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蜀鉴》版本传承系统与著录情况
从我们前述的考察可知,《蜀鉴》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两套版本系统。
一套是守山阁丛书本为核心的版本系统。从宋版→明初版→四库全书本→守山阁丛书本。以刻本为主。
另一套是以明影宋抄本为基础的版本系统。从宋版→明影宋抄本→明嘉靖刻本→彭跋抄本。以抄本为主。其示意图如图1所示。
《蜀鉴》自问世以来,历代书家多有著录,现列表如表1所示。

图1《蜀鉴》版本系统示意
表1《蜀鉴》书家著录

续表

从表1可见,《蜀鉴》的版本著录在明代尚不普遍,从题名来看,书家收藏的多是四册的明初版,而八册的嘉靖刻本并没有受到书家的重视,《万卷堂书目》著录的无疑是抄本。至清代,由于朴学的兴起,学者多注重书籍的版本著录,故《蜀鉴》的版本情况十分明了。随着宋版的失传,明初版就显得弥足珍贵,书贾割裂嘉靖刻本,以冒充宋版或明初版,张元济与李盛铎所见当属此类。至今,明初版也不传,甚为憾事。