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
冷战结束后,中俄关系迅速发展,全方位的战略协作日臻成熟,各项务实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从某种程度上讲,两国关系中现实和迫切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合作,而是怎么合作,这当然不意味着合作总框架设计已不重要,政治互信、高层引领、政策协调依然是两国关系的基石、双边合作的前提。随着两国明确了“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联盟建设对接、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超前发展战略对接,两国合作与各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协调越来越重要,务实合作对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从这些年两国关系的实践看,双边务实合作的成果主要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而累积,合作的分歧与难点也集中在具体问题上显现。关注具体合作的推进,关注具体问题的解决,在现阶段对逐步实现两国期望的高水平合作更有实际意义。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升边境地区合作水平,如何通过加强口岸建设加快两国客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进一步有序、有效发展,如何使口岸经济发展与两国经贸合作向调整结构、提升质量转化的趋势相适应等问题,成为双方共同关注且亟待研究的课题。
基于上述背景,本书选择以中俄边境口岸为研究视角,从两国合作最直接、最功能化、最具体的“窗口”入手,分析两国相邻地区合作的进程与问题。从2014年开始,我们对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所有边境口岸(满洲里、黑山头、室韦、漠河、呼玛、黑河、逊克、孙吴、嘉荫、萝北、同江、抚远、饶河、虎林、密山、绥芬河、东宁和珲春)进行了逐一考察调研。如此全面系统地对所有中俄边境口岸进行现场调研,在专业研究单位中尚属首次。本书即是在这些调研基础上完成的。
最近20多年里,曾经对抗、备战的中俄边界线变为两国友好交往、密切合作的重要桥梁。其中,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3个省(区)开通的20多个口岸成为各项务实合作主要的窗口。这些口岸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加强中俄两国经济贸易、推动中国边境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各项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双方经贸往来与人员交流也增进了两国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保证了沿边地区的社会安宁,巩固了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强沿边口岸建设、提升口岸经济发展层次、扩大中俄合作还应有新的突破。应该从政策和观念上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安排,规划新的发展路径和方向。应该在充分掌握自身优劣势、找准定位的基础上,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突出重点,确立集约式、专业化的发展方向。通过战略规划、政策引导和市场调配等方法,充分发挥各个口岸的比较优势,形成不同规模、不同定位、不同功能的口岸集群,共同做大、做强一个区域内的复合型口岸经济。还要树立大口岸的意识,大力推动边境口岸与相邻腹地一体化发展,通过区域资源共享、要素整合,形成相互作用、联手发展的完整口岸经济体系。
中俄合作的落脚点和基础都是推动沿边省区自身的发展。因此,利用中俄相邻地区合作,促进东北新一轮改革和调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要把东北全面深化改革与进一步推动开放结合起来,使“一带一路”建设与东北新一轮改革、调整相互呼应、相互联系。
全书共十一章。
前三章从全局和地区合作的角度,着力分析了中俄务实合作的利益基础与相互需求,对两国相邻地区合作的历程进行了回顾,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未来合作路径与重点进行了分析。
我们认为,受外部和自身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自2015年起,两国经贸合作进入了一个盘整期。无论是为了改善双边贸易结构,还是为了改善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两国都有必要在这个盘整期,通过自身改革、调整,通过两国在相关领域的合作,实现结构转型,共同提升在一些领域的竞争能力。
第四、五章主要对中俄22个边境口岸发展状况与现存问题进行了梳理,对这些口岸的特点与潜力进行了分析。
第六、七、八、九章对两国边境地区金融、电商、农业和旅游合作进展进行了梳理、分析,对具体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提出了建议。
第十章则是从俄罗斯的角度,解读俄罗斯各界如何看待两国务实合作。
第十一章针对中俄边境口岸面临的问题,对口岸未来布局、口岸经济发展、中俄合作与东北振兴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本书系集体完成,成员主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学者,具体分工是:
第一章(姜毅),第二、三章(马友君),第四、五章(吕萍),第六章(郭晓琼),第七章(蒋菁),第八章(杨凌、姜毅),第九章(潘德礼、姜毅),第十章(文龙杰),第十一章(姜毅)。
本书在调研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三省区口岸所在市县、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提供了大量具体和专项的资料,可以说,本书的完成有赖于他们的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书采用的一些数据、信息系现场调研时从实际工作部门获得,仅作考察具体问题时的一种参考资料,由本书作者对其使用负责,并非正式官方统计数据。特此予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