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诗歌
1.1 古代诗歌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诗的国度,中国诗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不过,中国第一部伟大的诗歌作品集当推《诗经》。因此,我们就从《诗经》说起。
1.1.1 《诗经》与楚辞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间的305篇作品。《诗经》在先秦时只称《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作为儒家圣典的权威地位被确定下来,才被称为《诗经》。《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其中包括15“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分类,由音乐而得名。“风”乃乐调之意,所谓15国风,就是用15个诸侯国的地方乐调演奏的乐歌;“雅”就是正乐,又叫“正声”,是用来表现王朝正统思想的西周京畿地区的乐歌;“颂”指舞容,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连歌带舞,用以娱神。《诗经》305篇当初都是配乐歌词,诗、乐、舞三位一体。但由于后来乐舞失传,就只剩下歌词了。
《诗经》的思想内容相当丰富,主要有狩猎、农事、畜牧、战争、宴会、祭祀、祈祷、恋爱、结婚以及历史的陈述和风俗的记载等等。从反映态度来说,有歌颂、有诅咒、有表扬、有抨击、有讽刺、有揭露等等。《诗经》以四言为主,间以杂言,多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后人把《诗经》的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赋是直接描绘、铺叙或抒情;比即比喻;兴的意思是开头,借外物以引出所歌咏的对象或所抒发的感情。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诗经》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其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民歌,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因此,《诗经》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光辉起点,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作的诗歌,也是《诗经》以后流行于江汉一带的新诗体,因其具有鲜明的楚地地方文化色彩而得名。楚辞之名起于西汉,它实际上有两个含义,一为诗体名,二为总集名。西汉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后人的模拟之作编在一起,定名为《楚辞》。由于屈原是楚辞最主要的77作家,所以后来提到楚辞时往往就是指屈原的作品。又由于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又常常以“骚”或“离骚”作为楚辞的代称。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其作品除《离骚》外,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等。《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抒情长诗,全诗共373句,2490字。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及其理想、人格,在《离骚》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它反映了屈原对美好政治的追求,对黑暗腐朽势力的无情揭露和批判,表达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神、巫歌经过艺术加工再创作的诗篇,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礼魂》、《国殇》等11篇作品。《九章》是一组政治抒情诗,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九篇作品。《天问》一口气提出了100多个问题,从天地开辟以来,一直问到他自己,把各种各样的疑问表述得淋漓尽致,是一篇奇文。
《离骚》的文学成就是开创性的。首先,它第一次有意识地运用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丰富的想象、奇特的象征、大胆的夸张,把山川日月、神祇人君、贤者巫师、鲜花香草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异常奇丽而又深沉的想象和情感的缤纷世界,以探索和追求现实中的理想,从而使整个作品充满着激荡人心的浪漫色彩。其次,《离骚》全篇大开大合,接连运用比喻,构成庞大的比兴体系,产生了一种含蓄幽深的美感。其三,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体式,代之以参差错落、更为自由灵活的句式,更便于表达奔腾澎湃的激情,形成曲折起伏、回旋顿挫的节奏美。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有个性的伟大诗人,他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道路,其精神、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后人把他的作品与《诗经》并称“风骚”,其影响只有《诗经》可与之相比。
1.1.2 汉代诗歌
汉代诗歌大致可分为乐府诗歌和文人五言诗两大类,以下分别予以介绍。
1.乐府诗歌
所谓乐府,其含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乐府最初是一个音乐机关的名称,正式成立于西汉武帝时期,是专门负责乐歌的采集、整理与演出的机关。乐府所唱的诗,汉人称作“歌诗”,但魏晋六朝时把这类歌诗也叫“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关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到了唐代,则进一步撇开音乐,只注重其社会内容,如白居易等人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也称为乐府。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我们这里所说的乐府,乃专指乐府机关采集整理的歌诗。
汉代的乐府诗歌,流传至今的大约有140首,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鼓吹曲辞》和《杂歌谣辞》中。
汉乐府的思想内容,首先是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揭露与反抗。如《妇病行》写妻子死了以后,丈夫抱着无衣御寒的孩子走投无路,父子不能相保,凄婉酸楚,催人泪下;《东门行》形象地描绘了无衣无食的贫困男子铤而走险,表现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其次是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痛苦。如《十五从军征》通过一个老兵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当时“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其三是表达对自由爱情的热烈向往。如《上邪》一诗写一位青年女子对爱情坚贞不渝的誓言等等。其四是反映了社会动乱给文人们造成的忧惧漂泊之痛。如《枯鱼过河泣》、《乌生》,都是以鱼、禽的无所逃生作比喻,暗喻了被迫害的文人的凄苦之情。
汉乐府中最有名的诗篇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
《陌上桑》中的主人公秦罗敷既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又是具有理想色彩的青年女子。她蔑视权贵,反抗强暴,敢于斗争,也善于斗争。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和高贵品质。
《孔雀东南飞》代表了汉代乐府诗歌发展的最高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通过主人公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吃人本质,热烈地歌颂了刘兰芝夫妇为忠于爱情而宁死不屈地反抗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并在最后表达了广大人民争取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诗中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美丽聪明、勤劳能干、纯洁善良、外柔内刚、性格倔强、绝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刘兰芝;受封建礼教影响较深但又是非分明、忠于爱情,不惜以死殉情的焦仲卿;专横顽固的焦母;冷酷、自私而又势利的刘兄等等,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一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如果说《诗经》大部分是抒情诗的话,那么汉代乐府诗歌则大部分是叙事诗。汉乐府具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因此生动的叙事性使它达到了比较成熟的叙事诗水平,这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汉代乐府诗歌对整个后世诗歌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开创了一代新诗风,其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一直被后世许多杰出的作家所继承、所发扬,形成了一条以乐府为系统的现实主义传统。汉代乐府诗歌的形式、风格和表现手法也深刻地影响着后人。其中借用乐府古体者有之,模拟乐府故事者有之,学习场面者有之,化用语言者更不胜枚举,真可谓沾溉后人,其泽无极了。
2.汉代文人五言诗
在汉代乐府诗歌的直接影响下,文人们也开始学作五言诗。如班固的《咏史》,内容是歌咏缇萦救父,汉文帝除肉刑之事,虽然兴寄全无,被钟嵘谓之“质木无文”,但它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有案可查的文人五言诗。从此以后,文人学写五言诗的越来越多。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已相当成熟,其代表作就是无名氏的组诗《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并非一人一时所作,故其思想内容也较复杂。其中有写游子思妇的,如“明月何皎皎”、“去者日以疏”、“青青河畔草”、“客从远方来”等;有写热衷仕宦的,如“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等;有写夫妇离别相思悲愁的,如“迢迢牵牛星”;有写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如“青青陵上柏”、“生年不满百”等。虽思想内容不一,但都写出了共同的时代主题:羁旅愁怀,离别相思,失意沉沦之感,哀愁苦闷之音。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很突出的。诗中多用比兴,触景生情,浑然一体,委婉含蓄,真挚动人;语言警策自然,千锤百炼,有“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之誉,不愧为汉代文人五言诗的艺术高峰。《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一个五言诗的时代已经开始了。
1.1.3 魏晋南北朝诗歌
1.建安诗歌
建安(196—220)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文学在时间上还包括曹魏初期。这一时期的主要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幹、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等。
秦汉以来,辞赋独胜,文人诗较为沉寂。建安诗人打破了这种局面,继《古诗十九首》之后,掀起了文人五言诗的第一次高潮。他们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抒发了作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了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幽怨与悲凉。他们的作品意境阔大,格调硬朗,形成了深沉雄健、慷慨悲凉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后人把建安诗歌的这种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三曹”之一的曹操,今存诗20余首,内容广泛,风格独具,且有“诗史”性质。《瀣露行》真实记录了何进谋诛宦官失败,董卓威逼献帝西迁长安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蒿里行》则写讨董联军各怀异心的丑态以及中原遭劫后的悲惨景象;《龟虽寿》慷慨激昂地唱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言壮语,千80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仁人志士不懈地进取。《短歌行》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求贤歌,其中既有人生苦短的感慨,也有求贤若渴的表白,更有建功立业的决心,充分体现了建安诗歌“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的特色。
曹丕的诗歌今存约40首,他擅长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乡题材的作品,情调感伤,风格清丽。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七言诗《燕歌行》,该诗写思妇对流寓远方的丈夫的深情思念,真切细腻,凄婉感人。全诗采用七言,句句用韵,一韵到底,十分完整。在曹丕之前,有案可稽的文人七言诗只有汉末张衡的一组《四愁诗》,但在每首开头一句中都有一个虚字“兮”。因此,曹丕的《燕歌行》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文人七言诗。
“三曹”之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曹植。他的诗以其兄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生活优越,年少气盛,诗作多是抒写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以《白马篇》为代表。诗中幽并游侠儿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政治理想的体现,那“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忠勇气概,也是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自白。后期,曹植在身为王侯、实为囚徒的处境下,其诗也多是揭露当权者对他的迫害,表达壮志不得施展的苦闷,并抒发悲愤抑郁的心情。著名的《七步诗》借煮豆燃萁来表现兄弟相残,以抒发自己遭遇迫害的心情;《赠白马王彪》更是集中抒发了对曹丕迫害同胞兄弟的满腔悲愤,表达了自己的忧生之嗟。
“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钟嵘《诗品》称他为“七子之冠冕”。诗以《七哀诗》为最佳,其中第一首“西京乱无象”,生动地描述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的悲惨景象和人民的深重灾难,乃汉末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此外,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刘桢的《赠从弟》等,也颇为人传诵。
女诗人蔡琰,字文姬,是汉末著名学者蔡邕之女。她博学多才,但命途多舛,董卓之乱中,被乱军所掳,后流落南匈奴12年,生二子。后为曹操重金赎回,改嫁董祀。蔡琰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悲愤诗》。该诗是一首长达540字的自传体叙事诗,诗中写了自己被掳入胡、别子归国以及还乡再嫁三个主要情节,生动地描述了自己的悲惨遭遇,抒发了强烈的悲愤之情。这首诗反映了汉末动乱中广大百姓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行,是一首现实主义的杰作。
2.魏晋诗歌
建安文学之后的正始文学,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和贡献。处于魏晋之际的正始年间,有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称“竹林七贤”。为避杀身之祸,他们终日纵酒昏酣,遗落事事,“发言玄远,口81不臧否人物”,看似放荡不羁,实则内心极为痛苦。
竹林七贤中文学成就较高的是阮籍和嵇康。阮籍是建安以来全力作五言诗的人,其82首五言《咏怀诗》最为著名,首创了中国五言古诗抒情组诗的体例。诗的主要内容是写他对现实的不满和自己的忧生之嗟,但写得隐晦曲折,归趣难求。如作为序诗的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运用明月、清风、孤鸿、翔鸟这类象征比兴手法,写诗人夜深人静之时苦闷、彷徨、忧伤的情绪。嵇康以四言诗成就较高,代表作是《赠兄秀才入军》和《忧愤诗》,风格清逸脱俗。
3.太康、永嘉诗歌
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太康诗坛的重要诗人有三张(张华、张载、张协),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不过总体看来创作成就并不太高。真正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写出了内容充实、笔力雄健之作的是左思。他的8首《咏史诗》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名为“咏史”,却并非专咏古人古事,而是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怀抱和批评当时社会的门阀制度,开咏史诗一代诗风。左思的诗内容深沉,格调刚健,被人誉为“左思风力”。
永嘉是西晋末年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是刘琨和郭璞。刘琨后期的诗歌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慷慨悲歌的感情,其代表作《重赠卢谌》为诗人在狱中的绝笔诗,主要抒发扶助晋室的怀抱和功业未成的慨叹。“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充分表现了英雄末路的悲凉和效忠故国的豪迈之情,感人至深。郭璞的14首《游仙诗》是其代表作,历来颇受人重视,诗中既有道教服食求仙的色彩,又颇多愤世嫉俗的成分,实际是借游仙以咏怀、明志。
4.东晋诗歌
晋室南渡,偏安江左,玄学风气渐浓,与此相应的是玄言诗逐渐统治了诗坛。玄言诗以宣扬老庄哲学为旨归,兼谈佛理,枯淡寡味,毫无意境可言,其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玄言诗给东晋诗坛带来了明显的不良影响,但也扩大了诗人的心胸和眼界,诗中所表现的旷达情调以及越来越多的对自然山水的描写,对山水诗的孕育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东晋诗坛的沉寂局面一直延续到晋末,直到大诗人陶渊明以其优秀的田园诗步入诗坛,才带来一股新鲜空气。陶渊明的一生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29岁之前为家居读书时期,胸怀“大济苍生”之志;29—41岁为时官时隐时期,思想上产生了出仕与归隐的矛盾;41岁以后为归园田居时期,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躬耕自食,征而不就,保持了高尚的人品节操。归隐之前的诗主要是写官场生82活和行役之苦以及对田园的怀念;后期的作品主要写田园生活,表现守志不阿、恬淡闲适的情怀。
陶渊明田园诗中最有名的是《归园田居》五首,其中第一首“少无适俗韵”,以兴奋的心情描写了田园风光的美好以及对归隐生活的热爱;《饮酒》诗20首,主要内容之一是写自己坚持躬耕自资的道路及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之乐,如“结庐在人境”一首;《读山海经》组诗则赞扬了许多壮烈的牺牲者,表现了“金刚怒目式的一面”,如“精卫衔微木”等。
陶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亲切淳真,其内容贴近生活,富于真情实感;陶诗浑融完整,意境高远,比如田园诗中有很多精彩的景物描写,但并不重自然实景的工笔描绘,只取与自己心境相和之景入诗,使自然景物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等,这是陶诗令人回味无穷的一个重要原因。陶诗的语言淳朴本色,自然真率,毫无斧凿之痕,如“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等。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派,陶诗平淡自然的意境,“又协左思风力”的风格,自唐以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他的诗歌对整个田园山水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5.南北朝诗歌
从玄言诗向山水诗转变的关键人物是南朝刘宋时期的谢灵运,他是当之无愧的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他以富艳精工的语言,描绘了众多的自然山水风光,给人以清新可爱之感。《登池上楼》是他的代表作,该诗先叙官场失意的牢骚,次写春日之美景,再写离群索居之苦,写景细腻,抒情真实,但最后两句忽发议论,实为玄言的尾巴,形成了“叙事——写景——说理”的三段式框架。这种结构模式,在谢诗中十分典型,不仅形式较为单调,也往往造成有佳句而无佳篇的弊端。谢诗中被人传诵的佳句不少,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等。
鲍照是南北朝时期最优秀的诗人,他的乐府诗最为出色,代表作是《拟行路难》18首。这组诗内容非常丰富,感情也热烈奔放,其中有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与反抗,有边塞戍卒生活以及思妇寡居的悲叹,也抒发了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和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用诗歌来反映现实,抒怀言志,代表了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鲍照对诗体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写作七言诗的作家,为七言诗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83他对诗歌题材也有新的开拓,对后世边塞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南朝齐梁时期,诗歌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时以“四声八病”为核心的声律说基本确立。所谓“四声”,即平、上、去、入四种声调;所谓“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亦即做诗必须避免的八种声病。“四声八病”就是为实现声、韵、调的相互配合而制定的声律学说。诗人们把它自觉应用于诗歌创作,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声韵美,于是出现了面目一新的新诗体,由于它产生于齐代永明年间,故称为“永明体”。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永明体最主要的代表作家是谢朓。他的出身、经历与谢灵运多有类似,诗歌创作也颇受谢灵运影响,以山水诗成就最突出,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不过谢朓的诗已脱去辞藻繁芜的弊病和玄言成分,变大谢的富艳精工、典丽厚重为清新流丽。其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景状物非常生动,而且动静结合,色调鲜明,情景交融,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联,一向被人称道。这类出色的警句,在谢朓诗歌中有多句,如“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等。但也同谢灵运一样,存在着“有句无篇”的毛病。
诗歌发展到梁、陈之际又有新变,诗风日趋柔靡,宫体诗流行。宫体诗多为描绘女性的体态和生活,风格绮艳雕琢,就其思想内容来说,无疑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股逆流。宫体诗的代表作家有萧纲、萧绎、徐摛、徐陵、庾肩吾、庾信等。除宫体诗外,这一时期较有成就的诗人有江淹、何逊、阴铿等。
北朝诗人中声名较著者有温子昇、邢邵和魏收,号称“北地三才”,但其诗均系模仿南朝,了无新意。真正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庾信,他奉梁朝之命出使西魏,被留长安,终老北方。他在经受了国破家亡、羁留异域的痛苦之后,诗歌创作一洗早年的浮华,而形成一种苍劲悲凉的风格。以《拟咏怀》27首为代表,全面反映了庾信后期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对故国的深沉怀念,对自己身世的悲叹,是其中心主题。其他如《寄王琳》、《寄徐陵》等五言小诗,也都表达了怀念故国、愁肠百转的痛苦。
6.南北朝乐府诗歌
南北朝乐府诗歌是继《诗经》和汉乐府之后,又一次出现的一大批人民口头创作。它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民歌的优良传统,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也有新的创造和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一般来说,南北朝乐府的篇幅比汉乐府短小,抒情成分多于叙事。
南朝乐府诗歌,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前者主要是建业(今南京)附近的民歌,后者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及汉水流域的民歌。在这些诗歌中,情歌几乎成了唯一的主题,反映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如《子夜歌》、《华山畿》等。南朝乐府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西洲曲》,全诗描写一个少女一年四季对爱侣的思念和盼望,通篇以和少女的服饰、举止、心情相适应的四时景物,和谐地衬托出她的轻灵俊丽和心理状态。大量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是南朝乐府在形式上的突出特点。
北朝文人诗成就不高,乐府诗歌却放了异彩。现存60多首,多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生动地反映了北朝200多年间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有关战争的诗歌占有重要地位,如《企喻歌辞》、《陇头歌》等,集中抒写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北方民族固有的勇敢刚毅性格和尚武精神在诗歌中多有表现,如《琅琊王歌》、《折杨柳歌》等;北朝乐府也不乏婚恋内容,即使是情歌也比南朝乐府热烈奔放,如《地驱乐歌》、《捉搦歌》等,大胆直率,毫不掩饰,与南朝乐府的缠绵悱恻大异其趣。千古传诵的《敕勒歌》,短短27个字便写出了敕勒川地域辽阔、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富饶草原风光。
《木兰诗》是北朝乐府诗歌的代表作,这是一篇歌颂女英雄木兰乔装代父从军的叙事诗,表现了木兰善良、勇敢、坚毅的性格,不爱功名利禄的品德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全诗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使这位驰骋沙场而又充满人情味的女英雄呼之欲出,光彩照人。《木兰诗》和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异曲同工,前后辉映,被称为乐府诗歌中的“双璧”。
南北朝乐府诗歌继承发扬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形式主义文风泛滥的南北朝时期,这种刚健清新的民歌的出现,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体裁方面,南北朝乐府开辟了一条抒情小诗的崭新道路,这就是五、七言绝句体;在表现手法上,南北朝乐府对后代诗人也有很大影响,如排比句、口语和双关隐语的应用等等。
1.1.4 隋唐诗歌
隋代最著名的诗人是薛道衡,诗风细腻而清新,《昔昔盐》是其代表作。隋唐之际独树一帜的诗人则是王绩,诗的风格迥异齐梁,感情真实自然,语言淳朴无华,代表作是《野望》。
初唐诗坛,较早的苏味道、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文学成就不高。沈佺期、宋之问号称“沈宋”,其“应制”之作内容空洞,形式华丽,无甚可取,但他们85最后完成了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使律诗得以定型,这在诗歌发展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稍后出现的诗人张若虚,因其长诗《春江花月夜》而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该诗以清新俊美的语言,描绘了春江月夜的美好景色,把读者带入一种寥廓、静谧、幽深、悠远的艺术境界,抒发了缠绵哀怨的离情别恨,艺术成就很高。
高宗、武后年间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他们提出轻“绮碎”、重“骨气”的主张,使唐代诗风开始转变,对创制七言歌行,发展五律、五绝也有较大贡献。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传世名篇,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更是脍炙人口。其他如杨炯的《从军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等,也都很有名。
与“四杰”同时的陈子昂不仅在理论上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而且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开了盛唐刚健雄浑之风,在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其代表作是《感遇》诗38首、《登幽州台歌》等。《感遇》诗中有的针砭现实,感慨国事;有的感怀身世,抒发理想;有的是揭露穷兵黩武和边将无能的边塞诗。《登幽州台歌》更是最具有震撼力的绝代之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在最小的篇幅内,把巨大的感情扩展到巨大的时空中,遂产生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感染力。
进入盛唐,随着内容题材的开拓,出现了相应的诗派。其中田园山水诗派和边塞诗派是最重要的两派。田园山水诗派的重要诗人有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丘为等。
孟浩然诗风清幽淡雅,他的田园山水诗虽数量不多,却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其代表作有《过故人庄》、《夜归鹿门歌》等。前者写得真挚生动,赞美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和亲密无间的友谊,充满了欢悦气氛。他的小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意境清新,向为人们广泛传诵。
王维的艺术成就超过孟浩然,在盛唐诗坛上并称“王孟”。王维的前期具有一定的政治热情,后期“长斋奉佛”,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以禅诵为事”。因此,王维前期写了很多咏政诗、边塞诗,风格也较为热烈豪放,如《少年行》、《从军行》、《老将行》等;后期主要是借山水美景排遣苦闷,而他的诗歌成就最高的也是田园山水诗,如《山居秋暝》、《终南别业》、《鹿柴》、《鸟鸣涧》、《辛夷坞》等。这类诗格调自然优美,清雅冲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于王维后期“以禅诵为事”,所以诗的意境也充满了禅境禅趣,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空86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另外,王维的一些表现友情、离别、闺思、爱情的诗也写得很好,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盛唐边塞诗出现了全面繁荣和高度成熟的局面,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边塞诗派。他们描写奇丽、寥廓的边疆景色,抒发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慷慨从军、抗敌御侮的豪情;同时也反映征夫思妇的幽怨,揭露将士之间的矛盾。这一派的著名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灏、李颀、王翰等,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并称“高岑”。
高适边塞诗的最大特色和最高成就在于思想深刻,触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内容,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对下层士兵的思想有更多的了解和同情,既歌颂了他们的勇敢精神,更体恤他们生活的艰苦及有家难回的遭遇。其代表作《燕歌行》,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敌人的猖獗,我军的危机,更写出了将士们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更可贵的是通过对比,写出了官兵之间的苦乐不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并把讽刺的矛头指向天子,使全诗的思想性显得更加深刻。高适的一些赠别之作,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也写得感情充沛,豪迈感人。
岑参的边塞诗表达了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体现了盛唐诗人朝气蓬勃、不畏艰苦、勇往直前的健康心态。还详尽真实地描写了军旅生活,写出了将士们的雄心壮志,也道出了他们的悲哀不平。岑参的边塞诗最有特色的内容是对边塞风光、边地风俗的描写,充满新鲜的异域情调和浪漫的传奇色彩。其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其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既描写了边塞军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奇寒,也描写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乐观奔放的热情和惜别思乡之意,充分体现了岑参的边塞诗那种壮丽恣肆的浪漫主义特色。
王昌龄的边塞诗感情饱满,在雄壮热烈之中又潜含着一股激越悲凉之气。他对七绝用力最专,成就也最高,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尤其是他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历来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王之涣的诗篇流传下来的不多,但《凉州词》和《登鹳雀楼》却是布在人口的名作,特别是后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思高远,87极富哲理性和启发性。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清莲居士,他是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热烈地追求光明和理想,猛烈地抨击黑暗的现实,充分表现了他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他的诗风放浪纵恣,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多变,充满了大胆的夸张和惊人的想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其代表作有《古风》、《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庐山谣》等。
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最突出、成就最高的特点,可以说李白把这一风格推向了最高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浪漫主义特色首先是通过富于主观色彩的抒情加以表现的,如得意时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失意时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遭受打击时就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处处著有强烈的自我色彩和顽强的个性。其次是通过生动大胆的夸张来加以表现,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等。其三是通过丰富、奇特、瑰丽的想象来表现,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对天姥山的一系列描写就是事先想象之词,且多靠梦境来完成,那瑰丽的想象,绚丽的仙境,可与《离骚》的徜徉天界相媲美;又如《蜀道难》一首,通过神话传说写蜀道的历史,既夸张又神秘,写蜀道之难,更是想落天外,令人可愕可怖。
清新自然是李白诗的又一重要特色。李白在艺术上高标“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的诗也的确语言清新,抒情自然。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最平淡的语言,拨动了人们蕴藏在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无意于工而无不工。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的诗歌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唐代的韩愈、孟郊、李贺、杜牧、李商隐,宋代的苏舜钦、苏轼、陆游,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都深受李白诗的影响,从而使浪漫、豪放、俊爽的诗风得到不断发扬。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杜甫,字子美,因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杜甫最伟大的贡献,是使中国诗歌空前深入地走向人民、走向现实生活。他把许多富有社会意义的重大主题引进了诗歌领域,使政治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因此,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后人尊为“诗圣”。他把中国古典诗歌推向了现实主义的高峰,与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双峰并峙,雄视百代,不可逾越。杜甫88的代表作主要有《望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典型化的描写是杜诗的重要特色之一。首先,杜甫善于选择最富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这方面“三吏三别”可为光辉的范例。“三吏”包括《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包括《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中《石壕吏》是最形象、最有戏剧性的一首,诗人以亲眼所见到的一家人的悲惨命运来揭示百姓的征戍之苦:三个儿子全部从军,“二男新战死”,统治者仍来抓丁,老翁只好逾墙而走。衣不蔽体的儿媳无法出门,最后只好以老妇“请从吏夜归”了事。其次,杜甫善于寓主观于客观,尽量让诗中的人物和事实站出来讲话以感染读者。如《石壕吏》借老妇人之口向差吏控诉兵役制的不合理;《兵车行》也是以“道旁过者问行人”的方式,引出行人之辞来展开情节与主题。
杜甫诗的另一重要特色是“沉郁顿挫”的风格。沉郁和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均指感情而言。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换言之,沉郁顿挫即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一倾吐出来,几经反复方可表达得淋漓尽致。如《蜀相》一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感情由激昂向上,突然转为悲伤向下;再由景仰之情转为凭吊之悲。几经反复,使一颗英雄惜英雄的沉郁之心表达得极为顿挫有致。
杜甫对后世的影响比李白更为深广,中晚唐的众多诗派,几乎都是对杜甫某一方面的发挥。如韩孟诗派偏重发挥杜甫奇崛的一面,李商隐则偏重发挥杜甫锤炼精工的一面,刘禹锡更偏重发挥杜甫雄壮苍郁的一面,元白诗派的新乐府运动更是直接起源于杜甫的新乐府诗。宋代的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文天祥,清末诗人黄遵宪等等,都从杜诗的创作思想或创作方法上受到启发。
中唐韩孟诗派
这一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包括贾岛、姚合、刘叉、卢仝、马异,乃至著名诗人李贺,史称“韩孟诗派”。这派诗人以险怪奇特为主要特色,其诗艰涩峻刻。韩愈和孟郊曾在长安写了长篇联句十首,互相夸奇斗险,不肯一字相让。韩愈著名的《南山诗》更是搜罗奇字,光怪陆离,且押用险韵,一韵到底。总的来看,韩愈的诗歌不仅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而且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引入诗歌创作,从而扩大了诗的领域,但也带来了以文为诗、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89风气。
文学史上有所谓“郊寒岛瘦”之说,是对孟郊和贾岛诗歌特征的形象概括。二人都是以苦吟著名的诗人,又都尚古拙,求奇险,好瘦硬,诗风孤郁悲凉,凄寒局促,被元好问称为“郊岛两诗囚”。孟郊也有一些清新质朴的作品,如《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历来被人传诵。贾岛的苦吟更是出名,他自己曾说《送无可上人》中的两句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并曾有推敲诗句而冲犯韩愈的故事流传。不过总是给人一种过于求新求奇、佳句多而完篇少的感觉,反而是某些不太匠气的作品颇为流传,如《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试君,谁有不平事?”
李贺是中唐诗坛上一位多才而短命、又有特殊成就的诗人,因其诗联想奇绝、瑰丽凄恻而得名“诗鬼”。李贺少有大志,但因避父讳而郁郁平生,凄苦的处境和出众的才华,使他形成了怨愤激越、瑰奇怪诞的诗风。他继承了屈原以来的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其诗构思奇特,想落天外,往往超出常人的智力和自然时空的局限,充满神秘色彩。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运思谋篇,绝不蹈袭前人,力求另辟蹊径,如《李凭箜篌引》一诗,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等诗句来形容箜篌之声,被前人誉为“摹写声音至文”。但李贺的一部分诗也有艰深晦涩之弊。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白居易、元稹领导的诗歌革新运动。所谓“新乐府”,乃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新乐府的首创者应该说是诗圣杜甫,他抛弃了乐府旧题,而改用新题反映现实。白居易等人发起的新乐府运动,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一场有理论指导、有明确宗旨的大规模运动。
对新乐府运动做出贡献的,杜甫之后,白居易之前主要有元结、顾况等人,与白居易同时的主要有元稹、李绅、张籍、王建等人。“新乐府”一词即是白居易提出的,他对新乐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主要在《与元九书》、《新乐府五十首序》、《策林》等篇中。他认为,文学不仅具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价值,而且可以能动地改造社会、干预政治、直接影响人的思想意识。因此,他特别提倡诗歌应该发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作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可见白居易除了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之外,还是注意到其美学特征的。
白居易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其中讽喻诗均为新乐府90诗,《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是其代表;闲适诗是指“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如《归田三首》、《观稼》等;感伤诗以《长恨歌》和《琵琶行》为代表,前者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既对玄宗的荒淫误国和贵妃的以色邀宠有所批判,又对他们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有所同情;后者既刻画了一个不幸歌女的形象,又通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抒发了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后的苦闷心情;杂律诗中精品不少,最有名的是《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杂律诗中还有一些写景名作,如《钱塘湖春行》等。
在以上四类诗中,价值最大、最能代表新乐府运动的精神、白居易本人亦最重视的是讽喻诗。这类诗最大的特点是主题专一明确,即所谓“一吟悲一事”;其次是语言通俗易懂,风格朴实无华。《卖炭翁》、《观刈麦》、《杜陵叟》、《红线毯》、《新丰折臂翁》等,是历来传诵的名篇。这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同情妇女的悲惨命运,对统治者的“荒乐”及各种弊政进行了揭露。
参与新乐府运动的其他诗人也有不少佳作,如元稹的《连昌宫词》,李绅的《闵农》诗二首,张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等。新乐府运动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小李杜
晚唐时期的政治和文坛,可以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来概括。只是由于有了“小李杜”的活动,文坛尚不显得过分冷清。“小李杜”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的合称,二人生活时代相同,作品内容及风格也有某些近似之处,均喜以古讽今。为有别于盛唐时期的李白和杜甫,故称“小李杜”。
李商隐的诗在晚唐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成就最大的是咏史诗和爱情诗。前者以《隋师东》、《南朝》、《齐宫词》等篇为代表,集中揭露了一批亡国之君沉湎酒色、穷奢极欲以致亡国灭身的历史现实。不过李商隐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其爱情诗,这些诗或名“无题”,或取篇中两字为题。其中交织着他对爱情的希望、失望乃至绝望的复杂心理。他曾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表达他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感情,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在艺术上,李商隐继承了杜甫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点,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调,形成了自己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杜牧的诗继承了盛唐诗的优点,创造了跟他的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91诗歌绮丽浮艳的风气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在形式上,杜牧擅长七律、长篇五古和七绝,而以七绝成就最高。他长于用七言绝句这样的小诗作最大的概括,咏史、感怀、抒情、写景,无所不能。其中名篇繁盛,佳句迭出,如《山行》、《赤壁》、《泊秦淮》、《秋夕》、《清明》、《江南春》等,都是流传千古的七绝名篇。
唐五代词
词是形成于唐而盛于宋的一种新诗体。词的音节、长短、句型都有定格,因其句式长短不齐,又名“长短句”。
词的兴盛与当时城市的繁荣而促使音乐艺术的繁荣有密切关系。唐代的开放,使西域音乐大量传入中国内地,唐代民间乐曲也很发达,词便是融合中外音乐形式使之成为可供歌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独立文学样式。
词最早起于民间,现存最早的唐代民间词是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这些词曲调已较丰富,内容广泛,但艺术上还较粗糙。中唐以后,一部分比较接近民间的诗人开始写词,主要有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张志和的《渔歌子》五首,可以说是唐代最早的文人词,而韦应物的《调笑令》则是最早描写边塞风光的文人词。白居易和刘禹锡是中唐时期写词较多的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历来脍炙人口。
中唐以后,文人词渐多,其中温庭筠是唐代写词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词名家的人。但他的词内容狭窄,多以各种妇女的宫怨闺思为题材,在描写妇女形象时,多从容貌、服饰和情态上作笔触细腻的描摹,错彩镂金,色泽浓艳,充满富贵气和脂粉气。这种香而软的词风,对花间词派影响很大。
花间词派是五代时西蜀的一个流派,尊唐末词人温庭筠为鼻祖,主要成员有韦庄等。后蜀赵崇祚把这些词人的作品收录成集,取名《花间集》,花间词派因此而得名。韦庄向来和温庭筠齐名,他使文人词开始走上抒情化的道路,是词在意境方面的一大演进,对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五代时期,南唐偏安江左,君臣上下酷好文学,形成了一个南唐词派。代表人物有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宰相冯延巳,他们的词都有一种颓靡浮艳的浓重色调。李璟的作品,虽只流传下来4首,却充分体现了这种特点。如其代表作《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声寒。多少泪珠无限恨,依栏杆。”虽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却也境界阔大,情景交融,笔调细腻,曲折尽致。南唐词人中写词较多的冯延巳,其作品虽然亦不脱香艳之风,但有些作品写得清丽多彩,委婉情深。如其代表作《谒金门》一首:“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挪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开头两句破空而来,似在有意无意之间,却准确地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构成鲜明的意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南唐词人中,成就最大的当推李煜。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他的词分前后两期,前期受“花间派”词风的影响,多写宫廷生活和男女恋情,成就不大;后期由于从南唐国主降为囚徒的巨大变化而现出不同的风貌,完全脱去游乐的宫廷气息,充满了一个不幸者的悲伤。如最为传诵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感情真挚,格调哀婉,比喻绝妙,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人通过一个妇女的不幸遭遇,无意流露或曲折表达自己心情的手法,而直接倾泻自己的深哀与剧痛。李煜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写自己的生活感受,语言也更明净,优美,接近口语,摆脱了花间词派错彩镂金的浮艳作风。
1.1.5 宋代诗歌
欧阳修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苏轼、曾巩、王安石等大家皆出自他的门下。他在诗、文、词、史传诸方面都取得了较高成就,是一个有多方面才能的出类拔萃的作家。他对文学批评也有独特贡献,其《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体裁,对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方式。
欧阳修诗词创作也是高手,代表作如《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全诗写景抒情妙合无垠。欧阳修的词犹胜于诗,他的词主要是缘情,写得风流蕴藉,婉约妩媚。主要内容是离别相思、惜春赏花之类,但情真意切,胸怀坦荡,绝无道貌岸然的学究气,如其代表作《踏沙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词中以春水喻愁,用春山喻远,全词以写柔情取胜。
柳永、王安石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并开创词家婉约一派。其词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雨霖铃》、《八声甘州》二词颇为有名。但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绪。93柳永在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不仅是宋词昌盛的奠基人和婉约派的杰出代表,而且是宋代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作家。在他之前,词多小令,他吸收前人经验,为表达丰富的感情,依声填词,或自制新词,使慢词成为和小令对峙而存的格式,这就为词家在小令之外提供了可以容纳更多内容的新形式。柳永的又一贡献是开扩了词的题材,如描绘城市风光及其富庶繁华,在他以前还很少有人涉及。柳永有《乐章集》问世。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优秀的散文家和诗人。他的诗内容广泛,有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痛苦的,如《河北民》一诗,写战争、徭役、灾荒逼得人民逃荒要饭的惨状;有咏梅花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正是他敢于顶着世俗的寒气变法改革精神的写照;有咏史的,如《明妃曲》写汉代昭君出塞的故事,既写出了王昭君的不幸,也讽刺了皇帝的昏庸,以此托古喻今,抒发自己政治上的不得志;有悼亡寄思的,如《思王逢原》三首,悼念好友王令,写得极富感情,且发自肺腑;也有描写湖光山色的小诗,如《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历来为人传诵。王安石的词作不多,最有名的是《桂枝香·金陵怀古》,词的上阙描绘自古帝王州的金陵秋天壮丽的景色,下阙怀古抒情,揭露六朝统治者“繁华竞逐”的腐化生活而导致必然灭亡的悲剧。这首词在当时就传诵不衰。
苏轼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多才多艺的大文豪。诗词、文赋、绘画、书法都有极高造诣,文和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和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和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为“苏、黄、米、蔡”四家之首。苏轼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主将,也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和杰出代表。他对词的贡献可谓前无古人,其词作内容丰富,以诗为词,极大地开拓了词的题材范围。其中有怀古之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自叹怀才不遇、有志无成,虽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失意惆怅,但总的基调是昂扬奋发、健康乐观、勇于进取的;有怀人之作,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自己离京宦游5年之后,丧妻别子,形单影只,跟弟弟苏辙多年不见,政治上的失意,家中的不幸,离别的悲哀使自己“欲乘风归去”,但毕竟自己是热爱生活的。最后归结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悼念亡妻之作《江城子》则写得回肠荡气,表现了苏轼对妻子的深厚感情;有抒写个人情致之作,如《密州出猎》,塑造了洋溢着“酒酣胸胆尚开张”的壮志豪情、“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作者自我形象;有描绘农村风情之作,如《浣溪沙》中的几首词,描写了争看太守的红妆姑娘,醉卧黄昏的94老叟,“牛衣古柳卖黄瓜”的村民等;有抒写爱情之作,苏轼的词虽以豪放见长,但这类词却写得缠绵悱恻,真诚细腻,颇具婉约词风,如《蝶恋花·春景》,其中“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对于那些失恋的人来说,该是最好的安慰。
苏轼的诗也极具特色。其一,他往往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虽在诗中讲道理,但哲理性很强,能给人以启迪。其二,比喻丰富、新鲜、贴切。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其三,着重自然美的再现。如《惠崇春江晚景》其二:“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十分贴切地抓住自然景物因季节转换而呈现出的新特征,给人以生意盎然的情趣。
苏门四学士
北宋后期在文坛占主要地位的是和苏轼有关的一批作家,其中黄庭坚、秦观、张耒和晁补之被称为“苏门四学士”,后进的陈师道也属于苏门。
黄庭坚在政治上与苏轼共沉浮,在诗歌上与苏轼并称“苏黄”,他反对西崑派文风,并成为江西诗派的领袖。江西诗派是宋代很有影响的一个文学流派。北宋末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等25人。这派诗人并非都是江西人,只因江西人黄庭坚在这派诗人中影响特别大,故有此称。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提出了江西诗派最重要的纲领。江西诗派论诗,多强调作法,崇尚瘦硬风格,要求字字有来历。他们不满足寻常典故的运用,而务求争新出奇。倡导“脱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根据前人诗意,加以变化形容,企图推陈出新。在材料的选择上避免熟滥,喜欢在佛经、语录、小说等杂书里找一些冷僻的典故,希见的字面。他们袭用前人诗意而略改其词以为工巧,但造成了不良影响。他们虽称“取法杜甫”,但仅得其皮毛,却失去精真,未能很好地继承杜甫、白居易以来诗家的现实主义精神。尽管如此,黄庭坚还是有一些清新明快的诗篇,如《登快阁》等。
秦观以词见长又能诗,词属婉约一派。他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其代表作《鹊桥仙》写牛郎织女“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其中两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历来为人所称道。
张耒写诗受白居易影响,平易舒展,朴素自然,较关心民生疾苦,如《劳歌》等。晁补之在散文、诗词方面均有成就,有《鸡肋集》、《晁无咎词》传世。
总之,“苏门四学士”的文学成就高下不一,文学主张也不尽相同。虽同出一门,却非同一流派。
李清照
李清照是南宋初期著名的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最擅长的是词,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写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闺中的寂寞与离情。这方面的代表作有《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等小词,也是抒写闺情的名篇。靖康之难以后,李清照接连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厄运,过着长期流亡的生活,这一时期的作品虽然不是直接写国破家亡的沉痛,但也蕴含其中,表达了许多离乡背井、骨肉分散的人的共同感受。最能表达她晚年精神状况的要算《声声慢》了: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将作者百无聊赖、恍有所失、东西寻觅,希望找到一个寄托自己寂寞、空虚、惆怅的地方却一无所获的处境,刻画得淋漓尽致。寻觅的结果仍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的悲凉氛围。叠字的运用,气氛的渲染,情与景的巧妙结合,是这首词的显著特点。
李清照主张“词别是一家”,因此她的诗和词实际上是有分工的,与其词作的婉约截然不同。她的诗作抒志咏怀、壮志悲歌、慷慨激越、遒劲豪放。如《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崇高气节。又如断句:“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正是对一味逃跑、屈膝求和而毫无复国之志的昏君庸臣们的绝妙讥讽。她的爱国情怀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强烈的,是她晚年所作的《送胡松年使金》一诗,那种“愿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的悲壮之句,几至让人觉得正是一位血气方刚的热血男儿所作。
张元幹、张孝祥、岳飞
南宋前期,金兵压境,外患严重,有些词人充分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抵御民族压迫的民族气节。
张元幹是主战派词人,有《芦川词》、《芦川归来集》,代表作有《贺新郎》等。宋高宗要向金称臣,李纲上书谏阻无效,张元幹写了一首《贺新郎》寄给他,支持他的抗金主张;后来胡铨上书请斩秦桧,张元幹又写了一首《贺新郎》送他。后一首词的96上半阙写了作者魂牵梦绕却已沦陷的中州大地,表现了他对民族压迫者的仇恨和对南宋投降派的愤慨;下半阙表示对胡铨的同情和支持,格调苍凉悲壮,使人在数百年后,尚思其抑塞磊落之气。
张孝祥积极赞助张浚北伐中原,收复失地,曾被主和派弹劾免职。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词人,其诗、词、文追随苏轼,风格雄丽豪放,有《于湖词》、《于湖集》传世。最能代表张孝祥的艺术成就和风格的是《念奴娇·过洞庭》,这首词写洞庭湖的美好景色和自己的悠然心情,同时也表达对奸佞的不满,表白自己“肝胆皆冰雪”。作者胸怀开阔,光明磊落,有“吸江酌斗,宾客万象”的凌云气度。湖光月色、坦荡胸怀浑然一体,潇洒超尘之想,豪迈阔大之势融合其中,读之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这首词的格调和语言特色以及从中流露出的处世态度,都与苏轼有相同之处,其旷达乐观的精神甚至比苏轼还略胜一筹。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抗金名将,他虽只留下来两首词,但他的《满江红》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
这首词大义凛然,浩气千古,充分显示了一个民族英雄忠心耿耿为国家、为民族不怕牺牲,发奋自强的精神。“莫等闲”一句言之谆谆,语重心长,成为千古励人的佳句。
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和尤袤被南宋人称作“中兴四大诗人”。但从诗歌的实际成就来看,尤袤的诗歌作品数量和质量都很一般。
杨万里的诗,从内容上看有两方面,一是对中原沦陷区人民表示同情与关怀,表现作者的爱国思想,如《初入淮河》;二是反映闲居时的生活情趣,主要兴趣是描写自然景色,如《闲居初夏午睡起》。在创作方法上,他一反江西诗派的形式主义,建立了一种新鲜活泼的诗体——“杨诚斋体”。这种诗体的特点是:幽默活泼的风趣;丰富新颖的想象;自然活泼的语言。这三个特点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在改变诗风上很有贡献。
范成大虽也受过江西诗派的影响,但主要还是继承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他曾出使金国不辱使命而归,途中写了72首具有爱国主义思想97的诗篇。如《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范成大晚年隐居苏州石湖,写了《田园四时杂兴》60首。这些诗有的描绘了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有的写劳动人民的勤劳和丰收的喜悦,有的写村童的天真,如:“昼出耕耘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岌岌可危之时。在他的诗中,表现的是时时刻刻对祖国的热爱和忧虑,为多灾多难的祖国和人民歌唱、呼喊、奔走、奋斗。他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流传至今的有9300多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写诗最多的一位诗人。有《剑南诗稿》和《渭南文集》传世。
在陆游所写的大量诗作中,一以贯之的是爱国主义精神,这一点,即使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他的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写自己的报国激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如“早岁哪知世事艰,北望中原气如山”,叹息自己“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在《金错刀行》中写“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的惆怅;在《夜泊水村》中,他自信地说:“老子犹堪绝大漠。”并嘲笑那些只会“泣新亭”的诸君;在另一首《书愤》中,他写道:“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表现出誓死报国、矢志不渝的决心。
2.揭露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苟且偷安。在《感愤》中他写道:“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对只是沉醉于“朱门沉沉按歌舞”的将军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但统治者却结成死党,打击陷害抗战英雄:“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在这种情况下,爱国志士只落得仰天长叹而无能为力了。
3.对不幸百姓的深切同情与关怀,对凶恶官吏的无情揭露与鞭挞。如《秋获歌》:“数年斯民厄凶荒,转徙沟壑殣相望”,而“县吏亭长如虎狼”,造成“妇女怖色儿童僵”的惨剧,令人目不忍睹。又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忘王师又一年。”陆游的绝笔诗《示儿》,更是唱出了他的临终肺腑之歌:“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陆游也有一些清秀俊逸、神韵盎然的反映生活情趣的好诗。在他的笔下,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山乡风光,也有“小楼一夜风吹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城市特写。这些诗充满了诗情画意,读后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陆游诗歌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雄浑豪迈,感情奔放,在慷慨激昂、踔厉风发之中又常常流98露出苍凉悲壮之气。那种跃跃欲试的雄心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慨叹交织在一起,活脱脱展现出一个爱国志士的内心情怀。
陆游还擅长写词,词作中仍有不少迸发出爱国激情的作品,如《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真是发自肺腑,感人至深。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著有《稼轩长短句》12卷,《南渡录》2卷。他的词现存600多首,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抒发爱国情怀之作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
1.平戎万里、统一山河的壮志豪情。如在《水龙吟》中他表达了“整顿乾坤”的殷切期望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在《贺新郎》里,则表示:“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自信“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这些都是辛弃疾对当时残破危亡的国家唱出的慷慨悲歌。
2.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膝投降、偏安一隅、不思光复的卑鄙行径。他讥讽南宋小朝廷是“残山剩水无态度”,斥责那些沉湎于荒淫腐朽生活之中的权贵们:“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警告他们不要一味歌舞酣畅,最终将会有杨玉环、赵飞燕那样的悲惨结局。
3.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辛弃疾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人,并且一生以抗敌报国为志。但是南宋小朝廷始终不给他施展才能、实现抱负的机会,这迫使他只能在词作中抒发自己的愤慨和不平。“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美好的青春年华却不能报效祖国,只能在忧愁悲愤之中蹉跎岁月,那种心情是常人所难以理解的。又如“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感情激越,沉郁悲壮,笔力雄厚,充分显示了辛词的豪放派特征。
辛弃疾还有一些描写农村景色和农民淳朴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还有一些抒情小令也很有特色,如《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对历尽沧桑之后,千言万语无从说起的独特感受。在《青玉案》中,既写了“东风夜放花千树”的奇丽美景,也写了一个不同流俗,别有怀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自甘寂寞,不慕荣华的“佳人”形象。这些都说明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合称“苏辛”,二人都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但同是豪放,又各具特点。众所周知,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但辛词却比苏词反映了更广阔更激烈的社会现实,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以入词的地步,从而极大地开拓了词的境界。其次,从艺术风格来看,苏词偏重在豪放,而辛词则偏重在豪壮。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是苏词浪漫主义的基调。苏轼能以旷达超迈的态度对待在政治上所受到的挫折,对生活也采取一种随缘自足的态度,经常保持一种乐观放达的襟怀。因此,苏词虽有时也有一些牢骚或哀伤,但作者丰富的联想总是向好处和有成处生发,真可谓“淡妆浓抹总相宜”了。相比之下,辛弃疾所处的社会现实比苏轼要严峻得多,因而对国家、对民族的忧患意识也比苏轼强烈得多,再加上爱国激情与壮志难酬的强烈反差,遂使辛弃疾形成了一种悲慨壮烈的感情基调,词风也因此显得豪壮。
姜夔、文天祥
南宋后期,国势日危,一些文人士大夫不问政治,钻进书丛,舞文弄墨,讲究声律辞藻,沉醉湖光山色,抒写个人的离情别恨和无可奈何的悲伤,形成了所谓“格律派”,亦即南宋后期的婉约派。这一派词人以姜夔为代表。
姜夔,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他屡试不第,终身无官,奔走于仕宦之家,过一种清客式的生活。他能诗善词,《白石词》中的绝大多数作品是纪游咏物之作。在这些作品中,虽有“不忘君国”的一面,但更主要的是感叹昔日繁华的消失,身世的飘落和情场的失意。其词代表作《扬州慢》,其中有“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之句,以拟人手法写对入侵之兵的痛恨,其中流露出凄清悲怆的情怀。
姜夔的词艺术上较有特色,他的《白石词》中自制曲较多,大都先成文词而后制谱,与传统的按谱填词不同,因此句式长短可以舒卷自如,较少守音韵的局限。正是由于这一点,他的词比别人的作品更具韵律美。可惜他一味追求艺术美,沿着脱离现实的道路越走越远,终于把宋词引向了僵化的道路。
文天祥是宋末爱国诗人,也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诗、文、词俱佳,重要作品都收入《指南录》和《指南后录》中。五言诗《正气歌》自叙在狱中受到水气、土气、日气、火气、米气、人气、秽气的侵袭,却能不为所害,并能战而胜之,只是由于有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正气。他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保持民族气节,他在《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1.1.6 元明清诗歌
与其他朝代相比,元代诗歌的总体成就不大。值得一提的有刘因、赵孟頫、萨都拉、王冕、杨维桢。
刘因的诗较多反映了逸民思想,感情真挚深沉,但表现得隐晦曲折。如《观梅有感》:“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原不为梅花。”就是借咏物来表达故国之思。
赵孟頫本是宋代宗室,入元后被推荐入朝,其书画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诗文也为元代大家,有《松雪斋集》。代表作如《岳鄂王墓》:“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通过痛惜岳飞的冤死,斥责了南宋君臣的苟且偷安。
萨都拉的词成就较高,如〔满江红〕《金陵怀古》一首,写得慷慨豪迈,表达了一个吊古伤今、襟怀磊落的知识分子的情怀。
王冕出身贫寒,靠自学成才,因屡试不第,以卖画为生,写有《竹斋诗集》。他的诗多反映江南百姓生活的苦难,对统治阶级进行讽刺抨击,歌颂隐逸生活。《墨梅》一诗:“我家洗砚池边树,点点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他以画言志,表达自己的节操,风格质朴自然,在元诗中独树一帜。
杨维桢在元末具有诗坛领袖的地位,其诗号为“铁崖体”,多为咏史、拟古之作,特点是喜欢驰骋想象,运用奇辞,眩人耳目。他的《铁崖古乐府》中也有一些揭露黑暗现实之作,如《海乡竹枝词》一首,反映了在官府、盐商双重压迫下的盐亭工人的生活。
明代初期的著名诗人有高启、于谦等人。高启最成功的诗作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该诗写得气势壮阔,其中有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歌颂,也有对朝代更迭、历史沧桑的感慨,最后表达了对新建的明王朝的肯定。于谦是一位民族英雄,曾率兵抵抗异族入侵,后遭诬陷被杀。他的《石灰吟》历来脍炙人口:“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甘愿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精神。
明永乐、成化年间诗坛上流行一种“台阁体”,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荣、杨溥,时称“三杨”,均为当时的台阁重臣。“台阁体”诗歌的内容多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或应制、题赠之类,形式典雅工丽。这种诗风流行了100多年。
明代中叶以后有所谓的前后七子,“前七子”是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101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歌功颂德、形式绮靡的“台阁体”。他们主张复古,但矫枉过正,走上了盲目尊古的道路,创作上以摹拟古人为能,把文学引向了一条狭窄的死胡同。
“后七子”是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文学主张与“前七子”大同小异,声称“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拟古之作较“前七子”更甚,产生了不良影响。
与“后七子”同时的杨慎,号升庵,其才学富赡,著述之多为明代第一,有《升庵集》、《升庵长短句》传世。其词最有名的如《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写得很有特色,既雄壮、慷慨,又洒脱超然,被《三国演义》的作者冠于卷首。
明代晚期诗坛上最有成就的是陈子龙,他具有凛然的民族气节,他的一些关切时事的诗歌写得感情沉痛,慷慨悲歌,音韵铿锵,酣畅淋漓。如《秋日杂感》、《晚秋杂兴》等,都是长歌当哭之作。陈子龙的学生夏完淳是一个少年英雄,死时年仅16岁。他的诗也如其人,慷慨激烈,高亢雄壮,如《鱼服》,表明了诗人反清复国的决心。
清代诗人众多,但大家盖寡。由明入清的钱谦益在政治上是个没骨气的文人,但在当时文坛上他是领袖,和吴伟业、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清初诗人施闰章和宋琬的诗风相近,且均属“尊唐”一派;又因施闰章是安徽宣城人,宋琬是山东莱阳人,故有“南施北宋”之称。清初诗人以王士祯最著名,他继承了南宋严羽的“妙悟”、“兴趣”之说,提倡“神韵”,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作为诗的最高境界。沈德潜是雍正、乾隆时期的诗人,他提倡“格调说”,认为写诗要“温柔敦厚”,编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国朝诗别裁》。与沈德潜同时的诗人袁枚提倡写个人的“性情遭际”,写个人的灵感,主张“性灵说”,这对封建正统的文学观是一种冲击,有一定进步意义。与袁枚齐名的诗人赵翼写有历来盛传的《论诗》一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和袁枚等人同时的郑板桥,写诗不矫揉造作,很少用典,清新流畅。清代晚期的龚自珍是一位首开近代文学风气的人物,他的诗别开生面,以其先进的思想,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一味模山范水的沉寂局面。在著名的《己亥杂诗》中,他幻想102能够出现一种新兴的社会力量来扫荡一切:
九州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代词坛上派别林立,著名的有以陈维崧为宗主的阳羡词派,以朱彝尊为领袖的浙西词派,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更值得一提的是纳兰性德,他天资聪颖,少年登科,又是相门公子,在当时文网密布、满汉隔阂之时,他礼贤下士,敢于为受迫害的汉族才智之士主持公道,仗义执言,注重情谊,显示了他的非凡人格,在中国文学史上传为佳话。他的词往往直抒胸臆,自然流丽,风格颇近五代南唐后主李煜,被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1.1.7 近代诗歌
“诗界革命”是近代文学史上文学改良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明清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已日趋没落,封建文学亦呈衰落之势。文人诗的发展处在因袭、保守和停滞的状态,内容空虚贫乏,脱离现实,风格“窥宋规唐”,毫无新意,抄书作诗成了它们的主要特征,形式主义诗歌风靡一时。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即新派诗)。他们讲求诗歌的社会作用,要求诗歌表现生活和理想,为改良政治服务。在创作上他们注重利用和改造民间诗歌,使诗歌向口语化、群众化的方向发展。这对当时的诗歌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诗界革命”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倡导者是黄遵宪,他是“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也是龚自珍之后最杰出的一位诗人。黄遵宪本是一个外交家和改良派的积极活动家,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足以使他青史留名。他不仅在创作方面高出于同时代的新派诗作者,就是诗歌改良主张的提出,也早于夏曾佑、谭嗣同等人。早在少年时期,就已有“别创诗界之论”。在21岁所写的《杂感》诗中,主张“我手写我口”,提倡以通俗语言入诗,反对崇古卑今和盲目模仿。黄遵宪的诗,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和新的思想,开辟了诗歌史上从未有过的广阔领域。如有名的《今别离》4首,歌咏轮船、火车、电报、照片四事,给诗界带来了新的气息。
柳亚子的诗清新朴实,流转自如,表现了旺盛的革命热情和坚定的意志。即使是在辛亥革命失败后,他的革命意志依然是昂扬的,如《孤愤》:
孤愤真防决地维,忍抬醒眼看群尸?美新已见扬雄颂,劝进还传阮籍词。岂有沐猴能作帝,居然腐鼠亦乘时。宵来忽作亡秦梦,北伐声中起誓师。
在这里,柳亚子愤怒地斥责了袁世凯的窃国,也狠狠地鞭挞了刘师培等封建余孽的103卑劣。
陈去病的诗大抵歌颂宋明时期的民族英雄、革命烈士和游侠剑客,借以抒发革命怀抱,感慨生平。他的诗苍劲有力,但风格拘谨,生动不足。
高旭吸取了“诗界革命”的进步因素,作了不少通俗诗歌以鼓动革命,如《女子唱歌》、《爱祖国歌》、《军国民歌》、《光复歌》等。但辛亥革命失败后,其诗文便走向感伤、颓废。
1.2 现当代诗歌
1.2.1 20年代的新诗
20年代的诗歌革新彻底打破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主义规范,创立了自由体的白话诗(新诗),成为20世纪中国汉语诗歌的主流样式。1920年3月,胡适的《尝试集》问世,这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第一部新诗集。胡适的诗大多是即事感兴、触景生情之作,常常用直接描写、浅显的比喻、象征等手法,言之有物,平实淡远。
1921年8月,郭沫若出版了《女神》,这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杰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它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中国新诗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女神》的成功首先在于五四时代精神与诗人创作个性的高度融合统一。破旧立新的时代精神贯串在《女神》的绝大多数篇章之中,像对于封建藩篱的勇猛冲击,改造社会的强烈要求,追求和赞颂美好理想的无比热力,都鲜明地反映了五四运动的特征,传达出五四时代精神的最强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篇是《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凤凰涅槃》是一首庄严的时代颂歌,作者借用凤凰集香木自焚而更生的神话,表达了破旧立新的强烈要求:凤凰自焚,象征着对旧世界的彻底否定;凤凰更生,又象征着新世界的诞生。《女神之再生》也以神话题材揭示出反抗、破坏和创造的主题。像《女神》这样敢于同旧世界决裂,敢于向旧世界宣战,充满着创造的信心和乐观的精神,充满着革命气概和革命理想主义的诗篇,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其次,《女神》还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其中有不少篇章就是五四个性解放的烈火中升腾起来的“自我”的精魂。如《梅花树下的醉歌》中对梅花的赞颂,实际就是对“自我”的赞美;《天狗》中把“自我”比作一条天狗,敢于把日月星辰和整个宇宙吞了。诗人笔下的“自我”实际上是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是五四觉醒而奋起的一代。《女神》中还大量描写自然,讴歌自然,赋予自然以无限的生命力,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礼赞,而“自104我”也就融化于自然之中。这种自然神力的人格化,使整部《女神》表现出奇异的壮阔感和动态的诗化美。丰富的想象、神奇的夸张、激越的音调、华美的语言和瑰丽的色彩,使《女神》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
继《女神》之后,郭沫若在20年代又先后出版了《星空》、《瓶》、《前茅》和《恢复》等四部诗集。
相比之下刘半农对新诗的形式更为关注,他有诗集《扬鞭集》和《瓦釜集》,其中的《买萝卜人》是中国现代最早的无韵诗,《窗纸》、《无聊》是现代最早的散文诗。
“小诗运动”兴起于1919年,在中国现代诗坛上延续了10年之久。所谓“小诗”,在当时是指“流行的一行至四行的新诗”。沈尹默、刘半农、俞平伯、郑振铎、王统照以及湖畔诗社的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等都写过很多优秀的小诗,但表现最为突出的代表是著名女诗人冰心。她的小诗集《繁星》和《春水》的出版,把小诗运动推向了高潮。
徐志摩是“新月”诗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他的诗大多具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其中的爱情诗是他全部诗作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有时以自己的感情经历为基础,有时则以假想的异性为对象。徐志摩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闻一多的新诗大部分收入诗集《红烛》和《死水》中,贯穿其中的是浓烈、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思。其中既有对侵略势力的揭露,也有对祖国的热切思念和赞美,更有为满目疮痍的故国大地和深陷苦难的人民所唱的哀歌。闻一多对中国新诗格律的探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1.2.2 30年代的新诗
这一时期的诗歌组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诗歌会,这是左联领导下的新诗歌团体,1932年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蒲风、穆木天、杨骚等。该会主张在诗歌创作中要抓住现实,歌唱反帝反日的民众的高涨情绪。该会在广州、北平、青岛、厦门等地设立分会,对现实主义诗歌在中国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蒲风是中国诗歌会较有成就的青年诗人,他于1934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茫茫夜》,又连续出版了《生活》、《钢铁的歌唱》、《六月流火》、《摇篮歌》等诗集,在当时影响较大。与中国诗歌会诗人同时并有重要创作的还有艾青、田间和臧克家。艾青的诗集《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反响;田间先后出版了诗集《中国牧歌》、《未明集》、叙事长诗《中国农村底故事》,为诗坛带来了年轻人的战斗朝气;臧克家先后出版了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运河》等,为新105诗反映农村生活开辟了天地。
左联诗人较著名的是殷夫,他有诗集《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等。鲁迅称其诗“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戴望舒是现代派诗人的领袖,也是当时新诗创作所能达到的成就的杰出代表。诗集《望舒草》收录了他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卞之琳,著有诗集《三秋草》、《鱼目集》和《汉园集》(与人合集)等。
1.2.3 40年代的新诗
在这一时期,著名诗人艾青继30年代写了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之后,抗日战争时期进入了他创作生涯的高潮阶段,除了有诗集《北方》、《他死在第二次》、《旷野》之外,还写了长诗《向太阳》和《火把》。《向太阳》是艾青的第一首长诗,以“我”奔向太阳作为太阳系列意象推延的线索,所推延出来的太阳既是为抗日而全民觉醒、同仇敌忾、奋起救亡的一个伟大民主时代,更是人类不朽的进取精神的象征;《火把》是其姊妹篇,叙写的是一对女青年在某城市参加一次火炬游行的故事,群众集会使她们冲破了个人主义和多愁善感的精神藩篱,举起火把投身到集体的怀抱,跟着光明的队伍前进。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戴望舒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光未然的组诗《黄河大合唱》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民族史诗,全诗磅礴雄健,浑厚深沉,民族的形象、命运和情感意志都得到了强有力的表现,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田间的《义勇军》、《给饲养员》等街头短诗以及长诗《给战斗者》是其代表作,他在解放战争时期还写了长篇叙事诗《戎冠秀》、《赶车传》(第一部)等。
袁水拍的《马凡陀的山歌》是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政治讽刺诗集,语言通俗易懂,可诵可唱,善于从政治上把市民阶层里某些司空见惯的社会生活现象,用漫画式的手法和讽刺语言予以鞭挞。著名诗人臧克家在40年代创作了《胜利风》、《人民是什么》、《谢谢了“国大代表”们!》等讽刺诗,辛辣地讽刺了现实。
1946年李季发表了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作品以优美的故事和人民群众熟悉的“信天游”形式吸引了读者,立即受到热烈的称赞,被誉为诗歌创作的一个丰硕成果。
1.2.4 五六十年代的诗歌
这一时期比较有名的诗歌创作有郭小川的《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106厉的爱》、《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等叙事诗,优秀抒情诗《致大海》、《望星空》等,出版了诗集《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雪与山谷》、《鹏程万里》、《月下集》等,政治抒情诗《刻在北大荒的土地》、《祝酒歌》、《青松歌》、《大雪歌》、《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秋日谈心》、《乡村大道》、《昆仑行》、《三门峡》等。
贺敬之于1956年用“信天游”的民歌体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产生了较大影响。此后创作了抒情短诗《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长篇政治抒情诗有《放声歌唱》、《东风万里》、《十年颂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闻捷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生活抒情诗总辑《天山牧歌》,记载了各族人民生活的变迁;《复仇的火焰》是其抒情诗的代表作,它反映了发生在新疆东部的一次叛乱和平定叛乱的事件。
这一时期艾青出版了《欢呼集》、《宝石的红黑》、《黑鳗》、《春天》、《海岬上》等诗歌作品;田间则以创作数量多而引人注目,他出版了短诗集10余部,长篇叙事诗集《长诗三首》、《天安门赞歌》等。李季的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杨高传》,阮章竞发表了组诗《新塞外行》。其他较重要的诗人还有严辰、李瑛、雁翼、顾工、公刘、白桦、梁上泉、张永枚、周良沛等人。
1.2.5 80年代的诗歌
这一时期诗歌的觉醒,是以1976年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为起点的,使诗歌重新获得了自己的价值。
1.“归来”诗歌:这类诗歌内容上的历史反思和艺术上的个性化,为新时期的诗歌发展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代表作品有艾青的《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白桦的《阳光,谁也不能垄断》,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骆耕野的《不满》,张学梦的《现代化和我们自己》,李发模的《呼声》,刘祖慈的《为高举的和不举的手臂歌唱》,边国政的《对一座大山的询问》等等。
2.朦胧诗:这类诗歌重新确认人的自我价值,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探索人的自由心灵的奥秘,艺术表现上的主要特征是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以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船》、《神女峰》,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丟了》,杨炼的《大雁塔》,江河的《纪念碑》、顾城的《一代人》等。
3.“新边塞诗”:在中国西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以反映边疆地区的生活为主的诗人群体,他们的诗作颇受诗评界的关注。代表作有周涛的诗集《牧人集》、《神山》、《野马群》,杨牧的诗集《复活的海》、《夕阳和我》、《野玫瑰》,章德益的诗集107《绿色的塔里木》、《大漠和我》、《西部太阳》等等。
1.2.6 90年代的诗歌
1997年12月,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鲁迅文学奖”单项奖中的诗歌奖揭晓,李瑛的《生命是一片叶子》、杨匡满的《今天没有空难》、韩作荣的《韩作荣自选诗》、沈苇的《在瞬间逗留》、张新泉的《鸟落民间》、王久辛的《狂雪》、辛茹的《寻觅光荣》、李松涛的《拒绝末日》等8部诗集获奖。这些作品包括老、中、青三代诗人的创作,基本上代表了90年代诗歌创作的整体水平。李瑛的《生命是一片叶子》展示了老诗人在90年代诗歌探索中的新突破,它把历史与现实、个人与民族、沉思与渴望交织在一起,呈现出意境开阔、诗情饱满的艺术特色;张新泉的《鸟落民间》从平凡的题材中发掘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而亲切的体悟,民族诗歌的优秀传统在现代文化氛围中获得了新的生命;韩作荣的《无言三章》等作品,以开阔的视野和深沉的叩问展示生命的现状与可能的流向,发人深思。另外,朱增泉的《长夜》、王久辛的《狂雪》等长诗对历史、战争、和平与人类命运的全方位思考,既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意识和人类意识,又包含着浓郁的忧患意识,使传统意义上的军旅诗歌具有了新的内涵。
复习要点
一、基本概念 诗经 诗经六义 楚辞 风骚 建安风骨 乐府 古诗十九首 三曹 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 左思风力 四声八病 永明体 文章四友 沈宋 初唐四杰 盛唐田园山水诗派 盛唐边塞诗派 王孟 高岑 七绝圣手 诗仙 诗圣 三吏三别 韩孟诗派 郊寒岛瘦 诗鬼 新乐府运动 小李杜 长短句 花间词派 南唐词派 欧苏 苏黄 苏辛 苏门四学士 江西诗派 杨诚斋体 铁崖体 台阁体 前七子 后七子 南施北宋 诗界革命 新诗 小诗运动 中国诗歌会 朦胧诗新边塞诗
二、思考问题
1.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中国古代绝无仅有的一首抒情长诗。
2.《离骚》的文学成就。
3.汉乐府的成就和影响。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
4.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文人五言诗。第一首完整的文人七言诗。
5.太康、永嘉时期的重要诗人。
6.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陶渊明诗歌的特点。
7.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第一个大力创作七言诗的作家。
8.永明体的代表作家。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
9.北朝乐府诗歌的代表作。乐府诗歌中的“双璧”。
10.开盛唐一代诗风的诗人。
11.孟浩然、王维的诗歌成就。
12.高适、岑参的诗歌成就。
13.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14.杜甫诗歌的成就及其艺术特色。
15.白居易的诗歌主张。白居易对自己的诗歌的分类。
16.李商隐、杜牧诗歌的特色。
17.唐代最早的民间词和文人词。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词著称的作家。
18.李煜词的特点。
19.北宋开创婉约词派和豪放词派的作家。
20.苏轼诗歌的特色。
21.李清照的诗和词的不同特点。
22.陆游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
23.辛弃疾词的爱国情怀。
24.苏轼与辛弃疾词作风格的异同。
25.中国文学史上首开近代文学风气的人物。
26.“诗界革命”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倡导者。
27.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特点。
28.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第一部新诗集。
29.《女神》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30.中国现代最早的无韵诗和散文诗。
31.艾青的成名作。光未然、袁水拍、李季、郭小川、贺敬之、闻捷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