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研究世界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略说读书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怀着通达、开朗的心情,汲取各种灵性,都将有助于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幸福的程度。要培养一种优秀的个性,一种把许多事情都做得极端精确的习惯,一种全面了解人类丰富情感的精神,这些东西最后都会汇拢起来,使人在深刻复杂的各种境地之中得到定性。初到一个新的环境,你会遇到各种困难,有时也不免忧愤无端,英雄气短。其实,人都有轻易绕不过去的问题,也总有哀愁、叹息和凄怆。重要的是,如何让生活总是气韵生动,不至于孤鸣历历或因缠绵而凄怆。人生的各种突出的不平衡性,经常让人感到难以把握情感细部全部丰富的价值。解决的办法之一是一切坦然,一切真诚,凡事商量,凡事理解。人的心情一旦走向自然之美,飘逝的瞬间也就是永恒的了。因为,人一旦有了自觉的意识,那么,风度、格调、意境最终总会通过一个优秀孩子的善意而奔向自由。天下事,静、勤、诚、明则可,凄、乱、欲、迷则止。从犹豫到明快,从叹息到轻盈,虽只一步之遥,却并非每个人都跨得过去。总之,我更喜欢去寻找艰苦岁月中各种人的选择,以及去品味这种种选择化蛹为蝶后的生命的升华。从紧张到坦诚,从迷茫到坚决,往往让我在沉重压力下感到有所着落又无所着落,这就变成了“生命的不能承受之轻”。在清淡飘逸之中,人的内质、心智、能力、气度和品格却样样都保留着,人于是也就开始勇敢、正直、有激情,同时,也更加理解人。

至于你们的读书计划,我却不敢苟同。一下子挑选了那么多的伟大作品来读,你忙得过来吗?在你的书单里,有海德格尔,有萨特,有弗洛姆,有罗杰斯、黑格尔、康德……你像一只忙于采蜜的蜜蜂,周游于所有的大师身边——你快成了他们的崇拜者和评论家了。你是太注意奇妙的花了,她们的美丽确实让你心动。然而,这样的话,你是不能理解她们的。照我看来,你现在的问题不是忙于采花,而是考虑自己如何开出一朵花,而这就要松土、扎根、长出枝干和嫩叶。你一定需要接触土壤和肥料,当你自己开出一朵花了,你对那些大师们也就能够了解了。那时,“秋水共长天一色”,那时,你和大师们共享一个“精神的太阳”。在阅读《荷马史诗》的时候,我想起了“精神的太阳”这个词。我们不理解一些伟大的作者,往往不是史料考证得不够,也不是“历史移情”得不够,而是精神没有达到那个高度。如果你自己长高了,就能接触到那个精神的太阳——它照过你,也曾照过古代的伟人。这样,你和他就互相理解了。

我不敢保证自己能够完成你的任务:为你开出一份书单,并能保证我所列出的书都会对你有益。我以为,要学习历史,再也没有比进行广泛阅读更为有益的了。我的阅读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史学、传记、美学和艺术哲学等众多领域,但我对其他的作品也深有兴趣。这些天,我正在阅读斯·茨威格的散文集。那些文章写得那么动人,那么自然,我以为,即使只是为了欣赏文笔,阅读一本这样的书也是颇有教益的。学习历史的人需要通过广泛阅读来充实自己,这可以使我们接近各个专业的人群,也有助于我们能够在精神上与自己所描述的人物相契合。

读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想想那些书的作者吧,在写作的时候,他们一定是有感而发的。我们读他们的书,不仅仅是在向他们学习知识,同时,也在同他们进行思想和方法论上的交流。读书的时候,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所读之物进行评价。翻开一本好的书籍,我们会接触到那作者的高度,他的知识背景,他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以及他的理论框架是否具有合理性。当然,我们也会检查他所使用的材料,并看看他在逻辑上是否具有说服力。我们还会检查他的观点是否具有创见,他的文笔是否优美。最后,我们还会形成一个关于作者和作品的整体认识,我们会看作品是否真正体现了作者独特的风格和个性,是否与某种学术传统相契合。有的时候,我们还会继续追问:这是出于新手还是出于著名大师之手?这位作者究竟带给我们多少新知识,或者改变了我们多少旧结论?往往就是在进行这样的追问时,我们不仅认识了作品,同时也认识了作者,这真是一举两得啊!

在众多的历史书中,有一个大类是教材。我以为,教材是非常有用的,它能提供你一个关于历史的整体概貌。如果你学习中国史,也许你可以先读一下顾颉刚先生的讲史录《中国史学入门》。这本书仅一百多页,但涉及中国史书、杂史、经学、汉学、清代的古学整理、考据学、史料学和考古学的结合、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中华民族”之源、中国宗教史略、中国哲学史略、中国历代京都和北京小史等众多内容。这本书的文字相当平实,但一看就是大家风范,绝无矫揉造作之举。

另一类的历史书是史学专著,或论述一个问题,或提出一个见解,这些著作都可以把你引入历史研究之中。例如,周锡瑞(Joseph W.Esherick)先生写的《义和团运动的起源》这本书我是非常喜欢的:周锡瑞先生是美国人,他对于中国近代社会了解得非常透彻,阅读这本书,你可以了解一个历史学家是如何发掘和驾驭史料,并且是如何通过村庄、地区、中外关系、民间文化等众多层面来叙述历史的。在如何把握事件和结构的关系问题时,我以为周先生讲得非常好,他说:“从理论上讲,我们面临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探讨稳定的社会结构与变动的历史变化之间的关系。社会结构的存在并非一日,从历史角度观察,它含有相当的稳定因素。而社会运动,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常常采取突变的形式,是历史变化的一种。因此,解释义和团运动,实际上是在解释历史的变化过程。这也是本书在理论上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即在稳定的社会结构和剧烈的历史变迁中,寻找到内在的合理的理论联系。”

在阅读一本历史书的时候,也许你要注意前言和结论。前言中往往要提出问题,要交代该课题的学术动态,还要简要论述一下作者想要运用的方法和该书的章节安排。在结论中,你能找到对于问题的最终的答案,这样你就等于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你需要注意仔细阅读并且推敲该书的目录,要注意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开展讨论的。我总觉得,读书是一个读者和作者的交流过程,你甚至可以这么做:对于作者提出的问题,你自己不妨先想一想,再比较一下你的想法和作者的想法的异同。一本历史书往往就是一个世界将在你的面前展开,对此你要事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读书并不是被动地向书本学习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历史问题的讨论。只有经过这样的过程,你阅读过的东西就永远不会忘记。当然,如果你善于在书本上作眉批的话,那是再好不过的了。这些批语,还有你随手摘录的那些卡片,都是你自己经过思索的财富。请你把阅读的速度放慢一点,多留一点时间来进行思考,或者消化,这样你就能够从书中找到你所期望的东西。我相信,阅读一本好的历史书,是一件非常值得做的精神的操练,你会从中体会到许多别人的经验和你自己的经验。你会加以比较,从而你将会得到很大的收获和很大的欢乐。

最后,我想说,你最好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你先进入一个领域,它将把你引入一个系统。然后,你会感到自己的不足,你会继续去寻找其他的材料。阅读总是从不系统开始的,但最后的结果,是你知识的系统化,交叉化。如果你能找到一些同学一起阅读就最好了,你们可以定期就某一本著作的阅读开一个讨论会,大家谈谈阅读某一本书的体会。你会发现,作品一旦被印刷了出来,它就不属于作者了:人们对它的评价会是如此的不同。我相信读书是一种愉快的生活方式,我衷心祝愿书籍将永远伴随你的一生,我相信你,你是一定会这样做的,而这将使你受益无穷,终生明智。

一个史学工作者开始工作时,他仿佛是同时进入了两条互相平行的道路。一条道路是具体的,指向一个具体的需要研究个人或特定的事件。另一条道路是广泛和无限宽阔的,它指向研究者人格所界定的他同世界的关系。第一条道路上,充满各种研究者所不熟悉的果子、树木、山水、河流,他在其中信步走着,但每走一步,都有一种发现的喜悦和知识困乏的遗憾,这就使他走上第二条宽阔的道路,那里有他的信仰、朋友、生活和各种食物的补充点。等他再一次走上第一条道路的时候,他开始有了一种新的勇气。他就这么一次又一次地走去,期待一个光亮点的出现。在那光亮之处,历史的真实和现实的真实出现共鸣,而那就是他将要开垦的处女地,他要在那里埋下他的未来蓝图的奠基石。

就你自己来说,三四年的读书生涯,终究是要完成人生的一些重要转变。我想其中有八种转变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完全有必要重新追问我们生命的目标和存在的意义。生命目标是“存在”中的最为普遍的问题,却又经常是模糊、不确定的。如何从摇摆不定、稍纵即逝之中摆脱出来,那就是生命存在的领悟了。自古以来,能读书能欣赏书的大有人在,但是,对像司马迁那样“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家来说,读书是具有非常明确和清晰的人生目标的。唯当此目标存在,才有真理。当读书成为人对自己生命的领会和意义阐述时,知识就与热烈的人生相结合,那就会带来极高的工作效率。所以在大学时代关键的一点在于:要从生命目标的模糊、摇摆之中走出来,勇敢地站到“创”的敞开之中。在创造的光带中,书的召唤就变成人的召唤,而人成为书的牧者。

第二,智者动手。知识正在大面积地迅速荒疏,只有从“度测”走到“行动”的位置上,人才能够立足人寰、仰视云天。在我的构图中,每一位学生都是“主角”。生活在燕园,我们每天看到了多少的评判者、欣赏者?又见到过多少位伟大的法官——那些上穷碧天、下临大地的老师的批判者?正像读书如不动手就迅速腐烂一样,欣赏者和批判者难以进入真理之境。知识和读书人的对立常常是一场大战,但欣赏者并不在其中。因为,如果石子只是被置于天平上去不断称量,那么,海德格尔告诉我们:“我们得到的就无非是一些数字,而石子的重量的重压还是躲开了我们。”相反,“作为作品存在的神殿,它建立了一个世界,却并不导致质料的消失,恰恰是神殿首次使建造神殿的质料涌现出来并进入作品世界的敞开之境。于是……一切这样的质料都涌现出来”。

第三,学子不能没有方法,但只有目标和动手都到场后,方法才发生。世上向来不缺乏有大志者,但若没有合适方法,激情要隐退,隐藏的激荡无法显现。从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到具有优秀的方法的转变,也许是或早或晚必须考虑的事情。有良好方法的人一定事半功倍,因为他不是木雕泥塑,他既有美丽灵魂,又有高尚智性。

第四,为真正的美与和谐,我们要成全个性。个性是生命存在的稳定性,当你的品质、知识、方法都从某个方面显示出个性时,我想,天鹅、翡翠甚至顽石,都会因此动心而翩然起舞!个性能把真理带入本质的宽广道路,其中知的意志就不再与平庸妥协,它给自我受洗,生命涌现出喷泉般的生气。个性是生命意志的展现物,它系于一系列变化,它的特质让生命的魅力出现,自由用自己的本性揭示自身。

第五,真正需要去思考和铭刻于心的是生命的能量。创造的本质究竟在何处?让我们聆听你的底蕴和力度。能量的测度可问一下你的效率。大学时期,能量的培育往往要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学唱歌的人先要学会叫得响。如果叫得响都有困难,如何还能唱歌?唱歌,那就先是要能叫响,然后才有规则。天下的事情,总是先有语言,然后才有语法的。学习的一种本质,是电流的训练。能量训练就是要学会激发电流——一个专门的课题是串联在电流之中的一个电器。如果一个人的能量非常充足,那么,写一本书,讲一门课,是一个连接导线和开关的问题。

第六,这时,学科前沿的问题凸显了。任何一个富有满腔热情的人,都要从学科的后方大本营(里面装满了各种已被规范了的知识和结论)中走出来,进入到学科发展的最前沿(也许那里很荒凉)。就是说,在凡人驻足不前的阵地上,英雄要在那里寻找到安居的福祉。与陈旧知识签订的卖身契从此撕裂,但挣断锁链的呼声却并不是要把知识颠倒。同样,这只不过仍是生命发展的命题:大地要结些果实,溪流、河岸都要聚集。风和日丽下,植物种子在发芽、生长,尽管它正以自己的方式,把与人生命相亲的一切,都重新解放,并使其臻于纯粹和谐的自圆之境。

第七,这时,反思要来缔造一个能够承受真理光辉的世界。人们要赋予自身一个更完美的体魄。人已经化蛹为蝶,却仍然需要承受自己的自知之明。在美德的召唤下,天职要求的非常之少,只不过要人向自我敞开。一切需要弄明白的都应当变得清晰无误,就像人直接被置于阳光底下,任何阴晴圆缺都暴露无遗。这就是赤身与真理的交融,一切懦夫都绝无此般勇气。要把自己的一切丑陋盘剥殆尽,为的是迎接与真理的同住。夜深人静或朝阳初现时,存在者要把真理置入己身。要完成个反思,自身就被置于批判之中。人人只要能够承受自己的自知之明,那就一定纯洁如明镜。激动与宁静融为一体时,一个新生命诞生了。

最后,这种试炼就让我们知道了自己是什么,因而谦虚和超越自我。在有蔽之境中的“去蔽”业已完成,那么,我境和他境、他境和共境,就开始了稳靠相依。这时本质出现了:作品超越了古今,也超越了中西,也超越了大题材和小题材。像陈寅恪的作品,或者齐白石先生所画的虾,它们开启的都是一种真的存在,当人们相信他们所描绘的是一个真的世界时,那就无所谓中西古今之分。超越是一种令人心服口服的圆满,不需要思量,就知道底蕴和境界到了,人回归自然并妥善保管住了自然的元气。技巧在这里已经毫无用处,因为在敞开的境地里,成都草堂与德国选帝侯的宫殿,都已不是主体。世界这时就世界化了:地球是圆的,我们只有一个人类,况且人类是要与真理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