术)一词,这一术语一直沿用至今。研究和实践表明,催眠和暗示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众多影响,其中包括应激、焦虑的缓解和疲劳的消除、身体功能的恢复等。

现代放松训练法的实际应用主要起自于渐进放松训练和自生训练。自生训练是19世纪末由柏林研究所的脑生理专家Oskar Vogt从催眠研究中衍生出来的。Vogt教会有催眠经验的被试处于恍惚状态,这种状态对降低疲劳、紧张和头疼症状有较好效果。这些被试报告,当疲劳和紧张解除时,他们感到温暖和沉重。柏林精神病医师Shultz对Vogt的工作很感兴趣。他发现,想象四肢的温暖和沉重,能产生一种如催眠似的恍惚状态。他将Vogt的自我暗示方法与瑜伽技术结合起来,1932年在他的《自体发生训练》一书中介绍了这种训练方法。

美国的Jacobson(1929)认为,如果肌肉得到了放松,个体就不可能再产生精神紧张;如果骨骼肌得到了放松,“非自主性”肌肉和组织器官的紧张性也会得到降低;焦虑能因直接降低肌肉紧张而消除。因此,他创造了使各肌肉群紧张与放松,以学会区分肌肉紧张与放松感受的渐进放松训练。他由此被誉为西方放松技术的先驱。

20世纪20年代,Jacobson用肌电仪监测病人的肌电活动,帮助病人进行放松训练。20世纪60年代,多种放松方法与生物反馈技术相结合,出现了生物反馈放松训练方法,提高了放松训练的效果和科学性。

三、放松法的分类

放松训练的方法有很多,分别产生于不同的心理治疗理论体系,其中的多数出自行为治疗方法。D.V.Harris(1986)将放松技术分为两类。一类是躯体性技术,又称为“肌肉-精神技术”。该技术的目的是训练肌肉对任何水平的紧张都能产生感觉,并能够将任何紧张释放。此类技术包括呼吸法、Jacobson的渐进放松法等。另一类技术是认知性技术,又称为“精神-肌肉技术”。其目的是通过训练大脑的安静,使肌肉放松,包括冥想、表象、自生训练法等。

Zaichkowsky与Takenaka(1993)将唤醒调节技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我调节,指的是主体(如运动员)运用某种方法调控自己的唤醒水平;另一类是外部调节,指的是其他人,如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唤醒水平进行的调控。这就是说可以将放松技术分为自我调节法和外部调节法。

马腾斯(1987)认为,控制应激可以从环境控制、身体放松和认知应激控制三个途径实现。这就是说可以将放松技术分为环境放松法、身体放松法和认知放松法三类。

陈佩璋(2000)认为,近年来放松训练发展了五大类型:①渐进性肌肉放松;②自生训练;③自我催眠;④静默;⑤生物反馈辅助的放松。李京诚.不同放松方法的心理训练对主观松弛感和自主生理反应的影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4.

这些放松法的分类都有一定的道理和实际应用,但他们都没有从根本上对放松法做系统的归类,笔者从生命的松紧平衡机制出发,提出如下独特的分类方法。

(一)八分法:静放松、美放松、声放松、德放松、气放松、食放松、动放松、情放松

生命是放松与紧张的平衡体,根据生命的构成,从广义放松看,可将放松分为两个级别、三种位置、八个层次(部位)。据此,相对应的就有八种放松方法,如图4-1所示。

图4-1 人体放松方法

1.静放松

这是由脑放松的需要决定的。因为脑是生命最紧张的部位,是工作最繁忙的器官。要想放松大脑,就得采取极端的入静的方法,以静制动。所以,静放松法是通过意念导引,训练大脑的入静与专注,达到全身放松的方法,如禅定、静坐、冥想、催眠、自生法、自我暗示法等。

不管什么放松法,都必须首先求得大脑的入静与专一,其他载体都是放松的媒介或手段,就是动放松也不例外,也必须动中求静。大脑的放松是第一位的,不可缺少的,否则就起不到放松的效果,因为放松训练,归根结底是大脑的放松。所以静放松是其他一切放松法的前提。

大脑的思维性特点使得我们可以认识世界,因此静放松也应该包含认知性放松,从有兴趣的学习中获得心灵的满足,从探索大自然的奥妙中获得无穷的乐趣。这就大大扩展了静放松的范围。

2.美放松

这是由面部感官的特性决定的。感觉器官能够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要想放松感官,就应以美的事物刺激感官,让其强烈地感受客观世界的美,获得悦耳悦目的享受。所以,美放松法是通过艺术或自然的美陶冶身心,获得愉悦快感的方法,如轻松音乐法等。按照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的不同又可以将其分为视放松、听放松、嗅放松、味放松、触放松等。

因为美是一种放松的愉悦,能够给人带来放松的快感。生命放松论认为生命以放松为美,放松是美,美是放松。美的东西中蕴含着让人舒心的感受,美的本质能给生命以放松。所以,通过音乐、美术等艺术及自然的美,能使人获得舒适、愉悦的体验;通过审美环境的感化,可以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从而达到放松的目的。

3.声放松

这是由颈部具备独特的发声器官决定的。颈部除了活动外,气管内小小的声带能够随着呼吸气流的振动发出声音。这是颈部最奇特的地方了。排出二氧化碳废气的同时还能发声,实现了废物的再利用、资源的最大化。这真是大自然的造化,大自然就是按照最优化法则来运行的。所以,声放松法是以人体自身发出声音作为放松手段的方法。如假声放松法,这是笔者极力推崇的放松训练法。

4.德放松

这是由心脏的位置和稳定的工作特性决定的。心脏是平衡性器官,它犹如一把公平秤,秤纽就如头部,秤砣就如腹部。它担负着公平、公正的道义,不偏不倚,维护社会的公德。因此,心代表的是人间之德。德放松就是通过人的善心,形成社会良知和公德,获得一贯稳定平和的心态,从而使心灵得到慰藉的方法。

5.气放松

这是由肺的通气特性决定的。肺也是平衡性器官,呼吸运动上至紧张中心,下达放松中心,贯通上下。俗话说得好,气通血通没有病痛。因此,呼吸是调和紧张强有力的方式。气放松法就是指以气的流通感引导放松入定的方法,如气功、吐纳、导引等。这是大家最熟悉的放松法。

6.食放松

这是针对腹部的消化特性提出来的。但并不是由于肠胃的消化需要,而是生命新陈代谢所必须。民以食为天,食物的重要性不用多说。所以,食放松法是通过食物的摄取使人体获得营养和美味的方法。这为其他放松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7.动放松

这是由肢体的运动特性决定的。肢体发达的肌肉收缩能够产生运动,运动性本身就意味着放松性。通过肢体的运动,舒经活血,极大地提高各大系统的功能,给人带来爽快的感觉。所以,动放松法是以身体的活动、肌肉的感觉引导身心一起放松的方法,如太极拳、渐进放松法等。

8.情放松

这是由性放松的特点决定的。为了种族的繁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可避免,这给人间带来了爱情、亲情,给人间带来了天伦之乐。同时,人的社会性势必给人间带来友情。爱情、亲情、友情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欢乐。所以,情放松就是通过情感的交融、感染使心理得到放松的方法。

总之,与人体八个部位的放松相对应,我们引申出了八种放松法,即静放松、美放松、声放松、德放松、气放松、食放松、动放松、情放松。但它们不是绝对的对应关系,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一种放松法都是生命本身的需要,都为生命的整体健康做贡献,而不是单纯地为某一个器官、系统服务,每一种放松方法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高级的放松理念必须贯穿于低级的放松法中,低一级的放松法又为高级放松法奠定基础。因此,生命的结构及生理活动特点只是给我们提供了划分放松法的依据。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各种放松法构成了生命活动需要的系统。

(二)五分法:静功、美功、声功、气功、动功

虽然具体的放松方法很多,几乎难以穷尽,但从放松训练的角度看,传统的高效放松法还是十分有限。主要的放松法有静放松、美放松、声放松、气放松、动放松。如果放松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养生,那么放松法就可以称为功法。我把“功”解释为放松的意思,功法即放松法。因为不管什么功法,“放松入静”是共同的。因为生命在于放松,养生功法的本质也因此归结于放松。如,以气的流通感为放松导引的养生功法就是气功;以声音的贯通感为放松导引的养生功法就是声功;以美的熏陶为放松导引的养生法就是美功。因此,我们简单地把放松功法罗列如图4-2所示。

图4-2 常见放松法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许多放松法是以上放松法的结合形式,如动静放松法(八段锦等),声功本身就是气功的延伸。所有功法“松静入定”是其共性,必须将“放松入静”贯穿到底。对“放松入静”的主观松弛感包括:专注一境,无杂念,头脑清醒,心情舒畅、安宁,身体安静,呼吸变缓,心跳放慢,肌肉松弛,并产生某些特殊感觉等。

(三)二分法:发声放松法、非发声放松法

在个人的生活、学习经历和环境的影响下,因为歌唱带给我忘我愉快的心情,我就不时地喊上一曲。当我痴迷于歌唱训练时,发现的假声放松法使我震撼,瞬间感到它矫正了我20余年来的心理障碍,治愈了长期困扰我的失眠,从此我把假声放松法视为生命“放松之神”。通过对各种放松方法的实践比较,认识到声音是放松训练的第一手段,假声哼叫是最有效的放松训练法,其次是咽音、真声。

为什么假声具有如此非凡的放松功效呢?这是由声音独特的性质决定的。笔者多年来的实践及理论探索表明:

(1)假声声音高过头顶,发声时使得脑盖以下整个人体成为统一的放松体,从而建立起高位置放松,获得全身心放松的感觉。

(2)由于假声是生命所能发出的高音极限,位置极高,这么高频率的声音在有机体内穿透,很容易打通气道、力道,使人体前后、上下贯通,浑然一体。真是声通气通力通,一身轻松。

(3)假声只有在声带及其相关的部位松弛,完全利用腹部放松用力的情况下才能发出,尤其需要意念的集中专一,因而容易达到忘我的境界,使人精神舒畅,获得非常放松的快感,实现“上虚下实”的放松态。

(4)极度震撼的假声,宣泄内心抑郁,消除负面情绪,化解心理矛盾,让人获得非常舒畅的心理满足感。

所以说假声能最有效地使生命放松。正由于假声对意念及肌肉强有力的双重训练作用,所以对心理障碍的矫正、智慧的开发、潜能的发挥、强身健体起到了无法估量的功效。

鉴于此,我们根据放松依赖的媒介,特别地把放松法分为发声放松法和非发声放松法。把以人体自身发出声音作为放松手段的方法称为发声放松法。综观历史上所有传统的放松训练法,它们都是非发声放松法。在传统放松法中,虽然有些放松方法也穿插有声音的成分,但它们只把发声作为辅助手段,没有把它作为主要的放松手段,因而都不能归为发声放松法。我们认为只有在躯体和精神两方面都得到有效训练的方法,才是真正的高效放松法,这是唯有发声放松法才能做到的。

传统非发声放松法客观性低、时间长、收效慢,而发声放松法快捷高效、简便易行、科学规范,彻底抛弃了传统放松法的弊端,独树一帜地开创了放松的标准,因而必将赢得最广泛的应用。

四、放松的训练李京诚.不同放松方法的心理训练对主观松弛感和自主生理反应的影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4-8.

从古到今,学者们创造放松方法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从东方古老的瑜伽冥想、气功入静,到现代的自生法、渐进放松法,再到运动心理学领域中各种与专项结合的放松技能训练方法,都是研究者们潜心摸索,不断总结创造出来的。目前普遍采用的是美国芝加哥生理学家雅克布森(Jacobson,1959)首创的渐进性放松方法、德国精神病学家舒尔兹(Schultz &Luthe,1959)提出的自生放松方法和中国传统的以深呼吸和意守丹田为特点的松静气功三种放松方法。各种放松练习方法的共同点是:注意高度集中于自我暗示语或他人暗示语,深沉的腹式呼吸,全身肌肉的完全放松。

现今的放松方法与佛教中的定学,即禅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禅定是一种调炼精神,获得心专一境而不散乱的状态的方法。其具体的练习手段,如印度的瑜伽冥想,以及中国的气功入静等,均包含身心放松的内容,它们都是在意识的主动控制下,通过“调身”“调息”“调心”进而达到“松、静、自然”的放松目的。它们的方法类似,作用相同,又都受东方古老文化传统的影响,因此可统称为东方静默法。它们对现代放松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创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最突出的例子是美国学者本森(Benson)在1975年根据瑜伽语音冥想法的特点创造了松弛反应法。这种方法要求在安静的环境中舒适地闭目静坐,放松全身肌肉,平静缓慢地用鼻子呼吸。在每次呼气的同时,一边默诵“壹”字,一边将注意力自然地集中在“壹”字上,并保持一种随和的态度。对头脑中不时涌现的杂念,不必着急,不要理会它们,继续重复“壹”字。本森认为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每天重复进行练习,可以引起生理觉醒水平的明显下降,产生深度放松。

调整认知、调整呼吸、调整姿势,以及安静的环境,舒适的姿势,衣着轻便,带有背景音乐的指导语,按指导语的要求完成放松动作,集中注意,清心寡欲,对杂念采取随和的态度等是这些放松训练的共同特点。明确练习的目标,坚定信念,坚持长期系统训练,根据自身和运动专项的特点选用适当的方法,在恰当的时间进行练习等,是从事放松练习的一些主要要求。


如何进行放松训练?Benson(1977)提出了放松技术中存在的四个基本成分:①精神专一;②被动态度;③减少肌肉紧张;④安静的环境。

一般放松训练经过4~8小时的数次集中训练,再伴有每日自我个别练习20~40分钟,只要训练对症,练习得法,又能认真坚持,就可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在训练形式上,一般由指导者给予现场指导训练,近年来,还出现了通过录音带或录像带的播放来进行指导的训练形式。另外,Baher等人已将微机技术应用到放松治疗领域。他们使用Apple-Ⅱc程序指导20名受试者放松,结果表明能显著降低焦虑水平。

放松技术训练的基本步骤,首先是呼吸减缓的训练,其次是对肌肉、关节韧带的松弛训练,精神放松(或神经放松)训练,还有放松性言语暗示的手段及注意集中对象的转移等。其过程分两个阶段:采取上述放松训练手段后,机体处于机能恢复时期,生理能量的消耗降低,机体活动减缓或静止;大脑的心理过程处于敏感化状态,表现为注意集中,排除外界干扰,只对言语暗示产生有效的特殊反应。前者称为微睡或半睡机制,后者是特殊的心理反应最佳状态,在这一机制基础上,进行各种心理调节才更有效。

放松训练方法的最大进步是生物反馈技术的运用。生物反馈放松训练是通过将生物反馈技术应用于放松训练之中,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做出精细的测量,将微弱的生理信号扩大并及时地反馈给练习者,使其能够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生理功能。生物反馈技术为放松训练提供了心理生理变化的客观指标,使放松程度和训练进程有了依据,练习者可随时了解自己的生理功能变化,知道自己掌握了什么和进步了多少,因此练习信心和积极性得到调动,放松的效果和训练的进步大大加快。

五、放松训练的作用

从广义看,放松是与紧张相对立的一个方面,是生命不可缺少的功能。它是保证有机体规范有序,使熵减少的原动力;是维持机体平衡,保持活力,恢复脑力、体力的保障机制;是生命得以生存、延续的基础。

虽然放松训练的方法及程序有多种,但其共同的目的都是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缓解骨骼肌的紧张状态和减轻焦虑与紧张的主观感受。

(1)从脑放松看,放松训练降低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大脑思维集中专注。从而在精神病治疗和开发智慧方面开辟了道路,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切放松归结于大脑的放松。所以放松训练首先训练的是脑。通过放松入静的训练,排除一切杂念,大脑中枢得到净化,培养了精神集中注意的能力。

(2)从生理放松看,放松训练降低了体内不必要的能量消耗,有助于消除疲劳,使身体低耗高效运转。从而在健身养生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机体紧张势必造成多余的能量消耗,通过放松入定的训练,平衡了机体的紧张性,使其回复到基础平衡点,甚至低于基础代谢,呼吸放慢,心跳减缓,因而降低了能量消耗,使身心得到适当休息并加速疲劳的消除,实现有机体的低耗高效运转。

(3)从心理放松看,放松训练缓解情绪紧张,减低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平衡。从而在心理治疗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对于心理紧张,放松训练最有针对性。通过精神和肌肉的放松调节,释放了心中的不快,减轻了焦虑与紧张的主观感受,稳定了情绪,增强了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因此,放松训练已成为调节情绪的有效训练方法,在心理治疗领域,放松训练是达到肌肉和精神松弛目的的最有效的行为疗法。

(4)从肌放松看,放松训练提高了肌肉的感知协调能力。从而在体育运动训练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放松是人的一种运动能力的体现,它所对应的素质是协调。不管是什么体育运动,协调是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

在放松情况下,人体能清晰地感受到动作对身体各个部分的影响,体验到动作的基本结构和对身体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动作的基本框架和动态过程。反之,在紧张情况下,身体只会局部地参与运动,人体对动作的体验就显得缺失和不足,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动作的发展过程,同时也会因为紧张而出现用力不当的毛病。

既然放松与协调是对应关系,那么,学习技术时动作的放松也就成为检验自己协调能力的方法之一。通过放松训练,缓解大脑和骨骼肌的紧张状态,使身心获得前所未有的统一,从而大大提高肌肉的感知协调能力,实现放松用力的运动。

其实,简言之,放松训练的作用就是给生命带来甜蜜的快感,由此提高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等人体各大系统的机能,统一协调、补充精力、增添活力、提高效率、延缓寿命。可见,放松训练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帮助运动员在竞技体育中创造优异成绩的范围,它必将对人类生活和整个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六、放松反应的理论基础李京诚.不同放松方法的心理训练对主观松弛感和自主生理反应的影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5-7.

以放松为目的的自我控制训练可以使机体产生生理、生化和心理方面的变化,这不但对一般的精神紧张、神经症有显著的疗效,而且对某些与应激有关的心身疾患也有一定的疗效。

由于当前采用的放松技术多为行为方法,所以经典的和操作的条件反射作用原理是用来解释放松技术作用机制的主要理论。大脑和肌肉双向性反射联系说也是较流行的假设。另外,笔者提出的松紧平衡机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根据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以特定的暗示词语或音响信号为刺激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消除神经紧张,改善情绪状态,加强大脑血液循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另外,在进行放松训练时,能使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的骨骼肌,调整为中等程度的放松状态,有利于肌肉组织的休息和机能的恢复。肌肉的松弛可使肌肉内的血液循环更加畅通,加速物质交换过程和代谢产物的排出,更好地为肌肉组织提供营养。经过一个时期的放松训练后,可以改变毛细血管和小动脉、小静脉血管的横断面与紧张度,肌肉放松时血管也舒张,从而也改善循环系统的机能。

(2)由于在大脑和肌肉之间存在着双向性的反射联系,一方面借助于从大脑通向肌肉的脉冲实施对肌肉的控制,另一方面从肌肉通向大脑的脉冲又给大脑提供肌肉生理状况的信息。当肌肉放松时,从肌肉传到大脑的脉冲很少,这就大大有利于大脑入静和进入半抑制状态。放松训练要求呼吸慢而均匀,深长而有节奏,这不仅有利于肺活量的增加,还可以通过呼吸节律的改变而影响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使心率、血压也随之降低。所以,放松训练有利于更有效地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3)生命的松紧平衡机制说明大脑是生命的紧张中心,一切放松首先是大脑的放松,没有大脑的放松,其他放松便无从谈起。

张亚林在其1999年的著作中,对“肌肉信号的输入直接影响着中枢神经系统,当这种输入减少时,大脑的紧张就停止了”的观点,提出了这样的疑虑:一个完全箭毒化的病人全身肌肉呈完全松弛状态,但却往往伴随有严重的焦虑。所以,肌肉活动的减少并未减少焦虑。这说明,松弛肌肉本身并无抗焦虑作用,而抗焦虑作用可能是人们在有意减少肌肉紧张这一主动过程中出现的伴随产物。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对紧张焦虑的原因还存在分歧,所以明确大脑是紧张的中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由于大脑指挥协调工作的紧张性,大脑是最需要放松的器官,唯有大脑的放松才是真正的放松。因此,从生命的松紧平衡机制出发,“肌肉信号的输入直接影响着中枢神经系统,当这种输入减少时,大脑的紧张就停止了”的观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是不能接受的。

(4)沃尔普提出的交互抑制作用原理也可以用以解释放松现象。其基本思想是,焦虑和放松不可能同时存在,让一个原可以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个体面前重复暴露,同时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

(5)放松训练具有良好的抗应激效果。张苏范等人编译的著作(1987)指出,在进入放松状态时,表现有呼吸频率和心率的减慢,血压下降,全身骨骼肌张力下降,并伴有四肢温暖、头脑清醒、心情轻松愉快、全身舒服的感觉。在较完全的放松状态时,大脑皮层的唤醒水平下降,从而促使动系统功能下降,向营养功能提高,常见交感神经系统及其有关功能的下降及副交感神经及其功能的上升。此时,有机体耗能减少,对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增强,血氧饱和度增加,血红蛋白含量及其携氧能力提高,唾液分泌增多,唾液溶菌酶增加,指端血管容积增大,皮肤温度升高,皮肤电阻升高,皮肤电反射减弱,血乳酸含量降低,血、尿中儿茶酚胺含量下降,血中去甲肾上腺素及胆固醇都有明显的降低。

(6)放松态是一种向营养性反应。张苏范等(1987)综述的材料还表明,放松状态不同于催眠状态和睡眠状态,它是一种清醒的低代谢状态。由于闭目静坐,肌肉放松,注意力集中于呼吸或指导语,使感觉输入减少,限制了正常的认知活动,防止了情绪性思维的侵入。在放松状态下,脑电α波波幅增高,频率减少,出现清醒时少有出现的θ波,对成对闪光的辨别力增加,心率和呼吸频率下降,耗氧量下降以及皮肤电阻升高等。这些都说明向营养系统活动占优势。因此,目前多数人认为放松状态是一种向营养性反应。也就是说,松弛状态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调节,可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从而达到增进心身健康和防病治病的作用。

(7)下丘脑对副交感神经的调控是放松训练产生作用的神经机制。在脑的神经基础方面,大脑皮层参与下的下丘脑对自主神经系统的调控,尤其是副交感神经功能的发挥是放松训练产生作用的神经机制。研究表明,刺激下丘脑的某些区域就可引起某些情绪状态的自主反应。下丘脑与边缘系统及脑干网状结构有着紧密的形态和功能方面的联系,共同调节着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自主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内脏器官,并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这两个系统在情绪行为和内环境恒定的调节中实现着不同的功能。一般来讲,交感神经系统使心跳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出汗、体温升高、血糖增加和瞳孔放大等;而副交感神经系统使心率、呼吸以及代谢保持在正常的基础水平。下丘脑还可通过其分泌的调节激素,调控垂体前叶的功能,进而间接地对人的内脏反应进行调节。

(8)深度放松时大脑处于忘我的潜意识状态而失去自控。在进行放松训练时,除了多数人具有头脑清醒、心情愉快和全身舒适感外,有时还会有一种特殊的自我感觉,比如感觉肢体有刺痛或震颤,并伴有不随意活动,肢体有漂浮感,肢体长短发生变化,肢体麻木,有瘙痒或跳动感,甚至有肌肉痉挛、抽动,出现眩晕、幻觉及不平衡等异常的感觉。这种现象在气功中称之为“得气反应”,在自生训练中称之为“释放现象”。对这些现象,有人解释为由于内环境稳态重新组合引起的从交感神经控制向副交感神经控制的优势转化过程中的一种表现。Luthe则认为这是大脑中储存的异常能量通过松弛而被释放出来了。这些反应变化有利于心身功能和神经系统的调整作用。Luthe还认为将这种释放用于治疗,即通过训练摆脱压抑。在训练中贯穿自我性言语化,边做自我训练,边说出心理矛盾,把被压抑的能量化为言语等,以恢复混乱了的大脑自我控制系统。

深度放松时我深深感受到“让时光倒流,让生命重来”的舒心,这是回复到婴儿般的自发状态,不能完全自控,心灵伴随着放松的快乐奔驰。因此,短暂失去了大脑的紧张性控制。大脑处于忘我的潜意识状态,处于无意识的心驰神往境界,处于专一的空旷节能状态。这是能量的会聚与节约,是机能的修复与更新,是心灵的洗礼与锤炼。一句话,这是生命的最优化。


笔者认为,假声放松法的发现是有史以来放松训练的突破性进展,具有技术简单、收效快,不受条件限制、易于坚持的特点。立竿见影的放松效果,一下子把原来的心理偏差从悬崖峭壁拉了回来,完美的“心理坐标”由此确立。假声放松法必将对心理治疗、养生、体育运动、教育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对假声放松法另列一章做详细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