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和唐婧的本科都是在师范类学校读的心理学专业,毕业之后,我们各自从事了其他领域的工作。在职场内兜兜转转之后,我们又都选择回归心理学领域,再次深入地学习各类理论和疗法,开始咨询和实践。
因为对心理学的热爱,几年来,我们将国内流行的各类心理学课程几乎学了个遍,这使得我们有机会多视角去研习心理学,从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阶段特点,到心理学大师个人成长经历与学术成果之间的关联,从不同流派疗法的入口、根基到后续发展,再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元素,以及地缘、文化影响下的人格特征……这些思维视角,加上各自人生历程的磨砺和个案积累,使我们慢慢开始对身心关系、对宏大生命力的存在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仿佛开启了“第三只眼”,可以看到更多表象下的真实内容。这些内容,对于许多非专业朋友来讲却是十分陌生的,以至于他们被无形的命运之手拨弄于股掌之中。
常常有来访者向我们倾诉,“要是早些做咨询就好了”“才知道肚子里憋着的这股气,原来是愤怒,怪不得最近肠胃不舒服”“虽然心理咨询费贵,但是与医药费花销相比,这点咨询费已经很经济了”“不能总是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了,要对自己好一些”……
身为心理咨询师的我们深切懂得,让患者了解心理学知识,及时有效地进行情绪疏导,可以让大家身心健康受益。可是中国目前持证的心理咨询师不过100多万人,有心理问题、心理困扰的患者却是以亿为单位来计算的;国内目前的心理咨询收费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能够长期支付这项费用的患者还是少数……
这时候,有朋友提醒了我们:与一个患者交流,可以做心理咨询;与多个朋友交流,可以讲课或者出书。是啊,把我们的想法写出来,就可以和千千万万个朋友随时随地交流来帮助他们了。
我们最想和谁交流呢?谁触动我们心灵最多呢?毫无疑问,答案是那些被病魔缠身,依然不屈不挠的朋友。
2011年,唐婧老师开始介入癌症心理康复领域,七年来积累了大量案例。她运用催眠技术帮助患者缓解疼痛,疗愈身心,见证了许多奇迹。
2014年,我开始深入探索身心关系。系统学习之后,我特别兴奋,有种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把所学的心理学知识串起来后,感觉世界也变通透了,好似发现了许多科学秘密,原来行为、情绪、疾病与潜意识之间是互通互联的。当我把这些心理学知识再回归到咨询实践时,许多个案开始出现神奇的变化。
我和唐婧把彼此的发现和实践拿到一起,更加确认了潜意识的力量。
一路走来,我们见证身心关系的奇妙变化,见证无数奇迹发生,见证由不可能变成可能,见证生命的力量远远超过出我们的想象。
一路走来,我们心怀敬畏,仰望一个个从死亡废墟上重生的心灵,感动于他们带来的震撼和力量。
近些年来,癌症患者日益增多,逐渐成为高发疾病人群,或许在你身边就存在曾经或正在经历“癌魔”折磨的亲友。于是,我很想为肿瘤患者及家属这个需要帮助的群体做点什么。他们之中有许多人正在住院治疗,出行不便,需要及时清理超负荷的情绪垃圾,需要发掘属于自己的内在力量……那么,一套贴近他们的需要和便于操作的心理康复方法,也许会有用。于是,有了这28天的训练方法。
本书正文的文字表达刻意回避了肿瘤(书名有是为了让有需要的朋友快速找到我们),目的是不希望给大家过多不良暗示,希望读者可以忘记外界标签,看到内心深处的自己,激发内在力量。
虽然本书是写给特定群体朋友的,但其内容着眼于人心的共性,并非只适合肿瘤患者。不管当前你是什么状态,按照书中的训练体系去整理自我,一定会有或多或少的收获。
这里要郑重感谢为本书出版提供支持的众多朋友:感谢好搭档孙希同先生贴心细腻的支持和鼓励;感谢好朋友耿春波促成与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合作;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生活出版分社刘声峰分社长、黄菲编辑、张燕杰编辑,感谢你们的认可与付出。
还要特别感谢为本书倾心做序的教授和医师们,他们是:
中科院心理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雨青;
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均娥;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天坛医院乳腺科主任医师王丕琳;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冯源;
神经外科博士后、北京武警总医院神经肿瘤外科主治医师何心;
患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世纪坛医院铿锵玫瑰战友团守护天使欧阳雪梅;
癌度创始人,《癌战》《抗癌往事》作者翱宇;
由衷地感谢各位老师、朋友们的认可与支持。
读者朋友可以在本书的不同位置看到他们精心撰写的感悟。
心理学的内容博大精深,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又丰富多彩,所以本书定有挂一漏万和不足不美的地方,请海涵,并请提出宝贵意见。
同时,更希望每一个有趣的你,勇于分享你的训练和探索,与更多有趣的朋友相互鼓舞、支持。
祝愿你——我的朋友,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奇迹。
爱你们。
孔令雪
2018年3月13日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