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溺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不谈钱,就不会用钱

在考虑演讲内容的同时,我想先提醒向我发出邀请的这两对父母:怎样和孩子谈钱是一项全新的重大挑战,不但现在会对孩子有所影响,而且在未来会继续影响着他们。钱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来自社交媒体,对初、高中生来说,这通常是引发羡慕的来源。这个年龄的孩子还在微调自己的人格,总会在半公开的场合呈现自己最完美的一面。他们经常会描述谁拥有什么东西、谁跟谁在其他人负担不起或没受邀的场合做了什么很酷的事。即使父母想做些什么,也很难与孩子频繁接触社交媒体后所产生的渴望对抗。

这些孩子将要缴纳的大学学费,也是我们年轻时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美国一流州立大学的教育费用,从10万美元起步,有的甚至高达25万美元。即使对负担得起的家庭来说,这仍是一笔惊人的开销,那些没什么积蓄的家庭就更是想都不敢想。有些孩子会选择住在家里,或是先就读于社区大学社区大学:美国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多采用两年制,学费较四年制的一般大学便宜,毕业后可转学至一般大学继续就读。——译者注以减少开支;有些孩子会凭借个人成绩或家庭收入,获得领取财务补助的资格。当然,富裕的家庭可能不会获得这些补助。那些每年无法拿出足够学费的家庭,通常会让孩子决定是否要申请助学贷款,否则他们根本负担不起。

一般来说,父母不会阻止孩子借钱念大学,理由很简单:没有人想放弃让孩子进入理想大学的机会。但问题在于:最后决定是否要承担数万美元贷款的人,是年仅十几岁的孩子。弄清自己要为大学教育花多少钱,是决定一个人一生的重要的财务决策,但父母经常把这件事的决定权交给一个17岁的孩子,而这孩子却从没买过比自行车还贵的东西。这种做法,简直只能用“愚蠢”来形容。

再说,孩子大学毕业后要进入的世界,已不同于前两代人所进入的世界。在美国,医保费用与退休金主要是由雇员而非雇主承担。雇主不再提供治疗伤病的医疗费,而是让雇员自行支付部分或全部的医疗费用;雇主也不再提供退休金,而是让雇员自行通过退休福利与其他计划进行储蓄。把风险与经济责任从雇主移转到雇员身上,这种政策调整已实施多年,现在已基本完成。Hacker, The Great Risk Shift.这意味着,即使孩子最后能够获得的社会福利少得可怜,他们进入社会刚领薪水时,还是得每月花好几百美元,支付政府规定的医保费用以及必须要缴纳的退休储蓄金。

对一毕业就背负着助学贷款的人来说,每个月还要多花好几百美元偿还贷款。虽然美国联邦政府针对低收入者推出了减免助学贷款与医保费用的政策,但以社会新人的起薪水准来看,缴纳退休储蓄金还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孩子无法在二十几岁时多存点钱,他们到了六七十岁时就必须多工作几年。

这种现象让人生出现了一种紧迫感:孩子必须在二十几岁时存到钱,或者不要在退休储蓄金或房屋首付金额上落后其他人太多,才能避免老了还得继续工作或租房子的下场。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必须知道如何在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存钱,而且还要养成持续存钱的习惯。在这些让孩子困惑的人生抉择里,挑选对的大学只是第一步,在那之后,他们还要挑选正确的退休方案以及适合的保险,等等。除此之外,他们也必须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与众人提供的各种意见中做出抉择。事实上,多数理财顾问并不会把孩子的最大利益放在心上,而等到孩子二十几岁时,我们可能也无法一直帮他们做出正确的决定。

所以,我们必须在那天来临之前,就教给孩子关于金钱的所有智慧,让他们懂得精打细算,准备好迎接成年人的生活。如果家长没有教给孩子这些就让他们自己去打理一切,想想还真是可怕。

对邀请我去做演讲的那些父母来说,他们在预见孩子的未来时,最担心的就是这件事。他们非常害怕自己的孩子会沦落到社会底层。比较1978年至1980年间父母在职业生涯中期所赚的钱,以及1997年至2009年间孩子所赚的钱,这份数据特别具有启发性。其中,收入排在前10%的父母,目前年收入约14万美元,但他们的孩子却有20%的人在进入职业生涯中期之后,降至中低收入阶层,年收入只有5.2万美元,甚至更少。这份资料是由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资深经济学家巴什卡·马宗达(Bhashkar Mazumder)与芝加哥大学博士生乔纳森·戴维斯(Jonathan Davis),在2013年应作者请求汇编而成的。

当然,这些孩子有20%的概率往中低收入阶层流动,也有80%的概率会继续留在中高收入阶层。即使向下流动的概率相对较低,父母也不一定能理性看待。我们都想保护孩子,不想让他们有任何落入社会底层的可能。就算会造成这种结果的职业是孩子自己选择的,这份数据还是让许多父母感到惊恐。很多人对金融危机仍然心有余悸,大家在危机中发现:银行怂恿数百万人去借贷他们无法承担的债务,银行家再把这些贷款包装成一定会“爆炸”的证券。由此可知,大人也是会做错事的。这些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遗漏了什么问题。不过,究竟是什么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