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从“掘金”进入“挖金”时代
近两年,企业家感觉钱越来越难赚了。20年前,做什么都赚钱;10年前,和房地产和金融靠靠边,赚钱也不难;最难的是这几年,做什么都难,融资难、招人难,最难的是赚钱,利润越来越薄,甚至连年亏损,不仅中小企业,就连一些大品牌、大企业,利润也在下降。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正在经历“三金”历程,这三个阶段,恰与中国经济的改革周期相吻合。
第一个阶段是“拾金”阶段。
大致是改革开放初期阶段,企业依赖生产中低端产品,低成本和低价格,在物资高度缺乏的市场阶段拿到第一桶金。那时候钱来得真是容易,市场巨大的缺口,仿佛深不见底的洞,企业门口常见长长的车队,深夜等待拉货。企业招兵买马、跑马圈地,在全国各个角落建立办事处。1985—1987年两年时间里,中国疯狂地引进设备。最让人惊讶的是“一母生九子”现象,有9个省市同时向意大利一公司引进9条同一型号的“阿里斯顿”电冰箱生产线。更不可思议的是,9条生产线居然全部能盈利,几年的时间,中国家庭空荡荡的厨房里,几乎全部摆上了电冰箱。那是个商品“填空”的时代,也是制造业“拾金”的时代。
这个阶段,正是中国对外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释放的红利。这是经济发展的第一个思想大解放,奠定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篇章。
时光进入20世纪最后的10年,当初引进的9条电冰箱生产线只剩下一条,其他8条销声匿迹了。再几年后,当初引进的73条冰箱生产线大多数也看不到了。经历了你死我活的市场角逐后,中国的冰箱品牌重新整合,如今,只剩下海尔、海信、美的、美菱等有限的品牌统领着中国市场。
10年的“填空”,满足了基本需求,市场进入了饱和阶段。没有看清市场形势的一大批企业倒下去了。幸存下来的企业开始寻找出路。新的管理思想、营销理论大量进入人们的视野。企业的变革需要思想的引领。
“东方风来满眼春”!这个阶段,是邓小平南方讲话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确立这一轮思想变革带来的红利。中国经济进入快速良性发展的阶段。中国制造业迎来了新一轮“拾金”时代,迎来了“中国制造”的辉煌时期。“中国制造”“世界工厂”“中国模式”等,在当时给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各种资源在政策的引领下流入制造业,大大提高了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促进了中国产品的出口。这个时期,是中国制造业增长最迅速的时期。从1991年到2001年,制造业在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基本都在50%以上,最高达到了62.6%,大大超过了第一、第三产业。1990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2.7%,全球第九;2000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6.0%,全球第四;到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19.8%,全球第一;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第一。
但是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缺乏品牌影响力,加之不了解国外市场规则、缺乏应变能力等,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上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很弱。企业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不高,导致产品售价低,很容易遭到一些国家的反倾销以及日益增长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的伤害。我国企业制造的商品已遍布全球,这被视为我国参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然而,这并不能显示我国已成为真正意义的“世界工厂”,因为我国企业在整个从商品生产到销售的全球供应链中,只扮演了利润最少的“组装”角色,处于全球增值链的末端。
2014年,中国专利授权23.3万件,第四年排名世界第一,但其中更多的是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发明专利占小部分。中国制造的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还得进口,受制于人。100%的高档发动机、95%的高档数控系统和80%的芯片,都需要进口(芯片的进口值超过原油)。
达到鼎盛的中国制造,也正孕育着巨大的危机。2003年,一项重大的决策问世。这一决策的出台,改变了中国未来趋势和无数人的命运。
2003年8月12日,《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18号文”)获准通过,该通知对房地产有了新的定位:“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这是中国经济史上第一次明确把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意味着中国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引领发生了方向性的改变——从实体经济(以制造业为代表)为核心向虚拟经济(以房地产业、金融业为代表)为核心过渡,房地产热从此拉开了序幕。
从此,房地产行业如困兽脱笼,中国经济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裹挟中高速前进。房地产的投资热和投机热吸引了大量的资源进入,从而造成了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抽血效应,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
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的制造业进入了“掘金”时代。
国内市场饱和,国际市场利润微薄,动辄还遭遇反倾销指控,制造业微薄的利润难比房地产相关行业的一夜暴富,许多制造业老板坐不住了,纷纷投资进入房地产业,因为也许制造业10年的利润不及房地产业一年的收入。
企业研发投入越来越少,原来国内企业以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动辄几百人的研发队伍为荣,而在2003年后,企业的研发中心逐渐衰弱,研发队伍越来越少,各行各业的人才发疯似的涌向房地产,曾有北京、上海等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挤破头应聘售楼小姐。
这个时期,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基本上是在模仿、抄袭中维持,满足市场低端的需求,却难以在技术研发上提高和向更高端市场迈进。就在这10年里,正当中国制造在低附加值产品上打价格战的时候,世界其他国家正盘算着重新振兴制造业。中国制造,正面临腹背受敌的深度危机: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回流;同时,其他发展中国家,正分流中国的中低端制造业。
2012年以后,中国制造业进入了“挖金”时代。
掘地三尺已不见金,要想赚到钱,必须下更大的力气,使用更先进的工具。
金融改革,腾笼换鸟,各种政策刺激。但是,高速奔跑之后的中国制造业再也找不到昔日的辉煌,代之而来的是各种积弊丛生,各类风险潜藏,企业面临新一轮的转型与改革。同样,改革需要思想的引领,中国的经济学家,新一代国家领导人,还有身处其中的企业家,都在寻找出路。可以肯定的是,市场未来的钱越来越难挣了!市场进入了“挖金”时代,深挖坑方能捡到金,甚至也许根本捡不到!许多企业频频发问:经济形势什么时候好转?于是等待、观望,奢望寻找到一夜暴富的机会。“守株待兔”是没有机会的。这个时候,积极去“挖金”不一定有机会,但消极等待只能错失机会。
经济改革,理论先行。于是,围绕新常态经济发展,国内经济学界和政界提出了各种创新思路:吴敬琏先生分析了凯恩斯主义“三驾马车”框架存在的缺陷;林毅夫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贾康等提出了新供给经济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成为这次经济改革的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